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 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
而大部份的入门者还是在婴儿'学讲话的阶段',所以无法透过'言语'很清楚的表达他想说的话, 甚至于颠三倒四语焉不详,更甚至语无伦次令人摸不着头绪。所以你只要把'镜头语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畅所欲言',三言两语的把你要表达的事情说得凊凊楚楚,不再让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以上用'语言'当做比喻,来说明摄影就像在讲话,用词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让人听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过镜头来表达一件事件,让别人很轻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达什么, 例如你拍摄一个中正纪念堂的大门,大家只要一看到这画面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没印象,左边拍一次右边再拍一次,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边一直重覆着同样一件事,你说烦不烦? 还有许多人在拍摄静物时,如花朵、器皿、图画等,画面虽美但不很生动的主题,镜头却停滞很久, 这就好像明明三言两语可表达清楚的事情,却用了长篇大论来说明,当然你会没有耐心再听下去。 同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所以你在拍摄时把它幻想成你在说故事,如此一来就不会脑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么画面及内容。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以英美为代表的称电影剪辑。以苏法为代表的称蒙太奇,中译意为镜头的组接或剪辑。)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书中涉及的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什么是影视中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
空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它原为电影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电影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
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电影画面大多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的。
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看看侯孝贤等台湾导演的电影就相当明显。
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如何通过长镜头来表现情绪?
作品镜头语言的风格应由故事的风格、情绪内容……决定--因为镜头语言完全是为他们服务的
长镜头主要用来表达两种情绪:漫长和静默(又或者二者皆有)
以下可以参考:
长镜头,在影视艺术中,也被称为段落镜头,它是指拍摄机在不停机的比较长的时间运动后所拍摄的连续镜头,有些长镜头可以达到几分钟以上。
长镜头的理论首先是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的。他认为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真实,常态和完整的动作,保证时间的进行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显示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其意义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蒙太奇组接的次数,而且对于开拓、研究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艺术潜力,也产生重大的作用。特别对于需要连续表现的情绪,动作需要连贯,一气呵成的镜头以及要连续介绍辽阔空间的镜头,都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但巴赞把长镜头的美学意义绝对化,只强调真实,而忽视了外部蒙太奇组接技巧的艺术本质。通过多次蒙太奇组接技巧我们可以选取典型、具有代表*的镜头,达到创造新颖、跨越时空、缩短无意义空间镜头的作用,使观众受到其在艺术侧面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时间复印、观摩的印象。长镜头在国内的电视影片中运用极其繁多,往往给人拖沓冗长的感觉,不比港台或者西方的影片给人那样激烈的节奏感。
长镜头理论和表现技巧是构成影视艺术的一个部分,可以与蒙太奇组接技巧互为补充。但我们不能滥用,尤其在故事影片,音乐电视中。在记录片、教学片或者一些新闻片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表现一些细节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景深镜头
巴赞把长镜头称为景深镜头。景深镜头就是长镜头(不是长焦距镜头)。长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是创作问题,二是指变焦光学镜头及变焦画面。所以长镜头也不能叫长焦距镜头。
蒙太奇理论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的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困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浅,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B. 详解:电影《盗梦空间》的镜头运用及拍摄手法……
环球制片厂第12号棚戒备森严,摄制组正在一堂超现实的布景中准备拍摄一条镜头。一间天花板很高、墙壁为黑色的巨大洞室被细细的白色格子线划分为若干区域。100多只高空灯悬于空中,下面是一层柔光布和一层muslin,投下的光中性、干净、不带阴影。演员Cillian Murphy跪在地板上。一声Action令下,两台摄影机开动,一台捕捉场面的是变形35毫米,另一台记录动作的则是65毫米。突然,地板上出现一条裂缝,一大块奇形怪状的布景掉下来,Murphy和场景一起陷入地洞。一时尘土飞扬,只听导演Chris Nolan大喊一声Cut。不多会,液压机将塌陷的地板送回原位,准备拍第二条。
