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根据电影《老师好》里的老师形象谈谈如何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育和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了解、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多才多艺的谋略、热情深厚的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既要以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自身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的具体问题人手,只有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达到师德修养的目的。
Ⅱ 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一名教师如何拯救一个班级
希拉里斯万克主演的《街头日记》
加利福尼亚,长岛,在踏进当地威尔森高中的第一天,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格鲁维尔(希拉里·斯旺克饰)还是个满怀希望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派。然而她将要面对的,是在LA暴动之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长岛,连本来应该不闻窗外事的学校也不例外。 艾琳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青少年,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班级里不仅族裔混杂,都是附近贫困街区的孩子,甚至还有小混混和黑帮团体成员,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她却并没有同其他成年人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学着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 逐渐开始了解学生们的世界的艾琳,痛心地发现这些不过十来岁的孩子们,每天不得不挣扎着在街头暴力中生存,能平安无事地度过每一天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求。于是艾琳借鉴二战时安妮·弗兰克的做法,让学生们利用日记写下点点滴滴的遭遇,互相分享互相倾诉,从生活里找到希望与自由。从艾琳那里,学生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一本“街头日记”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得到了救赎!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673569.htm
Ⅲ 电影都不敢这么拍!文盲凭此技能,瞒天过海当教师17载,后来怎样
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约翰也是凭借自己超强的社交能力游刃有余的工作在房产界。几年间就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作为文盲的缺陷却时时刻刻的让他不能不在意。在离开学校的第八年,他决心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在各个电视台的报道下约翰讲出了自己的困扰。而约翰也发现和他一样有着这样困扰的大有人在。
约翰十分感慨,于是他成立了"约翰成年读写基金会",邀请有关专家能够为这些和他一样有着先天读写障碍的人做一些帮助,让他们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他的故事也鼓励着所有有着这方面缺陷的人,那些读写障碍的人也开始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想办法改善坦然面对。最后也因为他行动引起的关注,被当时的总统接见还有表彰。
坦然面对真心,我们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约翰的缺陷是让人惋惜的,一开始的隐瞒和企图掩盖让他过得并不开心。只有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自由和释怀。
Ⅳ 地球上的星星霍克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地球上的星星》是我继《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接触的第二部教育题材的印度电影。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观看,我对正确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关注和思考。《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被压垮在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如何在一个“新”美术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故事。整部影片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很重要。
最近在学习写教案,所以在看这部影片时不由地将视角定位在了美术的三维教学目标上了。以下是我从美术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对比影片中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所谈的一点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美术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乐学。
先说“学会”。片中其他传统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只限于本学科的、对已有学科知识体系的机械传授,此类教师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霍克老师,他的课只是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几何形状临摹得一模一样,没有其余的示范讲解,这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低水平临摹的状态,学生获得的学习经历单一、乏味,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对比尼克老师,他在教学中采用举例引导的方式,“树是穿着斗篷的人”、“下雨是天空不小心忘了关水龙头”、“鱼儿会飞”……教师的一系列奇思妙想启迪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展现空间。这样的课堂是活动的,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自然也会发挥得更好。
再说“会学”。要使学生“会学”,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挑战自我、自主表达。
影片中的校长、教师和伊夏的父母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竞争”和“生存”这两个词。他们普遍认为好的学习成绩就会是孩子将来出入社会时“竞争”和“生存”的筹码,于是将师长的希望和社会的要求强行灌输给了孩子,逼迫孩子们学习那些他们理解不了而且枯燥乏味的已有学科知识。
而尼克老师在给伊夏班级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利用说唱跳形式的课堂导入深深吸引了学生。他带头站上讲台课桌的这个举动,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走出精神樊笼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才能用眼睛看到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打开门”、“伸出翅膀”、“编织新的梦”、“在这里你们是自由的”,这些富有暗示性的语言就是尼克老师带领学生心灵放飞的脚步。在教学上,尼克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的课从不在桌上摆任何框禁孩子想象力的物品,让学生随意发挥想象,提倡用美术表现自己。他深知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将使学生的能力在摸索中生成,而这些能力才是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真正筹码和制胜武器。
Ⅳ 求电影(盲视)。
推荐一部:狙击电话亭 原因是: 该剧场景单一,不是以视觉冲击取胜的,所有情节基本都规定在街头电话亭,所以不需要靠眼睛去看 台词很精彩(当然,如果不懂英语的盲人,可以看中文配音版,翻译的也有功力) 《狙击电话亭》是一个布景极为简单的小品剧,亦可以说他是一部经典的犯罪惊悚电影。它别具一格,为精彩缤纷的世界影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辉的女儿
Ⅵ 《盲山》白雪梅和那个黄老师的结局
没在一起。
白雪梅一直觉得黄德诚跟其他人不一样,因为他有文化,所以对他心生好感,在黄德诚承诺一定带她逃出去之后,两人发生了关系。
可黄德诚总是嘴上说帮她逃走,从来不见行动,反而是一次次的索取她的身体,终于有一天,两人被黄德贵捉奸在床。
双方商量私了,就是当初结婚时黄德贵借他的几千块钱勾销了,他自己也觉得在那边混不下去了,就离开了。却只字片语没有就给白雪梅,离开后也没有报警。
剧情: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但都失败了。
后来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
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
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Ⅶ 电影《弱点》(The Blind Side)里Mike的家庭教师Sue说自己是民主
党派不一致,那个党貌似思想有点危险(对美国人来说(我看的翻译是共产党,汗!))
Ⅷ 《十三颗泡桐》电影里面的语文老师为什么自杀呀
影片以女高中生何风所在的泡桐树中学高二生活为情节主线,通过她和她的同学,老师,家长反映出中国现今社会,家庭,青少年急需解决的种种现象问题。
电影开头就反映了当今学校极为普遍且棘手的校园暴力问题,包京生劫持阿利,陶陶因为阿利与校外人员大打出手。学生早恋问题,风与陶,包之间连她自己也搞不大懂的恋情。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风的母亲跟她的父亲的战友跑了,陶的父亲犯了经济方面的错误进了公安局。师生恋的问题,英语小宋老师在宿舍里和陶偷情。性骚扰问题,谁也不知道语文老师自杀的原因,除了他自己,但多少是和前一天放学后他与风在他办公室做的事情有关。同性恋倾向问题,班长朱珠对风的那份自己也分不清友情还是爱情的关心。未成年抽烟,饮酒的问题,阿利,陶,包手指间经常夹着的香烟,烧烤摊,酒吧,包的家中出现的酒。教育体制的问题,在家长和老师心中,风和她的同学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高考考个好成绩出来,还有这个物以类聚的传统思想,总认为把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分到一个班,不至于影响到全年级的成绩。家庭暴力问题,风的父亲与她之间的沟通总是拳脚第一。社会地位不等,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阿利的父亲富有,而风的父亲却是收入微薄的工厂保卫,包也是因为缺钱才把刀架在阿利的脖子上。
细想下自己身边这些现象,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大部分的问题自己也遇到过,我们也都经历过那样岁月,每个时代与每个时代也都不大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心中的激情慢慢的退去,脑中的冲动也被现实社会这把利锉渐渐磨平。
影片中大人们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们是可怜的,无辜的,生活是残酷的,由于大人们的自私,影响到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也是个人利益。不负责任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于是没有责任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孩子,是大人们自己的过错。
如果现实社会真如此下去,会是个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也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可悲的社会中。
电影为什么叫十三颗泡桐没想明白,不过倒是想到了一个傻子在井边数十三的笑话,我是不希望再有第十四颗泡桐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