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将一部电影改编成歌剧

如何将一部电影改编成歌剧

发布时间:2022-09-18 19:08:45

❶ 电影版歌剧魅影

本名:Gerard Butler (Gerard James Butler)
生日:1969 / 11 / 13
身高:188 cm ( 6' 2" )
出身: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
后来在加拿大住几年才回苏格兰。
家庭:父亲Edward Butler,母亲Margaret,上有兄姊,老么。
特徵:眼睛颜色会变化时蓝忽绿,自己也不清楚。
颜色:最爱绿色。
擅长:骑马、橄榄球、滑雪。
念书时代重金属摇滚乐团"Speed"主唱。
旧职:律师 (苏格兰大学法学院学位)
现居:伦敦
其它:未婚。多年前戒掉酒。戒菸多次没有成功。
演「匈奴王传奇」时将苏格兰腔调改掉。

Gerard出生於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Glasgow)。从小在母亲家乡的佩斯利(Paisley, 苏格兰西南Strathclyde郡中部工业城市)长大,之后则搬到加拿大住了几年。父母在他很小时候离婚,由母亲扶养小孩们,后来再婚。16岁之前都没有和父亲连络,但见面之后,父子感情变得很好。20岁时父亲过世。在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念书成而为成律师兼推销员,学校法律社团的会长,个性十分外向喜欢与人交往。

Gerard从小就喜欢演戏,12岁曾在苏格兰国王剧院表演,立志当演员。曾在苏格兰少年剧院上课,然而辅导人员却劝退他不要演戏。以致完成学业之后前往伦敦追求梦想。他在伦敦一家咖啡店遇到演员Steven Berkoff (史提夫贝考夫),恳求下Berkoff介绍舞台剧「Coriolanus」(科利奥兰纳) 饰演一角。

没有经纪人的情况下1996年通过试镜,在Ewan McGregor (伊旺麦奎格)指导的从电影改编舞台剧「Trainspotting」(猜火车) 演Renton的角色。此后Gerard决定放弃律师事业成为一个演员。1997年首部电影作品「Mrs.Brown」(布朗夫人) 演Billy Connolly(比利康纳利)的弟弟。之后在英国电视影集演喜剧摇滚明星角色。1999年演出Tennessee Williams (田纳西威廉斯)的舞台剧「Suddenly Last Summer」,同剧演员有Rachel Weisz (瑞秋怀兹)。

2000年电影「Dracula 2000」(神鬼大反扑) 饰演现代版德古拉,接著主演神鬼传奇制作群拍的迷你电视电影「Attila」(匈奴王传奇)。2001年荣获苏格兰电影精神奖。之后参与Richard Donner (李察唐纳)导演改编小说的电影作品「Timeline」(时间线) 演出。

[电影作品]
◎2006年
Butterfly on a Wheel (Neil)
Burns (Robert Burns)
300 (Spartan King Leonidas)
◎2005年
Beowulf & Grendel (Beowulf)
◎2004年
The Game of Their Lives (Frank Borghi)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Dear Frankie (The Stranger)
◎2003年
Timeline (时间线) (André Marek)
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 (古墓奇兵2:风起云涌) (Terry Sheridan)
◎2002年
Reign of Fire (火焰末日) (Creedy)
Shooters (Jackie Junior)
◎2001年
Jewel of the Sahara (Captain Charles Belamy)
◎2000年
Dracula 2000 (神鬼大反扑) (Dracula)
Harrison's Flowers (危机密布) (Chris Kumac)
◎1999年
One More Kiss (Sam)
The Cherry Orchard (Yasha)
Please! (Peter)(as Gerry Butler)
◎1998年
Tale of the Mummy (Burke)
Fast Food (Jacko)
◎1997年
Tomorrow Never Dies (007:明日帝国) (Leading Seaman)
Mrs. Brown (布朗夫人) (Archie Brown)

[电视作品]
◎2002年
The Jury (Johnnie Donne)
◎2001年
Attila (匈奴王传奇) (Attila the Hun)
1999年
Lucy Sullivan Is Getting Married (Gus)
◎1998年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Becoming a Rock Star (Marty Claymore)
Little White Lies (Peter)
◎1997年
An Unsuitable Job for a Woman (Tim Bolton)

[舞台剧]
◎1999年
Suddenly Last Summer (Doctor Cukrowicz)
◎1998年
Snatch
◎1996年
Trainspotting (猜火车) (Renton)
◎1995年
Coriolanus (科利奥兰纳)

