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冯小刚的《1942》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不过市场反响好像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觉得这部电影氛围太过沉重,所以看过的人会劝没看的人别去看。还有一些人觉得大家对冯小刚的期望太高导致的。不管怎样,个人觉得这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那么就有人问,《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许观众们不太喜欢太沉重的电影。其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幽默搞笑的影片,对《1942》这样题材的电影不感冒。最后,电影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每年都会有大量电影上映,而且许多电影都是有大牌明星们的加盟。因此,电影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观众们不担心看不到好看的电影,因此选择面就比较广泛。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42》表现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冯小刚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觉得呢?
②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1942》故事开始于1942的旱灾,当时干燥,缺水。受害者逃离家园。同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的绝食抗议,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整个电影标题是与第一历史并列的事件,属于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东家牵着小女孩走在返回依旧饥荒加剧且浮尸遍野的荒路上结尾。在背影渐行渐远的画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陈述响起:“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她不爱笑,从来不吃肉……”我想那是因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过“人吃人”人性泯灭的惨状。
很多人对《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评不太高,他们应该忘了所有的纪实片都只会纠人心弦,却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来看热闹的观众,在萤幕上带着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发出爽朗的笑声。
③ 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欢。
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长久的愚昧与奴役下,他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无尊严毫无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饿死。任何语言在三百万条性命面前都是那样的无力,任何文字在历史面前都是那样的浮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辈传承下来的血脉。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④ 如何评价电影《1942》
难以言说的痛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写的电影影评,前前后后在电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却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客观全面的历史正剧,自已前前后后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给我带来的是那难以言说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在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中,中国河南的饥荒事件,显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如果不是冯导的一部《一九四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我这种从小就热爱历史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或许在过多年,它就如历史的尘埃,被我们轻轻的抹去了,而冯导却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引发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最后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这位女孩的后人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剧情并不复杂,中间为了沉痛的剧情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抑,还穿插着些许笑料,但《一九四二》还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觉没有处理好,显然在这么一出大逃荒的电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觉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摄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实属不易,冯小刚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3场电影看下来,我眼中不曾流下泪水,但内心的痛,却是那么的深刻,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大幅弱化了真实历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这类关于惨痛的事情在电影中就没有表现,不过即便如此,当我在电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时,那种震撼还是如此的强烈,我难以想象的是,人的饥饿真的能使人如此疯狂。
仓廪实而知礼节,向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人,万人无一,饭都没得吃,在那个年代,礼义廉耻,人伦纲常,民族大义,一切的一切在电影《一九四二》中都显得薄如蝉翼,活下去成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虽然只是简略的描写,但我在看到真实的史料中,河南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就被一场饥饿压倒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呢?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史。
⑤ 如何评价电影《1942》
1942这部电影的编剧,真能编,应该获胡编大奖!为什么呢?因为他竟然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些情节太不真实:
从开头的干旱的画面上看,这一年都没下过雨了,但镜头转向库房,少东家在库房想以粮换嫖,为了突出东家的为富不仁,这库房里堆满粮食,新鲜打下来玉米棒子一串串挂着...... 大家没看错,就是当年新打的玉米棒子,还很饱满,这说明,这是个丰收年。
接着,来强盗了,东家找栓柱去官府报信,这栓柱回来向东家说来兵了,害得东家几乎被土匪打死。本以为这栓柱和东家有仇,故意这么说的,后来才发现栓柱和东家没仇,估计是前些年赵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编剧受影响了.....在电影的后半段,这栓柱在日本军营,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说栓柱是对自己亲生孩子玩的风车有感情的话还有点真实性,但为了别人孩子的一个小玩具,连粮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惊讶了,如果当真这么讲情义,就会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卖老婆啊,,当初这么讲情义,怎么偷那好心的洋记者的驴吃呢?所以这个不符合逻辑的角色无法再编,只能去死了。
镜头转向逃荒群众,在路上,灾民队伍和国军的队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飞机发现中国军人占多数,就开始投弹。随着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到处血肉横飞,这时候的人,正常情况不是被吓得全身瘫软就是被惹怒反击,可剧中却是当兵的在此时抢钱抢女人。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这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环境,谁还有那心思啊,人虽然仍存在野兽的本能,但野兽也不会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配种吧?这编剧把中国人描写得比野兽还变态!
