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狂怒电影如何

狂怒电影如何

发布时间:2022-09-19 08:31:11

Ⅰ 狂怒的影片评价

在内地十分低调的实力女星余男,凭借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她是内地少有的精通法语、英语的女演员,目前正在德国拍摄美国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导演)执导的英文片《极速赛车》,片中她还将和日本男星真田广之、韩国人气偶像Rain对戏。
2003年拍摄的《狂怒》,是余男引以为自豪的法语片。这是一个发生在巴黎中国城里的故事。托尼·谭和拉法是朋友,拉法爱上了托尼的未婚妻晶(余男饰),就在两人纠缠不清之时,拉法的弟弟因为需要钱,到非法拳场打拳,结果被余男的哥哥打死,拉法随后去找余男的哥哥报仇……片中着力刻画了余男和高大帅气的法国男主角的激情戏,余男更是全裸出镜,将白皙的肤色和不太丰满的胸部暴露人前。
据了解,当初余男为争取这个角色,可谓煞费苦心。2001年,余男在闲逛时遇到了法国片《狂怒》的选角导演。导演给了余男一大篇介绍主人公身世的法语稿说,如果你3天之内把它念下来,就一切OK。
为了完成任务,说不来一句法语的余男找了巴黎大学的一个朋友做老师,不分白天黑夜地念叨那些不知含意的字母,甚至上厕所也不放手。3天的死记硬背,余男过了关。
然而,网友们对她的献身和付出却并不买账。记者在某知名论坛中看到,网友普遍认为,这部影片既不商业也不艺术,演技方面没有多大发挥空间,完全不知余男为何要接拍这部电影。

Ⅱ 狂怒是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吗

开篇明义:算不上,可惜不够厚重。
但确实手法纯熟,表达流畅、自然。讲故事的角度来看,是上佳之作。从电影工业制作的角度出发,很牛。

电影好不好,还是要看角色塑造是否成功,能否打动人心。
简单说,这部片子里描绘的暴力与罪恶扭曲了人性,正是这些扭曲的人,它们懂得勇敢与牺牲。片子里有几处地方(比如打字员得以活命处)折射出了人性的闪光:人性,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不多说了,马上去再看一遍。

Ⅲ 《狂怒》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个人英雄主义是最佳电影题材,不过呢,虽然战争中所有人都很努力,并不是所有部门都能出个人英雄主义。
战斗机驾驶员和狙击手是最容易出孤胆英雄的,坦克就不容易。除非你驾驶一只虎式。但你们最后败了,无论驾驶什么都不会拍成英雄电影,真不好意思。(不过仍然有《泥泞中的老虎》)
在胜者阵营,最常规的坦克谢尔曼和T34都无法单独作战。作为集团军的一部分,就不好拍电影了。除非你拍成《狂怒》这样,设计出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况,英雄主义才能出来。

虽然德国定义了坦克,美国定义了电影,但最终定义坦克电影的是网游《坦克世界》。
这部电影刚上映,赞助方《坦克世界》就推出一款“狂怒”谢尔曼。就是普通的M4A2炮管上刷“FURY”字样。普通谢尔曼是免费的,“狂怒”卖30美元。
当得知《坦克世界》是赞助商以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所有疑惑都迎刃而解。对它的评价从3分上升到5分。
这根本就不是装甲战电影!是坦克电影!
最正统、最纯粹的坦克电影,像《坦克世界》一样纯粹。
仅举一例,这部电影里主要坦克都是真的。用的虎式是英国当年缴获的,用的谢尔曼都是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但是,反坦克炮只是拖着走了一圈,根本没用上。