图片一搜就OK了,不然到他的网络贴吧也好!我也很喜欢他哦!
-------------------------------
乔舒马赫1939年8月29日出生于纽约。1965年,自巴森斯设计学校 Parson School of Design毕业,他曾任百货公司橱窗设计师。才华洋溢的他后来自己开店并为知名化妆品—露华浓Revlon服务,从事广告服装设计。之后,他透过演艺界朋友的介绍而进入电影界,他开始尝试编剧,第一部作品是1976年的电影《星梦大道》(Sparkle)。同年另一部作品:种族喜剧电影《汽车场》(Car Wash),让乔舒马赫的编剧功力受到肯定。1978年,乔舒马赫开始涉足影坛任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为1981年的《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Woman》,虽然所有的评论家并未完全被片中“男女权利平等”的主张所说服,但多数都为影片的突出设计与独特的色彩运用所折服。乔舒马赫之后也编导出不少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的作品,《计程气车》《七个毕业生》《别闯阴阳界》,而前两部片更让乔舒马赫声名大噪。1993执导《城市英雄》(Falling Down),此片由麦克道格拉斯主演,影片上映当周即登上票房冠军宝座,并获得同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的提名。1994年的《终极证人》(The Client)是另一部脍炙人口的影片,由苏珊莎兰登、汤米李琼斯主演。此片改编自约翰葛里辛同名畅销小说,这部影片相当成功,苏珊莎兰登也因此片获得同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5年《蝙蝠侠3》(Batman Forever),他专门为蝙蝠侠及其它角色设计性感贴身的服装,塑造出全新的蝙蝠侠形象。通过更为夸张豪华的场景、及美轮美奂的灯光与目不暇己的特效,成为该年全美最受欢迎的影片,全球票房创下33亿美金的佳绩。接着又于1997年执导卖座奇佳的《蝙蝠侠4》至最高峰。让他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重要导演。乔舒马克擅于处理黑暗层面题材影片,他编导的影片常反映人性的黑暗面或恐惧,剧情往往发人省思也令人印象深刻。1999年,尼可拉斯凯吉主演的惊悚片《八厘米》8MM,是代表之一。

图片自己搜吧

❷ 关于歌剧的电影,什么电影有歌剧的片段

1.根据歌剧改编的电影:
《乡村骑士》(多明戈版)
《蝴蝶夫人》(黄英、范竞马版和安娜莫夫版)
《托斯卡》(多明戈版)
《卡门》(多明戈版)
《艺术家的生涯》
《茶花女》(推荐多明戈版)
2.有歌剧片段的电影
《悲惨世界1972版》(这部电影几乎所有音乐都是歌剧片段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01293.html) 《伟大的卡鲁索》《教父3》等等

❸ 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有哪些难点需要解决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实已经类似于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了。
那么先放下改编手法的好坏之分,单纯从技术难点上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说: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细节部分有哪些是冲突而矛盾的,以致于在改编中必须要完成相关的转化:请不要抬杠拿出《狗镇》这样的把电影当实验戏剧拍的非主流作品,也不要拿出某些实验戏剧家做的好像电影一般的舞台作品,我们既然讨论两大艺术形式的异同与转化接口,那么默认是在说典型作品。
我的知识更偏向舞台剧一点,所以我更多地从舞台剧的角度来谈改编的难点:
1. 场景——规定情境与自由情境一部电影有多少场戏?80场不算多的,150-200场也是经常有的。
一部舞台剧有多少场戏?如果严格按幕来算的话,3幕,4幕,6幕,8幕,12幕,基本就到头了。即使把幕间转场也算上,一部3小时的舞台剧最多也就30多场。
所以,这两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以经典舞台戏剧理论,是要在最逼仄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而电影则希望通过更多的场景来铺陈眼界,场景的多与少,实际上从大结构上决定了戏剧故事和电影故事的差别,所以在改编的伊始,场景问题应该是首要问题。把典型的舞台剧改编成典型的电影,在故事上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场次增加。
这种调整可以是场景切分,也就是将舞台剧中的场景从大化小,转化为不同场景或不同时间中的故事,从而将矛盾冲突拉平一些;
也可以是场景再生:将舞台剧本中明显是为了“把故事凑一起”而使用的第三方转述、角色所讲的故事和一些信息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成为新的故事,从而进行补足;
甚至可以是场景原创:在把握原著基础上,对舞台上没有表现的情节进行再创作,从而使故事更丰满。
最后是改变故事:全面打碎故事结构之后重构。
以上四种技术手段,我认为难度是逐级上升的。
2. 视角——定焦与泛焦舞台剧作品,不管是镜框式也好,打破镜框的也罢,视角都只有一个:从观众的眼睛到表演区两点一线。而电影的视角是一只无所不在的小眼睛:观众实际上是跟着这只小眼睛上天入地,导演让你看什么,从哪个角度看,看多久,是你不能决定的。这就带来了问题:从一个固定视角的舞台剧转化成一个自由视角的电影,视角的增加必然是难度。
这和上面所说的场景增加是一样的,技术处理方法也类似,难度也类似,逻辑是一致的我就不从头说一遍了。
在不管哪一派舞台戏剧理论中,舞台中心或者说舞台焦点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章节:因为上面提到过的舞台作品是不能决定观众视角的,那么应对这一天生的“缺陷”,舞台剧一方面要提供这个舞台焦点:在任意时刻,必有且只有一个地方是舞台的焦点,承载最多观众的视线。另一方面,尤其是现实主题的所有舞台剧,必须强调围绕在这个焦点周围的整个舞台场景都呈现出一种“泛焦”状态:可能有的焦点演员在说台词,但是其他演员仍然在卖力地演着自己的戏,大剧场舞台剧往往还会做出几个次要焦点,形成一种“众生相”,观众看哪个地方都是戏,而整个戏剧冲突就在这一锅粥一样的“泛焦”中向前推进——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剧本可以很好地还原故事而舞台剧本往往显得单薄,因为剧本只能呈现焦点,无法呈现泛焦状态下的整个舞台。
我觉得困难就在于此:讲故事的方式完全都不一样,而且这种不同是精神内核层面上的,不能像解决场景和视角问题一样用技术手段来规划。
说来说去,舞台上没有特写,而电影银幕对于特写来说太大了,对于群戏来说太小了。
3. 虚实——技术与想象力舞台剧的技术含量可比电影差远了。
我认为,艺术形式之间的化学平衡是这样的:能量(改编)大多是从低技术含量的形式,向高技术含量的形式进行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低技术含量构建的多维想象空间会塌缩成更低的维度。技术含量越高,表达越准确,想象空间越逼仄,哈姆雷特有1000个,少年派有100个,林萧只有1个(这是个冷笑话啊冷笑话,千万不要纠结)
所以,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度看,舞台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怎么这两个人往这边一转身(行话叫跳戏),整个故事的情景就从现实变成回忆了?明明大家还在房子里面,怎么这么一打灯说的就是外面的事了?更可怕的是,怎么这个就是象征这个,那个就是隐喻那个了,观众还都能接受?明明在海滩上载歌载舞呢怎么天空中一个巨大十字架掉下来就变成内心世界了?
从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想象空间塌缩的过程,所有不确定的、象征的隐喻的、话里话外的,在电影里面都需要变成确定的东西,这类似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你得拿出真正牛逼的东西和观众脑袋里面的想象力来PK,而不是拿着你看起来比原来剧本好的多的新电影剧本沾沾自喜。
话痨一样说了那么多,可是我还是觉得有好多都没有说到,我再去想一下,想起来再补充。

