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电报如何横着看电影

电报如何横着看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26 11:44:47

1. 小学生作文该怎样审题

从大的方面是,初中作文命题有三种类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各种题型的审题各有不同。我先发给你关于初中命题作文审题的稿子吧!1、命题作文审题“三步曲”命题作文是作文考试常见的一种形式。四川省中考作文题目:以‘意外的礼物’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就是这类题目之一。作好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怎样审题呢?简单地说来,就是唱好“清楚范围、明确重点、确定主题”的“三步曲”。首先,是“清楚范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楚范围是什么,二是清楚范围有多宽。清楚前者,是为了作文“切题”,不“切题”的作文,无论写得怎样精彩,都是不能及格的。清楚后者,是为了在最大的范围内选择最熟悉、最有感情、最有体会、最有意义的材料来写。在这两者中,大多数同学是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对于“意外的礼物”,他们都清楚它的范围是“写礼物,而且是意外的礼物”,却不清楚它的“范围有多宽”。他们一般只是简单想到了“本以为得不到却得到了的礼物”是意外的礼物;“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礼物”是意外的礼物,而没有去深想,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称得上“意外的礼物”的吗?如果仔细地去想,就会发现,能称得上“意外礼物”的还不少呢!意外的人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在意外的时间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在意外的地点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因意外的原因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用意外的方式送的礼物是“意外礼物”……而且,这意外的“礼物”还可以是物质的:一张画、一本书、一件衣服、一块蛋糕……;也可以是精神的:一句话、一个道理、一种情感、一种精神……怎么样?范围够宽的了吧?然而,可千万别到此为止啊,这些,还只是在题目的“内部”做文章,如果我们再到题目的外部去开拓呢?那里,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题目没有限制“意外礼物”是“谁送给谁”的,因此,它可以是别人送给你的,也可是你送给别人的,还可以是别人送给别人的。而这别人,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朋友同学,可以是领导,可以是邻居,还可以是不认识的人;可以是男,可以是女……题目没有限制时间,因此,这“意外礼物”可以是孩童时代的,可以是小学时候的,可以是初中日子的,甚至可以是昨天的,就在此刻考场上的……题目没有限制“礼物”一定要是使人感到高兴的,题目没有限制“礼物”一定要是给个人的……这是多么宽广的范围啊!在这么宽广的范围中,你还找不到“熟悉的、有感情的、有体会的、有意义的”材料么?为什么要“清楚范围”?就是要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作文材料。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找好了作文的材料,接下来就该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问题了,譬如炒菜,找好了肉,找好了菜,找好了作料,可哪样该多,哪样该少,哪样该次,哪样该主呢?这就是命题作文审题的第二步:“明确重点”。“意外的礼物”这个题目,“意外的”显然是重点,就是说,作文时,不要在“礼物多少、轻重、贵贱”等上多费笔墨,而要在“为什么是意外”的上狠下功夫。如果说,你要写的是“本以为得不到却得到了的”意外的礼物;“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意外礼物的话,这功夫首先可以“狠下”在“本以为得不到”和“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的记叙和描写上,“得不到”的理由越充分,“却得到了”的结果就越“意外”;“本以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的理由越充分,“结果得到的却是另外的礼物”就越意外……其次,这功夫还可以下在“更意外”上,礼物本来已经是意外的了,如果再加上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这礼物不就意外到家了么?像“意外的礼物”这样的定语和中心词偏正式结构的题目,重点是定语的时候较多,如“难忘的一天”“助人为乐的人”“可爱的动物”的重点就在定语“难忘的”“助人为乐的”“可爱的”上面;当然,也不是全是这样,“家庭风波”“我的悔恨”的重点就在“风波”“悔恨”上。有了作文的好材料,又知道了该在哪儿下功夫,审题就大功告成了?不是,还有重要的一步:“确定主题”。