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看待电影学即兴评述

如何看待电影学即兴评述

发布时间:2022-08-14 05:38:37

⑴ 即兴评述。 为什么喜欢陈凯歌导演

第一,叙述你对主持的特长天赋,这个很重要\r\n第二,对阐述主持的客观评价和认识来表达你对主持的兴趣和爱好\r\n第三,表达你对主持人的向往和无限敬意,并且阐述你的想法和即将付出的努力,让大家相信你和支持你,表达出你的诚意和决心

⑵ 电影《后会无期》票房火爆 即兴评述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这不是电影。
电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1、句子到了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2、沉闷的叙事技巧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3、角色设定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4、散漫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什么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因为它只有这些。
5、笑点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荒诞不是段子。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6、精致的亮点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
7、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⑶ 电影好还是电视好 为什么 即兴评述

电视与电影的区别:
1,发展历史不同
2,制作流程不同(拍摄上,主要是设备选择、图像制作和布光与录音的区别;后期制作过程中,表现在制作步骤,设备,编辑上的区别)
3,收视成本不同
4,拍摄方式不同(记录介质、播放屏幕尺寸、拍摄设设备不同)
5,电影场景比较唯美,电视剧比较简单
6.技术上的差异(视觉暂留特性,光影生成和物象反映成像,热媒介;像素成像,电视播控、电视发射和电视接收,冷媒介)
7.剧本创作方面不同(电视剧是编剧艺术,剧本故事性第一位.电影则是导演的艺术,商业类电影故事第一要素,艺术类电影情绪第一位)8.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最关键的是在于存储的介质(传统的电视是“磁传教的”,传统的电影是“胶片传教”)
9.宽容度不同:宽容度就表现了摄像机所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最底亮度的范围比。电视摄像的宽容度值是影视造型艺术中的最低值)10.电视剧重在剧情,而电影就是重在影象效果
11.关于电影与电视品质的区别(图像结构的组成、成像质量、播放速度效果)
12.针对受众范围不一样(电视大众化,电影小众传播)
13.宣传力度不一样(盈利方式的不同使电影的宣传投资费用及力度都相对电视较大)
14.传播技术手段不一样(电视多是卫星传播,范围广泛,电影主要靠固定的电影院放映)
15.艺术种类不一样( 电视形成多种艺术种类,比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音乐、电视广告、电视综艺节目等。电影主要是电影故事片。电视的再生产成本来源主要靠广告,电影则主要靠票房收入。)
普及率不一样(电视普及率高,电影需要播放接收设备比较昂贵)

⑷ 有关电影学,电影批评问题。拜托有经验的高手解答!!

姑且试着回答一下,其实这些问题科班和非科班的角度可以很不同。
1,首先你要了解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影学,如果你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而非拍摄,那么你需要入门级的书,周 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很多学校电影批评学研究生的参考书目。确实有过人见解。以及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电影学人手一本。还有一本近几年的,我认为很适合入门《认识电影》。书很多,不过你先看了这几本再说。
2,多看,无所谓什么获奖不获奖,无所谓出名不出名,逮着就看,看多了,你总有个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吧,这就是电影批评,看多了一定能分出个真正的高下的。还有就是看电影方面专门的书籍,但是肯定必须要有阅片量的积累。
3,多看
4,多看电影,多看专门的电影批评的书,然后把书里的意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带不带政治因素或者带不带艺术高度,到底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跟导演和演员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有多大的关系,这些全要靠你看多了才能有所总结。
5,多看。

