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中国电影目前的商业大片
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开始产生奇迹。因为这年英雄票房2.5亿。那么之前的票房如何呢,本人做个统计。英雄是2002年上映的,我们看看之前几年:
2000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生死抉择 1.165亿元
2,没完没了 3500万元
3,孤男寡女 3421万元
4,一声叹息 3000万元
5,花样年华 3000万元
2001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少林足球 6000万元
2,大腕 4200万元
3 瘦身男女 3000万元
4,特务迷城 2900万元
5,全职杀手 2500万元
2002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英雄 2.50亿元
2,天脉传奇 3500万元
3,天下无双 2300万元
4,新扎师妹 2250万元
5,嫁个有钱人 2100万元
6,河东狮吼 2000万元
7,绝世好B 1900万元
8,向左走 向右走 1300万元
9,卡拉是条狗 950万元
10,寻枪 900万元
《英雄》的票房是之前一年票房冠军的5—10倍的量,而且几乎是当年其他排名前十名电影票房的总和。我们把这种叫着票房奇迹。在这里,我们不是说多一千万两千万甚至一个亿两个亿的票房叫着奇迹,我们定义票房奇迹用两个逻辑:
1、 至少是2倍量以上提升票房,比如以前是3000万,突然升到6000万,或者9000万
2、 突破一个重要关口,比如一千万,一亿,十亿,二十亿。这样重要的关口突破也叫票房奇迹。
从这两个逻辑出发,我们可以选择近年来(时间长的不算,比如少林寺,因为那个时候货币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通货膨胀太厉害,而且那个时候不是商业电影,而是政府管制电影)电影的票房奇迹。
接着英雄的是《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因为这两个电影都实现在英雄基础上的2倍量以上的票房。
如果包括外国片,票房奇迹的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
如果降低标准,国产电影票房奇迹的还可以算几个:《非诚勿扰》《建国大业》《叶问2》。 我们把这些票房奇迹放在一起《英雄》《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阿凡达》《非诚勿扰》《变形金刚》《泰坦尼克号》。这些够我们作为研究样本用了。
我们发现,产生票房奇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制度革新和模式突破。这以《英雄》为代表,英雄完全革命掉旧有的电影发行方式,电影的制作完全学习国外大片模式,分帐比例从35%提高敖东40%,大制作+大明星+大营销,一下子把国人对电影的激情调动起来。制度的变革带来票房的井喷,这是最厉害的一次,因为英雄的票房几乎是当年其他前几名电影票房的总和。
第二, 口碑传递。以《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为代表。张艺谋的大片模式引起别人的跟进,夜宴,无极,黄金甲,甚至建国大业,都不是很具有典型的票房奇迹意义。就在这个时候《大地震》《让子弹飞》横空出世,一个用催泪的方式,一个用血染的激情,以口碑为核心,吸引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引起电影票房的狂潮。更为难得的是《让子弹飞》,在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档口,和其他几个电影竞争中取得好的票房,是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胜利。
第三, 视觉奇观。以《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为代表。其视觉效应引起陆川的跪拜,当然也吸引影迷。这个不用多讲。
第四, 特殊题材。以《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变形金刚》为代表。大地震题材正好在中国大地震之后,很容易吸引眼球。建国大业首次全明星演绎建国题材,票房不错,变形金刚甚至以前的魔界,都是特殊题材引发的票房井喷。
以上是四个主要原因,当然你要分析还有很多值得分析下去的。本人找到四个根本原因。同时本人分析一下看似大片,票房失败的原因。这些电影有:《关云长》《武侠》《赵氏孤儿》《十月围城》《白蛇传输》《杨门女将》。比较有争议的可能是十月围城,3亿的票房,怎么叫失败?那么多明星,3亿票房还不叫失败呀,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第一, 口碑失败。代表《关云长》。口碑失败是票房差的根本原因。无论你怎么宣传,比如,《关云长》,即使你有张麻子姜文,叶问甄子丹,这两个最有人气的明星,即使你有最好最酷的海报和预告片,依然票房失败。白蛇也是票房不给力。
第二, 题材老掉牙,观众倒胃口。代表《赵氏孤儿》《杨门女将》《白蛇传说》。观众对连续的古装大片已经倒胃口了,再也不提不起神了。第一次拍摄,是创新,第二次,就是愚蠢。赵氏孤儿有最好的明星团队,葛优+黄晓明+范冰冰,有最好的导演。票房还是一塌糊涂。杨门女将更是,白蛇传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哪里还能激起观众的热情。
第三, 恶战伤身。代表《十月围城》《白蛇传说》。十月围城和三枪恶战,本来以为会盈,但是会失去观众对电影的热情;白蛇和画壁作战,互相黑对方,结果双双惨败。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明星坐镇,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得不幸。在电影圈,恰恰相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好,票房失败的例子大都相识,不必总结过多,这三条是票房失败的根本原因。
正反对比,我们就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有好的票房,避免差的票房,票房取决于什么?