所谓“确定主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对作文中写的人和事抱什么样的感情,讲述这些人和事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感情”不健康,“目的”不正确,那材料越“好”,功夫越下得狠,作文离成功就越远。比如,有这么一个材料:课间,一个男同学对刚转到班上不久的一位女同学说:“外面一个人让我带个小盒子给你,说是祝你生日快乐,”女同学说:“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啊!”男同学说:“管他呢,打开看看吧!”盒子打开了,里面是一条吓人的蜈蚣,女同学吓得大叫起来,原来,是那个男同学在恶作剧。材料中的“礼物”,真可谓是“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意想不到的礼物”,用它来写“意外的礼物”真是太合适了。用这个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是不是就是好作文呢?这就要看主题是如何确定了。如果是赞美男同学的“聪明”,嘲笑女同学的“胆小、愚蠢”,作文失败无疑;如果是主题不明,就像前面的文字一样,只是对事件作平淡的记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作文就无成功可言;如果主题是对男同学的批评,对女同学的安慰,呼吁玩笑要文明,要有度呢?作文就是成功的了。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确定主题”的重要性。同学们,给自己的作文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吧!什么样的主题是好的主题呢?作文记叙的人、事有意义,作者的感情健康、积极、向上。自然,人、事越有意义,作者的感情越健康、积极、向上。主题就越好。然而,主题是源于材料的,我们要从材料中去挖掘,提炼好的主题,如果不顾材料去给作文硬安强栽什么好的主题,那就是弄巧成拙了。唱了这“三步曲”,就可以列提纲作文了。别以为这样做会浪费时间,它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啊!【成功作文】意外的礼物林海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人。四册期末考试时,不知怎的,全班总分第一“三连冠”的我,一下子摔到了十一名。羞愧、烦恼塞满了我的心,“三好学生”肯定泡汤了,班长肯定当不成了,最使我难堪的是我在“三连冠”之后夸下的大话。在我拿下“三连冠”的时候,我真是忘形了,我夸口说,我要拿下初中六期期末考试“六连冠”。而今……同学老师会怎样说我呢?那天,刚刚看到了分数,尖嘴黎剑就嘲笑地喊:“咱们班长这回一下考了两个一名,提前实现‘五连冠’啦!”在学校里烦,回到家里更烦。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叔叔、婶婶没完没了地轮番轰炸:“失败了要振作”,“挫折面前别灰心……”真把人给烦死了!振作,振作,振作就能把十一名变成一名吗?不灰心,不灰心,对我今天的处境有用吗?我把自己关在寝室里,谁的面都不想见,谁的话都不想听!听说姑爷出差回来了,肯定有会来说教,天啦,饶了我吧!正想着,门外响起了妈妈的声音:“海海,开开门,有人看你来了。”“不要,不要,我不要!”冲着门外,我大声地喊:“要振作,别灰心,烦死人了!”门外的人嘀咕一阵后走了,姑爷的脾气什么时候改了?来的人不是姑爷?那是谁呢?接下来,我过了两天平静的日子,第三天刚起床,就听见有人喊:“林海,电报!”我的电报?谁给我发电报?我跑出去,满怀狐疑地从邮递员手中接过电报,果然是我的电报,上面写着:“早知道你是个振作不起来的东西,如果你能再考第一,我手板心里煎鱼!”我差一点没有跳起来。什么,我振作不起来?什么,我不能再考第一?我偏要振作给你看,偏要再考第一,叫你手板心煎鱼!想到这儿,我又看了一眼电报,电报上没有署名。没关系,我会找到这个人的。我想。我仿佛变了个人。第五期期末考试,我又考了第一。至今,我仍迫切地希望找到这个人,不过,我不是想让他手板心煎鱼,而是要感谢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是他,给了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一剂清醒剂。这个人是谁呢?(选自《读写园地》)【评析与点拨】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首先,小作者“清楚”了题目的范围,在题目允许范围内选到了典型、恰当、新鲜的材料,作文尚未动笔,就已先胜一筹。其次,小作者明确了题目的重点,在“意外”上狠下了功夫。作文中的礼物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让人产生愉悦的,而是让人警醒的,而且还是意外的人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意外的原因用意外的方式送的,真是够意外的了。如此意外而又合情合理,实属不易。第三,这这篇作文的成功,还因为它有一个“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败和挫折而灰心丧气,不能自拔”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显然,它的成功,审题审得好是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作文考试时,好好审题吧!

