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点号影视账号内容定位怎么写
影视领域定位的内容有几个大类,搞笑、爱情、动作、战争、悬疑、科幻、古装、伦理、灾难等等。
做精做细,首先是定位。我们定位电影类的产品,属于大众化娱乐产品。接下来就是市场分析调研,分析同行业有哪些做得比较优秀,哪些做的有待改进,都要详细一一列出,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经过反复研究与思考,心里就会对该行业的自媒体大致有一个初步认识,接下来就是我们步入此领域的开始。首先是名字的专业属性,好的名字可以引人注目,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我们自媒体的名字就叫电影迷,其次是微信号设置,这里也很关键,微信号是否好记会影响到后期的推广,当然简短易记的名字早已被抢注。
没关系,我们可以自行组合,例如电影迷的微信号imoviefan可以理解为“我是电影迷”名字与微信号就统一整体,只要看一遍就不会忘记。
B. 1、中国电影的市场如何定位2、中国电影如何进行品牌建设。。简答
1定位中低端,近期大幅步向中高端迈进,近期的 唐山大地震 山楂树之恋 让子弹飞 可以说明问题
2品牌建设应该借助于外界力量,凭借中国早期到好莱坞打拼的大牌明星打造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自己特有的东西,借鉴好莱坞不是借鉴他们的俗套与鸡肋,我们自己民族的才是最好的
C.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中国科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精英知识分子媚外、崇古和对普罗大众的藐视与不信任带来的题材选择困境。
一直以来,总有些人爱拿各种看似成立实则借口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无能开脱。
当满屏的清宫辨子戏时,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然后有人敢挑战新题材,拍了战争戏,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战争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谍战戏,结果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谍战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穿越戏,结果大火。
然后开始满屏穿越剧,大家又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再然后有人挑战了宫斗戏,结果大火。
然后满屏又开始宫斗戏,大家看腻了,资本和创作人员说,没办法,大家爱看这个,不爱看其他的。
现在宫斗戏的热还未过,不知下一个敢挑战新题材的导演会是谁。
D. 别人美国拍科幻电视剧也拍得跟电影一样 中国为何始终望尘莫及 效果技术不是一般的渣渣
一,观念
在电影工业中,不存在一加一等于二的事。这架机器办事是不怎么讲逻辑的,一个decent的项目的推进过程类似买足彩或黑社会收债,你能掌握的只有“可能性”;最后能不能成事,看上帝。有无数项目,剧本算是扎实,审查也没问题,资金状况良好,老总表示要做,最后莫名其妙地黄了;又有无数项目,剧本一团渣,公司推得七零八落,最后pre-proction的参与众全都萎了表示干不下去,此时某土豪或二杆子机构神兵天降,项目突然起死回生,怒上大银幕,狂砍十万巨额票房华丽收官。
在这样一条残疾的流水线上,你不能责怪制片方面对五花八门的项目时的小心再小心。事实上整个电影盘子只有这么点大,有足够的能力操作“严肃的”院线电影的机构颠来倒去就那几家(朝阳区CBD有很多你懂的民宅公司专门搞一些赔掉底裤的超低成本院线电影,疑似洗钱,不过我不好瞎说,这也不是重点)。这些机构每个月从不同渠道收到的光怪陆离的剧本数量严重超出你想象。问题是坑只有寥寥几个,不可能令每个萝卜都找到它的归宿。
中国电影史上出现过科幻电影(《机器侠》《大气层消失》等等),但大多不成功,要么出现在院线制改革之前故缺乏参考价值。中国科幻电影连混沌初开都谈不上,只能算一团以太。面对这种全新的类型,各家大型机构的保守完全可以理解。假如我是公司话事人,我面前摊着两个剧本,两个都写得不错,甚至预算都可能差不多;但是,一个是目前大热的青春怀旧爱情题材,拟选择白百何彭于晏出演,基本能够保证票房成功;一个是我个人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科幻题材,高端大气,与传统热卖电影语境背道而驰。你说我会选择哪个投拍?
