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品评电影摄影

如何品评电影摄影

发布时间:2022-08-27 08:09:36

『壹』 谁知道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评析电影

可以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一下几个角度评论: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头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贰』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摄影手法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影视作品分析(主要从摄影角度写比如色彩,光,角度`````)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影视的叙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影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叁』 电影最佳摄影的评判标准

无论奖项大小,其实都是一样的标准:光、影、色彩、构图、调度、节奏、情绪。

用韩国青龙奖的评奖标准举例,全世界的电影评比标准都是一致的

最佳摄影===把影片主导的内容用专业技术完美表现的摄影导演。

假如要分开讨论说明

能获得最佳摄影的作品,必定是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两者是可以说是一个连带关系的,两者不能剥离分开地讲。

除了上面的关于不同电影节对参展电影的主题喜好不一之外,评肾团构成也有很大兴趣取向主导关系。

一般像奥斯卡、金球奖等的评审团都是艺术水平高低参半,摄影画面就会比较看重视觉冲击力(色彩与动感);而欧洲的各大电影节则比较注重艺术性与技术创新性,但随着每年的主持评审的改变,个人兴趣主导导致每年结果落差也很大。

『肆』 如何从摄影摄像的角度来分析一部影片

画面的构图、色彩、还有打光的好坏、镜头衔接的逻辑性、画面里有没有穿帮的元素。影片的故事性有没有表达好。望采纳

『伍』 如何评价摄影作品

一、提供更丰富的摄影信息

所谓更丰富的摄影信息,就是指为作者提供与作品相关的周边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路线信息、位置信息等等。

例如作者拍摄的是A景区的自然风光,而你正好去过A景区,你可以与作者分享一下你的拍摄经验,例如在哪个地方更容易出片,走哪条路线更容易捕捉到壮丽风光等等。

举个例子:

这是一张在香港拍摄的建筑照片,香港因为地少人多的缘故,导致香港的建筑物密度和人口密度非常之高,因此又有“水泥森林”的称呼。

摄影师Peter Stewart曾经拍摄过一组摄影作品:《Hong Kong Stacked》,也是用超高密度的楼房来体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很多经典的摄影机位,例如励德邨、筒子楼等等,如果是长期停留香港的摄影师,应该能够提供更多有趣的位置,这些地方都可以给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以后想要再拍摄类似题材,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另外类似的作品还有Daniel Reed的香港室内摄影作品,他通过另外一个侧面来表现这个人口密度超高的都市。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外壳,对于作者也算是一种启发和思考。

二、同类摄影作品分享

所谓同类摄影作品分享,就是指与作者分享同类型的摄影作品,一般是分享成熟摄影师的作品,这样的话能够给作者一些启发和灵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的摄影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个时期你已经能够拍出常规意义上“漂亮”的作品了,但是作品总感觉没有爆发力,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候你就需要借鉴一些大师的作品,给予自己新的方向和动力了。

举个例子: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张美丽的翠鸟,喜欢拍鸟的人都知道,用长焦扫鸟真的能给人一种打猎般的快感,寻找位置,漫长等待,适时出击,按下快门。扫鸟最难的地方就在画面结构的安排,因为很多时候树枝都是很杂乱的,因此整个画面看起来就缺乏美感(各种枝丫横生)。

那么别人是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摄影师Alan McFadyen的作品:

他的翠鸟作品通过对称感的营造,通过翠鸟的形态和动感来支撑画面的张力,让画面显得干净清爽,而又充满活力。

我们看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他们的水平,或者说完全模仿他们的作品,毕竟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把摄影当爱好,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只是思考创作的一种可能性,增加一些摄影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三、前期和后期建议

这一个之所以放在后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摄影水平不同,因此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更好的在沟通之中相互进步,如果等级差距过大,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可能不会被采纳。

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建议的内容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你提出建议的方式。用平等的交流语气、尊重对方的意见、不强加个人意志是网络讨论十分重要的基础。动辄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对方,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想法和观点是怎样的,必须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真的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不能带给双方真正的交流。

