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张艺谋如何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张艺谋如何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发布时间:2022-12-27 20:20:10

㈠ 张艺谋怎样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

受宠若惊进北影

朱军:你当时考电影学院完全是为了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脱离完全用体力来养活自己的环境。其中有一段时间差点被人给劝回去了,“读两年就行了”,“拿一个大专就可以了”,有这么回事吗?

张艺谋:有这么回事。我当年是破格录取,今天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了,因为都法制化、规范化了。进了电影学院有点像一步登天,我是受宠若惊。两年以后,学校领导跟我谈:“当年部领导说你可以提前毕业,那么现在两年了,你是不是有这个说法?”我当时就有点想走了,脸皮薄,总觉得好像赖着学校也不好,但是我很在乎毕业证。

朱军:大专跟本科当然不一样。

张艺谋:不,给我大专我就走了。当时我就问可以不可以给我一个证书,学校领导说要想一想回头再答复我。后来我赶紧给陕西的哥们写信、打电话,他们说如果我有毕业证——大专也行——就可以帮我在报社“活动”一个工作。我就特别想拿一个摄影系大专就走,我不想呆了,但是后来老师告诉我不能给我毕业证。完全是为了能拿个毕业证,我就申请再读两年。那时候我对电影还没有很清醒的认识,也不知道它将会是伴随自己一生的至爱,完全没有想到。

朱军:就在莽莽撞撞的状态之下,你一直在往前走,而且从来没有停过。从工厂到电影学院,然后去做一个电影人,在这个超越自己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的性格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

张艺谋:陕西人的性格比较一根筋,比较执着,我觉得陕西人不灵活,做生意一定会失败。我就很不会计算,但是比较执着而且比较顽强,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干。进电影学院,突然变成一个电影工作者,是我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我长期的梦想就是脱离车间到厂里的工会做一个宣传干事,我想了七年。为了那件事我曾经多次到劳资科长家里活动,以工代干就行。所以我一下子变成这个样子,太偶然了,太离谱了,而且也太幸运了。我完全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也从来没觉得我就是那块料。

朱军:其实当时很多人面临同样的机遇,机遇不是单独给你张艺谋一个人。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你总是把它形容成一个偶然和意外?

张艺谋:说来话长了,我简单地说。我想考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因为我会照相,就拿了一些照片给老师看,老师也觉得不错。但是我超龄了,要求是18到22岁,当年我已经27岁了。我到北京来报名,学校不让报,在西安考场的考试我也参加不了。他们考了三天的试,我在外头转了三天。我特别着急但是没办法。西安考区的老师也很欣赏我,说可以把我“推荐调到西影去”。我不甘心,在高人的指点下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了一封信,还附上了我的摄影作品。我前妻的姐夫认识老画家白雪石,所以我又给白先生写了一封信,加上画册一起送到了北京,就没有消息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部长特批了我。我一没考试,二没面试,三没体检,四还超龄。其实如果我真的参加考试,很有可能会考不上,因为摄影系要考数理化,我数理化是一塌糊涂,只有初二的水平,而且早就撂干净了。政审也会很糟糕,那时候我父亲的问题还没有落实。这两项我肯定过不去,我考不上。

朱军:听了你的简单介绍之后,我倒觉得正是你的执着帮了你,如果你在考场外晃悠三天就放弃的话,恐怕你就没有今天了。

㈡ 张艺谋是个什么样的导演

张一某只能拍些鸡肠小肚的电影,他的经历,文学素养使他只能这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宏大的 历史 画卷,复杂而惊险的巨作,张艺谋是拍不出来的,另一方面,张导演拍片以揭短丢丑在国际上讨好,不能算三观正确的导演!被时代抛弃是必然的!