这是影片Inception拍摄中引入注目的一刻,Nolan与Wally Pfister,ASC的最新合作。本片亦由Nolan撰写剧本,故事将梦境的体验推向极致:有人能侵入别人的梦乡,并让许多人连通起来做同一个梦,可以人造、篡改梦境以操纵做梦的人。主角Dom Cobb(Leo DiCaprio)盗梦以牟利,他在公司间谍这行里成绩斐然,成为了国际通缉犯。
和Nolan与Pfister以前的作品一样,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摄影的写实。“归根结底,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觉得梦是真实的,这也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拍摄结束时Nolan说道,“这一点对摄影、对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要。我们不想让梦境段落体现出画蛇添足的超现实感。我想让这些段落和真实的世界一样牢靠。所以我们的方法是让梦像真的一样。”
“有时候人物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梦,所以真实和梦之间的视觉衔接必须是无痕迹的,除非某些特定的点,我们想让观众知道这之间的区别,”Pfister说,“多数情况下影片里的超现实感是来自环境,而不是摄影技巧。通过保持一种写实感,我们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能创造一种奇异或不安的微妙感觉,而不需要将观众带出故事。”
他们对The Dark Knight里混用变形35毫米和15孔65毫米(译注:指IMAX)的效果很满意,所以这次还想试试在Inception的某些段落中再用某种大幅底片。“我们一直都对高清晰度和高画质的格式很感兴趣,”Nolan说,“我们决定用变形35毫米作为主要的胶片格式,因为这毕竟是最好用的一种,摄影机非常轻,效率很高,我们也有很多经验。但我们也决定在某些大场面和形式化强的场景里用大幅底片来拍。”
首先排除了IMAX,因为他们决定,大量的手持拍摄会是这部影片的基础。“我们想在一些狭小的地方拍很多手持镜头,要一种纪录感,”Nolan说,“有非常多身体挑战性很强的工作。”
用胶片拍永远是前提。“胶片拥有极高的曝光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活性,”Pfister说,“我能在同一格画面里欠曝3档和过曝5档,最后在银幕上展现整个范围。我见过的所有数字机器都办不到。所有的数字机都想模拟35毫米胶片,这就是原因。”
在他们寻找最合适的大幅方案期间,他们见了传奇大师Douglas Trumbull(译注:为2001、Blade Runner等片制作过特效),参观了Showscan演示(译注:Trumbull发明的一种65毫米胶片高速拍摄、放映技术)。他们还研究了Super Dimension 70,这是Robert Weisgerber设计的一种系统,能以48fps拍摄并放映。“很奇怪,尽管Super Dimension 70有着超凡的清晰度,但它的画质只比HD好些,”Pfister说,“我们不能用那个。”他们还放了ASC会员Bill Bennett和Kees van Oostrum拍的一段试片,用65毫米拍大景别镜头,用35毫米拍小景别镜头,再组合起来。“我们发现35毫米和65毫米剪在一起很不错,”Pfister说,“大景别镜头的细节丰富,清晰度也好,尽管画面上东西显得小。一见之下我们决定用这种方式。”两人最终决定选用65毫米底片加上35毫米的VistaVision 8孔底片(VistaVision用于航拍,摄影师是Hans Bjerno)(译注:VistaVision是上世纪50年代派拉蒙公司发明的一种画幅比为1.66:1的宽银幕格式,底片在摄影机内横走,采用这种格式的知名影片包括The Searchers和Vertigo,这种格式很快遭弃,但好莱坞有时仍用它拍摄特效镜头)。
和他们以前拍的作品有所不同,他们还决定大量镜头要用高速摄影,Pfister主要用Photo-Sonics 4ER加Panavision镜头来拍,帧率可以达到360fps,以及Photo-Sonics 4E Rotary Prism,帧率可高达1500fps(某些高速摄影场景也用了PanArri 435ESA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摄影机)。“我以前拍的东西很少用高速镜头,因为我觉得这天生的不真实,”Nolan说,“但这是Incept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时间关系非常特别。我们希望用高速摄影以及速度的剧变来达到叙事效果,而不仅是为了追求美学效果。”
Pfister早知道他要对付一大堆摄影机、底片格式,以及高速摄影带来的曝光不足,所以他将所用底片限制为两种:Kodak Vision3 500T 5219和250D 5207。“我不喜欢用换底片的方式来达到不同效果,我知道这么做对有些摄影师很有用,但我宁愿调整布光或曝光。我喜欢用相同底片的简单感觉。日外景我们一开始加ND.6或.9,如果光线转暗,就把滤镜拿掉。”
影片制作在六个国家展开,全部拍摄时间92天,最开始在日本,Pfister的工作有赖他的常规班底:摄助Bob Hall和Dan McFadden,灯头Cory Geryak,和灯助Ray Garcia。(英国部分的灯助Ryan Monro也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东京的Imagica、巴黎的LTC,和伦敦、北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负责洗印35毫米;拍摄期间,Technicolor公司位于北好莱坞的洗印厂负责洗印65毫米。(伯班克的Iwerks从65毫米底片缩印制作变形35毫米的毛片)。
日本的两天拍摄日程包括航拍和一些高铁外景,之后剧组移师英国Cardington的一座飞机棚,The Dark Knight和Batman Begins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那里拍的。这里是拍摄剩下镜头的大本营。棚内搭建好了壮观的布景,包括一间可以倾斜30度的宾馆酒吧,以及一座水平放置的电梯。特效指导Chris Corbould负责监工制造。“Chris从Batman Begins起就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他绝对是了不起的工程师和艺术家,”Pfister说,“要不是他,真难想象怎么制作这么大规模的一部影片。”
位于Cardington另一处场景是一条宾馆走廊,用于零重力场面的拍摄。这条走廊建了两次,透过摄影机看去两次内景一模一样。第一次,整个走廊像烤肉架一样垂直旋转360度,摄影机望向走廊的底部,不受影响地前进(借助Technocrane完成),或者装在特别设计的轨道系统上,让用陀螺仪固定的摄影机在一条暗藏的沟槽中前后移动(想想Fred Astaire在屋顶跳舞的情形,或者2001中的内景零重力场面)。第二次,走廊竖直站立起来,摄影机装在能够伸缩的Towercam平台上,笔直向上看。演员用威亚吊着在空中表演。在走廊里拍摄的第三种办法是将演员放在推车上,画面上的推车在后期去除。
