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韩国金融电影《作战 / 金钱作战 / 股神战场/The Scam》
如果把《金钱作战》这部影片放置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韩国经济惨淡的背景中加以解读,那么,这则穷大学生翻身的故事,与当下许多人的现实体验,便能轻而易举地形成很多对话关系。
永远不要相信看不见的股票。
这是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的。老百姓是蚂蚁,资本家是大象,这场游戏从头到尾就是不公平的。在某种程度上,电影中的黑帮老大似乎影射了靠殖民靠战争发家的美利坚老大哥,而穷大学生则象征着“天赋异禀”的韩国小弟弟。虽然够聪明,但是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韩国依然是一只蚂蚁,老大哥们握有大量的国库储备金条,随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是自己充当替死鬼。
所以说张贤洙妈妈才是智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把现金换成房产实物才是聪明的投资选择。美国人踩着地下国库的金条顶着金融风暴依然可以安然入睡,中国人一向安分守己现金充裕,保守摧残的韩国人终于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明白了真理,只能在电影中拼命意淫。
我觉得你们不够善良……
按照这类题材故事的叙事模式,通常是小人物凭借善良的心打动了高人,赢得美人归。但是本片似乎存在着偏差。因为张贤洙与柳书廷的合作,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更像是狗咬狗之后被迫抱着取暖生存。
去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也讲述了一曲穷小子翻身解放的神话,但他铺垫了很长的戏来证明贾马尔的诚实善良、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所以最后的咸鱼大翻身也就成为了一碗可口的心灵鸡汤,告诉我们只有像贾马尔一样,踏踏实实,学习好知识,就一定能走出贫困。
但是,在《金钱作战》中我们领悟了什么?除了“股市有风险入市请谨慎”之外,仿佛就没什么心得了。
什么才是王道?
历史记载,公元1600左右,世界最富有的三个国家:明朝中国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但是2009年的今天,这三个昔日的福布斯富豪榜名人却都沦为了发展中国家。电影中的黑帮老大够狠够有钱,但最后依然锒铛入狱,那什么才是王道?
神秘的柳书廷用事实告诉我们,关系网才是最重要的。她不够聪明不够善良不够美貌,但是她认识一大群富翁、政要,这些人在关键时刻给了她和张贤洙最大的帮助。
不幸的是,这个不同于寻常“心灵鸡汤”电影的情节安排,不但没有出奇制胜,反而将鸡汤烹成了麻醉剂,被击中的观众沉迷在柳书廷闪闪发光的大眼睛里,或者是最后片尾的豪华轿车上。
或许是我的要求过高了,原本期望着电影能带来一丝慰藉。但全片终结后,却只觉得男主角很幸运,认识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人,于是什么梦想都实现了。他的执着和善良,在这场命运与人性的拯救中,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融危机的漫漫长夜里艰难跋涉,何处才是黑暗的尽头,何时才见希望的彼岸?希望不止是幸运而已。
⑵ 电影里知名的股神
太多了吧,不过电影里面的都是假的,也不能太算数哦,所以还是以真实的为例子吧,这样子比较好。
⑶ 简单介绍下股神沃伦.巴非特
沃伦·巴菲特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93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本
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费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费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
⑷ 观电影《股神》有感 作文
《我的帕瓦罗蒂》是由尹宗灿导演执导,韩石圭、李帝勋、姜素拉主演的励志电影,该电影是以韩国声乐家金浩中为原型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位一度备受瞩目的声乐家,现在却成为了一个小乡村的音乐教师尚镇(韩石圭饰)和虽然身在黑帮,但做着帕瓦洛蒂梦的声乐天才高中生张浩(李济勋饰)的故事。
⑸ 关于电影《大话股神》
至少有些相同嘛,哈哈
⑹ 《西虹市首富》中为什么沈腾能花钱把拉菲特请来你了解其中的详情吗
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的拉菲特只是一位演员,而不是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当然,这个情节也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借鉴了“巴菲特午餐”事件,只不过其中有戏谑和讽刺的意思。巴菲特午餐是一项慈善活动,从2000年开始的,03年转为网上拍卖,中标者可以和数名同伴一起和巴菲特共进午餐。这项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中标者可以向巴菲特提出一些问题,从交谈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理念。
分析喜剧审美其实也是分级的,我相信观众们的喜剧审美是不断提升的,那种靠演员扮丑摔一跤,夸张表情,吃西瓜啤酒对瓶吹的快手式段子,终究有一天会被观众们主动放弃与之相对的,那种逻辑上的幽默,需要去想一下才会笑的幽默,会渐渐走进观众视野,这种幽默除了会让人笑,还有一种逻辑上的快感在《西虹市首富》里,这种逻辑幽默和肢体幽默是交相辉映的,同时照顾了两种群体的喜剧审美和不同层次观众的笑点。如果你感觉有些地方并不好笑,而影院内其他观众却笑的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那说明编剧和导演们努力的包容了不同人群的笑点,在一部电影里,尽可能的让每个观众都能开怀大笑
⑺ 求一部香港早期关于股神的电影(电视剧)
行横四海 陶大宇 谭耀文 粤语版的
⑻ 如何评价巴菲特
⑼ 股神的电影剧情
根据王晓先生的自传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一代股神的崛起。主人公傲风从一个不知股市为何物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操盘手,他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跌宕起伏,还有在股市的沉浮中留下印记的风云人物。它面对的不是数字的疯狂跌涨,而是隐藏在数字背后没有硝烟的战火,人性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