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电影解构主义
解构主意又称为后结构主义 ,但是,解构主意是存在于文学中的批评方法。
所以,解构主意不能乱用。使用范围也不能搞混淆。
如果你想弄清楚它的内容,请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加州大学某学者所写的书,书在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出版了很多年了,4月份才翻译成中文,书名叫《论解构〉
还有,我比较喜欢张的一些电影,请问你张艺谋的用光是什么符号,要是以后千万电影都那么用光,那么它又对应的是什么意义。(因为单个符号在符号体系中是具有绝对指向性的)
㈡ 如何用解构主义来分析一部文学作品
电影是镜头、情节、声音这三个形式的组合,把他拆开来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1.这是个什么样的镜头/情节/声音?
2.为什么创作者要把这个镜头/情节/声音这样处理?这(对现实)表达了什么?
3.他是不是想要观众产生某种他预设的感觉?
4.这是不是说明了某种我们共有的意识形态(神话)?
以上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即用基于语言学的观点拆解电影元素后,对能指和所指进行关联分析,前提是承认电影语言是有结构的。然后再反过来问另几个问题:
1.为什么观众会从这个镜头里得出这个理解?
2.这和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佛教徒会这么理解吗?存在主义者呢?
3.这个背景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理解,那个背景又导致了那样的理解,怎么能说谁对谁错呢?
你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理解成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框架内的、对“能指能带来所指”的反对意见,认为世界上没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没有固定的意义,解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把一切万物锁进一个不会扩张和变化的符号系统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方面结构主义与神话/符号学没有考虑到书面语言的情况(德里达的观点),另一方面每一个主体基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也会对符号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说白了,就是把主体接受的观点以及符号的变动因素纳入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可以用传播学里的二级传播和编码解码理论来理解。再深入一点,再问自己(真的要这么问吗):
1.这移动的画面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2.他的表达和我的感受,这两者有联系吗?
3.电影语言是什么?我就爱觉得特写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难道我错了吗?
可以看到,不同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主义完全扯淡,你要用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不要同意结构主义的观点,不要承认确定性,不要承认经验论和二元论(即理论能解释现实/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认语言存在,意义先于语言。
举个例子:sanity和insanity,这两个词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吗?为什么以前中国大陆做个体生意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为什么同性恋以前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社会意义先于语言,语言实际上只是被社会权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这样的观点对待电影和文学也是一样,一句话:你以为你看见的就是你看见的吗?区别于解构主义,这里主体准确地接受甚至都成了不可能,一切都是误解和无解。当然,也要指出有些地方认为后结构主义就是解构主义以及其他结构主义之后受到社会科学影响的思想的总称,按照这种说法,解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都算是后结构了,也就并没有一种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这只是又一个学术翻译的乌龙。
至于怎么分析电影:我个人觉得,一般的电影文化分析都自觉或不自觉用到结构主义观点,首先要把电影中元素理清楚,把声音的响度音色频率、镜头的冷暖长短路径、情节的复合逻辑有序无序等等等等所有你能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感觉的到的都列出来,然后分开讲、合起来讲、结合导演讲、针对观众讲、放进社会讲、用哲学眼光讲,总之只要分析出其中的永恒命题(神话),就是运用了结构主义了。用解构主义分析电影,你就多说几个意义,比如《黄土地》中大片土地的镜头,结构主义者说“在镜头语言看来这是表示自然多伟大,人融于自然”,你就说“在亚马逊雨林土著观众看来那就是表示一滴水都没有渴死个人的贫瘠。”——人与人不同,如此。后结构主义已经否认了结构主义和语言学建立的必然联系,所以怎么用来怎么分析电影我一时还想不出来,不过方法论意义可以有,那就是电影你爱怎么看怎么看,因为这就是你独一无二的理解。
文学上,也是一个道理,基础的文学理论书籍应该也像电影这样把各类文学拆解成了各个形式元素(我不知道有哪些,环境人物情节?),运用同理的方法去解析就好了。最后,如果只是看电影/文学作品而不是把电影/文学作品拿来当哲学样本分析,最好不要抱着这个心态看电影和文学,不然我觉得是浪费时间,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了真实的电影和文学,其目标是为了让人们获得一个对世界更清晰的认识的体系,而不是实践。
㈢ 如何快速了解看懂一部电影
先从多看影评开始吧,看看别人是怎么评论的,再对比自己的想法。如果想在这方面有研究,可以去看一些电影鉴赏类的书,还有就是尝试自己写影评。时间久了,看懂电影就是小菜一碟的事了
㈣ 电影剪辑教程视频
①剪辑思维首先,同学们要搞清楚一点,视频拼接员≠剪辑师,新手也很容易把剪辑理解为花里胡哨的特效,但是剪辑真正的核心是背后的故事和悬念的设置。那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传统的电影剧本是不断堆积矛盾,然后达到高潮,其涉及到制造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在短视频时代,你则要学会将高潮放在最前面、或者将悬念在一开始就设置,只有无迹可寻,天马行空的故事,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眼球。那么如何写好一个故事,这涉及到拉片的训练,下面也会给各位讲讲具体的方法。新手如何进行拉片?在何处进行剪切?镜头应该持续多久?下一个镜头应该是什么?这是剪辑中最常被问到的三个问题。可惜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对于剪辑节奏的把握都各不相同。专业人士剪辑的时候,会让画面中的主体从一侧去往另一侧,这样整个画面的衔接就会非常流畅,否则就会出现“跳点”的问题。当然,剪辑毕竟已经是上个世纪初(1905年)就存在的老古董了,前人已经总结了相当多的经验。