Nolan希望走廊能不复位就自由旋转。Geryak解释说:“我们找到一家公司,设计了一套滑轮刷系统,供应走廊的动力,我们告诉他们具体要求,于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旋转木马式的系统,将电力输送到平台上。我们的调光硅箱已经在上面了,这是一种新式的操作方案。我们要平衡电线和硅箱的重量,以免平台上负载不均。”因为要拍高速镜头,需要大量的光,而灯具要弄得十分结实,因为演员可能摔到上面。美术部门设计了很实用的固定装置,每个能装6只150W泛光灯。四周根据环境还装有壁灯和一只底灯,一些1000W的灯泡藏在乳白玻璃后面,光圈值一般是T2.8 1/2。
走廊段落要求特殊的动作节奏,动作指导Tom Struthers和演员紧密协作,判断什么动作能够实现并且安全。“我们有一对用于实现实拍效果的key rig,是得到了2001的启发,还有Kubrick拍摄无重力场面的办法也对我们有启示,”Nolan说,“我很有兴趣将这些想法、技术和哲学融入动作场面中。我激励Tom Struthers、Chris Corbould和Wally的团队将一场动作戏的所有能量集中到一个机位下,这样我们就能用这些卓越的装备进行拍摄了。我想最终的结果是有趣的混合体,超现实、离奇,但拥有惊人的动作节奏。”
“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演员很痛苦,他们要在墙上撞来撞去,”Pfister说,“他们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起跳。我们有人将手随时放在开关上。”
还有一台精美的布景是宾馆酒吧,里面的重力会突然变化,屋外的天气也会骤变。Corbould团队建的这个场景倾斜30度,窗外是绿幕,后期会用真的街景替换。为了实现布光的变化,Pfister的人将所有装置连到一个调光板上。这个场景一开始的光是日落时分,所以用Molebeam灯加2 1/2 CTS滤光片。用60英尺长的柔光箱装满maxi-brute灯,盖上柔光布,制造阴天的光。“这是摄影技巧和照明体现出超现实的一个场景,但是是故事的一部分,”Pfister说,“仍然是自然主义的手法,所有光源都是有根据的。非同一般的是它变化的方式。结合布景本来的倾斜,创造出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
把电梯放平是Nolan的主意,Pfister说,“这样能使我们得到别的方法都做不到的视角。一般的好莱坞电影,这里一定会成为特效密集的场景,但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用摄影机完成,为了真实,结果非常成功。”
在英国拍完后,剧组又在巴黎工作了一周,在摩洛哥工作了两周,才回到洛杉矶拍一个发生在市区的雨中动作段落。Pfister说,最大的挑战是用Condor和超大的旗帜挡住太阳。“Ray Garcia干得很棒,他有层出不穷的办法去挡阳光,让雨显得十分真实,”摄影师说,“有时我正为刺目的阳光偶尔溜进镜头而烦恼,做事效率第一的Chris就会提醒我,反正这是梦。”
有一部分是一列真正大小的火车脱轨在城市大街上飞驰。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美工设计师Guy Dyas搭了个假火车头,下面是18个轮子的底盘。Pfister说:“细节很棒,我们用65毫米和超大摇臂拍的这些镜头,还有许多洛杉矶市中心的动作场面。”火车驰近,手持拍摄的Pfister用了很多设备来让画面晃动,但最后他选择了用手直接摇晃。他笑着说:“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
高速摄影部分,他们经常用到机器最大的帧率。许多场景都是在日光下拍摄,也有几个是用灯光拍的。有一场戏在洛杉矶市中心一家宾馆的三楼拍摄,Cobb向后退,踏入一个装满水的浴缸,他的梦被惊醒。为了提升效果,表现Cobb从梦境回到清醒状态,Nolan要求帧率剧变,达到1000fps,必须用更快的Photo-Sonics摄影机,并且欠曝7档。Geryak说:“拍1000fps我们需要大光圈,但这里要用的镜头只能到4.5。在24fps下测量,我觉得边缘光相当于f/90。做法是窗外架两台Condor,各装两只Arrimax 18K反光碗Par灯,距离Leo不足15英尺。我们还在天花板上安了两只12K Par灯作补光,担任他光替的演员立即汗如雨下!”Pfister说,“镜头很棒,你可以看清每滴水珠,给人一种超越俗世的感觉。”
另一个复杂的镜头是沿着水平轴360度旋转一辆货车。目标帧率是1000fps,Geryak建了一条隧道,被Nolan开玩笑称为“天价隧道”,Geryak解释说,“我们用钢梁搭成一条隧道,有6排每排5只18K的菲涅尔灯,排好围着那辆货车,直直照射。货车就在隧道内旋转,出来的效果像用阳光织成的毯子包裹着一样。我们没有在地面上布光,所以货车在旋转当中交替露出的暗影表明它正在翻筋斗。”
剧组在华纳兄弟公司的摄影棚内搭了一堂日本城堡的内景,拍摄中又将之毁去。这部分胶片和在加州Palos Verdes的Abalone Cove拍的外景镜头组合在一起。还有个段落,一堂冬季山上碉堡的内景建在环球公司摄影棚内。这场戏,碉堡毁灭时地板碎片纷纷落下,为了比较实际地达到这个效果,制作组将这台布景造得比一般的要高,这样地板才能在指定时间碎裂落下,布景四周是绿幕,后期会用落基山的雪景换掉。
“外面既要有足够的绿幕,又要一种日光从窗户射进的感觉,灯具和绿幕之间必须有一段距离,换句话说,绿幕必须超大,”Geryak说,“我们知道实地在Calgary附近,有柔和的环境光,而且太阳在山后面,所以我们弄了十几个20英尺长的柔光箱,可以升可以降。柔光箱经过特殊设置,以便配合不规则三角形窗户的形状。”摄制组将高空灯挂在紧邻窗户外的上方,创造出自然的天光感觉,当地板陷落时光线可以更强烈地涌入。
这个段落的外景在Kaninaskis Country拍摄,那是在加拿大Alberta的Calgary以西的山里。这个山中碉堡我们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真实大小,一个是缩微模型,最终用于爆破。滑雪组的摄影指导Chris Patterson拍摄了十分精彩的滑雪镜头,Pfister说:“看了他的杰出工作,当时我们就震惊了。”
到剪辑阶段,Nolan想玩交叉剪接,所以他要求Pfister给每个不同的景地和梦境都赋予不同的感觉。“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希望在色调上有些变化,”Pfister说,“Calgary有一种贫瘠冷酷的感觉,走廊是暖色调,货车则是中性的。即使我们切到很小的景别,即使切到脱离背景的孤立东西上,你也可以马上知道身在何处。这是方便讲故事的一种手法。”
“这部影片十分依赖交叉剪接,”Nolan说,“如果不同场景的外观截然不同,剪辑时你可以十分放松,但Wally和我都不想对画面做太人为的加工。相反,我们想找到每个地方的自然色调。在剧本里,我就想好让不同的行动线索发生在设计和感觉上天生有异的地方。我们要求每个人注意观察,包括美工和声音部门,而Wally将这个原则优雅地溶入摄影中。”
“在布光方面,我认为自己是个自然主义者,”Pfister说,“我不是太风格化。在某些情况下,因为创作的选择或者天然的美,画面最后看上去挺风格化的,但那是很自然形成的。真有意思,Chris和我居然能用这种方式在好莱坞拍大片。
