① 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案: 解析: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②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导语:如何正确的用好光线拍出电影感觉的旅拍呢,下面我给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小伙伴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很多人都说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种电影的画面感。简单分析,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真实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学会寻找有魅力的光线,充分运用现场光,调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环境光下得到最真实、自然地呈现,即便补光,也要学会“隐藏”和“融入”;
二、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构图,尽量运用标准视角或长焦镜头,避免镜头畸变和刻意营造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画面元素和镜头景深特点,在环境中去展现人物,营造氛围;
三、自然并由心而发的情绪,使画面传递出心灵的共鸣,摄影师的引导和情境设定很重要,这种技巧更多是来自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三期详细介绍,本期先从光线讲起。
▲瑞士卢塞恩夏季的傍晚,顺光环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后景会被压暗。忘情的亲吻,倾斜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动感。低色温的夕阳和金黄色的座椅将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后期降低了饱和度,增加了黄色调成分,使画面更具复古味,呈现出胶片质感的电影风。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
光圈:f/2.8,快门: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
光圈:f/11,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
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门:1/25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远处的云在顺光下充满层次,环境被压得较暗,配合后期调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逆光、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更强,影调和层次更加丰富,整体环境的通透度高,人物会出现轮廓光,很容易营造唯美氛围。当逆光散落时,搭配大光圈可以营造朦胧柔美的画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梦幻的星芒光束,还可以尝试拍摄剪影肖像,逆光能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缺点是曝光和细节较难控制,曝光点的选择很重要,有时还需要人为补光来控制画面反差。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这时阳光还很强烈,相机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摄就会带到天空,很难控制反差,容易画面过曝。于是我选择高角度俯拍,避开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为背景。此时的夕阳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轮廓光,漏进画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胧梦幻的氛围。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柔和、均匀的`照射状态。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此时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散射光条件下,不宜拍摄全景深的大场面,并且色彩的处理十分重要,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的饱和度成正比,所以尽量选择鲜艳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画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调平淡。
光圈:f/2.8,快门: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意大利皮恩扎,太阳在较厚的云层间穿梭,画面对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相对晴天的顺光、逆光拍摄而言,这种散射光下较为柔和的明亮,更适合表达清新的意境。
二、拍摄时段的选择
午后至夕阳时段
晴天的午后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摄的黄金时间,无论是顺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现出特定的氛围,冬季为15-18点,夏季为16-20点。想要拍出更具电影感的画面,对于环境光的利用是关键,我习惯也喜欢用自然光拍摄。日落时段的光线色温低,令照片温暖而“有情绪”,更易表现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线照射角度平,拍摄的范围更大,画面的细节层次更丰富;顺光时色彩还原好,可以压暗环境,充满胶片感,逆光时通透度高,可以创造唯美、梦幻的高调氛围。
光圈:f/2,快门: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时段,夕阳穿过冰淇淋餐车的窗户照射进镜头,利用餐车阻挡部分直射阳光,减弱逆光带来的强对比,营造出梦幻的童话氛围。人物的情绪、动作很贴切,后期适当提亮人物即可带来电影画面感。
光圈:f/2,快门: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冲绳的海滩,日落的太阳刚好从较厚的云层里露出来,于是形成了“耶稣光”。因为太阳光入射角很低,此时只要调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摄的角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摄,形成独特的漏光氛围,特别注意曝光要准确。
多云的晴天