第一, 今天的电影票房奇迹,取决于口碑,而不是炒作。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进步。从2010年开始,之前的电影,你可以拍摄几个大片,炒作一下,几乎都有票房,比如十面埋伏,夜宴,无极等等,能炒作票房都不会差。但是2010后,中国观众成熟了,不管你是多么大牌的明星如叶问和张麻子组合的《关云长》,还是你的海报和预告片震撼如《白蛇传说》,甚至还是你的导演如斯皮尔伯格,还是你的制作如3D的《铁拳钢甲》《丁丁历险记》,如果不能在口碑上赢得观众,做梦都别想有票房奇迹。《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失恋33天》等票房奇迹以及《关云长》《白蛇传说》《丁丁历险记》等什么大明星什么3D什么国际大导,如果没有过硬的口碑,永远别想在票房有奇迹产生!
第二, 今天的电影,不是以排片和档期为票房必然条件,而是以电影质量为必然条件。中国的院线比《英雄》那个时候增长了近10被,一个当期如果充分利用的话,可以产生25亿票房,可以容纳5个《英雄》(加上通货膨胀因素)这样的电影同日上映。也即是说,只要是电影好,哪怕5部电影同时上映,也照样可以有票房奇迹。《让子弹飞》证明一切。在《赵氏孤儿》《大笑江湖》《非诚勿扰》的夹击下,让子弹飞7亿票房不是说着玩的。同时,如果电影不好,哪怕把再好的档期给你,也没有用,比如《白蛇传说》《关云长》《建党伟业》。一个国企档,一个五一档,没有一个争光的。当然,档期和排片作用还存在,但是已经下降了,特别是这次经历过《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和《杨门女将》《丁丁历险记》《建党伟业》的票房歇火之后,院线和制片方都会明白这一点。也正是这一点,张伟平敢对八大院线开刀。
第三, 营销必须高屋建瓴。虽然电影质量重要,当时营销思路也重要。很多人误会,以为营销就是咋咋呼呼,打广告,把海报制作的多么震撼人,把预告片搞得多么邪乎,把明星和大牌请得多么多。其实都错了。真正的营销就是:找第一,找唯一,找题材,找话题,找制高点。找第一就是第一个做,比如第一个做3D有奇迹,比如第一个拍大地震有奇迹,第一个用100多个明星拍摄大业有奇迹,第二个都会很差,除非有其他内容注入。找唯一就是找最近很多年别人没有这么干过的事情和用过的演员,比如张艺谋找全新大学生演员,冯小刚找别人从来没有拍摄过的大地震。找题材就是找能个刺激观众神经而且是当年主流电影方向的题材,比如地震,比如爱情,比如失恋,比如变形金刚,比如外星人,而不是老掉牙的旧题材,找题材最是衡量一个制片人的功底和营销水平。找话题,就是处处处于话题的中央,让电影成为观众的经常看到听到的对象。找制高点,就是牵着竞争对手的鼻子走,而不是跟正竞争对手屁沟后走,致人而不致于人。从来没有一个跟着别人屁沟后面能跟出票房奇迹的电影来。
② 如何评价中国电影的现状
中国并不是没有好电影,有很多投资少,宣传少的电影,拍得的确很不错。但由于其文艺性太强,没有考虑到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所以一般投资少宣传少的好电影大多都是走喜剧路线,因为这样才会被大众认可。
③ 评价一部电影是否为商业片的标准是什么
商业片:主要是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的电影.比如:当红明星,大导演,大投资,大宣传,大规模上映,复杂的特效,热闹的故事情节等等.