❹ 高分!求适合改编为舞台剧的电影或剧本!只要提些建议!

罗密欧与朱丽叶
经典的不用说了

1900海上钢琴师
仔细看电影会发现电影中很有几段很好的题材 在能够配上音乐的话 我想你们的表演一定很棒!

天堂电影院
这部电影通过描绘多多的童年到青年,艾佛多的中年到晚年,两代人的人生经历,完整地展现了男人一生的岁月。对人生感悟的太深太厚太广,包含了对人生所有经历的回味,快乐、辛酸、迷茫、兴奋、误会、遗憾、亲情、友情、爱情、时间的流逝,城市的变迁,岁月的成长,人物的归去来辞,电影中的电影,都归为生命之感叹,就象老电影一格一格的翻动,就象老留声机嘶嘶哑哑的播放,就象庄生晓梦般,如诗如画,似梦似雾,亦幻亦真,是耶非耶。

《毕业生》 这其中几个片段也蛮好的··
可以看看根据 改变

巴黎,我爱你
剧情简介 ······
《巴黎,我爱你》2006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
根据制片人计划,该片将汇集20位著名导演拍摄20部5分钟的短片,每一部都讲述一个发生在巴黎20区中某一区的爱情故事。据说已经有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答应参加,包括戈达尔、沃尔特·塞勒斯、费尔南多·特鲁巴、文森兹·娜塔莉、阿尔加多罗·冈萨雷兹·伊纳里多、奥利维耶·达汉、芳妮·阿尔丹等等。美国方面则有伍迪·艾伦、汤姆·克鲁斯表示了兴趣。该片已经在戛纳电影节上举行了首映礼。
制片人希望通过这部集锦片“将爱的神话与巴黎的神话结合起来”,“向巴黎和电影致敬”。但寻找投资的过程并不顺利,或许是最近这种鸡肋式的电影计划一时间冒出来太多,片商对这部影片并不热心。有人指责电影过于观念化。好在电影人兴致很高,三位导演决定帮助筹措自己那一部分的资金。汤姆·蒂克威已经拍摄了True,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阿涅斯·瓦尔达和莎莉·波特分别完成了The Flighty Lion和Yes。奥利维耶·达汉和戈达尔的部分也在拍摄中。
找寻停车位的中年男人,邂逅昏倒在他车旁的女人;
塞纳河畔,有着不同背景,信仰不同文化的年轻人,爱是他们共通的语言;
在Le Marais一间画室里,年轻的男孩,上演“爱情,不用翻译”另一章;
美国观光客在巴黎地铁站里,演出地铁惊魂记;
华人街发廊女主人的奔放热情;
太太的红外套,让人心碎;
失去爱子的妈妈,午夜与爱子在广场上重逢;
围绕着艾菲尔铁塔,小丑的温馨爱情故事;
半夜,吸血鬼出没;
王尔德从坟墓里跑出来,帮英国情侣破镜重圆;
怀抱演员梦的美国少女与听障男孩的爱情故事……
来到巴黎,才真正学会说“我爱你”……
故事发生在巴黎,由18个故事组成,围绕巴黎20个区,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人性。
一切开始在巴黎第18区的蒙马特,那里老旧、混乱,却散发着老巴黎的味道。但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是温暖的,所以他在清晨很巴黎的前撞后撞获得停车位,随后很热心的救助晕倒的女人。他和女人一样孤单,需要温暖,他们前一天都不知道自己明天将遇到什么,是爱情吗?
巴黎有很多种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
5区,塞纳河畔,几个法国年轻人用惯用的法式语言调戏着经过的女子。其中一个男孩一直沉默,他注视着坐在远处包着黑头巾的她。她摔倒了,他去帮她,他称赞她美丽,他去清真寺门口等她,他尽量和她的祖父说话,他小心地追逐自己不同民族的爱情。
4区,马海区,巴黎有名的时尚,同性恋区。他在印刷室里遇到他,一直讲话,不停地讲,他不知道因为他听不懂法语,完全不明白在说什么。两个年轻人用眼神交流着,放佛冥冥中法国男孩知道他听不懂法语,但是他的心能听懂他的心。
1区,卢浮宫的所在地,Tuileries公园,地铁站,美国游客憧憬着有蒙娜丽莎的巴黎,却被一对疯狂的年轻人和不懂事的孩子在地铁站里一番“折磨”。(是所有片段里最讽刺,有趣的。)