多云且云层变化大的晴天也是绝佳的拍摄时机,很适合创作大场景的全景画面。云就像是太阳的魔术师,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光影变化,在这样的天气拍出的画面,既不会像阴天那样平淡乏味,又不会像大晴天那样难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观察和应变,控制好人和背景环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门:1/2000s,焦距:45mm,ISO:100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原野,下午15点的顺光,画面通透明亮。天空的云层较厚,云遮住部分阳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着梦幻的光影变化,充满意境美。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线。
日落的余晖
无数美妙的电影桥段都是在落日余晖中展开的。此时太阳已降到地平线下,虽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温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细节,拍摄出的画面对比强烈,会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此时,意境美远大于对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现晚霞云彩,人物往往会欠曝,补光时应考虑环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温,做到浑然天成。
光圈:f/1.6,快门: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罗伦萨老桥,该场景的构图决定了光线为侧逆光,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画面左前方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模拟夕阳效果,自然是实现电影风画面的基础之一。
傍晚“带密度”
华灯初上,晚霞刚隐,天空的颜色还未全黑,这个夜幕将至未至的时间段就是“带密度”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日落后、灯亮起的一小时内,此时天光与地面灯光的光比基本为1:1,呈现在画面里天空和建筑都是有细节和颜色的,整体效果华丽、梦幻。时间再晚一些的话,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最佳时段。
光圈:f/1.4,快门:1/60s,焦距:50mm,ISO:500
意大利五渔村,日落后背景中的建筑都亮起了灯,已经没有其他可借助的自然补光光源,于是采用低色温的手电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环境氛围,最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冷调环境中的温暖感。
三、补光或不补光
决定补光或不补光的关键在于,想要获得的氛围以及希望整体画面呈现出何种效果。想要实现电影的画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环境光效,即便补光也尽量选择符合环境光逻辑的照明风格,强度、角度、光质、色温,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选择恒定光源来补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情况,都应尽量保留画面的细节,并营造对比,包括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使整体画面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浑然天成。当然,有时也不需要运用人造光源,只需调整人物站位、姿态,面部的朝向,就可实现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种常见的情况。
阴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补光?
- 补光,利用色温差异营造夕阳效果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冲绳,阴天云层较厚,整体画面偏清冷,手动设置相机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闪光灯加暖色片照亮,模拟夕阳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对比,后期减少青色的饱和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的输出指数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画面的自然度,影响氛围的表达。
- 不补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适合表达细腻情感和柔润色彩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纳夏季的上午,云层非常厚,但是太阳透过云层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个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时人物、大地、天空等细节都可以保留。一般来说,上午的散射光质感更好,明亮、柔和、温暖,会使整个环境通透、润泽。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还原就会差一些。云层里漏出了些许阳光,洒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梦幻感。后期可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增加饱和度,会令色彩更鲜嫩。
大场景元素繁杂,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调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阳实现戏剧光效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时为午后16点,顺光角度拍摄,云层让阳光变得时隐时现,背景环境中明暗层次丰富。画面的整体曝光基准为新娘的面部,为了突显人物,我等待阳光穿过树丛刚好照射到新娘脸上的瞬间,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光线效果,同时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斑驳的背景如油画一样。
- 补光,平衡光线反差,强化环境氛围,还原柔美肤色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当时已是傍晚,整体环境阴冷。虽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匀受光,但由于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会和周围环境有比较大的反差。为了保留雪地的细节,我利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控制好闪光灯输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还原肤色,保留真实氛围。