2. 经常看到电影里有用电报传送信息,但是电报具体怎么用

报按通信方式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又分明码和密码电报。有线电报多是明码,是通过载波电路,窜连发报和收报两个终端机械,用脉冲信号将0--9十个数字,以每四位不同数字组成一个电码,每个电码表示一个完整的汉字发到对方,收报方按照电传打字机上收到的电码,由人工再翻译成汉字(后来由机械直接打出汉字),再由电报投递员送到收报人手中。密码电报多用与军事,地震,防洪,救灾等野外作业,它是由事先制定的密码作为信号,多以长短不一的“滴 答”按键电讯声频表示某种意思。
无线电报一般双方只要对上频率,可以实现当场通话。但有线电报则需要通过发报人填写电报稿纸,报务员核对并翻译后上机发报,电路传输,收报电传机打印,收报员派封,投递员投交等环节。如果收报人在县以上城区,从发报到收到电报,最快需要两小时。如果收报人在农村,从电报局到农村这段距离一般都是按平常信件投送的,时间就很难保证了。所以,电报现在早已被淘汰了。
电报挂号在过去一般是用于通信量大的单位使用,由申请单位到电报局申请,电报局给你编一组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号码,这个号码就代表这个单位的名称。以后,凡是发给这个单位的电报,可以不写单位名称,只写那四位号码就可以知道电报是给那个单位的了,可以省去单位名称的电报费用了。因为电报是按字数多少计算费用的。早期的普通电报每字0.07元,加急电报每字0.14元。
电报是1897年由欧洲人传到我国的,在使用了近百年后,随着电话的普及,通信速度大大提高了。现在,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无线通信电报外,电报这个曾经为人类服务了一个多世纪的古老却又现代的通信手段,已经谈出了人们的视野,留下的只可能是后人去赞叹前人的伟大了。

3. 国内如何使用电报聊天软件

使用Telegraph并不需要帐号。用户只需访问这一平台,随后输入聊天内容即可。

4. 二战时候他们发的电报就一直点着一个键是怎么打

这个叫“摩斯电码”。(也可以译为下面那位说的莫尔兹码)


摩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这种信号代码,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等。它由美国人艾尔菲德·维尔发明,当时他正在协助SamuelMorse进行莫尔兹电报机的发明(1835年)。


最早的莫尔兹电码是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


虽然莫尔兹发明了电报,但他缺乏相关的专门技术。他与艾尔菲德·维尔签定了一个协议,让他帮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艾尔菲德·维尔构思了一个方案,通过点、划和中间的停顿,可以让每个字元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他们达成一致,同意把这种标识不同符号的方案放到莫尔兹的专利中。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美式莫尔兹电码,它被用来传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报。


这种代码可以用一种音调平稳时断时续的无线电信号来传送,通常被称做连续波(ContinuousWave),缩写为CW。它可以是电报电线里的电子脉冲,也可以是一种机械的或视觉的信号(比如闪光)。(就是长开灯-短开灯来回替换~~~不过间隔是很短的~~~)


下面是对照表,一长横就代表要摁时间长一点


5. 原来的电报若果发错字了怎么办一直很好奇,就看电影里的人一顿按,如果按错了怎么办

无线电通信中有“通报用语",是专门用于无线电通信过程中的会话工具,通报用语一般由 英文缩写组成,基本涵盖了通信中所使用的词汇。发报中若发现发错了一个字母或数字, 马上拍发错误符号 嘀嘀哒哒嘀嘀(..--..),然后重发正确字母即可。对方听到错误符号后, 知道刚才所抄的字母是错误的,等发方重发时再更正。

6. 说说电报的原理

原理: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现在,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欧洲的科学家在18世纪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6)电报如何横着看电影扩展阅读

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中国1871年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在19世纪初发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电报大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20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7. 关于谍战片中拍电报的问题