张艺谋祖上是西安临潼望族,父亲张秉钧是黄埔军校的军官。据说,当年张艺谋的父亲在看儿子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中出现乔家大院时,说爷爷家当年就这样,只大不小。

早年就读于西安市第三十中学的张艺谋,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随后又到了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了一名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复后,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毕业后,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成了摄影师。彼时,档案和户籍要跟着工作走。因此,户口也被转入广西的南宁。不过,被黄土造就的汉子,陕西地域文化早已渗入骨髓,也形成了他电影美学的一大因素。

1986年, 张艺谋主演了第一部电影《老井》。电影的背景设定,就是黄土高原。熟悉的文化场景,令这个西北汉子表演上游刃有余,如量身打造般。

凭借片中孙旺泉一角色,一举拿下了金鸡、百花奖及第二届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一下成了“三料影帝”。 演而优则导,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就张艺谋的电影而言,一直被认为是褒贬等量齐观。从最初的摄影再到演员直至导演,涉猎的不仅限于电影。歌剧、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奥运会开幕式等纷纷铬上“张氏印记”。

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商业领域,成了中国电影的一个“符号”并不为过。其个人的电影风格,一直执著于电影色彩的运用,尤喜红色亦偏爱于大红大绿。

近十多年,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与商业化并轨,如同钱钟书诗中所言,“广寒居不易,都愿降红尘”。毕竟追求艺术到了最后,也得顾及票房。

不过,转型商业电影如《英雄》 、《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长城》 等,场景壮观之余故事性却又成了短板。感觉上,是顾得了头又露出了腚。

电影学院学摄影专业出来的张艺谋,对影视的摄像、构图、色彩的运用是其强项。固定的模式走过若干年后,反过来又成了审美上的禁锢。

一个导演要脱颖而出,要么在国际影展上得到认可累积知名度;要么在票房上具有号召力。显然张艺谋选择了前者。电影是一种工业,要有所斩获打动评委,视角、构思、内涵、表现、主题等无一不是反复打磨。

因此,张艺谋早期获奖的作品,沿续的多是悲剧意识加民族烘托再添上色彩修饰。电影本身是一种工业,过多地进行类似的重复,也招来了不少的诟病。

有说他的电影一味追求镜头语言的极致;有说他的电影是加深贫穷落后的偏见…。而在2000年第3期的《文化月刊》上,王朔发表了《无知怎么了?》,其中就有对老谋子电影的批评。

“张艺谋是该灭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臭大粪。这话现在都在小声说,就差大声说了。要不灭,影响极为恶劣,现在只等待着一个契机。”

1992年导演影片《秋菊打官司》,一改以往的风格,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以半纪录片手法进行拍摄,全片50%以上采用偷拍的方式完成。1998年的《一个都不能少》,更是完全启用非职业演员。

两部换了风格的作品,一部获得了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和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另一部不仅再捧金狮奖,还夺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等。

诚然,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其不足之处。不过,要问张艺谋是个什么样的导演?该是当如如《与张艺谋对话》一书中,对张艺谋导演的评价。

“由于他所创作的影 片在国际影坛上连获大奖,促成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与世界电影文化的相互接壤,扩大了当代中国电影生成的 历史 、文化语境。所以,张艺谋不仅是一位影片的作者、电影史的作者,而且还是一位文化的使者。”

张艺谋,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艺术成就、不错的导演。

与此同时,对任何一个人的评价都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他不错,是因为他曾经带给我们很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和有内涵的作品。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任何一个人的创作水平永远保持在一个水准线上,必须永远保持同样的表达风格。

从这个维度看,张艺谋近些年的作品就稍有逊色了,比如《三枪》就不那么出彩!

与此同时,艺术作品是一种极度“自我”的表现形式,主创者用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诠释了他对世界、 社会 、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不伤大雅、不违反 社会 道德水准,有一定的 社会 认知,我以为都应该从艺术的角度被接受。

我用到了几个“与此同时”。

事实上也正如此。就上述几个维度的评判而言,谁又能将某位艺术家评判在一个准则上?

张艺谋,一个我曾经很喜欢的导演。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是被神话的人,众多国际影星从他的电影中走出,谋女郎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出名的绝对保障。

而在另外的方面,张艺谋有时背负很多骂名的人,被骂作品没文化,被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造假,还破坏过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张艺谋从来都是一个不申辩的人,除了埋头于作品创作,张艺谋从来不为私人和家庭的事情做出解释,被误解几乎成为他的常态。张艺谋如今已经70岁,尽管他近些年的作品再也无法创造当年《红高粱》和《活着》的辉煌,但他一直在工作,一直在表达,哪怕再次被误读。