夕阳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剪影效果突显形体轮廓,展现意境美
光圈:f/1.4,快门: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长滩岛的日落,新娘拖动裙摆在海边跑动,此时如对逆光下的人物强行补光,就会失去场景本身的氛围感,虽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达得真实、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态是关键。即便拍摄剪影也要调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阳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大逆光下自动对焦很容易失灵,建议手动对焦。
- 补光,实现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的细腻表达
光圈:f/2.2,快门: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圣托里尼,傍晚19点,这时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晕。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层次,于是以天空为曝光点调整好相机参数。还希望在不破坏环境氛围的同时展现出人物的情绪,于是用低色温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手电的光照强度低,恒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够更好保留现场的唯美氛围,接近人眼的真实视觉感受。
③ 离开滤镜和后期,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光线对质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也是摄影的核心要点,质感乃至整个画面的形成都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来构成的,这些点线面就是光。就和画家能通过画笔来勾 勒出线条一样,摄影师也能通过明暗来勾 勒出点线面,通过软硬来塑造细节。甚至就拿现实来说,如果一个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吗?强光干扰之下,就算处在现实的物品,在我们眼里也会显得失真。所以,阴天和晴天出来的拍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和光线强弱有很大的原因。而仅仅是光线的选择,侧光、逆光、顺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门道。选择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会不同。如果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往这方面多钻研钻研,这边就不细讲了。并且我们普通人正常拍摄出来的效果虽然说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够我们发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响质感的因素应该是相机了吧。而在本题,手机就是相机的替代品。好的手机质感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像素和影像传感器的不同,细节层次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说一般的手机拍不出来质感好的照片,而是说,好的手机在细节的呈现上面肯定会更有优势。画面的真实还原程度,也非常依赖厂商的整体调色风格。还有就是手机相机的设置。对比度和锐度都是在有些手机可以进行调节的。需要柔和的质感就可以把锐度和对比度稍微往低处调,这算是拍照摄影的前期工作。当然后期成片了也可以调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拍摄的时候进行调节更为妥当。
④ 怎么拍照片有电影感觉
导语:很多时候电影镜头下的人物或者景色是非常唯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用相机拍出电影质感的相片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
方法/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相机:
你想像一下,如果用一部几百像素的老手机来拍照,你是怎么都不可能拍出有任何感觉的照片的,当然如果你需要滑稽感的话,那么它将会很适合。所以要拍出有电影感的照片拥有一部很好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次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气氛:
也就是赋有电影感的气氛,这种气氛不同于平常我们吃喝玩乐的那种气氛,它是需要在整体的色调上下功夫的,一般情况我们看电影很有赶脚的时候都是比较“偏暗色调的”,“白平衡”也不是很准确,然而饱和度也需要设置比“较低”,这样的整体上看起来就比较有电影的感觉了。
然后我们再营造一些故事情节的感觉:
在上一步中我们的色调之中时,添加一定的故事性质在其中,包括每一个人的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要赋有故事性,而不是死板的站着一个剪刀手,一个微笑就能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给照片添加上一些文字:
大家都知道每一部电影,除了拍摄有精彩的.画面,帅气美丽男女主角之外,还需要有动听的声音和一排一排的“字幕”。那么我们在拍摄的好的照片上添加一些赋有故事情节的文字来充当字幕,是不是更有电影的感觉呢?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最为重要的“画面感”:
相信大家在小时候读书,语文老师总会在你写作文的时候,告诉你。: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营造画面感,这样作文才会得高分“,但其实不仅仅是写作文需要画面感,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同样的需要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动态画面。这样拍出照片结合以上的一些特点是不是会很有感觉呢?
最后当然还少不了制作:
当你完成了以上的所有的条件的布置之后,那么你所拍出的照片已经属于很有艺术感的照片了,那么我们再来给照片加上一些后期的制作,在之前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剪切之类的操作之后,一张完美的赋有电影感的照片就除了。
⑤ 马伯庸:像电影一样写出画面感和节奏感
写作这种技能是5分靠天赋、3分靠努力、2分靠技巧的,这次讲的便是如何提升这两分的技巧。
小说,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读者自己的脑补。那么小说和电影最本质的区别在哪儿呢?