我相信一定有那么些瞬间是这样的。公司话事人都不傻,他们看得懂好东西,也知道本土科幻电影迟早需要走出这一步;但思前想后,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这种开天辟地的事情,会有人做的吧。我还有整个公司要养活呢。”
《三体》之后中国科幻开始步入白银时代。几乎所有大型机构都在探讨科幻电影的可能性。没错,几乎所有机构,中影华谊光线海润完美小马乐视you name it。只不过很多时候不为人知。但最后,他们还有一个一个财政年度要伺候。
这就是我所谓的“观念”:稳妥的票房成功大于题材的新锐性。这一观念杀死了很多襁褓中的科幻片剧本。要扭转这个观念,目前看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的观点是:科幻必须选择与那些“保证票房成功”的类型联姻,才能具有足够的制作说服力,从而令制片方多少放下顾虑去操作。关于科幻元素与故事类型的糅合与平衡,我会在第四点中再次提及。
另外补充一点:刘慈欣的绝大部分小说的影视改编权确实都卖掉了。但卖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打赌买下《三体》的张攀攀清楚得很:他以及另外某些机构根本没能力把这个项目做成型。但是,手里捏着《三体》这种巨舰的影视改编权,这本身就是资本;即使未来转手,也是一大笔钱。这是一个给了大伙很多虚妄希望的“商业正确”的决策,片方同样面对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
二,受众/市场
中国科幻片市场最好的时光还没有到来。
科幻爱好者,很容易觉得四下都是自己人,科幻一统江湖;科幻是一件提起来令人觉得豪情万丈的事情。然而电影不一样,电影人都是乞丐,向市场讨要钱财是他们唯一的目的。片方不可能为了满足数量尚未临界的科幻迷群体,去开发一个大投资的院线项目。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刚破百亿大关,2013年直接破二百亿。连明治维新也没有这速度。中国的固定观影人群正在逐渐形成,成为推动电影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但这当中,有多少科幻爱好者呢?有多少人清楚“科幻”二字的涵义呢?我不敢说这个数目很少,因为毕竟中国科幻已经是一股社会思潮。但你得承认绝大部分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还是搞不清楚《星球大战》与《哈利波特》哪个算科幻的人群。另外,暂且不提科幻,城市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影迷的比例本身真心不高。中国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了大量三四线城市居民以及县乡群众,他们去影院看《阿凡达》是去看打打打枪枪枪,不是去看卡神的科幻情怀的。你不能指望他们为视效较弱、难以共鸣的国产科幻片买单。
电影制作者不管哪个群体鄙夷或崇拜哪个群体,只管利益最大化,这是职业的一种表现。但这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我至今对《三体3》开头那段生命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演示记忆犹新。这与电影观众对目前银幕语法的倒逼何其类似。你可以不喜欢现在银幕上公映的一切,但这些确实是电影人与观众磋商、试探过后能掏出来的比较好的东西了。科幻片类型的缺失,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国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不用人为解决。你要相信中国票房都膨胀成这样了,又同质化严重,目前这些国产类型迟早有一天会看腻的。观众喜新厌旧是一条铁律。我自己觉得几年内观众就会为国产科幻电影做好准备。继续对身边人安利吧,如果你想加速这一过程。
三,政策
广电总局有锅,毋庸置疑。但他们是V for vendetta,一茬人被突突了,换一茬接着来。不要刚正面了。
但是审查系统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一样是一帮中年白痴。其间活跃着大量青年专家与海归人士,他们能不懂电影和科幻吗?很多时候人在江湖罢了。
我在一开始就陈述了我的观点,一股脑把锅扔给审查一边跳脚不公平,也不务实。审查并不反科幻,只是科幻文本中的某些类型天生与一些审查红线冲突。反乌托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光是THX1138那种作大死的反乌托邦,《银翼杀手》《全面回忆》那种也可能不行。你处心积虑架构了一个未来世界观,OK,在你的世界观里有我党的一席之地吗?没有不行,有又破坏叙事。
但如果有机构铁了心要做科幻类型,是一定有办法通过审查的。我随便举几个模板:《源代码》(小格局惊悚)《热浴盆时光机》(喜剧)《超凡绅士同盟》(戏说历史)《地心引力》(太空科普),照这些个路数小心点做,简直是人畜无害的。
在我看来政策障碍是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比较不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谈不上什么准备,因为双方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已眉来眼去许久。但你真的不能在电影中煞有介事地进行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这与文本是不是科幻无关。
四,创作成熟度与方向选择
这才是国产科幻电影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在这一部分我可能会讲几件自己的事,诸位笑笑便是。
我从小爱看科幻,看得第一篇科幻小说是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坟场》,那会岁数还很小。后来又陆续看了他的《斯芬克斯之谜》《豹》《生死平衡》《三色世界》等等。当时我书读得还不多,简直惊为天人。遗憾的是,王晋康从过后的一篇《失去它的日子》开始就状态下滑了,而且近几年越来越捞。但是回忆起来,我仍旧觉得王先生是那个年代科幻世界最强の男。