『陆』 怎么评价摄影作品好坏

经常看到网上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得失争论不休,有时候就连所谓“高手”们的观点也大相径庭,使初学摄影者们莫衷如是。所以,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如何评价摄影作品的文章。翻阅了大量摄影书籍,但这方面可依参考的文章太少,在网上搜索了半天也依然如此。自己虽涉入摄影的时间不很长,但在省市乃全国也获过一些奖,职业的关系,总感觉大凡文艺作品,不管是美术、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其审美的宗旨总是相通的,于是斗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大众的审美观就是评价标准
———兼谈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国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可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鉴赏的主观性,既表现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读者(观众)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发展以及心境情绪的变化上。
艺术作品鉴赏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某些追求个人风格的作者,或者有一定造诣的艺术家做出了“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他们认为,高级的艺术品,只能为少数人所欣赏,而广大劳动群众只会欣赏低级粗劣的东西。这一思想倾向也时不时表现在摄影作品的评价上:一方面是读者(观众)的不接受、不认可,甚至认为“连起码的对焦都不实”、“曝光不足”或“色彩怪异”以及“看不懂要表现什么”,另一方面是作者不依不饶地“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你们不懂艺术”和“我就是追求这种风格”等。
笔者认为,在社会成员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的旧时代,“曲高和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步缩小,作品的美与它的群众性日益趋同。某些朴素、自然、清新的作品,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喜爱,雅俗共赏。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曲高和寡”的作品,往往在形式、技巧上脱离了群众,过于艰深、晦涩,而非艺术性太高,恰恰是由于艺术上还有欠缺!大凡世界性艺术精品,没有一个是大众欣赏不了的,正因为基于大众的认可、大众的欣赏,才成为传世佳作!
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历来没有完全同一的评判标准,所以导致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上的百家争鸣,在争鸣中艺术作品百花齐放,但同时,人们的评判标准会逐步趋于一致———那就是以大多数人的观点为标准!在各类艺术作品的评比中,评委们往往是在艺术造诣上受到大众认可的专家,他们尽管有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但对艺术作品审美的价值取向上,往往代表着大众的审美观点,否则,在多元标准条件下,评比是无法进行的!
二、作品的思想艺术性
———兼谈讴歌真善美与鞭挞假丑恶
衡量一件摄影作品乃至任何文艺作品,不外乎从两个方面判断: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二是作品的艺术性。
作品的思想性,即作者通过作品要传递给读者(观众)的思想、主张和情绪,即“文以载道”。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谓再现,即描绘人、事、物的客观情貌,即客观的复制;所谓表现,既传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事物和人生的主观情感。尽管摄影表面上看是对人、事、物客观情貌的复制,尤其是人文纪实摄影,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选择、集中和概括,都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果,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搞艺术的人大多喜欢标榜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我想哪位也不敢说对作品的思想性不感兴趣!因为,缺少了思想性的作品,只是一具空壳和僵尸!
大家熟悉的著名摄影作品《大眼睛》,作者通过镜头客观地再现了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良好教学条件的期盼,也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以及对全社会的呐喊,从而催生了功利千秋的希望工程。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父亲》以及最近焦波的《我的父亲母亲》,尽管镜头再现的是我们熟悉不过的老人形象,但传递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辛、对父母和劳苦大众的敬重。最近流传于网络的2013年最值得记住的10张照片,无论是《冷暖相依》还是《爱》,无不讴歌着人情的至真、至善、至美。而《王志中》、《纤夫》、《哭泣的老人》等,则引导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给予他们友善与帮助。