电影:靠的是画面感、音乐、镜头的移动,这一系列的结合。
小说:靠的是场景、人物、画外音的描写,一大优势便是随时可以跳出场景,掌控读者的情感。
而电影中的画面感来自动态和细节,节奏感来自镜头的调度。接下来就详细的说明如何将画面感和节奏感相结合。
1、给一个镜头的特色: 比如详细的写一个人物时,可以采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描写手法,这样就可以带动读者视线的移动。
这个出自于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从这段中就可以看出先是整体描写这个军官的衣着姿势等,然后镜头慢慢推进,描写他的样貌,最后还详细的描写了“在嘴唇上印出一道下坠的折纹”。这一段的描写读者就能跟着作者的一个镜头的调度,慢慢的越来越近越来越详细。
并且不仅是视觉的移动,还可以是嗅觉、听觉、触觉等等一系列的移动,用你的文字去带动读者的感官。
2、有条理的安排好镜头的推进,并且不显得生硬 :这个就需要聚焦了,也是需要主次分明,不能全部都写入。
也就是描写一个场景时,不能直接罗列,而是有逻辑有主体的。就算不写到其他人,那其他人也是要为衬托主角服务的。
这一段出自斯蒂芬金《死光》,你可以发现虽然他描写了很多东西,但是他的重点一直都是这只蜘蛛,描述其他人的反应也是为了突出蜘蛛的恐怖。
3、将画面拼接或者剪辑在一起:
1)两个画面、双线并行或者多个画面的拼接,让读者的视角不断切换。
这段出自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他张开嘴巴发出了惨叫”后面就转到了“爱莉手里拿着无线电话”,这里便是一个很好的镜头的切换,脑海里就会有一个很直观的电影画面。
2)一个场景但是并不属于一个镜头:也就是同一个场景拍了两边,用不同的视觉去展现。
这段出自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他一开始描写的是雪穗的表现,然后通过其他女子的出现将镜头挪开,中间用警察的行动等来岔开情节,但是最后视线又回到了雪穗的身上"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4、多线索进行拼合: 掌握一个要诀,那就是一定要尽量以动作开头,以动作结尾,一定要少用形容词!
那这里就是把刀的插入和水杯的松开进行了一个动作的连接。
这一段来自弗·福赛斯的《豺狼的日子》,“便轻轻地扣动了扳机……”结尾用的一个动词“轻轻的扣动了”,下一个镜头描写的便是法国总统向前探去,这里便是两个动作的拼接
如果一定要用形容词去描述的话,那么描述的应该是这个动作或者情绪爆发前的那一瞬间的描写。
这一段出自《教父》,这里没有任何的动作描写,但是他却把这个人的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
5、强行动作化:
1)把本来静态的事物动态化。
这一段选自《围城》,最后描写鼻子的时候,先说鼻子的大概形状是“短而阔”,接着转成了一个动态的描写“给人迎鼻子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这就是将一个动态的鼻子给写成了一个有动作的活物,那这个鼻子的样子也就跃然纸上了。
2)把颜色也动作化。
这两段都选择徐兴业先生的《金瓯缺》,第一段用颜色描写了人的心情,先是“矞丽堂皇的橙黄油漆”,接着到了腊月的时候就是“轻倩的绯红油漆”,而当征辽消息传来时,便是“震撼人心的大红油漆”。颜色的转换变成了一个动态,立马就能反射出人心情的转变。
第二段则是用灯笼,先是一盏,接着第三盏,然后所有的灯都点亮,最后“霎那之间就要涌出一座华丽庄严的光明世界”,一个涌字就将光的这种齐齐亮起来的场景动态化了。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肯定有人会觉得好像也不怎么样嘛。对,但看的确是毕竟普通,但是这种情景是一定要在全文情节和情绪的推动下,再用上这些技巧,让你的文章瞬间达到一个高潮点!
并且当我们看各种名著时,也不要照搬,因为很多描写手法在现在已经不适合了。看名著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会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一个人物一个东西一个场景的细节,但是现在这种肯定就不适用了。所以看名著时学的是镜头语言,而不是学他们巨大的描写。
那如何像电影一样让自己的文字干脆凌厉呢?
首先要短,每个自然段1--2句话即可,建议学习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非常的剧本化。
如何将脑海中的片段画面组织到一起呢?
找出片段之间的某些联系,然后用文字技巧将之串联起来。比如: 先描写主角的动作,然后写主角向远方望去,在他的视线之外同时一个遥远的地下室里,他的宿敌.......
如何在心理活动中加入动作?
将所有的东西都尽可能的动作化,形容词要尽可能的少,镜头要有主次。参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面很多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精彩。
如何将静态的语言对话写出画面感?
语言对话不一定需要将之动态化,对话的作用应该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提供信息的,只需将对话写得有特色,附和人设即可。
以上,都是马伯庸马亲王的知乎live,整理总结而来的~
更加详细的,欢迎去知乎上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