16区,她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集体托儿所,然后乘bus,换捷运赶去市中心给法国家庭做保姆,她给自己的孩子还有照看的孩子唱一样的童谣,可惜自己的孩子只有在清晨和日落才可以听到。
13区,Porte de Choisy,中国城,法国造型师在巴黎碰撞中国文化,遭遇中国动作美女。
12区,巴士底广场,他们结婚多年,他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外遇,和别的女子偷情,直到一天妻子说自己得了绝症。
2区,胜利广场的亲情故事,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伤心欲绝,幻觉出现了,仿佛见到了儿子,可是儿子说,妈妈回去吧,爸爸在等你。
7区,埃菲尔铁塔,小丑的故事,好像是诉说给儿童听得故事,其实又或许是给承认看的。
17区,Parc Monceau蒙梭公园,他和她见面,相拥,她一直说不相信他,他一直搂着她,哄着她,他们交替说着法语和英语,让路旁的人看了以为是忘年恋,可是她终于还是说,爸爸,no. 她和友人赴约,他照看小孩,违背刚许下的诺言,那起香烟对着他的孙子吞云吐雾。
3区,红孩儿区。她从美国飞来巴黎演戏,她向他买迷幻药,他对着她的背影有些情不自禁,她在陌生的异国也有些意乱情迷,是相遇,还是错过,或许生活充满了未知。
19区,巴黎最乱的区位之一,有色人种的聚居区。节日广场。他在节日广场下的看车库,他看到她,不惜丢了工作追逐她。最后她终于面对他,可是那时他却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
9区,Pigalle,故事发生在红磨坊附近的红灯区。他们是相濡以沫了几十年的对手,伙伴,爱人。他们讨论性,他们思考爱,是不是一切可以重来,一切可以有个最美满的戏剧落幕?
8区,玛德莲娜区。欧洲到底有没有吸血鬼?很多游客都在想这个问题,如果半夜遇到你会怎样,会不会像他一样爱上女吸血鬼又或者引诱女吸血鬼把自己变身。
20区,故事发生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那里埋葬了非常多的名人,包括浪漫的英国诗人王尔德。将要结婚的伦敦伴侣来到巴黎度假,因为王尔德著名的唇印而真挚,又因为王尔德的诗句而复合。
10区,圣丹尼。他们相遇在她排演角色的时候,他看不见她,但是他一直试图用心去看她,爱她,给她法国的世界,法国的生活,法国男生的爱情。他们开始,他们热恋,他们跳舞,他们同居,他们讨论,他们争执,他们开始疏离。他一直到最后还在说,他看得见她。
6区,拉丁区,最最巴黎的区份,散布着咖啡馆,书店,还有名牌大学,中学。他们已经年过古稀,说着英语生活在巴黎。他们都有各自新的生活,他们讨论他新的家庭和孩子,他们约定和共同抚育孩子见面,他们互相仇恨或者仍然思念,他们知道爱情或者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
14区,片子最后是落幕在蒙素立公园,美国游客用非常美式的法语叙述自己和巴黎,她行走,感觉,努力靠近巴黎,虽然是一个游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一切妨碍不了巴黎魅力的展现,妨碍不了她对巴黎的爱。
故事结尾处将几个画面穿在了一起,你会发现十几个故事中很多人是相互认识的或者可以互相看到。巴黎很大,其实也很小,我们努力地生活着,热爱着这座城市。

❺ 冰山上的来客作词作曲

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作词是雷振邦,作曲是雷振邦。

歌词如下:

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风暴不会永远不住,啊 什么时候啊才能看到你的笑脸。

乌云笼罩着冰山,风暴横扫戈壁滩。

欢乐被压在冰山下,啊 我的眼泪呀能冲平了萨里尔高原。

眼泪会使玉石更白,痛苦使人意志更坚。

友谊能解除你的痛苦,啊 我的歌声啊能洗去你的心中愁烦。

你的友情象白云一样深远,你的关怀象透明的冰山。

我是戈壁滩上的流沙,啊 任凭风暴啊把我带到地角天边。

歌剧版:

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根据1963年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改编为同名歌剧,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之女雷蕾将担任歌剧的作曲,也是国家大剧院出品的第六部中国原创歌剧,也是首部改编自银幕经典影片的原创歌剧。

该剧由该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之女雷蕾为歌剧作曲、易茗担纲编剧,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著名指挥家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迪里拜尔等维、汉两族歌唱家,共同参与演绎此部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冰山上的雪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冰山上的来客

❻ 什么著名歌剧被改编成了电影

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跳出我天地 Billy Elliot
芝加哥 Chicago
人鬼情未了 Ghost
妈妈咪呀 Mamma Mia!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律政俏佳人 Legally Blonde

❼ 一部英文电影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描述的是一个人建立了一个马戏团 然后融入歌剧的元素

影片《情舞师生》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舞蹈老师以颠覆传统舞蹈教学的方式,让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故事。
应该是这个~

❽ 原版音乐剧《芝加哥》讲的是什么什么剧情几个小时看完

歌舞片“芝加哥”的历史

最早的故事创意,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记者马里尼·沃金斯(Mauline Watkins)从1924年两起真实的谋杀案中得到灵感。在那两起案件当中,犯有故意谋杀罪的两名妇女均被宣告无罪而释放。1926年,他的这个创意被第一次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但是并非是以歌舞剧的形式;1942年,两部电影《Ginger Loge rs vehicle》和《Roxie Hart》也借鉴了这个创意。几十年后,导演鲍勃·福斯(Bob Fosse)买断了沃金斯的剧本版权,并将之改编成歌舞剧《芝加哥》。

芝加哥剧情简介:

两个女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是相似的心计,展开了为求成名的争夺战。

维尔玛(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饰)是一个夜总会舞女,名气不大。因为一怒之下枪杀了出轨丈夫而被关进大牢。比利(理查德•基尔Richard Gere饰)是当地一个靠打谋杀案官司而提升知名度的律师,他受理了这桩案件,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借助媒体炒作维尔玛的案子,一方面维尔玛瞬间成为红人,而他自己也声名大振。

然而洛克茜(芮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的案件却让比利转移了注意力。梦想成为歌星的洛克茜也是因为怒杀男友而身负罪名,比利决定要把她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令媒体更疯狂的大肆报道。

维尔玛觉察形势不妙,为了成名,她跟洛克茜之间的斗法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❾ 以奥斯卡获奖电影《芝加哥》为例,探讨如何成功使音乐剧电影化

好莱坞歌舞片与百老汇音乐剧一直有着紧密联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两者相互借鉴、互相映衬,共同发展。高质量的音乐剧改编为歌舞片搬上大荧幕,是业内常有发生的事情。可以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为好莱坞歌舞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创作来源。

其中,《芝加哥》作为极具讽刺意味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多年来长盛不衰,更是在2002年被改编为电影,让更多的人得以领略其韵味和魅力。2003年,电影版《芝加哥》一举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奥斯卡六项大奖,并打破了35年来歌舞片无缘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局面,成为一部在商业上和口碑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的歌舞电影。

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两名女子杀人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当地法律的制裁,反而经过律师比利炒作后声名大噪的故事,讽刺了芝加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娱乐至死的黑暗荒诞世态。

音乐剧和歌舞片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两者相映成辉、各有千秋。在如今市场上越来越多音乐剧改编歌舞剧的情况下,这部18年前的老作品,在豆瓣上依然保持8.8的高分,被认为好于96%的歌舞片。

《芝加哥》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音乐剧影视化的经典之作?

在我看来,仅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探讨,无法深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本文就以《芝加哥》为案例,从电影叙事手法、镜头话叙事语言、声音艺术创作三个方面,探讨这部歌舞电影如何对音乐剧进行影视改编,从而与观众情绪产生联结,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感染力。

写在最后:

电影《芝加哥》作为一部成功的歌舞片,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影片口碑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影片凭借美妙迷人的歌舞场景、入木三分的人性刻画以及现实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就其歌舞片史诗级地位,并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电影《芝加哥》故事情节之外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在我看来,影片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熟练运用,成功将舞台作为主导的音乐剧改编为更具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将局限于舞台的小众文化传播给更加广阔的受众,这正是影片《芝加哥》长久不衰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❿ 搞戏剧和电影的,都在怎么改编莎士比亚

记得2014年3月,当年度劳伦斯·奥利弗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提名公布的时候,《每日电讯报》以《莎翁英雄与反派一同竞争最佳男演员》为题做了报道,因为提名最佳男演员的四位演员中,有三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1]。这并不是近年来莎剧第一次在重量级戏剧奖项中大放异彩,2013年奥利弗奖的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复排剧提名中也有两部来自莎剧,分别是《麦克白》(Macbeth)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在舞台之外,莎剧的身影也始终活跃大银幕和小银幕上,而且,在影视领域,莎剧的改编更具有创意和多样性。