这个故事设定在1945年4月——这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一切,只要别做傻事,美国坦克在德国不会出现以少敌多的悲壮情况。这和设定在1944年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样。
这时,盟军已渡过莱茵河,苏军在东边筹备柏林战役。希特勒已搬进地堡,正在为斯坦因那筹集不到部队发火(元首的愤怒),他将在月底自杀。美军在心理上想赶在苏联以前攻进柏林,但隐约知道赶不上了。
主角们所属的第二装甲师属于第12军,是先锋中的先锋,所以有很多孤军深入的描写。这时他们在汉诺威(Hannover——皮特车长的喝醉笑话),往易北河方向走。大任务是与苏联会师,把德军切断。
小任务是清扫战场,消灭残兵,巩固阵地。
作为指挥官,当然还有个更大的任务,他们从非洲打到意大利、诺曼底,最后打到德国本土,都到这个时候了,其实唯一的任务是把手下人安全带回家。
——皮特车长一开始说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是很有说服力的。为此他逼小机枪手杀战俘也能被原谅,观众也都希望他快锻炼出来,别影响大家活命回家。最后车长出尔反尔,是这个结局,真想掀桌。
电影一开始皮特杀了纳粹,放走一匹马。从此马和女人和人性,就是电影中不可分割的符号。然后凑齐成员,坦克上路。电影前半部分是非常靠谱、非常精彩的。一辆坦克出门就被炸了,这是德国步兵针对坦克发动的唯一一次有效攻击,也是任何游击队在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这可惜这是电影中德国人唯一一次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辆坦克占了三种谢尔曼型号,还有一辆装备了当时应该已经不用的M3短炮筒。这明显是放杀必死,小分队每一辆车型号都不一样,也太不方便了。
第一个任务开始,这些车突突突地在战场上收集散兵,很真实也很好玩。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战,也是最真实的一场戏。
这时我还想,开场半小时就出这么场大戏,后面的压轴得拍成什么样啊?难道今天将看到改变我人生观的那部电影吗?——结果,呵呵。
然后进入城镇,触发剧情,队伍道德值降3。

再上路,继续往前推进,遭遇一辆虎式!
发生了一虎战四谢的电影史奇迹。奇迹的点在于五辆车都是真实的,那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还能动的真实虎。
具体战斗过程是这样的:咚咚咚、突突突、英文通信、德文通信、突突突、突突突……
这里就比较网游了,双方都是光杆坦克,为了画面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冲出掩体,在平原上对峙。美军的设计思路是,8-10辆谢尔曼可以对抗一辆虎。三辆谢尔曼排成一排,直线往前冲的精神,除了服务观众也没什么更好的理由。
虎式正面刀枪不入,没有主角光环的A1、A4三辆车秒毙。主角车超人化,在极近的距离绕到虎式后面,连开两炮灭了虎。
做人要知道好歹,这段坦克战设计得很卡通,是为了让你看个爽的,挑毛病就没意思了。

唯一一辆坦克继续去完成任务,给后续部队清理一条路。
还没提到,这辆车上没有通信兵。是不是因此叫不到支援,不清楚。
坦克踩到地雷,炸坏了履带——这部电影也没出现过机械师,小毛病由装填手随便修一修。真的是充满孤胆英雄气息的一辆坦克。
现在履带断了,他们也要自己修。相信观众也想看看,他们五个人打算怎么空手修履带,可惜没有这个机会,远处来了300多个希特勒青年团。
神一样的压轴大戏开始了,车长出于对纳粹的憎恨,拒绝躲进丛林,决定用一辆坦克战300步兵。
当然,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300个步兵,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不知道往坦克下面扔炸弹的、喜欢在坦克狭窄的视角里走来走去的,最不可理喻的那种步兵。
那些少年兵打开坦克盖子一定要往里看一眼,然后被爆头。没人遵守标准作业程序扔个手雷什么的(除了最后)。而且都是面对机枪也不匍匐的好汉。
一辆虎守住一个阵地并非神话,不过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且一定有支援步兵和维修人员。谢尔曼的设计不是用来防守的,在不能动的情况下,就是一个铁棺材。加上这时美军占绝对优势,死守一辆坦克孤军奋战真是莫名其妙。
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地方必须死守。条件是五个人、轻重两挺机枪、一门炮、其他武器若干,除了都蹲在不能动的坦克里,你能想出个别的战术吗?
不过那就不是拜坦克教了,这部电影就没意义了。
最后还有一个杀必死,是在少年兵中间有个资深狙击手。各种福利元素目不暇接,令人激动不已。