“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尽力保持不让画面显得太过复杂,”这位摄影师续道,“我从来不想看上去照明的痕迹太重——或者说一点照明的痕迹都不要有。秘诀就是尽可能快并简单地工作,同时又不要搞成赶工。我想这要归结为我早年接受的新闻和纪录摄影训练。拍那些东西你要找到自然光下的美。你总是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什么方向看过去,选择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单光源或多光源。你搞清楚真实生活中什么办法是有效的,然后你就根据自己的品味形成观点。我一直带着这种看法,不仅是实景,连棚景也一样,即使我们有条件去精心雕琢。”
Pfister坚持操作摄影机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好的摄影,我无法区分好的布光和好的构图,因为它们溶为一体。如果是手持拍摄,我总想亲自操机,因为我可以随时改变想法并作出反应。Chris和我对于捕捉动作有一套不二法门——从后面拍,从前面拍,然后用不同景别把它们连起来。亲自操机使我在素材、剧情、布光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在这个原则下随机应变。”
Inception的后期涉及若干不同的处理工序。根据后期指导David Hall说,两个Phantom HD镜头加进终剪版本后被送到伦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进行特效处理。65毫米的底片在DKP 70mm Inc.用6K扫描,由该公司总裁David Keighley亲自监督。扫描成的6K文件被送到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让工作人员从6K数据中提取冲成4K 35毫米,和本来的35毫米相组接。Pfister和老搭档David Orr一起在Technicolor公司完成了所有光学配光工作。除了35毫米和数字拷贝,Inception还会在某些市场以70毫米IMAX格式放映,DKP 70mm Inc.扫描了配好光的35毫米中间正片,然后制作IMAX拷贝。
“传统的光化学处理方式很简单,也很适合我们,”Pfister说,“拍摄时我很小心色平衡和曝光的问题,所以后期不需大动。如果我们想一场戏有更强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布光、服装或美术设计上想办法。全部配光我们只用了三个A拷贝,花了一般数字中间片流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技术指标:
2.40:1
35毫米、65毫米和高清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FX
System 65 Studio; PanArri
435ESA, 235; Photo-Sonics
4ER, 4E Rotary Prism;
Beaucam; 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
Panavision Primo, Super High
Speed, C-Series, E-Series,
G-Series, System 65 lenses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250D 5207
Specialized Digital Intermediate
Printed on Kodak Vision 2383
C. 影视剪辑镜头,静如何接动镜头。
按照正常的规律是,静接静,动接动,动静接加转场,但是我个人习惯剪辑是不全部按规则走,按照自己的感觉走,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剪辑最重要的是二次创作,剪辑首先要考虑用镜头讲故事和渲染气氛和人物的心态,和突出线索点等,不同镜头不同处理,比如,在同一场景,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一动不动,眼神呆滞,另一个人却兴奋异常又蹦又跳,两个就可以直接切,并且多次平切,这样能体现出两个不同遭遇的人,从而用多次镜头对比的方法突出另一方;在例如就是空镜接动态镜头,有时候我也喜欢直切,但是我会将第二场景声音前置先入到空镜中,在入第二场景。
挺多的,要凭自我的感觉,最重要的顺畅和用镜头讲故事。
D. 什么叫电影蒙太奇手法
名词不解释了,举两个例子好理解。
1:比如《无间道》第二集中。吴镇宇让手下除掉了四个对头,那四组灭口的戏,这就是一个蒙太奇手法。它将四个平行时间发生的事一起展现给观众。
2:假设有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电影的蒙太奇手段。它可以通过镜头的排列组合带给观众不同的观影感受。
E. 如何用视听语言来表现一个好的故事
他们的第二条经验就是,学生只写到段落, 不写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 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格, 或者说能力写一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且写出来就要自己去拍. 那时摄影教师就会告诉他,你那样写, 我没法拍. 演员会告诉他,你那样写我没有法演. 平时的训练跟我网上的训练一样,每天写个一百字的事件。只能写一百字,只能写动作。 动作就是人物,动作就是冲突, 动作就是情节。 美国教写电影剧本时不唬人. 他们比较实在. 不玩那没有用的虚的东西. 从商业电影的生意经出发,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电影的本体为依据,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用文学性来讲故事的。它是靠使用电影本体来发财的。再说得具体一些,它是靠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的。因此,它的电影剧本(好莱坞从来没有“文学剧本”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术语的小问题, 那是自己骗自己的问题, 文学电影剧本? 自欺不欺人)所强调的就是,如:(好莱坞人语)“一个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画面”一词有欠准确,英文是IMAGE, 亦即“视觉形象”,我在这里还是采用多年来的中国的习惯用法)“……要给剧本以视觉的幅度。” “应该把戏中所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 “场景是你用活动影像来讲故事的地方。” “……从视觉上把故事安排得更紧凑。” “要写一个富于视觉动力的段落。” “主人公走出一家银行,是一个故事,如果跑出银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一向花四十分钟读一个剧本,我是在脑海里‘看’,而不是从文学风格或内容的角度去读它。”“电影是一视觉媒介。你必须设计从视觉上去揭示人物的矛盾冲突。”“电影是一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每一个人物都应从视觉上显示出一种个性。” (多聪明的人, 他懂电影. 