本文中,我将从大体上对整个莎剧的改编脉络进行一个梳理。在此,我需要阐明本文的两个前提。首先,由于戏剧作品很少有影像数据保存下来[2],尤其是年代较为久远的戏剧作品往往只能找到残存的影像片段,所能参考的数据也多数是当时媒体的评价,所以本文里提到的戏剧作品多数来自于2000年后的复排作品(并不代表改编剧本一定是在2000年后创作出来的);其次,本文将莎剧改编作品分为三类来讨论,分类的逻辑为该作品在改编过程中的革新程度,即“忠实型”、“借鉴型”和“衍生型”,在每一分类下,我会以戏剧和电影电视两个领域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对每一部改编作品做具体而详细的分析的可行性不大,本文只是试着从总体上来把握莎剧的几种类型。

1. 忠 实 型

顾名思义“忠实型”,即非常忠实于莎士比亚的原著剧本,不对人物设定、时代背景、台词等作出过大的改动。这一类“忠实型”的莎剧改编作品的革新程度是最弱的,只是,这一类作品通常也并没有追求创新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对莎剧传统的保留和传承。就如古典芭蕾一样,即使众多的当代舞蹈家摒弃了传统舞蹈的条条框框转而探索肢体运动的可能性,古典芭蕾也始终在舞蹈届保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类莎剧改编作品多数来自英国。作为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无疑是最热衷于改编莎剧,并将它们无数次搬上舞台、影院和电视的国家。在这一部分中,我将主要关注近年来的作品和历史上的经典版本。

获得2014年奥利弗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的三部莎剧中,有两部属于这种“忠实型”,即《科里奥兰纳斯》(Coriolanus)和《亨利五世》(Henry V)。在2013-2014年度在伦敦西区上演的戏剧中,另一部“忠实型”莎剧,由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也在口碑和票房上获得双赢。在英国,不仅导演、演员、剧院对莎剧的兴趣经年不衰,而且还有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这样的专注于莎剧的高水准剧团。在剧团、剧场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少经典的莎剧版本诞生,例如1979年朱迪·丹奇(Judi Dench)与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共同出演的《麦克白》。

在影视领域,“忠实型”的莎剧改编作品也基本上来自英国,甚至来自同一批创作者。例如名垂影史的演员劳伦斯·奥利弗不仅在舞台上扮演了哈姆雷特(Hamlet)、亨利五世等角色,还导演了同名电影,在电影中出演了同一个角色。在奥利弗之后,有着类似成就的当属肯尼斯·布拉纳(Kenneth Branagh),他出演或导演过的莎剧作品包括《麦克白》、《第十二夜》、《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等。

在电视领域莎剧的发展则开始得比较晚,毕竟电视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普及。然而,电视机这一新媒介刚诞生,BBC就开始着手努力将莎剧在小银幕上呈现出来。从1978年第一部电视版莎剧开播至今,BBC一共拍摄了37套莎剧。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为了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英国历史,并为奥运会做宣传,BBC再次精心制作了一套电视莎剧《虚妄之冠》(The Hollow Crown),该剧精选了三套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德二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让全球的观众在家里就能体验到莎剧的魅力。

显然,“忠实型”莎剧改编作品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其创新,而是在于它们的存在为莎士比亚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爱好者[3],这些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艺术家们为莎剧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莎剧历经四百年仍然经久不衰。

2.借 鉴 型

与“忠实型”作品不同的是,“借鉴型”的改编作品通常只是借用故事情节或框架,要么背景、细节、角色等都可能出现较大的改动,要么以突破传统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或者二者兼得。无论是在戏剧还是影视领域,我们都时常注意到,在这一类作品中,角色有了不同的名字、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却上演着似曾相识却又不尽相同的故事。有时候原著中的主角成了牵线之人,配角反倒成为主角;在另外一些时候,原著中的逝者复活,人物的命运得以扭转。

将故事的发生置于不同的时代或社会背景之下是“借鉴型”莎剧改编作品中最常见的。在戏剧领域中,我们以2004年上演的现代青年版《哈姆雷特》为例,这部舞台剧获得了奥利弗奖三项提名[4]。2004年青年版的《哈姆雷特》由崔佛·纳恩(Trevor Nunn)[5]执导,着重表现年轻的哈姆雷特,在情节和台词的改动上也更倾向于表现角色的天真和纯粹,以及在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之后的无助和脆弱。这一版本的哈姆雷特是一个19岁的生活在现代的大学生,而不是30多岁的丹麦王子,所选用的演员都非常年轻,主演本·卫肖时年23岁,刚刚从戏剧学院毕业,而女主角奥菲莉亚(Ophelia)的扮演者甚至还是在校大学生。纳恩对《哈姆雷特》的现代化和青年化的改编,并启用如此年轻的演员在当时被视为是非常冒险的举动,然而在首演之后,几乎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褒奖,看来这一次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将莎剧的古典内核融进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这样的改编在影视作品中更为常见,例子不胜枚举:黑泽明(Akira Kurosawa)将古代日本历史与莎士比亚经典悲剧相结合,拍出了《蜘蛛巢城》和《乱》[6]这样气势恢宏的作品;冯小刚借《哈姆雷特》的故事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宫廷斗争[7];喜剧《第十二夜》和《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被搬上大银幕时成了青春片或歌舞片[8];范桑特(Gus Van Sant)以《亨利四世》为蓝本创作出的经典独立片《我自己的爱达荷》(My Own Privte Idaho, 1991)则将关注点对准了社会边缘青年群体……甚至动画片中也不乏改编自莎剧的优秀作品,90年代《狮子王》(Lion King, 1994)风靡全球的时候,它的小观众们也许还根本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何人[9]。

