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今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出现中国元素都是为了商业,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文化的,加入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也会被中国人买单。
⑵ 国内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拍不出国际大片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剧情才是王道:要有好的剧本,题材要新颖,故事要给力,只有好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好莱坞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而中国的电影剧本不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新瓶装老酒,永远换汤不换药,走不出自己的旧框架;
2、特效不能马虎:无论任何电影,功夫片也好,枪战片也好,或者是奇幻类的题材,都离不开特效的处理,好莱坞的电影神话,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特技处理堆起来的视觉盛宴。相反,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在跟外国人学习,但只具其形不具其神,就像一只虎皮的猫,就算外表挺唬人的,内质依旧没变;
3、从不拒绝帅哥美女:如果说剧情和特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么帅哥和美女的组合就是不可或缺的金字招牌。好莱坞电影从来不缺少帅哥美女,也不会拒绝重用帅哥美女。他们很少讲演技,只讲适合不适合,只要给角色安排对的演员,他(/她)就是第一,形象是天生的,而演技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或者说演员和角色本身的契合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感觉上的东西是技巧所无法弥补的,他们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从不过份强调演技这回事,更加不会强分偶像派和实力派这回事。但中国电影正好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总是纠结于让帅哥美女来扮丑,好像与自身的反差越大,演技就越好似的。既强人所难,又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实在是让人添堵啊。再这样下去,中国电影就不要有所谓的审美艺术了,干脆直接审丑得了;
4、剪辑配音不马虎:如果把好的作品比作一个顶级的模特,那么配音和剪辑就是为他们化妆和选合适的服装,进行上台前的最后包装。可惜的是中国的电影市场,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影片,最后的这两关都没有真正合格过,无论是剪辑还是配音,都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永远的痛,而且不知道还要痛多久。甚至有人说,进口片进内地,没有一部是完整的,完整的商业片,没有一部是能上映的,因为太多所谓的“敏感设限”了,这对电影业本身是非常伤的。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好莱坞,他们的剪辑和配音无异于对影片的再一次创作和拍摄,每一步都非常严格,该留的不会多剪一刀,该剪的也不会轻易留下,力求每一个画面都能够清楚的表达电影本身,并且能够让观众看到好的效果,而不是看过电影后依旧不知所云;
5、宣传:每一部好的作品,都离不开好的宣传。宣传不给力,效果减一半。而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国产片在宣传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炒作的从来都是电影本身,从演员到导演,他们将尽可能多的心力都放在预告片上,放在电影本身的效果和剧情的宣传上面,而很少花心思在演员私人的八卦绯闻上面。而中国电影的宣传则恰恰相反,无论是演员自身的争议点,还是男女主角的绯闻八卦,生活隐私,甚至是负面的丑闻,能炒的不能炒的统统炒一遍,甚至打一场官司都好,只要能让人把眼睛都看过来,知道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好,最后把观众的焦点模糊一片了,就是不讲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可见不少电影人也知道:电影本身没啥好故事,只能够在演员身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才能够把观众忽悠到影院去。
一是国家体制束缚的问题,比如对电影审批过严,肆意更改删减影片情节,有些题材呢根本通不过,有些呢拍完之后连上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是非常打击新一代电影人的激情的,象带着枷锁跳舞一样,所以也难怪中国真正有才华的新一代电影人冒出来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体验到创作的自由和乐趣!
二是这些所谓的知名导演他们应该早点退休去安享晚年了,因为他们所经验到的东西早已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假象,其时已青黄不接脱节严重,老一代的知名导演就是赖着不走,其时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经验与现在年青人与这个时代都已相去甚远。而年青的电影人又不喜欢干以前的那一套为纯粹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东西,而他们经验的世界是更个人体验的更理性(不是教条理性)的更人性的,而这些东西显然又不符合执权者口味。所以年青人么整体上上不去原来那几个老混熟脸了的呢又不肯走,所以中国电影才会出现现在这种表面繁荣实质尴尬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但历史毕竟是要向前的,何况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面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再不思进取中国电影等文化产业就要供手相让给外国人了,所以决策者如果再无动于衷或只是换汤不换药不做根本性的改变,再不早点调动起新一代年青电影人的积极性的话,看以后怎么与老外竞争,那么到时恐怕无论在市场上文化上都会被老外被好莱坞这个文化帝国主义占据,输得一干二净。