不象我们这里的一些傻子似的,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深怕有人看懂了. 来个什么电影文学剧本. "他,是一个不寻常失....." "他, 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老天爷啊, 怎么拍啊?!?!?!)“一个房间的布置必须在房间主人出现在其中以前,就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性格。” “每一个画面都在讲一个故事,种种画面和影像揭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 “肉体上的跛━━从视觉上━━衬托出精神上的特点。” “任何场面都处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中”……而“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来塑造的” 以上都是好莱坞人说的话。大陆中国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会说,这是视觉轰炸,我们不搞这个。这些扬言不搞视 觉轰炸的人大概就是九十年代管电影电视的人提出?电影的可视性?时所考虑的对象。问题就在这里:观众喜欢这个,你拦得住吗?这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好莱坞是生意经,没有票房价值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干的。不会使用视听语言的人,他们是不会要的。只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在好莱坞谋生的。
F.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编辑本段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编辑本段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景别,远景
(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的界定以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为准。如远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现人被周围世界吞没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摄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较接近生活中人们常规的视野,一般情况下的运用过程,都适于在这种均衡;平稳的景别中表现。近景和特写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镜头,它们象放大镜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细部,当导演要强调人物的瞬间反应或激情,给予观众情绪冲击力的时候,近景和特写就突出地发挥着他那逼近观察的作用。大特写一般指人脸上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这是用的极少,但一用则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种镜头。 景别决定着我们对银幕上人和事物关系的程度,它所产生的不同构图又创造着各种造型表现的不同意向.通过景别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时远时近,时粗疏,时细密,时而浏览品味时而一目了然的观察方式,是电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个方向上镜位的选择,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正;侧;背;平;仰;俯等。
移动形式
(3)移动形式,移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以及综合镜头。镜头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对角度和景别的修饰和扩充,横向,垂直,纵身诸多方向上的移位,达到在运动中观察的效果,跟固定镜头的静止观察互为补充。运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空间不断变化,更大程度地还原了活动的人在活动的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接近(推);离开(拉);环视;摇首;和俯身(摇下)边走边看(移);紧紧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种种复合的动态观察(综合运动),这些也正是更为生动地描述剧情展现动作的必要手段。
长度
(4)长度,镜头的时间以胶片的长度来折算,摄影机每一秒钟拍摄24画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镜头就是2秒,90英尺的镜头就是一分钟。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一个半小时,胶片总长度既90(英尺)x90(分钟)=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镜头数大约300-1000个左右,如果3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每个镜头长27英尺,18秒钟,而9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镜头就变成了90英尺,6秒钟。从这个粗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镜头长度的意义——它是导演通过时间控制创造电影叙述节奏的媒介。 一个镜头的长度是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即镜头内容和空间形态的制约,画面内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响着镜头长度。外部因素是指镜头段落与全片镜头序列的叙述节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缓的讲法多用长镜头,追逐;暴力;欢乐;恐怖的场面和惊险;战争;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镜头为主。 镜头的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景别;角度;运动形式;长度,把每一个镜头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构成影片的一个内容单元,同时,他们又跟相连的镜头和全片镜头的形态建立起各种对应关系,成为影片蒙太奇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确定每一个镜头的形态时都不应孤立,单一地进行,要通盘考虑下,把总体的形态。把握,分别落实到一个个镜头及相互关系中。 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应考虑到根据故事内容,镜头的具体布局,哪一角度更富于动作性或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以及切出镜头和插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结构感,画面宽度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换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究竟应占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确立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