在此我将选择《我自己的爱达荷》做简要分析。《我自己的爱达荷》围绕着男妓麦克(Mike)和史考特(Scott)的生活展开,二人虽同为街头男妓,身世背景却完全不同。麦克是母亲**的产物,沦落为男妓实为生活所迫;而史考特是市长的儿子,离家出走到街头不过是他反抗父亲权威的一种方式,而麦克对史考特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愫。选择此片做个案分析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一部少有的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题材的莎剧改编作品,主角是游荡在美国街头的男妓。其次,电影绝对主角是男妓麦克,他所对应的原著中的角色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即主角哈尔亲王(Prince Hal)的朋友波因斯(Poins),而哈尔亲王在电影中所对应的角色史考特反倒成了麦克的陪衬,这即是前文中所述的原著中的配角成为改编作品的主角的一个实例。除此之外,《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Sir John Falstaff)是主线,在《我自己的爱达荷》中,福斯塔夫所对应的流浪汉头子鲍勃(Bob)则成了支线。

不过,在我看来以上这些只是这次改编中的表像,这部电影中所追问的核心主题才是对《亨利四世》的真正“改编”,这种“改编”在我看来是对《亨利四世》的颠覆。

电影《我自己的爱达荷》的主题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寻”。麦克踏上寻找母亲的路程其实是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世和身份,史考特抛弃富家子弟的生活成为街头男妓[10]是出于对自我身份的反抗,最终他结束流浪回家继承父亲的产业则代表着他最终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和所属的阶级。这些故事情节我们都能在《亨利四世》中一一找到对应,然而,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感情却是截然相反的。在《亨利四世》中,哈尔亲王年轻的时候放浪形骸,在父亲(即亨利四世)去世后他继位成为亨利五世,却一下子成为了一位明君,其年轻时候的放荡行为也被称赞为韬光养晦、目的是使敌国放松警惕。莎士比亚对哈尔亲王持肯定态度,赞美他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智慧,而对哈尔亲王年轻时候的“狐朋狗友”们,譬如波因斯和福斯塔夫则持批判的态度。在电影《我自己的爱达荷》中,导演范桑特显然是同情麦克的,他强调麦克的纯真和无助;而对史考特最终回归家庭、假装不认识旧时朋友的行为,导演的态度是鞭笞他的两面性,揭露他的残忍。

大部分的“借鉴型”改编作品,无论在情节、社会、时代背景上做出多大的改动,其内核仍然是莎翁的。而《我自己的爱达荷》是一个例外,它的“颠覆”不在于它关注了**群体、不在于它让原著中的配角成了主角,而在于它“否定”了莎翁。

除了将故事移植到不同的社会背景之外,运用其他的戏剧形式来演绎莎剧也是“借鉴型”改编的一种常见方式。此类的例子仍然很多,例如托尼奖和奥利弗奖大赢家的木偶戏版《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由威尔第改编的歌剧《奥赛罗》等。在中国,也有不少运用传统戏剧形式来演绎的莎翁作品,例如改编自《哈姆雷特》的越剧《王子复仇记》,改编自《李尔王》的粤剧《李广王》等。在此不对此类改编做过多论述。

3.衍 生 型

不同于“忠实型”和“借鉴型”的改编,在“衍生型”改编中,我们甚至都需要对“改编”二字打上一个问号。所谓“改编”,就必然有其原著,改编作品不管有多么离经叛道,也多少保留着一些原著的影子。不过,“衍生型”作品却不一定都适合这一定律,因为它们可以是纯粹的再创作,它们可以仅仅从原著中抽出一两个角色来创作出一个全新的故事(我们不妨借用一个目前非常流行的词语,称之为“同人剧”),或者是将整个莎翁戏剧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不妨称之为“剧中剧”)。我将以两部作品,一部属于戏剧范畴、一部属于影视范畴,来论述这两种类型的“衍生型”改编莎剧。

莎剧最为著名的“同人剧”当属《群臣人子小命呜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该剧是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最出名的剧作之一,曾获得1968年的托尼奖(Tony Awards),现在这部戏剧已经和《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秃头歌女》(The Bald Soprano)等齐名,成了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电影版的《君臣人子小命呜呼》在1990年上映,导演即剧作家斯托帕德本人。电影版的《君臣人子小命呜呼》颇受好评并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但我们在此仅讨论戏剧。

