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的意境美主要变现手段或途径是什么
一提到电影的意境,还是先要从东西方的诗电影谈起。西方诗电影的基本元素为隐喻、象征和节奏;与之相比,中国诗电影具有更鲜明的美学特色,这些都源于中国电影创造性地继承了丰厚的诗词以及绘画传统。中国诗学之精粹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并由此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电影这种叙事意境中,意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观渗透着人物心绪,延伸着人物性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从而大大拓展了美学时空,以有限的在场景物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特有的理论范畴。意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多见于诗词和绘画作品。它由艺术家的心灵和世间万象在接触、碰撞中所获的妙思灵感酿作而成。借用于银幕视象的创造,则应是电影艺术家通过对画面造型、光影、色彩、声音等艺术元素的和谐、有机的配置,营造出的特有艺术境界。
⑵ 意境怎么理解,尤其在摄影中。
这是参考资料 风景摄影中的意境美
刘兴红 张军翔
艺术作品都有它自己的表现内容及其描写的意境,形象艺术也不例外。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同样也缺乏生命力。写意的风景照片如果没有意境;就只能起到地理图解作用,那就不是艺术
作品了。那么,什么是风景摄影的意境美?怎样才能拍出富有意境美的风景摄影作品呢?1 什么是意境美
意境美是说作品要有意思、情趣,也可以说作品要能在形象之外进一步表达出某些涵义,使读者看
了引起某种共鸣和遗想。意境美就是通过画面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神往某种美妙境界,产生某种情思,
即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惯通。在我国一些有名的风景摄影作品中,有不少是写意的,而且大都是
通过一景一物比喻人的生活等境况,从表面看来,画面是在写景,而实际上则另有含义。2 怎样创作宣有意境美的风景摄影作品
面对神奇而又美丽的大自然,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意境美的作品呢?我认为,首先要有一双训练
有素的眼睛,能对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同时还需要正确的装备和极大的耐心,然后再经过选择(包
括角度、形象、色彩等)和利用适当的光线组合成富有内涵的画面。换句话说:意境就是动情于山水,寄
情于画面而形成的结果。具有意境美的作品,从画面本身来看是写景,实际是写意,用寄情于景,借景
传情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也就是它的意境。拍摄风景作品时,如不深入生活,不能进一步了解要
表现的对象,也就难以产生有意境的作品。
创作写意作品,如能多阅读些国画、古诗词,会对自己有更多的启示。因为国画、古诗词中写意作
品既多,且历史悠久,成就也高,经常学习,一定对创作提高很有帮助。
命题是表达写意的一个方面,但写意并不单从命题上着眼,因为命题只能对画面表现的景物起点
睛作用,是不能全部代表画面的。更重要的是对景物的选择和对景物的理解,也即是从景物的形象、色
彩、画面组合之中悟出深一层的道理来,然后经过摄影手段,展现给读者。
有人认为拍风景只要有名的就可,于是一味追求高、大、名、贵。拍山要最高的,拍河流要最大的;
花要名贵的,建筑要最古的……然而,山高不一定雄伟,河大不一定壮观,高大名贵的景物不一定都好
看,也不一定能拍出理想的作品。常言道:“山不在高而在秀”,这“秀”道出形象美并不一定高山才有。
创作时只要抓住或突出这“秀”,就有可能产生较理想的作品。同理,我们可以说“山不在高而在险”, “山不在高而在奇”……要创作理想的作品,关键在于作者巧用心思,表现出景物的特质与神韵。3 风景摄影中意境美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问题,风景摄影也是如此,拍摄富有意境美的风景作品更是如此。它
和其他文艺作品的不同之处是通过操作相机,在光线、色彩的选择运用方面做到谐调、美观、恰如其分;
在进行构图时,对景物巧妙地选择与组合,使其恰到好处。一般来说,风景摄影中意境美的表现手法大
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光线的选择和运用
光线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光线的明暗强弱,关系着景物的形象突出与否,如影调的
深浅层次,色彩的暗淡明快,空间距离的显示和画面均衡都与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景摄影所用的光线,主要是指白天的太阳光。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光线是有许多变化的。黎明
的光线较朦胧,色温低;中午的光线极强,色温也高;傍晚的光线呈玫瑰色,色温又低下来;日落之后的光线则表现出微弱的灰色。不同的时间,光线照射的角度也不同。合理地使用这些光线,对风光摄影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意境美的构思和形成。
2)色彩的运用
色彩在风景摄影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从大体上说,色彩可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系列,红、黄以及倾向红黄色的为暖色;青、蓝以及倾向此二色的为冷色。色彩除了给人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以外还可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绚丽多彩。
拍彩色片切忌色彩杂乱,没有章法。色彩过杂,没有主次,主景显不出来;色彩过碎,星星点点,显
得小气。一般的经验是:用色越少,效果越好。
要使风景作品有意境,在色彩上应强调画面的色彩基调,也就是主要的基本色调,然后再考虑其他
色彩的搭配取舍,达到统一美化的要求。使用色彩主要的表现手段是:和谐统一、色彩对比和主次分
明。否则容易损失画面的某种意境。比如拍摄冬天的景致,应以浅蓝色为主,虽可点缀其他色彩,丰富
画面,但也不能过多,以免冲淡寒冷的意境。
3)构图方法的运用
构图在风景摄影创作中就是选角度,进行景物组合。一个角度一个世界;一个角度一番风光;一个
角度一种意境。因此,选角度意味着创作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创作的结束。所以在选角度时,就是运
用构图的方法和规律,仔细推敲,多方比较,对各种景物进行取舍、搭配、组合,以及对拍摄点的确定和
时机的选择,都要认真对待,需要拍摄者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使画面中所包含的景物具体地表现出
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和意境。
从绘画的角度看,构图的方法很多,但是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应该以表现自然的景象为主,直接和现
实打交道,构图应在现实中在选择景物、选择角度的过程中产生。在创作有意境美的风景摄影构图时,
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明确思想,确定主景;重视陪景,恰当安排;多用对Lh,注意衬托;注意稳定,追求均衡;多样变化,矛盾统一;巧用点线,美化画面;意到笔不到,景尽意未尽;有简有繁,亦疏亦密;有藏有露,半隐半现;左右联系,前后呼应;空白空间,巧妙安排;合理处理地平线;构图格式,随景而定;多方推敲,巧妙剪裁。
总而言之,写景的作品,有的可以表现意境,有的则不能。而写意的作品,则一定要通过写景才能表达出来。写意是风景摄影的目的之一,也是对风景创作的较高要求,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更有看头,更有生命力。