镜头的组接方式
单个镜头虽然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是要按照剧情的发展,有机地,自然流畅地组接起来,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镜头组接方式。显;隐;化;切;等,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显,又叫渐显;渐显;淡入,这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现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退隐直到完全消失。 若将渐隐和渐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明显的间歇感这就是告诉了观众,这是一个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又叫“溶”或叫“叠化”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正在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画面在上一个画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渐出现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运用叠化能表现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切,又叫“切换”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把其间的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这便是连续切换。 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他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但它们有内在的相关因素,在整个故事发展的链条中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关于镜头(画面)的上述组接方式,只是影视艺术剪辑的多种多样手法中的几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技巧性组接。如果画面的组接使用的是隐;显;化等手法就须在剪辑组接时使用某些光学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组接。而切换则无须使用任何光学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组接。 关于影视画面的各种组接方式,实际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画面转换和组接中的具体运用。电影和电视其所以通过画面说话,成为能讲故事的叙述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或者说影视和电视能够成为完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在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在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相辅相承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又增加了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以及声音与声音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G. 从经典电影分析导演怎么用景深讲故事
景深叙事
《公民凯恩》是出色地运用景深美学的经典范例。威尔斯想让这部影片看上去像是人眼看到的那样,前后景都清晰。影片有时以一个稍仰的摄影机角度拍摄,以凸显凯恩这个人物的权威,有时则从上方拍摄以使人物显得微弱渺小,如拍摄凯恩第二任妻子苏姗·亚历山大时。贯穿全片,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凯恩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他所经营的报馆还是他所建造的巨大的仙纳杜庄园里,他所有的财产都是清晰可见的。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所创造的世界也是他的一部分。
影片开始的一场戏里,当母亲将年幼的凯恩托付给一个监护人时,画面构图和景深揭示了故事本身的动力。凯恩正在外面的雪地里玩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而他的母亲处在画面的右侧,正在签字以放弃对他的监护权,父亲则站在画面的左侧,显得无能为力。母亲,监护人处于镜头前景的显眼位置,父亲是被动的。而被剥夺了选择与行动的小凯恩处于背景中。母亲与监护人决定了小凯恩的命运,他在画面中,一边是父亲,另一边是母亲与监护人。这场戏揭示了影片的本质,因为后来我们看到他的雪橇“玫瑰花蕾”被遗弃在雪中。
《公民凯恩》
在为了获得较大景深而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场景中,观众在画面中看到的那些所揭示的内容或许与角色本身同样重要。景深可以用来展示一个角色的生活空间,他们的财产也许能在视觉上传达给观众信息,彰显他们的人格特征。展示角色的环境,正如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中所做的,往往能以微妙的方式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露易丝的房间优雅整洁,而塞尔玛的家中则凌乱无序,这在视觉上为角色的个性,以及在共同的旅行中两个人的性格变化提供了最初的线索。因此镜头能够清晰地表现环境是很重要的。