年轻时在没有进入电影圈之前,张艺谋的摄影技术就不同一般,对影像非常敏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学习摄影之后,摄影水平有了更大提升,毕业后掌镜的影片,开创了中国新的摄影美学。而成为导演之后,又呈现出火热的色彩和奔放的表达,无不对当年的中国观众形成冲击。

而后的几十年里,张艺谋拍过古装片,拍过现代片,拍过动作片,拍过生活片,拍过悲情片,拍过喜剧片,几乎每一种电影领域都有所涉及,并成为最早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中国电影人之一。



尽管这些年张艺谋的电影,很少引发像当红导演宁浩、徐峥作品那样的热议,但张艺谋一直在进行 探索 ,这是非常可贵的。如果张艺谋没有才能,就不可能在这样似乎不属于他的年代,还在奉献作品。

张艺谋不仅对风景和色彩有独到的审美,对演员尤其是女演员也独具慧眼。



不管是最早的巩俐,还是后来的章子怡、倪妮和周冬雨,张艺谋都大胆采用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她们,电影上这些女演员大放异彩,显现出独特的美。而这些演员,在登上大银幕之前也许并不被周围人看好。




就拿倪妮来说,她被张艺谋选中扮演《金陵十三钗》中的墨玉之后,剧组内不少人就不看好,她们认为倪妮长得过于没有特点,眼睛不大,而且没有系统学过表演,哪能演出墨玉的万种风情。然而,当化妆和服装到位之后,倪妮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周围人不得不佩服张艺谋老道的眼光。



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浩大工程,一部电影参与的工作人员成百上千,张艺谋几十年来与各种人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秉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这种原则下如果遇到好人事情就变得更好,反之就会变差,前些年他与张伟平闹出的大风波,就是一个明证。



张艺谋他们,是被缺失的教育耽误的一代人,他们的业务水平当然非常高,但文化素养并不是像后来的导演们那样系统得来,这肯定会在他们对艺术的 探索 方面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张艺谋尽管已经六七十岁,看上去却永远精力旺盛。只要谈起电影工作,他可以长时间不睡觉,在周围年轻人都开始犯困的时候,他照样侃侃而谈思路清晰。

他常年几乎没有假期,也很少陪妻子孩子,何况很多时候还要对他们做好保密工作。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张艺谋除了大年初一在家里是真休息,一年剩下的时间都可能在工作。平时他经常在夜里十一二点还要坚持回工作室劳动。马不停蹄,是张艺谋的常态。

他甚至可以为此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聊起工作就越战越勇,全然忘了自己肚子饿和别人肚子饿。他周围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张艺谋打过一个哈欠。



张艺谋的脑子里几乎只有工作,对他周围的工作人员见面也只是谈工作,对下属几乎从来不关心他们的个人状况和家庭生活,工作几年可能都不知道对方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这也会让人多少有些不舒服。

张艺谋工作室的人,曾经这样来形容张艺谋——

张艺谋身上融合如此剧烈的矛盾,他的形象既是最可敬,有时又是最可恨的。 这个逆来顺受的人,有出色的才能优势,也有显著的性格缺陷;赢得过无比幸运的机遇,也坠入难以脱身的陷阱。 他的沉浮,他的明亮与黑暗,他的得意与辛酸……在张艺谋身上所发生的悲剧、喜剧和闹剧,一切不仅属于他的个案,也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的某种侧证。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非常喜欢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接下来还非常期待他的三部新片,《一秒钟》、《悬崖之上》和《坚如磐石》。



对于张艺谋这样一直产出的高水平创作者,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尽管他也有他的短板和不足。

娱乐 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粱》,与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一样,

都是依赖丑化中华民族传统妇女形象,

迎合取悦国内外反华排华敌对势力,

而在国外获奖的。

张艺谋不是中国一流导演,但是他运气真好,什么好事情少不了他,真才实学是摄影水平比较高,拍摄画面比较美,但是导演水平只能说三流。为什么这么著名,因为很多电影获奖,并不是水平高,只是众星捧月, 娱乐 圈大家相互吹捧罢了。

张艺谋是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但在电影学院他学的不是导演专业,而是摄影。

他也曾作为演员参加过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比如电影《老井》他就是男一号。也曾经在电视剧《大宅门》客串过。同时他也做着摄影的实践,给一些片子做摄影