在这部崇拜圣坦克的电影中,演技绝对拯救了剧情。剧情线很弱,但是利用细节增加了人性深度。
故事基调是《大兵瑞恩》以后长盛不衰的“战争把人变成鬼”。闪耀人性光芒的三个年轻人:小机枪手、德国少女、最后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士兵,都是因涉世不深而单纯。在三个人在即将堕入战争炼狱的边缘,战争结束了,或者是人死了,三个人免于丧失人性,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而其他人已经变成鬼了,延续了布拉德·皮特在《无耻混蛋》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的战争观,也算是最近战争电影的风气。
变成鬼的人死在战场上,不见得是坏事。

另有两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已经老到可以演导师形象了,稍微有点意外。
还有这片子的烟火师,不知道在想什么,做些火树银花的爆炸效果。

Ⅳ 电影狂怒剧情介绍

电影狂怒剧情介绍: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

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

影片评价

《狂怒》恢弘大气的战斗场面果真是赚足了好评。首先开场干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没作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进入战场,完全不给准备时间。

几场坦克戏也是霸气十足:四辆坦克平行推进,猛烈的炮火压制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子弹特效像激光一样,再配上在耳边不断轰鸣的炮火声,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点燃荷尔蒙。

Ⅳ 如何评价电影《狂怒》

最近几年不能说被科幻电影轰炸和各种大制作大特效的片子轰炸完全不过,而且这个轰炸不光是好莱坞华语电影也是如此这般。看电影有时就像吃饭吃一样东西吃多了以后会腻,这部狂怒正好换换口味。。
这部电影有一点真心我很喜欢就是用电脑的看电影的观感很棒,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不小写实,而且电影过多的场景和画面都是小场景,包括电影中几场关键的战争戏,没有什么的大的场面需要大银幕去烘托战争,这部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很多的小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包括电影中年轻士兵和德国姑娘那段戏,姑娘的惨死给年轻士兵带来的伤痛,电影中有好几段坦克前行的片段,在坦克和行人之间来回切换来展现战争的残酷,除了刚才说的,在观影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反抗的德军大多是德军的青年团士兵,而且在第一场遭遇战的时候还给了那个死去的青年团的士兵一个特写,小小年纪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尤其是影片最后的那个一台坦克对抗党卫军的那场战斗,让我对战争更加深痛欲绝。

Ⅵ 听朋友推荐一部电影叫《狂怒》,不知道好看么,看过的各位评论一下,好看我就去看

《狂怒》恢弘大气的战斗场面果真是赚足了好评。首先开场干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没作背景介绍,而是直 接进入战场,完全不给准备时间。几场坦克戏也是霸气十足:四辆坦克平行推进,猛烈的炮火压制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子弹特效像激光一样,再配上在耳边不断轰鸣的炮火声,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点燃荷尔蒙。

电影体现出来的对战争、对人性的反思、对情义的渲染,才是它的动人之处。男神布拉德·皮特在剧中饰演“老枪”,他在战场上潇洒干练的指挥、血性十足的厮杀让他依旧帅的一塌糊涂;而他对战友的情义、对新兵的教导,还有他偷偷躲在一旁悲伤的举动,又让这个铁汉子充满了柔情。
铁与血,情与义,虽然没有矫情的感情戏,但是《狂怒》难得的拍出了一种坚硬至极,温柔到死的触感。虽然最后坦克小队大战德军一个营的安排有一种“狼牙山五壮士”的即视感,但还好没有出现超级英雄这样烂梗,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最真实的残酷和最平凡的人性,但整部影片压抑的气场依然会让你鼻子酸酸的。

Ⅶ 电影《狂怒》结局是什么

电影《狂怒》结局除了诺曼之外,四位老兵都战死,一位纳粹德军士兵,通过手电发现了躲藏在坦克下方的诺曼,但却默默走开了。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简介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Ⅷ 电影《狂怒》的长篇观后感

电影《狂怒》的长篇观后感

电影宣传片如同畅销书的广告词一样,常常与内容的深度和着重毫不相干,结果往往是,观众要么看了内容后,感觉被广告词的华丽所骗,要么作品的深度远远超过肤浅的宣传,但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大众只能被含混误导产生千篇一律的意见,随着档期的过,某些商业大片成为经典的可能,也就因泛滥肤浅的广告毁于一旦。