《末路狂花》
根据“希区柯克规则”,画面中一个物体的大小应该等同于在那一时刻它在场景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美人计》中,对那杯盛有毒药的茶的突出表现便是告诉观众它有多么重要。
《美人计》
约翰·福特导演的许多西部片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来展现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的牛仔。像电影《搜索者》的结尾,角色骑马远去走向夕阳,永无止境延续的大地将孤独的英雄吞噬。当被摄体远离摄影机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观众会感觉角色正缓缓地远行融入广袤无边的平原,这种观感通过景深的运用而得以增强。
由于大多数摄像机用的是电子变焦,大景深就成了数字摄像机与生俱来的一个 特性。当你用数字(DV)格式拍摄的同时又想削弱景深,就需要使用定焦镜头了: 如前所述,高清摄像机所摄画面的景深更接近于超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胶片的效果: 有一些可以用来在数字摄影机上再现胶片电影感觉的方法,比如使用电影镜头或者 使用中灰密度滤镜来开大光圈、缩小景深范围。有一些固定电子变焦的低端数字摄 影机不能缩小景深,这一特征也使其影像看上去非常数字化,此外还有分辨率的问题: 当然,如今事物日新月异,电影镜头也被用在了高清摄像机上。但你更愿意去看35 毫米、超35毫米或变形格式电影中的浅景深,而不是数字的东西。这是当你确定视 觉效果会怎样影响故事的表达时该考虑的事情。
《搜索者》
浅景深叙事
削弱或减小画面景深的审美原因是要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处于画面焦点 的主体身上。镜头中的其他物体都被虚化,只有一个角色清晰,而观众的注意力就 只集中在那个主体或物体上。这可用于多种方面,有一个例子是,主体处于纷繁城 市环境之中,只有他一人是清晰的,这可能便是暗示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主体的形 单影只,或者其未能融人这个世界。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以另一角色的主观视点观察 刚才那个人,后者置四周的嘈杂纷乱而不顾。它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该看哪里,告 诉观众他们正在看的就是画面中唯一重要的,因为其他所有东西都一片模糊。
《坠落天使》
另一个利用景深来虚化背景的原因是掩饰外景地原本的特征,模糊环境的细节, 用来“伪造”——使它看上去像是在其他地方拍摄。利用或削弱景深既是一种技术 的工具,也是美学工具,导演需要理解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以便在电影中强化视 觉叙事。
镜头间的切换也应当考虑到景深。如果你想保持两个角色在交谈时的连续性, 应当用相似焦距的镜头拍摄他们,使背景的景深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主体使用长镜 头拍摄,背景被虚化,而另一个主体由广角镜头拍摄,景深很大,那当这两个镜头 被剪接到一起时,就会让人感觉非常古怪。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对焦距的控制还可用于制造心理上的效果。例如,你可能想让观众感觉场景中 的某些事物不对头。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是怎样利用景深的,就可能制造出并不 需要的隐含意义,这就给剪辑师造成棘手的局面,他得设法剪掉一个情景,以保持 客观连续性。
H. 王家卫的电影,是如何用镜头讲故事的
谈到王家卫的镜头特效,可能你首先会想到色调,不过今天我们来说说镜头手法。《堕落天使》王家卫用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将香港社会底层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1.超广角镜头
《堕落天使》中有很多晃动的镜头都是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完成,很多画面有很强的晃动感,用来突出表现都市的模糊感:情感模糊、关系模糊、时空模糊。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在前期或者后期通过模糊来营造晃动感,用来表达人物模糊的情感,可以让画面更有故事感,更高级。
学会了王家卫这三种镜头技巧,你就可以更轻松的拍出大片。
I. 导演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导演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导演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如果以镜头论电影拍的好坏,当然可以说明问题,但是我觉得这倒是有种把剪辑摄像的工作与导演的工作做了一些混淆。也就是说,对问题进行了曲解,甚至于提问的题主也没搞清楚这个问题自己究竟是问的什么,到底是镜头有多漂亮还是问导演怎么拍的好电影。
电影,究其本质是在以一种方式讲一个故事。这种方式借助于影音的手段,这种方式不不同于以往众多技术与艺术形式,而且由于其复杂性,一般情况下已经超于了一个人所能驾驭的范围,所以导演拍摄一个电影时候,需要众多的帮手,这些人统统需要为导演服务。如果这些人服务不好,那是他们职业素养问题,这些人服务的好,电影拍摄不好,这是导演功力的问题。那么请问,什么叫拍电影的功力?拍电影的功力,就是讲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讲得好讲不好,这才是一个导演驾驭这个电影的能力。
所以,你可以拿评价讲故事讲的好讲不好来类比,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你至少能有个简单的认识与评价体系而不至于混乱。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故事讲的好与不好呢,首先是故事是不是精彩,这对应于电影拍摄层面,其次是故事有没有深度,这决定于故事到底能深挖多少内涵。前者趋近与技术,后者趋近与精神内核。
拿镜头讲的朋友我极其尊重,但是我瞧不上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为什么有些导演拍个小样很不错,但是被称呼驾驭不了大片呢,为什么有些导演掌握大量资源要拍商业大片,还拍成烂片了呢,究其根本,都是不会讲故事。讲故事一是通过设计精心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这个故事真的能夹带了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你能找到你自己需要的感动。