其实,电影学需从兴趣出发,任何艺术都需要首先有兴趣,进而才能进入专业领域,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大拿。如果你想有系统的自学电影学,那么你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观影。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你能把代表作品有个十之七八的观影量,再来看专门书籍的时候,就能够融会贯通。而且电影学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一门综合了文学、音乐、摄影、美术、戏剧、造型等多门类艺术的综合艺术。需要对戏剧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电影批评许多批评方法来自文学,许多门类的划分也首先来自文学,譬如现代主义、解构、后现代、新浪潮等。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⑸ 即兴评述之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个都不能少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十分大胆,色彩绚丽极致,宏伟的建筑给与观众震撼的视觉效果,非同一般的拍摄思路使影片极具艺术效果,导演将曹禺的《雷雨》改编,一个封建的家族在套入皇室霍乱中,一点也不会有违和的感觉,反而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纷繁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空间中阐述到一个更容易被观众了解的程度,而又不会显得无聊,周董,周润发的演技也无可挑剔,皇室的霸道尽显无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⑹ 如何看待用看电影学习

看一部电影不会只看一遍,而是会看三到四遍甚至五遍。第一遍熟悉剧情纯作观众,第二遍拉片分析一帧帧研究镜头组接,第三遍研究声画效果,第四遍至以后感悟思考。
以上便是我的观影模式,当然不必照般,每个人都有合适的方法。

⑺ 即兴评述你如何看待微电影走红

现在的人生活讲究的是一个快!快餐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真的每个星期花一定的时间去电影院看一部几小时的电影。就算在家里用电脑东西的时候也是会一直按快进,所以微电影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既然有一个浓缩的电影形式存在,那么它一定会融合到快的时代里,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了,它的走红并不奇怪。

⑻ 这几年电影票房剧增即兴评述

是电影出品方的数量在急速增长,同时电影票房也在成倍的增长。

为什么电影出品方数量增长了之后,对票房有这么大的帮助呢?

因为电影出品权的顶端优势被摘除,

国家开始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促进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广电总局从2014年开始开放影视市场,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鼓励各种资金为推动电影积极发展助力。

⑼ 即兴评述如何评价香港导演

这得从香港电影的没落说起。
四五年前,整个香港电影界都萦绕着一股悲观的气息——“香港电影何去何从?”。伴随着大量香港电影人舍弃香港本土市场纷纷北上,这一论调在每一部陆港合拍片在内地公映的时候都会提出来,而题主说的新《黄飞鸿》,也没有逃开。