之所以要提他是我后来上大学之后又回去扒了扒老王的旧作,我确定他那个年代应该还接触不到太多好莱坞剧作法的教材,所以我认为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上述列出的几个故事都是上好的剧本胚子,逻辑清晰,人物鲜明,动作性强,中心思想有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中,王晋康让科幻元素退居二线了,你能看到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不是惹眼的飞船、机器人等道具。
这正是开发一个科幻题材项目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切忌为科幻而科幻。这是没经过长时间剧作训练的票友来写科幻片剧本最容易犯的错误。电影永远拍的是故事,而不是一个绝妙的科幻点子。
(顺带提一嘴刘慈欣老师。刘慈欣的所有作品我都看过。他有我所见过最狂野的科幻概念,但就是很难撑起一个剧作意义上的“故事”。《三体》是一个非常棒的文本,但如果改编成剧本,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要重写,不然很难得到一部合格的院线电影剧本。)
前些日子我应邀去北京国际电影节参加一个青年剧作论坛。那个场合非常虎,各大机构与院校选送了四五十人,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得意的剧作项目。我们被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两名大咖作为导师。我当时也是太油,穿了件开演唱会的帽衫就晃去世纪坛。进门发现我们组的导师是《投名状》的制片人Andrew Morgan,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像一条老蛇一般的男人;以及《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薛晓璐老师。
我被这个阵容吓了一跳。我磕磕绊绊地讲完我的项目——一个发生在太空中的人机恋情故事。美丽的薛晓璐老师皱起了眉头。她说,你这个剧本说了个什么事?
其实还是个男主角与女主角彼此深爱却无法触碰的爱情故事,我解释道。
薛晓璐:那干嘛一定要发生在太空中?
我:高概念……
薛晓璐:能用别的方式说清楚的故事为什么要处理得这么麻烦?
此时一旁的A Morgan补充道:你这个故事很宏大、很精彩,但它不pre-sold,而且主题相对格局而言太小了。
我无地自容,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对的。薛晓璐无意间指出了科幻文本最忌讳的一件事:故事本身被科幻概念架空,科幻元素沦为噱头。尽管这不是我的本意,但无奈学艺不精,还是多少着了道。
上述这些话只想说明一件事:科幻电影,归根结底是个电影,必须遵循电影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成熟的科幻院线电影,那么创作者必须小心地拿捏科幻元素的介入程度;它必须嵌入故事中,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要素(为什么穿越片令人鄙视,因为时间旅行的概念与整个叙事屁关系也没有);又必须避免喧宾夺主,使电影成为言之无物的科幻元素陈列馆。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当嵌入故事的科幻元素刚刚好的时候,人们会意识到:“科幻”类型是一个次类型,它必须依附在其他大类型下存在才有意义。爱情/科幻、惊悚/科幻、动作/喜剧/科幻……等等。
从创作角度讲,只有深刻地理解科幻元素在科幻电影中的定位、以及针对市场进行细化的类型设计,主创才可能开发一部受欢迎的科幻电影。这需要非常好的编剧以及非常懂的制片人——在中国,两者都在被磨砺培养的过程中,但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如果未来主创的进化能与观众的进化一同完成,也是快事一件。
泱泱天朝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科幻电影。一步之遥的事情我多少经历过一些。很痛心,但我的信念是比较坚定的。假以不长时日,成熟的国产科幻电影会横空出世,这完全是一件事在人为的事情。它很可能只是一个五千个左右的中等投资项目,可能没有那么多爆炸和华丽特效,甚至可能不能取得票房成功。但在它身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来尝试这块蛋糕。要知道《星球大战》成功之前,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也混得不能看;而时至今日,带有科幻元素的电影已然是好莱坞最值钱的产品。
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倾向于相信科幻电影不会逆潮流而动。不管那时我是坐在银幕这一侧还是那一侧,我都会非常开心。
作者:LuckySeraph
来源:知乎
E. 市场定位的例子
比如:
黄老吉:怕上火
宝马: 驾驶体验
沃尔沃:安全
格力:科技领先
定位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定位应该是企业战略中最关键的。
F. 胡锡进谈中国科幻电影,国产科幻电影目前的水平如何
中国的科幻电影相比以前有所进步,因为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对休闲娱乐这方面的要求,也会增加,所以在这方面的消费也会增加电影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
相比于传统的电影会发现科幻片占的比重比较少,中国的科幻电影跟好莱坞大片相比,无论是生产量还是质量都会有一些差距,在2019年之前科幻电影发展是比较慢的,现在人们由于思想认知以及经济水平,还有社会背景等方面条件出现了制约,所以科幻电影当时的发展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变多影响力变大从以前比较零散的影像发展到现在,并且融合了时代的特点,在不断的进步,虽然科幻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G. 市场谋略怎么写