对于人物而言好莱坞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更鲜明,。。。举例。。。。。Mr.Bean(憨豆先生),
虽说中国电影中也不乏有着鲜明人物性格的形象,但相比较于好莱坞电影来说是少之又少。。。举例。。。
⑶ 中国“定制版”电影:好莱坞是如何讨好中国观众的呢
好莱坞在讨好中国观众方面无外乎两点,第一点是选用在中国比较知名的演员参演,第二点则是在其中运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任何电影都需要市场,而一部电影其是否能够受到某国观众的喜欢,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好莱坞的电影虽说一直以来的口碑不错,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家对国产电影的关注率提升,使得好莱坞电影慢慢的被一些中国观众所遗忘。
对于这样的做法,中国的观众自然也是不愿意买单的。毕竟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尊重,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好莱坞对中国的友好。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受到中国观众的称赞,反而还会被吐槽。
⑷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开始放映电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多年时间中,美国电影迅速取代了欧洲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好莱坞影片占中国年放映影片总量的80%以上,每年平均获得经济利润大约为600万美元。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中国电影业和知识分子与好莱坞电影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冲突和依存关系。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直到1950年代以后才告一段落。而1990年代以后好莱坞在中国的重新进入,必将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具体的再联系,这个有字数限制)
⑸ 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的差距在哪里
1、差距在产业发展不成熟。比如剧本这块、好莱坞有专门甄选剧本的机构、第一步就是数页数。一个剧本多少页都有标准、超过多少页的会被直接当掉、因为太长的剧本意味着片时也长、能把节奏把控好的导演却不多。然后再从这些页数合格的剧本里边去选好故事、好莱坞对于观众的心里都有统计、哪些点观众喜欢、哪些点不喜欢。所谓的好的故事要具备这些点和因素。剧本定了才会去找导演、演员。找导演也有标准、会看你近三年的拍过的影片的票房。导演都选好了、再去敲定演员。但这时候钱不会都给你的、而是给一半。这个也有专门的机构。等片子都拍完了、才付你另一半。前期演员拿不到钱、后来的那一半才包含他们的片酬。所以好莱坞里再大牌的明星也会规规矩矩认认真真演习、除非是那种真不在乎钱的。敢对导演的要求提出不满来。
要想发展,各方面得成熟了才行。只是电影公司把好莱坞的模式照搬过来是不行的、市场、管理等方面都得跟上才行。
2、演员的质素参差不齐
国内有一点不好的是、钱先给了。大牌们钱一到手、就成大爷了。整个剧组得哄着供着。虽说很多明星人还是不错的、比如梁朝伟、巩俐等这些。再大牌也不会胡乱出幺蛾子。然而新晋的一些年轻一辈不行、没吃过苦、媒体粉丝一捧就上天了。呵!那些小鲜肉们,耍大牌耍的那叫一个心安理得,前段时间不是还爆出某某明星因手上擦破点皮,就闹得哭天喊地的。还有我们那些所谓的明星,演技那叫一个差啊,全片一个表情,我就不举例了(我怕被封杀-_-!)。我就不明白了,是谁把你捧得如此之高的,也不怕摔死,没有观众做基础你也就是一坨屎,脸皮真厚。
3、想象力的制约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国的教育,一味地填鸭式教育,老师说:“学好了将来出人头地,拿许多的钱。”家长说:“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路,就不用愁了,你看邻居某某某,现在在北京某某大医院一年拿多少钱。”你喜欢画画吗?不行,课文还没背呢,赶快学习。你喜欢唱歌吗?不行,作文还没写呢。什么意思,我就不能做我喜欢的事吗?我也有理想,我不是你们赚钱的工具。嘴上说我也是为你们好,那你们考虑过我们的感受了吗?
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吗?不缺,缺的是什么?是好的平台,好的环境。中国人只是一味地注重要搞好同学同事关系,搞好人际关系。不然难行千里路。诚然,人际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想要什么,不然你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早点超生。
看看我们的国产电影,只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停地反复的咀嚼,什么《齐天大圣》、什么《封神榜》。不停地拍。都快嚼成屎了。能有点新意吗?我们总说印度电影是如何的奇葩,你有没有看到他们是如何想着创新的吗?就连前段时间很火的《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也都是购买的人家的版权好吧。换汤不换药。可悲啊!
