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学森》表现了钱学森什么样的品质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是新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社会主义时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根据网络有关钱老的事迹报道,现将其优秀品质归纳整理如下:
1、胸怀大志,忠诚报国。
2、学术严谨,精益求精。
3、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4、深谋远虑,忧国忧民。
5、坚定信念,奋斗不息。
6、勤俭慈善,廉洁奉公。
2. 有谁看过电影《钱学森》的,求篇800字影评啊。。。。急!!!!
在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空白,国际形势不稳的情况下,钱学森带领中国的科研人员从不会到学习,艰苦奋斗,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陈坤 饰)因为美国兴起的**言论而备受打击。他的尖端技术研究被迫中止,并被责令出境。钱学森心系祖国,归心似箭,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宣告无罪的钱学森被长期软禁在家 中。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2009年秋,钱学森已近垂暮,总理亲来探望。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恳请总理能够改变现状。
影片花絮
陈坤是第一次出演传记人物影片,并且此次演出年龄跨度极大,从年轻时一直演到老年,陈坤坦言在接拍之时很犹豫,觉得压力太大,用了一周的时间才下定决心接拍。而在拍摄过程也十分辛苦,每天需要花费4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化妆,为了接近钱学森的形象,陈坤每天需要带三层头套来做出发际线靠后的效果,同时剧中还有大量英文对白,并且要求语言流畅并具备那个年代的语言特色。但陈坤表示,为了这个伟大的人物,做任何改变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3. 钱学森电影影评3000字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建国后历史事件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正视并从容展现的不多,两弹研发算一个,因为此事更多地关乎国家利益而不是政党利益,而且当事人所受的非常时期的政治冲击也比较小,所以这一段历史得以再三演绎。与全景展现中国原子弹试制过程的《横空出世》不同,《钱学森》是以两弹元勋的生活工作履历为叙事线索的,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更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刻画。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钱学森》98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1980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但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再商业一点会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淀下来的永久眷恋。
4. 电影《钱学森》中钱学森的学术地位在美国如何
钱老完全不是用几个师团可以衡量的,当年美国佬说钱学森值五个师的海军陆战队,以陆战1师为例,其编制大概是2w人,5个师就是十万人,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在总人数现役+预备役大概是30w人左右,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战斗人员。
在美国钱学森值什么价值,还是看假如他在美国多干二十年,能干什么成果,他能帮美国把风洞系统更新两代,能研发出一代更好的战斗机发动机,研发一代更好的火箭发动机,能培养几个领军级别的工程专家,能培养几届博士生,能产出一部分学术论文。
他让一个汽车都造不出来的国家有了一个配套的生产基地,生产流程,能造导弹的人才体系和设计体系,让中国有了一个能上天的功能齐全的导弹,让中国能拥有火箭太空级别的推进技术,让中国在武器级洲际导弹上有原始技术储备。五常级别大国的大杀器武器的自主建造技术,中国一开始没有,钱学森让中国有了。中国如今在真理快递上,航空航天上拥有的一切,源头是钱学森和跟他一同报国的一代科学家
5. 《钱学森》影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观《钱学森》有感 在我的记忆里钱老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一位令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一个可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人物而远远超过五个师。他是我们祖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历尽千辛学成回国夜以继日终成祖国骄傲。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到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他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钱学森》一开始便是1980年中国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时刻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但只有钱老静静地坐着。默默地注视着大屏幕看着火箭飞行的优雅姿态因为他知道这一刻也该来了这一刻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历经二十余年的心酸终于得到了回报或许他在思考我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的脑海„„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得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家里的聚会的客人都是美国军、政、商及科技界人士拥有陆军、海军安全许可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差别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放弃步步高升的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祖国的有力证明他说In my countyI can do everything。 虽然在美国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但钱学森时刻牵挂着祖国。随着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断然拒绝。但同时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认为的共产党 甚至将其驱逐出境。但后来意识到钱学森的离开将会对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抛出橄榄枝但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生活的最后机会。他们火速向祖国求救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携带妻子和一对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回国不久就向聂帅等领导同志提出我国自行研制导弹武器的建议。