都是约定发报收报时间。

8. 电报电报0怎么打0怎么打

这里有一篇关于电报的文章。现在没有人再发电报了,联系都靠微信和QQ。
在没有手机且电话也不普及的年代,电报曾是传递信息最为可靠快捷的方法,占据通信领域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自走上社会的那天起,我就与电报结缘,以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像一位好友,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谁又知不经意间,它渐渐远去,如今哪个邮电局还有发电报的业务呢?恐答案难觅。
1970年初,匆匆初中毕业、实际上在学校没上过几天课的我被村办小学招入,任民办教师。到校第一天,我原来的班主任、此时的校革委会主任(相当于校长了)就把收发报纸邮件的活交给了我。没错,学校不是邮电局,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自己主动承揽的还是村上分派的,那些年学校成了代投点。邮递员把我们村的报纸和邮件往学校一扔了事,分发到单位及个人的活都是学校干了。我们村子大,这些东西一天就是一大堆。
这活路繁琐却不难做,报纸和邮件整理好,由就近的学生放学后带回交收件人。唯有汇款单包裹单及电报是要签名的,这也容易,叫学生给收件人捎话,让其亲自来取。我记得,所有的电报外观都是一模一样的,装在统一的信封里,外皮上印着深绿色的图案以及“电报”两个字。信件都是封严了的,而唯有电报却概不封口。虽然有时候不免好奇,想知道电报的内容,但我从没取出来看过。
一般来说,拍电报都是有重要而紧迫的事情要告知对方,及时送达是必要的,但也有误事的时候。一天,一位收件人到学校找我,说他不知道电报的内容。待我翻看电文时,却发现那上面全是阿拉伯数字,一个汉字也没有。原来这是一封漏译的电报。那一排排一行行的数字咱都认识,可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说的是什么事,就只有天知道了。
当然,这个谜第二天就被解开,因为发电报的人回来了。他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家探亲,大包小包带了许多。由于火车站离我们村还有几里地,故通知家人“到站接”。家人破解不了电报,所以未能遵命,他下车后见站台空无一人,只得长叹一声,咬牙连扛带提,走走歇歇,把那一堆东西搬运回家。不消说,该人大光其火。
那年代最流行的一个戏是《红灯记》,广播里天天都在放,以至于我们这些普通观(听)众都可以一字不落的背出每一句台词。当李玉和一家三代走上刑场时,敌寇鸠山仍在追问:“密电码!”回答是“不知道”!这密电码落在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到了我抗日队伍里,就能如虎添翼。我明白,我看到的电文上的数字就是所谓的电码了,虽然不是加密的,可我也是“不知道”!如果我手里能有类似于《红灯记》中的电码本,不是可以看懂天书般的电文了吗?
电影院隔壁的阎良邮电局,平时大都是两三个人在值班,有一个业务员专管收发电报。我见她接过发报人书写的电文,拿起铅笔,毫不思索,哗哗哗地就译成一组组的数字,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当然了,经过我的努力,邮局同意售给我一册《标准电码本》,毕竟我还是给他们帮忙的嘛。
由于技术的限制,电报电文只能以数字或字母发出,数字都是四位,比如“读者”这两个字,以数字发就是“6236 5074”,而以字母发呢,则是“JFW HNE”.,句号是9975,逗号则是9976,如此而已。有了电码本,我想再有漏译的电报我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不过可惜得很,上天一直没给过我这个机会,我经手代发邮件的那些年里,再也没见过一封漏译的电报。客观的说,出现这种失误的概率是极低的。
但电码本还是派上了大用场。那时,拍电报的费用是每个字三分五,其中电报费三分,译电费五厘,地址收报人姓名等都是要计费的,每封电报按20字起算。如果自己译电,至少可以省下一角钱。一角钱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可以买二斤西红柿,五斤大白菜,可以看一场电影,可以买两支冰棍,两个馒头,十三块水果糖。我从邮电局买了一本电报纸,每本100张,每张一分。当然,如果你在邮电局发报,这张电报纸也是要出钱购买的。
从此,我开始为乡亲们拟电报,译电文。电文怎么写是很重要的,要以最少的字数最确切的语言告诉对方你要说的事情,有时候就得反复琢磨。电文拟好后我就直接在电报纸上写电码,汉字是从不出现的,乡亲们都很佩服,我也很有成就感。邮局值班的也很乐意收这样的电文,显而易见的是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无须叮咛,这样的电报只按三分计费。乡亲们省了钱,但是买电报纸的一分当然是我出的了。
那些年里,村里但凡有人要拍电报,多半会来找我,以至于电报纸买过好几本。后来我离开学校到村上任大队会计,和村民接触机会更多了,拟电报译电报几乎成了分内事,电码本就装在身上,走到哪有人叫我,现场“办公”,更为方便。
1981年,父亲哮喘急性发作住进阎良141医院,我发电告知北京的大姐,头天拍去的电报措辞是和缓的:“父病重望归”,商量的口气。翌日根据病情发展,拍了第二封电报:“病危速归”。连续两封电报犹如两道令牌,姐姐迅疾返乡。那时,在纺织工业部工作的姐姐受命,正在组织召开一个全国性的纺织系统会议。赶到医院,了解了父亲的病情后,姐姐在病房起草会议通知,要我帮她去邮局拍发。我记得,收电人均为××省纺织工业厅×××,电文是:××会议×日在上海×地召开你省可派×人参加,后面署的是我姐的名字。如果署单位名是要盖公章的,署个人名则悉听尊便,那时无身份证也勿须验看证件。同样内容的电报一共有十几封,都是姐姐离京前未来得及通知的。尽管这次的电报费由单位报销,我还是按习惯都译了。当我把一厚沓书写整齐的电报纸递给邮局的业务员后,她盯着我看了又看,但还是没吭声的把单子接下了。
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就因为在医院的这次译电,弄丢了电码本。父亲十几天昏迷不醒,紧张忙乱中不知道我把这心爱之物弄哪里去了。后来,我又另买了一本电码本,并一直珍藏到现在。
1986年,我在西安一家公司任职。这年冬天,我和经理去河南焦作联系一笔业务,那边的一家蔬菜公司很热情,愿意帮我们组织货源。从河南离开后我们直接回了阎良老家。一周后,当我们大队人马按照约定兴致勃勃、志得意满的赴焦作提货时,却扑了个空。如此兴师动众而来,却落得两手空空而归,我们自然愤愤不平。对方并无歉意,说我们走后他们即组织力量寻找货源,方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说给我们拍过电报的呀!他们拿出电报底稿,我们看时,上书:“无货勿来”。看来怨不得他们。他们把电报拍到了西安的公司,而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阎良,且从阎良直接动身去的河南。
1990年、91年,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分别拍了唁电,通知外地的亲属回家奔丧。谁想这也是和电报这个老朋友的最后一次握手。此后,我再也没有拍过一次电报,再也没有人为此事找过我。唯有当年用过的电码本,悄无声息的、默默的回忆着往事。
这段经历使我养成的习惯是:无论在写什么文字时,皆如当年拟电报一般,力求简练,惜字如金。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我视若仇敌,那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1843年,电报机的发明者塞缪尔·莫尔斯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如今,电报离我们远去,我同样要说:人类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9. 看到早期电影里面发电报,电报员手指不断地摁那个东西就把电报发出去了原理是什么