大师们渐渐老去,大量的新人导演开始拍摄爆米花商业片,好莱坞电影持续冲击电影市场……于是,我们发现,如今的日本电影,和过去的日本电影,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香港电影也是如此,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香港经济近乎崩溃,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援,使得香港回光返照,但是内地经济的强力膨胀让香港的地缘优势逐步丧失。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环,香港电影一度霸占了港台东南亚等的华语市场,成熟的商品化运作使得香港电影产量极高,类型繁多。但是内地经济的崛起使得电影市场每年成几何形增长,香港电影自身的竞争力逐步丧失,内地雄厚的资本使得现实的香港电影人也只剩下了一条路可选——北上。
日本电影在“大师时代”是有着自己的美学追求的,并且形成了风格迥异但是脉络清晰的电影流派。但是和日本电影的发展不同,香港电影一直都是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不停学习、借鉴、变化,但缺少系统的美学体系。结果就是,一旦香港电影因为外力停滞不前,那么整个工业包括电影本体的发展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导演毕国智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只有700多万人,本来不可能有电影工业的。过去的几十年是一个奇迹。而现在,只不过是老天爷把给我们的东西收回去了而已。”
一个弹丸之地,铸造了过去数十年华语电影的黄金年代,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所以在整个华语圈资本、题材、乃至观众都在流动甚至不断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电影”这一概念,或许会逐步的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华语电影圈”的全新思维。
香港影人有着非常完善的工业意识,仅凭这一点就把内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几条大街。但是和内地的电影人相较,内地有着较为突出的美学意识。所以许多香港的技术工种,譬如摄影、剪辑、美术、化妆等,在内地诸多题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够展现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华。因为在香港,题材有限,而且在制作方面的条条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香港电影的美学发展。当然,像许鞍华这样热衷文艺片的导演在美学上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的,只是资本未必接受,市场也未必接受。
内地有着广阔的市场和题材选择,香港有着完善的工业意识和极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二者如能搭配得当,加上华语电影已经有意识的逐步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和技术实力,未来“大华语电影圈”是值得期待能够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极的。
徐克和陈可辛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导演,后来这个名单加入了吴宇森、陈嘉上和杜琪峰,这几位早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就是大拿,来到内地,经历短暂的适应期后,都推出了质量。和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如果·爱》、《投名状》、《龙门飞甲》、《毒战》等。尤其是《毒战》,杜琪峰最大的贡献是在内地让警匪片这一类型的审查尺度更加开放了一些。
有一种论调,《无间道》后,香港再无拿得住的本土电影。而《无间道》的三位主创,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也开始北上,“窃听风云”系列是麦庄北上的新作,虽然讲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纯粹的香港电影”的口号,但是整体的风格和叙事已经开始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了。
再往后,无论是陈木胜、林超贤、冯德伦,以及梁乐民和陆剑青,这些中生代导演都在试图找到内地观众和香港电影工业的契合点,像《激战》、《寒战》都为陆港合拍片的翘楚之作。逐步的,他们会成为“大华语电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内地观众不会满足于日常消遣的“爆米花”电影,早先徐克、陈可辛都在寻找内地观众熟知,而且能够表达出新意的电影题材。无论是“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还是即将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导演在内容层面上愈发向内地靠拢。虽然不排除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内地越来越接受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而香港电影人也在和内地靠拢。
既然提到了周显扬的新《黄飞鸿》,那就再多说几句。在世界电影范畴内,除了007,从来没有一个形象能像“黄飞鸿”这个图腾一样历久弥新。新《黄飞鸿》是该系列的第101部作品,也是时隔近20年重启的又一系列。在一众香港中生代导演中,周显扬是非常大胆的。其实无论是《画皮》、《听风者》还是冯德伦的《太极》,虽然都是选取的内地接受度非常大的题材,但最后出现的的问题并非在制作上不过关,而是思维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情节上出戏,对白有槽点。新《黄飞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我们能够看到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制作一部精良的武侠电影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对于整个华语文化圈的理解。作为进入内地市场的处女作,周显扬的新《黄飞鸿》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存在对白上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对历史细节上的考究、故事的合理性,还是对于人物的刻画,都属陆港合拍片中的上乘,而且还保证了商业性,因此,新《黄飞鸿》在市场层面上可以算是过关之作。只不过,面向未来,“大华语电影圈”不仅需要的是工业水平,更需要的,是香港电影人在文化上、思维上与整个华语文化的合流。
在之前《痞子英雄》在大陆公映的时候,台湾导演蔡岳勋也提到了“大华语电影圈”,未来台湾电影也会在保证自己独特性的基础上,会逐步整个华语电影合流。其实作为世界文化的一极,东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符号,而华语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未来再说重振“香港电影”可能真的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香港电影”终归是“大华语电影圈”的一部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周显扬、林超贤、梁乐民和陆剑青这样一众的香港中生代导演未来能够接过华语电影的大旗,毕竟,作为观众,谁都想看到好电影。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电影学即兴评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玩具总动员3电影免费国语版 浏览:816
制作一部动漫电影需要什么要求 浏览:575
台湾电影著名明星有哪些 浏览:486
邵氏电影连体结局什么意思 浏览:895
健康电影网站有哪些 浏览:813
影视大全里的电影如何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563
有唐果果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1
免费观看香港十大奇案电影全集 浏览:611
午夜免费福利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653
我们怎么到达电影院用英语说 浏览:56
电影的盗版叫什么 浏览:449
屋顶气球是什么电影 浏览:754
柯南和基德电影有哪些 浏览:975
钟丽缇叶璇一起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21
海绵宝宝电影大全免费 浏览:817
幸运钥匙电影全片免费观看 浏览:382
天注定电影怎么了 浏览:852
邀请别人看电影怎么说 浏览:610
有哪些电影里的青春校园剧 浏览:127
免费电影版西游记完整版 浏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