于我来讲,这部作品属于后者。

1.战事情由的淡化

对于期待着一顿史诗级战争大餐的人来说,也许会有些许失望。不是里面嘣嘣作响的子弹和炮火不够猛烈,不是战斗的场面不够真实火爆,是习惯了将战争的得胜者审美情趣前置以后,安享太平盛世的平民,已经习惯将泰坦尼克巨轮的沉没,和死伤千万的二战题材都一并拿来,满足猎奇和寻求刺激的胃口。当人们期待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一类的盖棺定论的“史诗”的时候,要么是一边倒的有关罪恶的沉重,要么是宏大的审美化了的暴力美,再或者哪怕一群肌肉下垂男齐齐上阵的《敢死队3》,也是蛮合太平盛世的大众胃口的。但是《狂怒》不是。

两次像样的战役:“小镇争夺战”和“十字路口保卫战”的来龙脉都交代得含混不清,这是编剧的精心设计。前领命的“老枪”唐中士,因上司死光而成为了第一战斗指挥人;下达命令的长官比起明确任务目标的他来说,显得更为糊涂和不自信:“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只要能把他们干掉就行“,”“我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有什么武器,....可他们为什么还不投降呢”,唐中式茫然地面对长官的发问,只好回敬“如果是你,你会投降吗”......新兵诺曼只是个会在一分钟内打60个字的打字员,半路上被截下来送到了坦克排,他经历的短短时日里的生死残酷,只是战友过四年里每天都经历的家常便饭,当他已快速成长为“机器”枪手并最终死里逃生的时候,回望灰色的.尸横遍野的战场,他仍用稚嫩的脸颊凝望着这一段梦魇般的历程,“你现在是个英雄了!”,“是吗?他们说谁?”

畅销书取胜,往往得益于情节推进和结构的精妙,一旦结尾揭晓,读完便不想再读;档期大片往往也如此雷同,但《狂怒》显然在尝试突破情节的推进,抛开战事的推进,这本身就是一种有难度的尝试。它试图将个人感受的递增与遭遇战高潮叠加一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本身上来,从人物设计和细节对应上来看,算是极其成功的。

2.当事人的视角

观影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坦克内部的狭窄空间和战斗员近距离肖像式特写,配合战争背景的泥泞、昏暗,潮湿,从拍摄技巧上看,突破以往“暴力美”的战争画面。无论怎样的残忍血腥,以往的战争画面总是给人一种程式化的展现,要么如同舞台剧一样的雕塑般的身姿,要么是特效镜头下的火光、电声,这些都营造出符合和平时代大众口味的一种固定模式,但是《狂怒》颠覆了这些固定的架构,凸显的是带领观众进入当事人,绝对无法预知战争结果的当事人的视角,不仅在美术设计、人物语言和性格心理方面,整体的氛围都弥漫着一种不知从那里,也不知往何处的疲惫、肮脏、无尽的茫然“。

果如所感,后来在影片片花中了解到,这部影片没有用一个特效镜头,所有泥泞都是大雨中真实的拍摄,更令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大卫动用了全世界仅存的唯一一辆尚能开动的现存英国博物馆的”虎式坦克“,所有服装道具完全出自四零年代德国古董级旧衣......战斗位多次特写和演员自述也印证了坦克战内部战斗员的真实感受,一切设计和安排都可以看出导演旨在营造一种超越以往的真实——当事人的视角。不是得胜者的审美,不是盖棺定论的程式化镜头,而是被迫拖入战争疲惫、无望中坚持的真实的战斗员的视角。