关键烂不要紧,你可以学啊,不虚心什么都要模仿,而且是照搬,真是丢脸!拿到就为了赚钱。可悲啊!我中华电影。
然后是分镜、剪辑、配乐、后期都跟好莱坞不是一个档次的,中国导演是真不会讲故事。分镜一团糟。配乐不该配的地方瞎配,不大气。后期糊弄一下就好了。
5、西 方 主 流。
看电影首先看脸,好莱坞基本都是白色人种,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换句话说,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外,基本全部的发达国家都是白人。也就是能看电影的自然是发达国家人最多,很多国家(类似阿富汗、索马里)饭都没得吃,不能看电影的。2、制度先进。
审 核和分级是一个体制的问题,我国的电影分级制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⑹ 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取得的成功,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好莱坞之所以能抓住全世界的观众,还在于它技术、内容、形式上不断的翻新,有技术方面的优先性,因此如果想要拍片,一定要有新意,这个新意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上才能有竞争力。好莱坞在故事的结构上不断改变,把故事情节写得惊险,这是一种定律。有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住在洛杉矶第三大道上的,到处都是写小说的人,高度商业化催生了大量的人才。
不单是拍电影,从创作到取景再到技术和特效很多方面都是要去借鉴的。文化也还是与观众有密切的关系,更要了解受众是谁。
⑺ 中国电影对比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制作流程方面差距在哪里
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制作流程差距,现阶段就是作坊式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区别,先从我们在行的电影预演,来聊聊中美电影在制片流程中,缺失的电影前期预演流程。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流程需求的出现,预演应运而生,预演的英文叫Previs,Previs是Previsualization的简称,有人称它为“视觉预览”,还有人把Previs形象的叫做“3D动态分镜”,“3D故事板”,但现在大家达成统一共识,正确的名称是:预演(Previs而不是Previz)。用白话说,Previs其实是电影的前期预演,在电影开拍之前,把要拍摄的镜头,用3D动画制作一遍,展示出演员走位,景别,摄影机角度,运镜等场面调度,供导演在实拍时指导拍摄,提前确认拍摄方案的可行性,方便演员和摄影团队理解导演的拍摄意图,减少沟通成本,掌控制片成本。
不管是传统电影、还是实拍结合CG特效的电影,甚至是全CG电影,都需要通过预演在正式拍摄之前来进行演练。过去,电影人靠的是故事板、动态分镜、实体模型道具等,帮助他们规划视觉表现。现在的Previs团队可以通过电脑动画形式,来完成并加速这个过程,将导演脑海中创意想象的蒙太奇用电脑动画表现出来。
Previs对导演和制片人来说,是个双赢的必备流程,它不仅将飘渺的创意具象化,而且确保了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预演还可以拉投资,用整部电影预算很小的一部分,来制作一个previs预告片或做出一场戏的demo用来拉投资,形象动态的视频比文字剧本,更容易让投资人明白这部电影的方向和视觉风格,从而能帮助融到整部电影的资金。
Previs制作团队大部分预演发生在前期制作阶段。拍摄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这个阶段的预算看起来还很充足,但前期的时间屈指可数,创意人员经常会被逼近的开拍日期压的喘不过气。这时Previs团队可以帮助优化前期制作,将导演和主创们的选择整合成到一个蓝图中,用于拍摄时参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视效制片人都在用Postvis作为招标的工具。他们会将导演通过的Postvis发给众多视效制作公司。每个视效公司拿到Postvis,就清楚的了解到有哪些挑战。这样,视效公司对人力和资源等的计算报价会更精确。视效公司也因为有了导演确认的Postvis做参考,在特效制作中,多次修改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从而大大提升了效率。
现在运用动捕加虚拟摄影系统,进行实时预演越来越普及,而当下火热的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又为预演的可视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利用Nurulize的Atom View和Nu Design这样的工具相信过不了多久,电影中全CG场景的VR勘景就会普及,到那时,预演会像实拍一样,在虚拟的世界中完成,实时的创建所需要的动画,所见即所得,从而让我们的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
影视行业的前期工作者,正在逐渐认识到预演的潜力,甚至独立电影人也开始用Previs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预演不再只是高大上、知名导演和顶级视效公司的专属高端技术了。
最后,想学习影视预演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weizhenfilm 威振国际预演培训季欢迎你。
⑻ 民国时代,中国电影受到了好莱坞怎样的影响
1930 年代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电影艺术观念、社会观念和电影技术条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民族电影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关系,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创作方法以及电影的具体形态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当多的好莱坞因素。
随着国民党“官营电影”体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发的“新兴电影运动”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民族危机中始终占据着市场绝对主体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和中国民族电影之间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交互影响。
⑼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区别
差距如下:
1、美国文化多元。美国一般片子都有黑人,这就是非洲的观众可以喜欢看,而中国电影只有华人,也就在华语圈里面有人喜欢。
2、制度先进。审 核和分 级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3、西 方 主 流。看电影首先看脸,好莱坞基本都是白色人种,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换句话说,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外,基本全部的发达国家都是白人。也就是能看电影的自然是发达国家人最多,很多国家(类似阿富汗、索马里)饭都没得吃,不能看电影的。
4、盘子大。美国好莱坞背靠美国和加拿大。人口超过3亿,一般电影,也有足够人口支撑不赔本。为什么英法拍不出好电影,看得人少,自然票房不好。同样电影,0.5亿人看和3亿人看是完全两回事!(在这一点上,随着中国文化崛起,也不停赶上来)
5、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全球吸金、技术先行、大公司大制作等等。例如迪斯尼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500亿美元。中国万达800亿市值(折合美元120多亿)、中影600亿市值(不足百亿美元)。
⑽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这其实才是最令人心惊和担忧的。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