作品的思想性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尽管作者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作为艺术作品,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才是好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难一概而论。然而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反映一个时代主流的思想、进步的思想、代表一个时代大众的思想、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都应是好思想。我们是平民,有的是平民情结。我们的生活是在天天进步的,人们为这点进步共同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甚至生命。尽管阳光下还有阴影,但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用辛勤创造的越来越幸福的生活,没有理由不通过我们的作品,让牺牲了看电视的时间来欣赏我们作品的人们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所以,我们还是用手中的镜头,多展现生活的真善美吧!我也不反对揭露假丑恶,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弊,同仇敌忾,医治毒瘤,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始终把镜头对着阴暗面,始终反映的是消极颓废的东西,给人总有点婚礼上听到了哀乐、吃饭中吞下苍蝇的感觉。反映阴暗面,关键在于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同样是反映阴暗面,《王志中》、《纤夫》、《哭泣的老人》几幅照片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绪是高尚向上的、是富有爱心正能量的!
作品的艺术性,除需具备摄影的七个基本要素以外,尚须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构图要有艺术性。
第一、正确处理前景、主体与背景在三维空间下的合理布局。在有限的取景框内,善于运用视觉语言,在突出主体的前提下,恰当地处理好前景、主体与背景在三维空间的合理布局,使之和谐呼应,有机联系,相得益彰。在三者中始终强调主体,前景与背景为主体服务,并善于利用三者的明暗、虚实、远近及色彩变化,表现主体的趋势、动态和情绪。前景和背景是主体的陪体和点缀,根据表现主体的需要,决定取舍。可以只有主体和背景,也可以只有前景和主体,亦可以只有主体。
第二,善于利用色彩和景物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视线延伸的终点应该是所要表现的主体,如果延伸终点不在主体上,势必分散对主体的关注。主体的色彩和亮度亦应该强于陪体背景,否则,陪体背景就过于抢眼。摄影构图的取舍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常说的“减法规则”,凡对表现主体可有可无的陪体一概毫不可惜地去掉,陪体背景在位置、清晰度、色彩、亮度上决不能喧宾夺主。
第三,注意黄金分割比的运用。现在的照相机一般都配备井字形取景辅助框,其实这就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比原理。主体合理的布局应该在四条直线的四个交叉点上,起码于其中一条直线重合,除了需要表现稳重建筑外,主体居中对于人物摄影一般不足取。
第四,为主体的动态前区留有视角余地。拍摄人物侧面或者运动体,应该在人物面向的前方或者运动体的前方留有运动想象的空间,否则人物和运动体就会给人以碰壁的感觉,不利于动态内容的表现。
第五,注意画面的形式美感。摄影是将无序变有序,杂乱变规则的艺术。所以人物头顶长树、冒出电线杆、人被框在黑暗的门框中、画面被明晰的竖线或者横线一分为二,建筑物与地平线严重倾斜等破坏形式美感的因素,都会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拍摄中都应设法避免。
二是焦点虚实有理。
为什么讲“焦点虚实有理”,难道虚了也有理?初学摄影,对实焦点是基本功。一般来讲,主体对焦不实很难成为好摄影作品。但是,如果简单地说,焦点实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也不见得正确,关键要看对主体的表现需要。比如,我记得有一幅表现窗外雨中身着红色雨披少女的经典照片,作者的焦点对在了沾满水珠的窗户玻璃上,远处的少女对焦不实成了虚影,但正是这一虚一实,夸张了雨雾蒙蒙的效果。试想,雨中走动的人物如果十分清晰,必然淡化雨雾的效果。所以,要根据表现需要,确定焦点在哪里实,在哪里虚。不该实的实,不该虚的虚,甚至哪里都虚的不见得是好作品。
哪里焦点该实呢?一般主体该实(再次强调一般)、主体的重点部位该实!人物和动物的焦点在眼睛,建筑的焦点在中部,五排集体合影的焦点在第二排中部人物的面部,其他不胜枚举,一句话:在你所要表现的主体的重点部位。
三是明暗有度。
摄影是光的艺术。就像焦点虚实有理一样,曝光依然要明暗有度。曝光准确的照片是好照片,但不一定是优秀作品。高调片人为地曝光过度,使人物白色的衣服和背景隐去,强化了头发和脸部,营造的是一种圣洁、高雅的情调;低调片有意地曝光不足,使人物的衣服和背景淹没在黑色之中,突出了面部的亮点,营造出的是深沉、幽静、典雅的氛围。这里的曝光过度和不足,恰恰是神来之笔,所以,简单地用曝光是否准确来评判一幅作品有失公允。
但对一幅作品的曝光评判就没有标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曝光还是要准确的,如果曝光严重过度或者严重不足,必要的影纹和细节荡然全无,我们要给观众看什么呢?人们总是习惯于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所见所睹,摄影作品也要适应人们的视觉习惯,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它的宽容度远远小于人的眼睛对景物的宽容度,所以更要小心掌握曝光,尽可能使照片的明暗细节接近人们在生活中的眼睛所见。
综上所述,附合大众基本审美,作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是客观评价一幅摄影作品的根本。