从这一点来看, 张艺谋在他的摄影实践中已经完全掌握了导演的技巧,所以他后来作为导演拍摄的电影《红高粱》能够一炮而红 。获得了国际大奖,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和基础。后面的电影《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归来》赢得了荣誉和口碑。

总体来说,张艺谋拍摄一些内容比较朴素的电影还可以,但后来拍了一些商业电影,都是成绩平平,效果不理想。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等影片,虽然耗资巨大,但是效果不佳,票房也不好。

可以说导演不是什么类型的电影都可以导的,虽然都叫电影,但是电影内容的领域各不同。张艺谋算是在中国有过辉煌成绩的导演。 拍艺术片优秀的导演,不一定能拍好商业片。

中国的导演没几个好东西?口碑不好除了吸毒就是离婚生一窝孩子?扬言私生活不能乱评论?实际上生活混乱!百姓看不起他们?所以我基本上不看国产电影?你化钱买单!人荣华富贵!

张艺谋作为国内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也成为中国在世界影坛中的中国代表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平心而论他也为中国电影收获了较高的国际影响

他出身摄影 因而很好的把握了电影语言 拍出了几部国际分量的作品 他的电影触角延伸至很多方面 有现实的有玄幻的 有文艺的有武打的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国际影坛对他作品的评价 就是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把握到位 譬如早期的《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秋菊打官司》还有近年的《山楂树之恋》但是对他的一些武打及玄幻风格的比如《古今大战秦俑情》甚至是《十面埋伏》等等不敢苟同 过于追求画面的唯美 反而影响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 喧宾夺主 成了一位夸张的造型师或是一个搞装潢的 当然世界级的导演如斯皮尔伯格 卡梅隆等等也都有败笔之作

张艺谋是个多心而又多情的导演!

㈢ 72岁张艺谋成高校特聘教授,当众讲话打扮低调,他与北电有着怎样的故事

“说起他和北电的故事,真的很曲折。1978年,张艺谋还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他用业余摄影梦想着北电。他从来不想因为年龄太大而被拒绝。后续,不死心的张艺谋给文化部部长写了一封信。几经周折,他终于获得了北电破格录取名额,成为了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为他以后的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㈣ 张艺谋名人故事

张艺谋名人故事

张艺谋名人故事1

简介:张艺谋,1951年11月14日生,陕西西安人,中国电影导演、摄影师、演员。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市棉八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

1984年始拍《一个和八个》,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在导、摄、美等各个方面较以往各类片子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个巨大的突破。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张艺谋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同年张艺谋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在该片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独特美。该片的摄影在电影界褒贬不一,引起热烈争论,但评论者普遍认为像这样在美学上有开拓性的摄影创作甚为鲜见。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审委员会特授予张艺谋最佳摄影奖。张艺谋由此开始跨入一流摄影师的行列。1986年张艺谋担任影片《大阅兵》的摄影,该片的创作延续了影片《黄土地》的风格,放映后同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87年张艺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出演影片《老井》,在片中他通过深入的生活体验深刻理解角色,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当代农村知识青年孙旺泉的形象。其表演真切、生动,具有独特魅力,连获日本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7年导演的《红高粱》获得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此外导演的《代号美洲豹》、《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也获奖无数,获得好评。

2008年8月8日,成功导演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获得各方好评。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年度风云人物的提名人选。

张艺谋名人故事2

最近很少曝光的张艺谋由于担任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接受了媒体采访。

因为拍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饱受批评。对此,张艺谋看得开:“被骂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自己心里有数,知道自己的电影到底存在哪些优点和哪些缺点。”

张艺谋认为自己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我的职业就是电影导演,靠着这个职业得到了观众的瞩目,其实这跟一个木匠没有区别,我也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特别的人物。30岁以前,我是个卑微的人物,1987年拍了《红高粱》,突然给我带来了好运气。可是,前30年我一直生活在底层,我对那时的记忆远比近20年的记忆深刻。我深知命运的由来,因此在我心里,我从来没有狂过,我希望用平常心来看待一切。”

张艺谋名人故事3

我还没做文学策划的时候,就闻听江湖传言:张艺谋吝啬。大众的想象矛盾,既想象张艺谋终日纸醉金迷,又想象他锱铢必较,总而言之,听起来人格特别分裂。

其中一个细节,是张艺谋用面条请客。多么抠,多么不上档次。以我观察,张艺谋不太讲究吃喝,家常菜即可,而且过午不食,晚餐多数时候只是牛奶或酸奶。张艺谋的食量有限,他说:“人类又不狩猎了,没那么大运动量,吃那么多干吗?”