还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宁愿逃荒挨饿,就是不肯参军打仗,相互之间斗得倒蛮起劲,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给自己粮食的东家没了车还幸灾乐祸,觉得特痛快.....反观日本人,显得那么智慧,凭借充足的后勤供应,给出一些粮食给河南人,河南人就跟着日寇干,结果日寇就顺利取得6万对国军30万的胜利。河南人吃了老蒋的备用军粮不卖力,日本人给吃的就从了,难道这日本人比中共还伟大?而剧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国记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为一身的圣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编剧的心态,或许正是因为他黑暗丑陋的内心,才把中国人看得那么丑恶、劣等,而洋人,都是那么高大上。如果真如编剧所想,那么影片中国民政府做足面子欢迎美国人应该不过分。难怪据称这电影在国外受到一致称赞......
⑥ 1942这部电影怎么样啊
《1942》难得的将一部苦难史全景式的展现出来,引起大众反思,让更多人知悉那段历史,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正面作用。但本文只讨论电影本身。
电影由一户财主家被劫开始,以时间线记录财主一家人的逃荒经历,中间辅以教徒,外国记者,省政府主席,蒋委员长等人的看法或态度。这样的安排意图以逃荒的饥民展现1942年发生的故事,以政府的做法反映发生灾难的深层原因。两条线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原著小说。
影片为了审查的通过巧妙的没有安排XX党的出现,可是问题也出在这儿,我们所看过的所有这个年代的片子里不可能不出现那个家伙,所以觉得很别扭,观影体验上很奇怪,你总是觉得他会出现,可是他却一直都没来,所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影片本身。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调,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营造着悲凉的氛围。可是你说它在催泪,他却偏弄出些幽默的镜头,你说他不催泪,他却尽往苦了整,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适合于用在这种严肃题材的电影,它更适合用在爱情片上,所谓泪中带笑大都是形容纠结的爱情的。小说因为故事完整,篇幅没有局限,所以需要这样的安排来增强阅读体验,不能让读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书了。电影由于时长限制,观众需要一种整体的感觉,味道过多并不见得有多高明。
影片艺术效果的营造也是值得吐槽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国产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表现那段时期的故事时,那么喜欢用飞机仍炮弹来渲染好与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仍也就罢了,可是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后地上连个坑都没有,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半径只有米尺见方。还有人物的化妆,饥寒交迫仍壮实如牛,久经饥饿仍肥硕如初,这样的细节还是考究些好。
张国立父子的表演是全片的亮点,特别是张默,将那个愚钝而憨厚的形象演的很到位。将来拿个男配角奖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全片糟糕的地方还有配乐,拍这么惨的历史,靠配乐添油加醋实在是画蛇添足,煽情大可不必,如导演所说的,就是想让人见证一段历史,可是加上配乐让人哭又怎么说呢,哭了更痛快?
当然,总体来说,《1942》是一部好电影,要是单纯的只是纪录片就更好了
⑦ 如何评价影视《1942》
主流意识形态的围剿
与《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歌颂式历史回顾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逃。
中国社会弥漫着三种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宁主义,一小部分是无政府主义,而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化。而列宁主义引领下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抵触。《1942》所选择的“饥荒”题材,作为对祖先苦难的一种追缅题材,在意识形态的联想式解读里则充满了挑衅意味。它挑衅的是意识形态所试图掩藏的历史。中国历朝历代的“饥荒”向来都是与“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而“人祸大于天灾”则常常书写于史书的末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列政治运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尤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些掩盖粉饰下的公开的秘密,都会由“饥荒”一词所带来的联想奔涌而出。题材的敏感性则注定《1942》将受到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单纯地要告诉观众影片将讲述某一段历史,而更多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影片将要讲述的“饥荒”,只是“1942的饥荒”。《1942》必将面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博弈。影片中,对1942年河南饥荒的买单者,并没有鲜明的揭露。意识形态宣传利用的观影者的“想象性畸变”,同样,它的审查同样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联想。影片不论是在“饥荒”的根源归咎于1942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是鲜明还是模糊,这种对当下与近几十年历史的影射解读,已经深深的存在于意识形态的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