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顿是来自莎翁名作《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剧作家斯托帕德从《哈姆雷特》中抽取出这两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以他们为主角,描写两人奉命进宫安慰丧父的丹麦王子的路上的荒诞奇遇。剧名直译为“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顿已死”,事实上这一句正是《哈姆雷特》的最后一句台词。《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从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顿这两个配角的角度对整个《哈姆雷特》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两个人不明就里的按照莎翁的剧本说话办事,而在没有他们戏份的时候就在一起不停的讨论和探究自己所处的世界,虽然到死都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两人如同受线绳控制的人偶一般,任由莎士比亚,或者是荒诞的命运本身,一步步将他们带向他们毫无意义的死亡。置身于中的二人是对此颇是费解,却又无可奈何。从改编的角度来看,《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与《哈姆雷特》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前者脱胎于后者,却又在后者之上建立起新的故事。这便是“衍生型”改编作品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电影《凯撒必须死》(Caesar Must Die, 2012)是“衍生型”改编作品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即“剧中剧”。《凯撒必须死》中将镜头对准意大利罗马的一座监狱,狱中聚集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重刑犯,这些被判数十载甚至终生监禁的囚犯,经过试镜、排练,正排演着莎士比亚戏剧《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他们在监狱的房间、走道、操场上,演绎着那段两千年前的阴谋和悲剧。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全景实拍,浓重的黑白色调带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导演塔维亚尼兄弟(Vittorio Taviani & Paolo Taviani)花了六个月跟踪拍摄这部舞台剧的排练,片中这些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的重刑犯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监狱中真正的囚犯。在剧中扮演死掉的凯撒的囚犯,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必须死掉。本片获得了不少好评和荣誉,包括201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这部电影中,莎翁戏剧不再是故事本身,它反而在影片中回归了“戏剧”的本来身份。重刑犯们排练着《尤利乌斯·凯撒》,渐渐地,莎剧成为了这些囚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电影中囚犯们所排练的莎剧又完全忠实于原著,若将电影中的《尤利乌斯·凯撒》看作一次改编,那么这次改编显然属于“忠实型”。然而,一旦将整个戏剧嵌入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拍摄到电影中,那么我们也许更倾向于这是一种“剧中剧”形式的尝试。

“衍生型”的改编远不止“同人剧”和“剧中剧”两种形式,在此我也只是选择了两种最为常见和最广为人知的戏剧和影视作品为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衍生型”的改编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并不依赖于原著本身,而是从原著出发,或是选取特定角色、或是选择特定角度,来讲述一个新的故事、阐释一些新的观点。

结 语:

从“忠实型”到“借鉴型”,再到“衍生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三种类型的改编作品越来越注重创新,对于原著的依赖也越来越少。不仅莎剧如此,我相信大多数的改编戏剧也都能被划分为这三者之一。“忠实型”继承传统,“借鉴型”开始了对原著的革新甚至颠覆,而到了“衍生型”这一步就诞生了脱胎于原著的全新作品。

不过,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对于改编戏剧作品的这种划分绝不是简单粗暴一刀切的。首先,一部改编作品有可能都在多个方面都做出了革新;其次,一部改编作品也有可能无法被简单地归为三种类型之一,而是处于其中模糊的地带。

仍然以莎剧改编作品为例,上映于1991年的电影《普洛斯佩罗的魔典》(Prospero's Books,1991)就是这样一部模棱两可的作品。在这部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The Tempest)改编的影片里,导演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充分发挥了奇思异想,展现出绝妙的想象力。主人公普洛斯佩罗在自己的脑海中虚构出《暴风雨》的画面,每当剧中人物出场的时候,他就替他们说出了他们的台词。整部影片可以说完全是普洛斯佩罗的想象,具有“剧中剧”的特点,可以被划分为“衍生型”;然而,不同于《凯撒必须死》中现实与戏剧排练的明显区分,在此片中,普洛斯佩罗将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将自己当作是剧中人,“剧”与“剧中剧”的界限非常模糊,影片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暴风雨》的另一个新的版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又可以被划分为“借鉴型”。

所以,所谓的分类只是人为的划分,我将莎剧改编大致分为三类只是为了研究和讨论的便利,而非一种机械的条例;我并不确定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只是提出了一种针对戏剧改编作品进行分类的可能性。我相信,无论是莎翁的戏剧还是其他的戏剧,只有在剧作家、戏剧界、评论界都开放自己的思维和心态,保留传承但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力求革新的前提下,观众才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戏剧。到那时候,我们再谈改编作品的类型也许就会有更多地数据和文献可供参考。

阅读全文

与如何将一部电影改编成歌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鸟屎掉嘴里是什么电影 浏览:129
学生好看动漫电影有哪些 浏览:985
好看的动漫电影付费的 浏览:196
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犯罪电影排行榜 浏览:581
联通送的电影票怎么兑换码 浏览:467
有什么萝莉和爸爸的电影 浏览:572
喜剧电影在线观看免费收看乾隆与三姑娘 浏览:140
怎么观看微电影 浏览:942
小孩子背上长翅膀是什么电影 浏览:609
中国爱情喜剧电影有哪些 浏览:448
物怪电影的评价如何 浏览:83
土豆网免费看电影蚁人1 浏览:4
美国很好看的动漫电影 浏览:730
苏军七名狙击手是什么电影 浏览:397
淘宝电影nfc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495
有哪些看广告就能赚钱的电影 浏览:138
电影推荐恐怖僵尸免费 浏览:945
爱好看电影的人咋称呼 浏览:282
你如何去电影院的英文 浏览:601
电影中对白的英语怎么说 浏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