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品质
培养市场啊。
⑵ 2020年中国电影,主流故事成主流,整体质量如何
对中国和中国电影来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奇的冠状病毒肺炎让影院停业半年,给电影业带来了麻烦和压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电影院开始分阶段逐步开放。2020年下半年,中国电影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发力,重量级作品继续形成观影热潮,在这特殊的半年创造了新的历史。新主流电影日趋成熟,中国价值观的传递更加有力。近年来,中国电影逐渐探索出一条集主流价值观、艺术表现力、类型模式于一体的新型主流电影创作道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年,新主流电影表现不俗,出现了《我和我的家乡》、《冠军》、《姜子牙》、《金刚川》、《一点钟回家》、《紧急救援》等热门电影。其中不少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成为真正的主流市场。
该片凸显了中国电影产业系统化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灾难动作片《紧急救援》要面对空中、地下、海上、火灾等救援场景的考验。该片没有像同类电影那样依靠后期特效的支撑,而是采用实景拍摄与特效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逼真、富有情感的奇观画面。在不到三个月的生产周期里,《金刚川》已经完成并达到了较高的完成程度。此外,动画片《姜子牙》创造性地改编了历史人物的故事,将工业生产能力与民族审美追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动画形象建构。这些都是中国电影产业系统生产能力提高和升级的重要标志。总之,2020年,中国电影关注历史与现实。通过民族精神的艺术展示,为观众提供精神动力,提振电影人和电影市场的士气和信心。
⑶ 你觉得中国的电影市场应该怎么发展
应该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场体系,不止是文艺片武打片,格局应该更远更广更超前,并且具有国内特色,如优秀的科幻片仙侠片至今依然是国内十分缺少的,多题材多开花。
⑷ 随着近期疫情形势有所反弹,国内影院营业率再度下跌,如何拯救电影行业
想要拯救电影行业,可以先开放一些低风险地区的影院,同时要做好影院内部免接触措施,除此之外,还可以开放电影线上观看权限。
由于疫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导致国内电影院线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如果不想办法拯救电影院线行业,那么必然会给国产电影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出一些好办法拯救电影院线,才能够保住国产电影的未来。
由于电影院属于人员密集区域,在疫情高风险地区,电影院属于明令禁止开放的场所。而在一些低风险区域,因为疫情发展并不是太过严重,所以及时开放低风险区域的电影院,对于拯救电影院线行业才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只有及时开放电影院,电影院线才能够真正迎来收益。
⑸ 电影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报道,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票房达101.4亿元刷新月度纪录。短短两个多月内,《芳华》《无问西东》《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等几部不同类型的国产影片接连成为“爆款”,甚至“一票难求”。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继好莱坞之后新的世界电影制作中心,对世界电影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更强,对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将更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⑹ 你觉得华语片怎样出高质量的电影
主要还是演员们应该非常用心的去演戏,非常用心的去揣摩人物的那些心思。而不是机械化的演出来。
⑺ 国产电影发展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十多年中呈现了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产能平稳,票房增速放缓,外部热资本逐渐淡出,IP热减退,进入了理性的沉淀期和调整期,开始更多地依靠电影质量、依靠优质内容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具体情况
1、打造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电影精品作为立身之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勇于开拓创新,推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
2、借助技术提升电影质量和电影工业水平。未来高格式电影将是助推电影放映市场升级的强大力量,放映技术的升级也将带动制片技术和内容创作的升级。沉浸融入式的观影时代将要到来,会大大提升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水平。
3、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展电影相关产业。要严格规范电影行业管理,杜绝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要推动区域联动,增进影片宣传发行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间合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⑻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其创作层面不断遭遇价值观和艺术性危机,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中国电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更为迫切,而坚守文化自信,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下,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如机构改革以及主管部门的诸多措施,都在这一方面进行着调整,从文化主张这个根本层面入手来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其次,国产影片在文化表达层面不能墨守成规、抱守残缺,应当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解读、国际级呈现与世界级制造。这方面成功的个案已有很多,如《红海行动》中的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与高科技战争类型对接,以及对人物立体性和人性丰富性的书写,摒弃了对“高大全”和“伟光正”式的人物刻画,在保证影片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实现经济效益。这便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⑼ 中国电影要怎样改革