3.技术和氛围的成功营造为深入主题和人物刻画预备了统一的条件——最好的差事和对于狂怒的诠释

最为核心的意向在这部影片中,从未离开基督-救赎-信仰对战争中人的精神拷问,但导演大卫一直在小心地引入这个意向。从诺曼刚进营地时看到满载伤员的卡车车头上镶嵌着的受难基督十字架开始,这个从未进入过坦克内部的打字员闻到血腥气就会呕吐,“圣人”当面问诺曼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教徒吗?那么,你觉得自己得救了吗“,当老枪给他上第一堂”杀人课“的时候,诺曼一开始是全然拒绝的:”It is not right“,这不对(指杀害已经投降的俘虏),被逼扣动扳机给那人后背来了一个窟窿之后,他惊魂未定地自言自语:”我是干净的,是被逼着这么干的“......战斗胜利的间隙,这个坚持为临死士兵祷告、在餐桌上仍不忘祷告仪式的“圣人”常自嘲:“上帝罩着咱们呢!”有时他又说:“今天他不见我们”,“那他在干嘛?掷色子?我们活下来只是因为我们比那些人更幸运?“,面对这样的质问,他只有沉默,不过他说:“我来这之前听到声音说‘我该派遣谁呢’,我说,我,有我呢!Here Am I“......

中国观众由于缺少圣经知识和信仰认同,很难深切地从信仰层面体会和感悟类似意向在影片中的表达。至多看到的是演员在表述一种概念,一种影片的必要元素,用以控诉战争的残酷。但对于经历了两千年基督教文化熏陶的西方人来讲,那种在极端残酷、疲惫、令人厌倦,又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中,信仰随时面临崩溃的精神折磨,较之肉体的痛楚是更为煎熬和难以想象的残酷的。

身心俱疲的每一名坦克中的战斗员,有着不同而鲜明的性格。格雷格看似粗鲁、无赖,其实内心因伤痛而嫉妒胆怯并且麻木,当艾玛被炸身死,他仅仅拉住诺曼:“你看见了吗?这就是战争,你现在体会到了吧!”,当没有被邀请在德国母女家中享用美餐,他的反应最为无耻和下流,也是他,在私下里忽地真诚地对诺曼说:“你是个好人,我们都....可你是好人”......主角唐中士这个角色更为内敛、真实,他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里以爱国和道义支持着英勇无畏人格的米勒中尉,唐中士只是一个在战争创伤中用被伤害引发的狂怒支撑着奋勇杀敌的普通指挥员。战前就会说德语,让他的身世暗含着令人猜测的背景,是逃亡美国的说德语的欧洲移民?还是根本就是一个不愿接受希特勒德国的德国人?他知道自己在非洲杀德国人,现在又在德国杀德国人,他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只知道会有更多人死于战争,在德国母女家,他要的无非是好好洗个澡,好好享受一顿美食,当无赖下士格雷格羞辱德国少女艾玛的时候,他没有失控,但当格雷格终于坐到餐桌前仍喋喋不休的时候,他失控将杯盘打翻并唾口吐沫在他脸上,因为他深深懂得能好好洗个澡,吃一顿美餐,能让诺曼享受一个男人应懂得的欢爱,这一切都太重要了,正如他对艾玛的母亲所说:“他们都非常年轻,是“大活人!”(此处原翻译为“血气方刚“,这显然与唐中士深深看了艾玛母亲一眼文不对戏。他暗示的是,能活着,就应该有活人的样子,做活人的事,艾玛的母亲也懂得,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所以这个母亲面对两个年轻人的行为,略为犹豫了一下,就释然了:”好的“她说。)

影片的结尾战斗员的纷纷死是意料之中的,但诺曼的幸存算是别具匠心。

他从坦克底盘的小门中逃出,最稀奇的是,搜寻他的德国军官竟然放过了已是穷途末路的年轻人,最终没有将其高发,这让我想起《圣经》里的那句话:”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时,总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诺曼的幸存方式实属意外的幸存,以往的二战题材电影几乎没有如此描写德国军官手下留情开恩的,与其说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更可被视为对诺曼这个原本纯洁善良的新兵的一种道义补偿。

最后有个半秒钟的细节——飞奔的白马的马蹄,呼应影片起始桥段中被唐中士释放的白马,他将他卸桎梏,换以自由,也许还是这匹白马游荡在四野焦土之中,他以重获自由的脚步将昏迷在战斗的惨烈中的诺曼唤醒,当这个一脸稚气打字员新兵透过斑驳的救护车车窗回望身后的时候,他等着梦魇中人般的双眼,仍一脸稚气,他似乎仍无法理解,他是如何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和如今人们所说的英雄的。