菜谱上张艺谋的心动之选,永远,是面条。什么油泼面,什么拉面,令张艺谋乐此不疲。助理庞丽薇有次陪他出国期间,一个多月,庞丽薇控诉:“他天天吃拉面和煎饺子,不带换样儿的。”

张艺谋的.“抠”还体现在,他的环保观念很强。有一次,小助手打印出的文件遭到张艺谋的批评,直至把制片主任等叫来一一问责,因为所用的打印纸很厚,白润挺括,他觉得浪费,薄软的纸完全够用。原来,是小助手错拿了专门用于彩打的纸材。

小助手也曾受我牵连。我让张艺谋阅读一篇小说,看看是否需要购买版权。小助手打印的字体太小,看起来吃力,我建议她改变字号重打一份,让张艺谋读起来不累。这招致否决,张艺谋倔强地表示,他能看这么小的字儿——多小都能看。我不知道他是用老花镜还是放大镜完成了这项任务,反正,他宁愿跟考古学家似的在那儿费劲研究,也不愿造成纸张浪费。

张艺谋在小节上非常注意环保,他笔筒里有多支签字笔,适用于不同的海报、信封、光盘的外包装等等。张艺谋在动笔之前,需数次甩动笔杆,他坚持要把每支笔的残余墨滴用尽。

他自己的办公室外间,有个小的过渡区域,那里的顶灯很少开,因为借助外面过道的光亮,他能走进里间。所以他自律,每次都跟个武侠中人似的穿梭于幽微光线之中。

出于环保,张艺谋从食材到用品,不好什么珍稀之物。有一次,一个商家送给他什么珍贵动物的皮毛,张艺谋很是被动和难受。人家毕竟出于热情的善待,张艺谋不愿当场拒斥,可张艺谋并不乐享其中。他信奉“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样的礼物让他犯愁和愤懑。

关于张艺谋的“吝啬”,著名例证是拍《英雄》时,张曼玉和章子怡的那场打戏,需要大量树叶。张艺谋嘱咐制片主任,必须细化树叶的品质,吹到脸上和身上的树叶是不同的——吹到脸上的含沙要少,以免对演员造成干扰和伤害;吹到身上的含沙可以多些,因等级相对低下,价格应该便宜。

之所以如此,因为张艺谋对投资人负责任。他不是那种强调个人艺术风格而枉顾他人利益的创作者,不想让自己的艺术探索给投资方带来经济上的困扰,那样他会心有不安。他觉得让那些信任自己的投资商有所回报,天经地义,至少别让人家赔钱。所以,他会仔细,尽量不造成浪费,他不喜欢随意挥霍。张艺谋也会要求制片主任不乱花、不胡花,不当冤大头。

;
阅读全文

与张艺谋如何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哥斯拉大战金刚是什么电影 浏览:520
电影剧本有多少场景 浏览:405
快手怎么发完整电影求解 浏览:25
如何远程同步看电影 浏览:848
荒火电影免费看 浏览:912
迅雷下载电影怎么移到手机里面 浏览:114
欧美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浏览:530
中国大的电影公司有哪些 浏览:64
丹麦电影评价怎么说 浏览:546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喜剧在线看 浏览:990
星期八电影完整免费 浏览:697
电影雪儿多少分钟 浏览:342
有什么好看的关于盗墓电影和电视剧 浏览:74
大宋宫词电影免费完整 浏览:604
2013年粉丝电影有哪些 浏览:713
一火火车人进入无人岛是什么电影 浏览:846
百度云mp4无法播放视频怎么下载电影下载 浏览:921
邯郸天虹c座电影院怎么走 浏览:601
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15
少年的你27号电影院怎么没有 浏览: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