你完全可以通过拉片,提升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剪辑节奏的把控。之前给推荐过一系列关于剪辑的书籍,例如你可以通过:《剪辑的语法》——罗伊·汤普森、《看不见的剪辑》-鲍比·奥斯廷《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杨健这三本书,可以帮助你提升对于剪辑拼接手法的理解,并且间接借助别人的经验,这往往是帮助新人少走弯路的重要方法,没事多看一些专业书籍,真的对于我这些年来做剪辑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当然,视频拼接和专业剪辑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正如物理上的导体和半导体没有明确的区分一样,但是决定你能否真正走向专业剪辑的道路,最终还是讲故事的能力,而不是对于工具的运用!剪辑师应该怎样训练自己的剪辑思维?③音乐素养听到音乐素养,很多同学脑海里涌现的都是什么唱谱子、改旋律、配和声、加花、变节奏这样专业的名词,这对于视唱练耳比较薄弱的人来说(例如我),还是有点酸233...从小就对那些有音乐才华的人,非常敬佩,仿佛在他们眼里,一切有声响的事物,都自带标准的音高、调号,并且脑海里还能有声谱同步播放zzz...o(╥﹏╥)o当然,作为一个视频制作人,你需要做的是知道什么好的音乐,即我们所说的乐感,这样才能俘获观众的芳心。我不是学音乐出身的,算半桶水,但是接触过很多音乐制作人,他们也觉得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很多没有专业学过音乐的人,都对音乐有着很强的审美能力。所以,对于乐感培养的方法,我觉得是非常简单的,你甚至不需要搞得像拉片那么复杂,只需要多听别人作品里面的音乐搭配和流行歌曲,再加上一些后摇民谣、朋克金属、爵士古典和死亡哥特等的经典作品,相信对你的音乐素养也会有不小的提升。另外,在剪辑前,我都会先用音乐做好底子,听说不少剪辑师也会有同样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好处,可以先确定好整部片子的底调,并且由此控制剪辑时的节奏,当然,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根据需要对音乐再进行调整
㈤ 怎样分析一部电影
那要看是
商业电影
还是
艺术电影了。1.
那肯定是
主题了。电影的分析没有说如何分析,只有自己对电影的感受。
主题也得自己去感受。主题渗透着创作者的世界观
价值观,分析的时候尽量的去接近作者,
感知作者。(不同的人对电影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
2.
应该是结构了。简单来说结构应该说是一部电影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再简略点就是
风格了。
3.
人物分析在电影中是十分重要的。这里说的人物得分成两拨。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演员。
人物分析麻烦些写个大概把。
a.人物外形
b.人物景别。(简单的说就是如何用镜头表现人物)
c.
人物形体是很重要的啦。(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d.
人物的位置。
(具体的说就是
人物
应该居中呀,还是把人物放在
边上呀,
或者是让演员的某个肢体不露出来等等)
影片分析太麻烦,
以下就超级简略
需要分析的地方有:
场景
光线
对话
好累,,
㈥ 如何完整的介绍一部电影
我觉得说如果你想要去完整的去介绍一部电影的话,那么你需要去跟观众说一下,这个电影的一些组成部分就是演员的人员构造或者说是这个电影讲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人去产生一样,怎样的反思。
㈦ 我想剪辑一部电影,可是不会,请问要怎样弄啊
剪辑有很多步啊,不知道你要学哪里?
是单纯的只是把电影剪成一段一段的,自己组接。还是视频、音频要重新配?更或者是要做特效?
剪辑分为剪和编辑,不是说说就明白。需要一定的技巧、艺术审美和剪辑构思。
㈧ 论述 :如何结构一部影片
求答案~ 1、论述如何运用基本的艺术理论分析和评价一部好电影? 2、如何从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
㈨ 电影的剧本结构形式有哪些每一种举一个例子简要说明
戏剧式
戏剧式剧本主要按照剧情的冲突来结构,一般按顺时序发展剧情,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几个部分。戏剧式结构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外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来表现。
心理式
心理式结构也被称为时空交错式结构。心理式结构以主要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结构的线索,表现为时空交错的自由,它往往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回忆和倒序(闪回)的方式,把过去、梦幻、现在甚至未来自由地交织在一起。
散文式
散文式结构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很强的戏剧化冲突,往往是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用较为写实的手法记录下来。
解构式
解构式结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电影艺术领域的一种表征。这种结构不求完整,甚至有意地自我解构和颠覆。
㈩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中心思想
影视文学课上曾经有过相关的讨论,在这里和你分享。总的来说,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思想,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出来。在分析电影主题时,首先要先判断这部影片的剧作结构特征。简单是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的戏剧式结构,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是这类结构。有些学者干脆将这类电影的主题称为“行动主题”或“情节主题”。对于这类电影来说主人公的中心动作即是该影片的主题。当然,一部叙事性作品可能有两条或多条情节线索,那么相应的主题可能就不止一个。另一类是非戏剧式结构的影片,比如西方现代、后现代电影,往往缺少戏剧冲突和清晰的情节线,因此难以按照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影片那样提炼主题。这可能就是大家认为难以理解和归纳主题的地方。美国学者李·R·波布克认为艺术电影仍然有一个思想或哲学上的主题。一部影片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调,这种情调变成主题。比如《红白蓝》三部曲,颜色就成为了主题,并且颜色还暗含着更深层的隐喻意义。我认为对于理解这类艺术电影主题,首先,要抛开传统的观影的习惯,把关注点从戏剧冲突转向体会电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类电影是主题并非是直接灌输给观众的,而是需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这类电影主题还需要大量的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积累。另外再说句题外话,这类后现代电影主题的模糊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电影艺术情节在发挥作用,他们希望电影可以获得与文学同等的地位并脱离通俗娱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