—— “我该差遣谁呢?”主说,

—— “我在这里,有我呢“带着使命的圣人说,

——”这是最好的差事“ ”是,是我曾经历的,最好的差事“

在这个腐国和日韩系阴柔男子流行的时代,《狂怒》再次证明纯爷们仍有市场。《狂怒》甚至纯得过头,它对女性角色的设定,简直会让女权主义者火冒三丈。

《狂怒》显然无意保证自己的政治正确,某些时候反而强化政治不正确,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震撼安于常规的观众。电影中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普遍,盟军照样犯下虐杀战俘、凌辱妇女等罪行,与纳粹吊死平民、征用儿童上战场一样缺乏人性。

假如《狂怒》能够将这样的黑暗气质一以贯之,让观众陷入狂怒或绝望,那它有可能成为一部难得的勇敢之作。可惜的是,它很快跌进好莱坞的俗套,无比笨拙的所谓爱情戏,多次引用《圣经》的说教,被观众讥笑为"抗德神剧"的结局……这些俗套杀伤力巨大,大卫.艾亚颇具特色的简单粗暴战斗,虎式与谢尔曼坦克实打实对轰所带来的惊喜,都被抵消大半,作品成色由此大打折扣。狗血的旁枝末节也减弱了主角性格转变的可信度,说教更是致命伤,毁掉电影的腔调,因为说教是表现的无能。

或许我们应该怪罪的是,这个战争片不再吃香的时代,好莱坞变得越发束手束脚,或是导演大卫.艾亚操持不了宏大叙事?

这也是无奈,在超级英雄满天飞的今天,战争英雄的号召力大不如前,亿万美金不断砸给××侠,他们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而战争片的盈利能力无法相提并论--现实很残酷,《狂怒》在北美和内地的票房表现可谓平淡。《狂怒》6800万美元的投资,在战争片里已不算小数目,但连《美国队长2》的零头都不到。它支撑不起太多大场面,那场1V4的坦克大战已是极限,《狂怒》也只是尽力展现5人小群体,没呈现更多人的清晰面目,整体格局偏小,与普世性的深沉主旨形成怪异的错位。

自然, 《狂怒》的剧作架构也限制了它的格局,在最近的好莱坞电影中,颇少有这样遵从三一律的例子,整个故事在短短一天之内终结,于是它也继承了三一律的缺陷:情节匆忙,角色也无法立体。

在以小见大的尝试之外,《狂怒》还希望用一点不那么牢靠的文艺气息升华主题,主角诺曼从坚决不肯杀人的弱鸡,转变为快意杀人的"机器",最后又遭遇宛如昔日自己的德国新兵,做戏的痕迹过于明显。《狂怒》忽而好战,忽而反战,摇摆不定,最终总算描画出人性遭战争异化再到良心复归的路径,可那合理性又是如此令人怀疑。

为什么这么说?想想老斯的《拯救大兵瑞恩》怎样铺陈情节,怎样刻画老鸟和菜鸟,又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合理"成长来体现主题的,就不难明白了。

尽管如此,《狂怒》总归还有布拉德.皮特。许多人不就是为了皮特才看这部电影的吗,何况他还露了好久的肉?不得不说,皮特又给自己挑了个讨巧的角色,谁叫人家也是监制呢?翻翻最近几年皮特监制的电影,比如《生命之树》《点球成金》《为奴十二载》,不难发现,他挑片相当精明,可以双管齐下,即便靠演戏拿奥斯卡影帝有难度,还能靠监制冲最佳影片奖,《为奴十二载》不就让皮特真真正正地拿到一座小金人吗?