电报的原理是在发射设备的载波控制上利用“开关”(电报的电键)来控制载波的输出的长短和数量,还有输出的间隔时间;这样在某个“单位时间里”就可以输出一组开关信号。习惯上把短信号称为“嘀”,把长信号称为“嗒”,这样由若干个由“嘀--嗒”组成的信号称为“电码”,再由规定的电码组成“电文”,由载波向空中发射,接收方用接收机接收后再翻译成电文,就完成了电报的发送过程。例如:S在在电码上,对应为“嘀,嘀,嘀”;O在电码上对应为“嗒,嗒,嗒”,这样国际呼救信号“SOS”的电码就是“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了。电报从发射到接收理论上是和电的传播速度一样的,主要时间耽搁在呼叫接收方和翻译电文上面。
现在很少用来作“民用”了,因为这不容易普及。
电报挂号是以前指类似于“挂号信”的通信方式。
以前的电报我好象记得是7分钱一个字,加急的是0.14元一个字吧,这么贵就是以前的通讯不发达,在这电报通讯中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多所造成的。

10. 电报怎么用啊 我没见过电报 它类似于电话传真吗(我只是常在革命电影上看见一个劲的哪哪哪发来电报)

应该不是吧,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密码的用来传递信息的东西。电影里面不是有人头上戴着耳麦还按那个嘀嘀嘀响的小东西吗,那个应该就是用来发电报接电报的吧。既然是革命电影那就不太可能是直接的文字信息,那样一旦被敌人拦截就完蛋了,应该是跟摩尔斯密码差不多的。

阅读全文

与电报如何横着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下载抖音的电影 浏览:872
美国4月份电影有哪些 浏览:645
过年电影怎么都没了 浏览:623
好看的历史史诗电影 浏览:516
高智商小学生挑战航天局教授是什么电影 浏览:426
ipad怎么看电影美剧 浏览:915
求推荐几部好看电影韩国爱情电影 浏览:597
警威壮贺兰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499
在香港上映尺度大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28
电影包场应援怎么弄 浏览:800
如何在平板上看3d电影 浏览:879
电影怎么营造浪漫光影 浏览:462
快手播放电影怎么播放 浏览:973
东方不败风云再起电影免费 浏览:34
青春照相馆是什么电影 浏览:533
高沟电影院网上怎么订票 浏览:51
以和为贵电影说明了什么 浏览:453
万圣节好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38
电影都可免费看的app 浏览:668
索尼克刺猬电影免费观看普通话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