任何接触过市场的朋友都应该大致听过以下几个词,比如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等。事实上,它们都属于STP战略,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过程中。
市场营销战略该如何写,看一看就知道了
营销战略
STP战略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根据买家需要的产品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几个不同的买家群体,并描述它们的轮廓,即市场细分。该理论由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理论·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二、选择一个或几个准备进入的市场,即目标市场
三、建立并在市场上传播该产品的关键特征与利益,即市场定位
首先是市场细分,它是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体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不是从产品出发,而是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出发,它包含了地理细分、人文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通过对市场的细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
当对于市场进行细分,确定好目标客户群体、市场等方向后,还需要对所选定的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在它们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譬如当你想买凉茶类饮料时你首先会想到加多宝、王老吉,想买泡面时会想到康师傅、统一,提起火锅时会想起海底捞等等。
我们经常看到的江小白都是通过的STP战略首先对于整个市场进行了细分,在红海市场中寻找蓝海,对于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结合各自网络营销、差异化营销等手段,迅速抢占市场,打造自身品牌。
H. 说说你对科幻电影的看法是什么吧
我认为科幻片市场,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都属于“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领域。换言之,科幻片的目标观众非常多,但对电影本身的质量要求也偏高。就像《美队》《妇联》等等都有庞大的漫画观众保票房,但我们能称得上全民皆知的科幻IP数来数去就那几个,如《三体》。而这类小说又很难改编成电影,拍连续剧还差不多。
I. 电影项目定位怎么写
对于影片的制作,必须考虑市场定位,是否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消费者在哪里”来定位产品和卖点;是音乐剧、爱情片、动作片、警匪片、贺岁片还是恐怖片或科幻片与伦理片等等,在考虑影片定位时,就需要有营销的意识,在演员方面,是明星荟萃还是演员平民化,是打造明星还是采用明星演员。
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没明星,但同样能够走红,同样能够赢得观众的眼球,因为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生活;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除了高仓健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平民化;在语言方面,可以是地方方言,如《我爱我家》式的“北京牌”幽默、《疯狂的石头》与重庆方言;在情节上,可以是搞笑,可以是“造乐”,如周星驰式的滑稽、“春节晚会”式的小品、相声;如贺岁片惯用的找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深挖小人物有趣的故事,再加上一些无恶意的夸张的手法等等。
通过在内容、演员、情节等制作过程中的定位,在拍摄地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正确选择,通过调查分析与科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影片的目标受众,进而为电影下一步的营销打下基础。
J. 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在《流浪地球》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无论是《2012》还是其他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中国观众惊讶到了。
尽管《流浪地球》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但绝对是不输大多数好莱坞科幻巨片的,对于好莱坞顶级的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项背。这部影片尽管框架概念是来自于原著,但剧本几乎是原创。能把一个原创剧本做得这么好,最终完成度这么高,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流浪地球》在部分领域依然使用了外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专业公司,但能把所有专业力量用好,组织顺畅,也是很厉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