『柒』 如何用摄影角度写影视评论

‍‍

从摄影的角度写影评,实际上就是分析一部电影的摄影造型艺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讲,在剧组中,除了设备技术层面之外,一个摄影指导(摄影师)手里能掌握的艺术手段只有以下两个:1、构图。就是画面的取景框怎么摆。首先,随着你的取景框与画面主体的距离远近会产生不同的景别,由远而近分别是远景、大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微距等。一般人物的胸部以上就叫做特写了。构图的另一个选择是如何摆放你的主体(人或者物,以下都假定为人),就是说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一般认为把你的主体摆放在画面的正中间是要有特殊意义的,否则一般来说,主体应放在在画面的井字格上为宜。当然,有些人故意把主体摆出画框,或者歪在一边,那就是摄影师有特殊的目的,营造心理扭曲或者人物的不安恐惧感等等。这就涉及到构图的终极目的,构图的目的其实就是要突出你的主体,刚才说的距离、位置之外,画面的各种元素如线条、形状、影调等,要能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主体身上,通常有包围、半包围、视觉重点、线条指向等构图方式方法,然后摒弃画面前景和后景的杂乱无章的干扰视线的东西。事实上,在拍摄现场,摄影师的权力是最大的,他说要拿掉画面中的某样东西,剧组绝对会无理由盲目服从。

用光。摄影师是用光来写作的作家,是用光来作画的艺术家。没有光就拍不了片子。这是自然的。根据光源与主体的位置不同,光线可分为顺光(光在人的正面)、侧光(在侧面)、逆光(光在人的背面)、顶光(光在人的头上)、脚光(光在人的下面)等。摄影师选择把光放在什么位置(是的,所有光的位置都是摄影师选择的,包括太阳光,他想要放哪个位置就放那个位置,牛吧),这是有讲究的,有一般的规律,一般来说,美女多用顺光,柔和,美;硬汉多用侧光,高反差、阳刚;脚光则一般出现在坏人施展阴谋时;等等。比如早期好莱坞给美女打光,多在正面偏上一点,以光影在美女鼻翼下形成美妙的蝴蝶形状为宜。除了光源的位置之外,还有光线的软硬。是直接打在人身上的硬光,还是加了柔光布的柔光、散射光等,都是有讲究的。还有光线的强弱,是阳光灿烂的亮堂堂的;还是忽明忽暗的阴惨惨的;也是摄影师手里用来写作的画笔。

‍‍

『捌』 如何欣赏电影摄影

不要忘了它不再是静止、凝固的单幅画面,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动态造型。欣赏电影摄影需要一种新的造型感受能力。摄影师手中有以下四个主要的造型手段。

『玖』 如何以电影角度评价电影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评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2、如何评
第一,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

『拾』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一、影评基本要点

  1.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

写影评一定要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只有自己的感受和切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

2.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

很多同学写影评时总是过度的描述电影本身,而非自己的评论。切记。影评写作要突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当然,分析评论也要在也不能脱离电影。

3.注意文章体裁,不要读后感

影评分析的格式与读后感的文章体裁不同,影评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读后感一般属于抒情文范畴。前者重点在议,理论色彩浓;后者的重点在感,抒情色彩浓。所以写影评的时候要注意文章体裁。

4.影评侧重点

影评的侧重点是影视作品的的艺术形式。要求紧扣影视的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二、影评框架

框架一:

第一部分: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部分:评论电影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框架二:

第一部分:直接点题,要评论这部电影的音乐。

第二部分:音乐在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评论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和渲染情景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评论音乐和其他视听元素如色彩、蒙太奇方面的配合。

第五部分:整体评价音乐的作用,总结自己的观点。

框架三:

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框架四:

第一部分:看完电影以后引起自己的一些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部分:讨论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或者线索,说说这个道具或者线索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第三部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部分:电影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的特点。

第五部分: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

阅读全文

与如何品评电影摄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过年电影怎么都没了 浏览:623
好看的历史史诗电影 浏览:516
高智商小学生挑战航天局教授是什么电影 浏览:426
ipad怎么看电影美剧 浏览:915
求推荐几部好看电影韩国爱情电影 浏览:597
警威壮贺兰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499
在香港上映尺度大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28
电影包场应援怎么弄 浏览:800
如何在平板上看3d电影 浏览:879
电影怎么营造浪漫光影 浏览:462
快手播放电影怎么播放 浏览:973
东方不败风云再起电影免费 浏览:34
青春照相馆是什么电影 浏览:533
高沟电影院网上怎么订票 浏览:51
以和为贵电影说明了什么 浏览:453
万圣节好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38
电影都可免费看的app 浏览:668
索尼克刺猬电影免费观看普通话 浏览:763
看过的爱国主义电影作文推荐信怎么写 浏览:938
如何将电脑的电影传到iphone里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