当然,不是所有的商业片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典型的例子.商业片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上映规模.
④ 你认为中国电影怎么样为什么谈谈你对大陆电影的看法1000字
恩。
中国电影这样说吧,有自己的特色,毕竟是依赖一些五千年以来的文化,比如功夫,诗词,江湖等。说起来还是源于悠久的历史,我觉得就光靠这么多年的历史,中国电影能拍的内容就能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总体的评价就是还行,为什么说还行而不是好呢?因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也是需要和别人比较的。
我就喜欢看美国电影,为什么美国电影比中国好看呢?(我自己认为)
倒不是说美国文化怎么怎么的好,美国文化其实没有我们国家深厚,也没有我们那么有宏大的背景。我说的好是创作的思路,给人的启发。
美国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贯穿一个主题,但是每个主题下面,总能让人看出其他很多可以超越主题的内容。比如《美丽心灵》,是讲家庭的支持?还是对学术的追求?还是说生活的无奈?看不透,但是思维的空间太大。这就是美国电影的独到之处,内容其实很容易明白,但让你仔细去想,非常耐人琢磨。
再看看中国的电影,大片——《十面埋伏》,多少年前的了。讲什么?无间道?爱情戏?虽然有中国文化,但是仅仅当娱乐片看,看不出导演想讲什么,就算看出来了,也不觉得到底有多意义深刻。
当然,也有很多出色的电影,比如《投名状》,这是大片吧。另外一些小片也很好,我特别欣赏中国的小片。徐峥他们导演的也很有味道,很有意思,能让人思考很多。
现在电影太多了,泛滥啊。先找好片,也容易。看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什么是好片,能给自己启发多少。有点扯远了,回来主题吧,说说中国电影。
记得《功夫熊猫》吧,人家好莱坞拍出来的中国功夫味道还有一点不错。中国文化那么大,被别人拿去拍应该是高兴的事,但是要考虑,我们现在拍的电影是为了什么?票房?自己的名声?一定要等到别人把功夫这些东西拍到一定高度了,我们再想着怎么从那些商业大片中回来,重新投入到本土文化?
外国人已经看到了中国文化,我们更该做好自己的文化产业。找我来说,中国电影,宁缺毋滥,这样才能有对比,才能看出什么是好电影。
想说的还有很多,我感觉这位同学是为了交作业吧。。八百字。到此为止。。
⑤ 如何评价中国电影目前的商业大片
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最近在江门上映,听说其票房收入已经过亿元,但我看后真是有些失望。从名星阵容和制作手法来看,这部片子被誉为张艺谋的颠峰之作,并不为过,但故事情节直接克隆《雷雨》,也有一些莎翁悲剧的影子,让人感到,名导的创新能力开始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效应弱化。
同样问题出在另一部大片《夜宴》上,同样是名导执导,票房收入同样过亿,但剧情同样是克隆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这两片之间的武打、舞美风格也很相近,甚至连女一号章子怡和巩俐的“狠”劲都相似。这种“巧合”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商业大片好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互复制的道路。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在国际主流空间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英雄》开创了一种由跨国制作和跨国电影市场支撑的超级制作形态。随后,《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商业大片纷至沓来,中国大片的发展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形态,但也出现了题材武侠化、票房口碑两极化等问题,特别是题材的脱离生活上,《无极》、《英雄》都收获了不少“口水”。
内容创新是比形式创新更重要的东西。商业大片的高票房很大程度上来自导演的“品牌效应”,但品牌的创新能力如果持续弱化,它的赢利能力又能持续多久呢?另外,从目前整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来看,具备市场效应的中等规模影片的集体缺失,使中国大片的运作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只靠几个名导撑着。试想,当偶像倒了时,中国电影难道就不做了?