⑶ 中国电影摄影学派精神内核“意境”的含义。
中国之美的结晶,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人独特的智慧。意境,可以通过摄影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电影摄影学派精神内核“意境”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⑷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
⑸ 什么叫意境有什么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境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境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境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4、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境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5)如何理解电影中的意境扩展阅读: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宁静旷远的意境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
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
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⑹ 电影中各种镜头所表达的意境还有怎么去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刻划的淋漓尽致
特写是局部的刻画人物或事物的景别处理方法。运用这类镜头,能 够准确地传达故事情节,直接地反映出剧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同时,也能间接地影响观众的心理反应,特写不一定只是刻画人物表情 的,手、脚、道具等与剧情有关的物体,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写来表现。
这种镜头,主要是表现人物眼睛和头部的神态,应当注意的是通过 人物表情、手势、动作来表现情绪,所以必要的画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动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辅助烘托气氛的水、雾、烟、云 等动态趋势,否则带原画画出来后,就会留下很多遗憾。 另外,要注意周围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关系,角色与背景的透视 变化关系,以及主要角色与周围环境的气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这些, 就能比较轻松地处理和运用近景镜头了。
中景的画面一般都是选取人物膝盖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现 的是人物的半身动作,同时也是把环境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表情的变化,是一般叙事和表演场面中比较常用的镜头。 全景是每一场剧情发生的主要场景,所以在设计全景景别时,要把 其中的每个细节尽量详细地表现出来,以便让人们对这个场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⑺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 她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
⑻ 请问意境是什么意思.请求大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于我.谢谢大家
“意境”的意思: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注音:yì jìng
近义词:境界
造句:
1.这幅画很有意境。
2.这篇文章的意境很美。
3.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⑼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美术意境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 - 本质特征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中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意境 - 哲理意蕴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我们前面说“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 - 艺术本性 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 营造大自然意境 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为什么要登高望远,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柱子高,窗户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一种特殊的美感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特点,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意境 - 艺术作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因为“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艺术中当然有这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就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当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人生感、历史感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只要有人生感、历史感就有意境。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伏尔加纤夫的苦难,也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电影《日瓦戈医生》,它充满了人生感。它不仅写出了时代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生的悲剧。意境 - 五种境界 鲜花映衬活力意境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意境 - 区别意象 “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一首诗很好,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学术界讨论意境的论文和专著相当多。大家对“意境”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致。但多数人的解释并不准确。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大概是从清代开始的。清代有一位画论家布颜图,他就把“境界”规定为情景交融。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境 - 美图欣赏 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