唉,于是顺便想到小李,也是又当男主又当监制的,死活就是拿不到。哦,小李不哭,不哭。

Ⅸ 《狂怒》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顶着金牌编剧和金牌主演的光环,讲述“坦克大战”的《狂怒》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影片固然拥有不俗的制作班底、精良的视觉效果、优秀的卡司表演和一定的类型化电影倾向,但是在精神内核上,主旋律和正能量这两个关键词还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换言之,美国并不是没有主旋律电影,而是站在好莱坞如此一流的制作平台上,主旋律电影同样能拍摄得富有观赏性和娱乐性。与此同时,那种“文以载道”式的说教和宣扬做得又隐蔽而且巧妙,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产生厌烦感。
所以,我们说,主旋律作品每个国家都有,只是档次和创作水准的区别而已。《狂怒》的故事算得上老套。一个战场菜鸟来到一队由老兵组成的战斗小队中,执行一项自杀式任务。在经历了生离死别、第一次杀人以及目睹美好消失后,他从稚嫩的新人变成了“喝酒泡妞杀人”的“战争机器”。这是很多美国战争片、校园片、警匪片的惯用招数和套路。之所以如此行之有效,乃是因为这个结构经过了千锤万打的提炼,是一种简单、紧凑、高效的结构。在老套的故事下,导演大卫·阿耶又使用了经典的“人无完人”的创作态度来描绘众多角色。坦克小队里的五个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或是脾气火爆没有修养;或是新兵上阵胆颤心惊;要不就是把战争的胜利全部算到上帝头上的“圣经”;乃至是最没有缺点的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战爸”,也是一个时常会情绪崩溃的人。这种人物的缺陷,与国内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主角完全不同,因而显得极为可爱、真实、可信。在这种角色和故事的引导下,加上真兵实弹的拍摄,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影片,对人物产生认同感,最后走进编导设计好的“文以载道”的“埋伏”里,心甘情愿地接受一种价值观的灌输。所以,并不是美式主旋律太过商业化和类型化,它反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手段。
此外,《狂怒》中菜鸟士兵痛失自己心爱姑娘又是个罕见的人性化段落。在杀人与不杀人之间,他身上的纠结、痛苦以及那个纯粹的选择,是编导对“道德”这两个字的回答。言及此,我们就能明白,这部主旋律电影,探讨的还是一个古老命题——道德是什么。在片中,蜕变成机器的菜鸟给出了回答:执行正义、坚信上帝、嫉恶如仇、保持赤子之心。如此质朴的人道主义观念,在今天听起来分外微妙。而在微妙的人性边界上,编导则给出了一幅堪称辉煌的答卷:那就是在不伤害主要角色人性魅力的情况下,让角色接地气,成为道德与人性的楷模;通过让其处于两难之中,做出符合“政治审美”的选择,并且用人类最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给这些人物的价值观盖棺定论。
影片最后,菜鸟因为敌人的“过失”,捡回了一条命,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战争英雄。应该说,这是编剧们的匠心,更是说给这个社会听的最大的童话。

Ⅹ 延时煽情的《狂怒》,很热血的战争片,是如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的

战争电影《狂怒》展示出了战争的残酷,是一部很热血,很有情怀,非常男人的战争片,还有各种延时煽情穿插其中,战争场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戏码,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程两眼泪汪汪地望着布拉德·皮特,就那么望着,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酷的。拍这样的战争片,不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战争的可怕,和平的可贵!

《狂怒》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整个片中的时间跨度也很短,只有几天的时间,而且场景也不能说丰富,但依然很吸引人。坦克不多,场面不大,但精致的战术同样精彩,战争场面不是很宏大,但对于战争细节的描写十分出色,通过这些细节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战争场面荷枪实弹很过瘾,几次坦克大战,对于战争场面的营造也确实够给力。血腥的战争场面与细腻的人性刻画都很精良,突如其来的暴力更是触目惊心。

阅读全文

与狂怒电影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哈利波特电影如何吸引 浏览:405
用德语怎么翻译我喜欢看电影 浏览:252
上海滩电影版和电视剧版哪个好看 浏览:114
2016关于游戏的电影有哪些内容 浏览:163
中学生微电影的类型哪些问题 浏览:466
母乳系列电影哪个好看 浏览:790
印度片那个叫七弟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795
好看的清朝历史电影 浏览:387
如何从淘宝上卖小电影 浏览:603
日本好像没有什么有名的电影 浏览:122
比较好看的电影犯罪 浏览:183
变态这部电影怎么搜不到呢 浏览:190
科幻片什么电影最好看 浏览:948
哪些好看的机器人电影 浏览:744
有吻戏的美国青春电影有哪些 浏览:583
电影恶意刷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280
4080里的电影怎么下载 浏览:150
那些我的世界大电影有哪些 浏览:522
刀的相关电影有哪些 浏览:54
什么电影越色又好看吗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