好莱坞大片都是高投入大制作,但有赚有赔,而且很多大片的内容创作一流,并不相互克隆;经常担纲大片的女名星萨朗·斯通的脸上也总是以微笑示人,不像中国女星们这般冷若冰霜。相信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百姓鉴赏辨别能力的提高,中国大片只赚不赔的趋势也必将被打破。
⑥ 中国的电影为什么拍的越来越商业化和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关系
分级都没有,类型片混乱,每年固定几个大片扫一片票房,投资大肯定就商业化啊,不然哪儿来钱。导演光研究怎么植入广告了能不商业吗,所谓的新生代导演没几个靠谱,拿电影当mv拍,不贴钱不错了。商业才有大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肯定需要一些快餐性的东西,现在文化消费需求是大,但是层次都不高,你能拿小众文艺片参加电影下乡活动吗,整体市场需要一些快,刺激,大众的东西。电影的商业和房地产,股市其实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我相信这都只是过程,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个成熟的结果了。(纯属个人观点,一个字一个字在pad上敲下来的,也很片面,就参考一下吧)
⑦ 你对国产电影的看法是怎样的说说看
国产电影在崛起,越来越有质感了,这不刚上映的《流浪星球》受到的外媒的赞赏不是。
⑧ 谈谈商业片的特点
商业片是相对艺术片和纪实片而言的。指的是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商业片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比如说当红明星、知名度高的导演、复杂的特效、大的投资、大规模的宣传、什么全国甚至全球同步上映等等等等。
也不是所有的商业片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片。
一般来言,商业片是照顾到大众的口味,投其所好。
比方说《碟中碟》系列、《007》系列、王晶的电影之流。一般来说没什么内涵,只要看着过瘾带劲的,以票房为目的,属于商业电影。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爆米花电影。
电影监制的工作内容
1、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如何时开拍,何时杀青,进度如何等; 2、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电影制作的后勤保障;
3、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制片人
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 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⑨ 如何评价巩俐所说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商业化,只看票房,越走越偏的观点
巩俐说的?原来她最近在思考这么深层次的问题(但愿用的是脑,而不是某个部位)。
来看看中国的一个小省份,台湾,最近一些年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的文艺片,小成本,小制作,票房不高,观感那是杠杠的好。轻度商业化影响它成为好电影的事实了吗?所以中国电影,要想发展的更好似乎并不一定要靠重度商业化,还是那句话,要想抓住一个男人,先要抓住他的胃。电影市场的好坏,取决于观众想吃哪口。
中国电影未来的出路在于有那么一些人,目光深邃,看的够远,通过泡沫尘埃,把帆对准未来的方向。
⑩ 你对国产大片的看法是什么
国产电影,还有待提高啊,现在大部分电影的台词都差强人意。对此只用八个字来评价:矫揉造作,不知所云。《赤壁》里赵薇同学那句“匹女有责”可谓“语惊四座”。她确实应向年少时的语文老师道歉了。
编剧们的语言功底让观众们对我国的文学事业担忧啊! 最后,电影人需摆正心态:你们是为了艺术,为了还原生活,展现真善美,而不是沦为票房的工具,糊弄观众。
总之,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希望少和媒体联合起来进行狂轰烂炸式的宣传,毕竟质量决定一切。还是好好创作,少讲空话。记住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中国影片回温开始加速:
中国电影有过辉煌历史,也走过了很长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钱的电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现了粉丝包场、午夜爆满的奇葩现象。数据曝光之后,我们从源头上也开始加速遏制这种现象,限酬令、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等等措施,让中国电影逐步走上正轨。
我们不缺好的题材,不缺好的导演,更不缺优秀的制作团队和好演员,市场规范好了之后,优质国产电影越来越多地被创作出来。
所幸,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商业与艺术的磨合,现在的电影人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够保证口碑又能拿到不错的票房。这和观众的支持与觉醒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