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极其落后苏联“老大哥”又撤走在中国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然而钱学森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开始了工作。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随后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 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志在强国,才让他为人所不敢为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心在富民才让他不断创新,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指导了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行进。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以宏大开阔的眼界将创新思想融入到爱国情怀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当今的中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摆脱了以前一穷二白的局面。2007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切令人骄傲的成就表明我国正在迈着豪迈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然而也就是在这30多年里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大量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以自己历经的道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感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的成就的源泉。 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钱学森精神”是我终生所受用不尽的财富。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6. 电影《钱学森》影评,500字,谢谢
《钱学森》这部电影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够五百字停)
7. 对钱学森的评价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氢弹和运载导弹;第二个贡献是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等。第三个主要贡献是培养一大批航天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航天军事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钱老还给我们留下催人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不断鼓舞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军事科技发展的先驱、开创者。6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实力基础,也同时奠定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中的开创者地位。
钱学森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身上有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20世纪50-60年代,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在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坚持研制、试验尖端科技武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的国魂 地位无可替代
戴旭(空军政治学院 上校):作为一名军人对钱老的逝世深表哀痛,他的逝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目前的各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其他导弹武器基本上都是从钱老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开始做起来的。两弹一星是钱老主要的贡献,不仅仅如此,中国目前航天科技的科研机构、航天科技人才很多都是钱老组建和培养的。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有一枚名叫东风-1的近程地地导弹,这是中国地地导弹的开山之作,也是钱老的开山作。钱老参与过多型火箭和战略导弹武器的研制,由于火箭和导弹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现在的火箭产业和导弹系列都是从钱老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尤其是这些导弹武器已经成为中国镇国利剑,其在中国国防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空军武器方面,钱老没有具体参与过。
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默默地奉献了自己全部才华。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今天,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科技界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钱老是中国的国魂。
“钱老淡薄名利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原航天部710所副所长于景元1990年代曾与钱老合作办讨论班。他谈及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情,当时有位新华社的女记者找到他,提出希望为钱老写传记。当于景元向钱老征求意见时,钱老突然站起来,表情非常严肃:“于景元,你就把讨论班做好,人这辈子做了什么自有定论。我还活着,不要写。”于景元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弄得很尴尬。
于景元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名记者写了钱老的相关报道。他刚递给钱老,钱老就顺手扔在了桌子上,“我还活着,写它干吗?”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有一次筹建学会,想请钱老题词。到了钱家,夫人蒋英出来迎接,钱老一直没出来。因为蒋英和梁思礼有世交,两人聊了聊家事,梁思礼就走了。一两天后,钱老捎信向他道歉。
“他从来不题词,怕拒绝我,让我尴尬。所以不出来。”梁思礼说:“他做人就是这样到位。”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从父母的特殊家教,中学开明教育下的成长,优良的大学教育,出国学习与世界顶尖高手过招,战争时期的杰出科学成就,回国探亲,再回美国就职,陷入政治漩涡几乎丧命,周恩来总理的援救,离开美国返回祖国,从无到有建立中国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九十五岁高龄至今仍然精神清醒和意志坚定....,多么传奇的一生!