只举一个李安的例子。对于李安的认可度,应该没有疑义。李安导演本就是写剧本出身,他是作为一个导演,创作的剧本得到了认可,慢慢一步步走向奥斯卡巅峰,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讲故事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看他的功力,看完这个电影首先我想问自己,这个电影讲了个什么东西?我会给自己回答,李安在这个电影里完美的展示了自己的世界观,他要讲述一个信仰的问题。那么好,如何讲的.。为了讲信仰的问题,李安就要把场景设定在印度,让年幼的派信了好几个宗教。你觉得这些是为了玩的吗,不是,因为阿三的国家太牛了,印度教到处都是神,一个村子一个,好几万个。这就是说,我要拍信仰有关的,那就是要从信仰最多的地方开始,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李安让年幼的派跟着父亲上的那一课,你肯定得先知道导演想干什么再说这么干好不好,你说呢,场景怎么精彩的我就不分析了。第二步,少年的派已经信仰了这么多神,那哪个神是真的呢。李安为了让这些神显灵,就要把派扔在一场大的海难里,让用海难去试练这些信仰,看如何派才能得到救赎。其中有一个场景,面对狂风暴雨,少年的派对着天空嘶吼,Jesus,我都这样了,你们还要我怎么样?这个时候是什么,是导演让派在海上漂啊漂啊,经历了各种困难,心灵要崩溃的时候,再加一场暴风雨,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派就可以对神发出质疑了,你们根本对我没什么用。
当少年的派真的决定一定要生存下去的时候,故事实际上就讲完主要部分了,所以到那个岛上少年派要离开的后,剧情就到了海滩上。为什么,因为刚刚已经证明那些神不好使了。最后的一段,导演的另一部,否定了那些神灵的救赎,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观念才是他歌颂的呢。他让中年的派慢慢的讲了出来,什么大老虎甩甩尾巴走了,我多么想说声谢谢云云....李安要表达说,那些痛苦的记忆就是痛苦,痛苦过去了,就恢复正常的生活。导演最后用了一个场景,派的老婆孩子回来了,视角从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切到从第三者的角度看这个普通生活的一家人的场景里。——这是多么伟大的世界观,我们总是期望一个受过大灾大难的人发生某种变化,要么活在悲痛里,要么人生再也提起不起激情,但是派经受过这么多苦难,仍然保持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小说家当时惊奇一下,其实这就是观众应该有的惊奇。由此,整个故事讲完,近乎完美无缺。当时看完我当即立Flag表示这电影不得奥斯卡奖我就再也不看电影了。
导演的功力体现在调动各种手法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还体现在不观众的意志。李安知道自己拍完之后很多人看不懂,他也不强求观众看懂。所以在讲派的故事的时候,这是怎么讲的呢,当时微博上一堆人吵闹相信哪个故事。其实李安为什么这么拍,可能吃肉这种事真的发生了,但是如果你把这种镜头拍下来,固然紧张吓人,这不就是赤果果的血腥么,但是如果不留下这一笔只用几只动物,这就是童话。要知道,这是一件事的两面,一面是血腥,一面是神性。缺少了哪一面,都不完全,李安没有相信俩故事中的任何一个,如果他相信了哪个,他就不会把另一个讲出来。
所以讲故事的人另一个能力是适当的给人以空间,让喜欢血腥的人找到自己的重口味,把小清新的童话留给文艺小青年。但是作为讲述完整故事的手段,你一定记得故事是怎么一步步高潮的,你说这是镜头拍的好还是导演设计的好?他如果不想这么拍,那又怎么能拍出来?李安自己描述导演的作用,就是要讲这么一个故事,然后有一根线牵着观众,有高有低,观众就会有时候舒缓有时候紧张,就像写作文一样的起承转合,然后高潮收尾。作为一个导演,牵这根线的能力,就是功力。
总结下,导演的对电影的掌控力体现在调用各种方法与技术手段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上。导演作为一个拍摄电影的主体,能良好的协调各路人马为自己讲这个故事服务并最终产出一个好的作品,这就是好导演。
;J. 影视导演的技能
影视导演必备的技能
影视导演的工作一般都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工作,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影视导演,应该有着怎样的职业操守呢?下面就来看看我的分享吧!
电影的出现使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文学剧本的构思,对导演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提案提议选择演员。并根据具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
概括而言,导演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导演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b.与制片人联合提名和推荐演员角色人选;
c.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d.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e.指导现场拍摄工作;
f.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g.拍摄现场的灯光、 剧务、 演员、 摄像、 录音、 美术、 化妆、 服装。
专业灯光
灯光对于一个影视来说,直接关系到了画面的质感和美感,好的灯光师可以用灯光表达人物情绪,服务于故事,所有对灯光的知识了解,对于一个导演讲故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镜头运动
镜头运动给影视带来全新的变化,好的镜头运动能够有效推进剧情发展,展现导演思维,对于导演来说,利用镜头运动讲故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节奏的控制
亚洲区最令人失望的电影缺点就是节奏,利用环境、内容、人物性格、灯光、音效、镜头、剪辑、特效等等,小心把剧情分成多个节奏不一的段落,缓急有序,让观众的情绪起伏跌宕,这是导演最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一项技能。
动作设计
导演不应该把动作设计全交予动作指导,他们不懂得电脑特效、镜头运用技巧有限,故此好导演必须主动搞动作设计,利用镜头运动、扭曲情节、设计音效、画面角度、打斗变化、现场特效、电脑特效等。
场面设计
你随便找一部好莱坞Superhero的大电影看看,留意一下那些长度5分钟上下的大场面,你便会明白什么是场面设计。从前只要求通顺,今日却必须细节铺排严谨,利用场景及角色之间性格矛盾制造冲突,这都是创作人展示功力所在的机会。
场面设计考验主创布局及设下众多代线的功力,所谓懂不懂讲故事,绝对显然易见。
人物与演技
设计出色的人物性格只是起点,继而是每个独特人物的造型设计,他们各自的惯用字句,每个角色的声调、身体语言,还有他们每位的背后复杂故事。好了,你都一一弄妥,但往下来还要在拍摄现场,用每位演员能接受的方法,引导他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