钱学森随便一段生涯故事都可以拍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曲折的程度、牵涉的科技面、引发的新工业与军事革命、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每一样都远远超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的主角约翰.纳许(John Nash)。如果做一个比较,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工作直接导致美国航空与太空工业的世界领先,钱学森为中国建立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体系,他定下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他培养出来的科技徒子徒孙,在国际列强的斗争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不断地改变列强在全球势力范围的地图;约翰.纳许的美丽心灵所创造的「平衡点」(Equilibrium Point)不过是学术象牙塔里的小涟漪,只有凤毛麟角不到1%的经济学家能够欣赏这个纯学术的成就,出了这个象牙塔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为了不使文章的篇幅过长,我将分三次来介绍钱学森的传奇生涯。
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曾经留学日本,学习历史、地理和教育,民国时期在教育部任职。钱学森三岁随父母进京,钱均夫不让儿子读私塾,而是让他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钱学森到了北京后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和师大附中。
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智慧启发非常重要的阶段。北京师大附中的高中文理分科,钱学森读的是理科。他后来认为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之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的教育部副部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学生专心学习,也尽情玩耍,不做临考磨枪的事,也不追求满分,能考八十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了,但是这八十分是真正学到的、扎扎实实的知识。化学老师让学生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各种实验;国文老师除了讲授语文之外,还经常讨论时事,传达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关心;几何老师傅种孙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讲师,讲解透彻,钱学森后来回忆在中学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生物老师俞谟(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俞君适,是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常常带他们到野外采集生物样品,制作生物标本,培养了钱学森较为广泛的科学兴趣。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
钱学森小时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学人詹天佑,准备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做出贡献。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由于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启发,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立志要实践孙中山先生所勾画出的宏伟的铁路蓝图。但是他的大学时代历经了「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战争」,钱学森看到日本对中国的种种侵略和残暴行为,使他转变志趣到军事科学。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争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本单靠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到图书馆里钻研航空工程的书籍,钱学森的志趣开始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为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研究生(也就是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攻读飞机设计。一九三五年8月,钱学森赴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钱学森这才发现,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完全是按照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的,连教学和实验大纲都一样。所以钱学森对这里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感到生疏,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一年后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由于外国学生在美国航空工厂实习不受欢迎,迫使钱学森的研究方向从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钱学森的父亲有位挚友叫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欧洲考察后认为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因此他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转往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攻读博士。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记得杨振宁的老师,氢弹之父,泰勒博士也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现代流体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L. Prandtl, 1875-1953,德国)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的问题。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一九三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把哥丁根的自由学风和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美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
8. 怎样写《钱学森》这部电影影评
去豆瓣找找看,可以参考下他们的影评。我发一篇给你。
1955年9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迪那港。
帕萨迪失去了往常那种旖旎的风景,海滩上惬意懒散的度假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战争逼近时特有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属于阿拉曼、斯大林格勒、诺曼底和易北河,但不应该属于帕萨迪纳。
也许今天会是个例外。
在海滩和市区里,慵懒的游客早已不见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回奔跑,他们扛着油光锃亮的加兰德步枪,唱着属于自己连队的粗俗歌曲,仿佛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畏惧的。
成队的M4谢尔曼轧过为游客修建的棕榈便道,沉重的履带挤压着不幸的路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它们巨大的钢铁身躯在市区略显臃肿,不过驾驶员高明的技术弥补了这个缺憾。几十门155毫米榴弹炮在市内各个临时构筑的发射阵地高高挺起,漆黑的炮孔对准了进入帕萨迪纳的3号海滩公路。在更远的地方,是成片的铁丝网与沟堑;那些貌似平坦的野地里,数万枚地雷平心静气地埋伏在地下,期待着有大发雷霆的一天。
一阵低沉的轰鸣划过维克多。欧文的头顶,欧文抬起头,辨认出这是一队B24轰炸机,它们摆动着宽大的机翼,腹部微微倾斜,在天空划过一条斜线,随即飞远。欧文不禁心想,在帕萨迪纳附近部署这样的大家伙,白宫那些人以后不打算来加州度假了吗?
在他的身后,一个“麦琪与麦克”冰淇淋店被临时征用作为指挥所,繁密如蜘蛛网的电话线顶替了奶油松仁冰淇淋的位置,和蔼可亲的店员被一大群严肃的参谋们取代,他们在作战地图上不停地标记,然后抓起电话大吼,确认每一个单位是否进入指定位置。
冰淇淋店再向前五百米,就是名闻遐迩的帕萨迪纳港,也是本次作战所需要保卫的目标。此时港口里空荡荡的,只有一条大客船懒洋洋地飘在码头旁边,就连船上的星条旗都显得萎靡不振,船舷上写着“克利夫兰总统号”几个字。
“欧文少将,您的电话。”一位参谋跑过来。欧文把烟卷从嘴边挪开,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老维克多,好久不见啦。”
“嗨,威斯德克。”欧文淡淡地回答,顺便吐出肺里的最后一口烟。
“这次你们第三装甲师也来凑热闹了吗?我看到你们的番号了。”
9. 《钱学森》电影给我们什么启示
爱国,对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