第一,建构既能满足中国观众精神需求又能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我们知道,好莱坞一直“避讳”自己的“美国电影”身份,总是愿意宣称为全球而不是美国生产所谓的“世界电影”。即便某些带有明显国家意识的电影作品,都必然会用自由、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进行包装来“遮蔽”其作品的“国家符号”,实际上就是用这种普适性文化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全球共享性。同时,好莱坞还大量与欧洲、南美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合作拍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题材来自全球而不仅仅是美国本土,这些影片还使用其他国家编导、明星来吸引不同市场的观众,通过这些策略,穿透文化壁垒,使跨国传播的“文化折扣”最小化,令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观众意识不到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而是将其作为“通用”文化产品来接受,甚至还会带来某种文化“亲近”的想象。比如中国观众也许很难自觉意识到好莱坞主导的《功夫熊猫》《长城》《尖峰时刻》等许多电影的“文化”差异,这些电影的中国文化元素甚至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像《阿凡达》《2012》《银翼杀手》这样的影片,更加模糊其“国家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影”,影片所包含的复杂而隐蔽的意识形态系统往往并不能被普通观众所觉察,其政治和文化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相反,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可以说还完全处在“本土性”阶段,我们缺乏将中国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国情的复杂性,必然会催生一大批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电影,但是中国还需要生产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价值的电影产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性电影强国。在这方面,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制度设计,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融合力,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还有艰辛的道路要走。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甚至过度强调“中国中心”,这种“自我优越感”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很难被其他国家观众所接受。我们还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将中国利益纳入全球共同体之中来思考,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甚至中国就融汇于世界之中,在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中维护人道主义核心价值,在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中体现文化多样性。
第二,建构完善的互联网化电影工业体系。应该说,中国电影目前还处在快速而粗放的发展阶段,产业边界模糊,行业规范缺失,版权意识不足,领导性企业缺乏,行业结构也缺少集中度,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业行为比较普遍,各产业环节发展很不均衡,因而导致电影整体艺术质量和工艺标准不稳定,市场风险难以规避和控制,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和其他产业要素的耐心和恒心。如果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就不可能出现好莱坞六大公司那样的企业,更难以出现包含了好莱坞公司在内的如同时代华纳、迪士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这样的跨国、跨媒介的综合性文化集团。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优势,深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CG技术、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与好莱坞相比更加互联网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体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成原始积累,在公平竞争前提下,形成互联网与影视相互结合的产业链完整的领导性企业,制定并遵守行业和市场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培养人才、培养品牌,为中国电影建构既能减少无序竞争又能带来创新活力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电影产品,并且使中国电影形成国内影院—国际影院—网络—电视—音像—授权的完整市场窗口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完成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才能使得电影版权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文化带动作用的最大化。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对电影的介入,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因,互联网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约、整合、精准等优势有可能帮助中国电影走在建基于传统工业的好莱坞前面。
第三,建构适应全球市场的国际传播体系。电影强国重要标志之一,是全球传播能力和效果。虽然好莱坞电影目前还具有比较明显优势,只有中国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国有即将超越北美广阔本土市场作为坚强的发展“根据地”,另一方面中国又有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崛起”背景支撑,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通过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机制,通过培养跨国性文化和电影企业,通过吸引大批海外境外优秀电影人才,通过大胆采用不同国家和传统的故事题材,通过重要产业环节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满足本土观众、华人观众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能够满足世界不同市场观众需求的产品。当然,中国电影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当年美国电影“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采取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策略,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东亚、亚太、非洲、中东、东欧、北欧、西欧、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渐产生更大的影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全球性电影传播体系。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且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去丰富、完善世界文化,让中国与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为目标,而是成为能够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电影一部分。
⑽ 中国电影怎样由大做强
这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业迅猛发展,一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植的结果;二是城市化进程和数字技术普及与应用的结果,电影生产、创作行为与审美运动与时俱进。但是,我们需看到,相较于游戏产业的2000亿元、电竞产业的900亿元规模,电影的经济体量不大,电影创作的质量也并不稳定。
重视电影艺术创作的质量,仍然是新语境下中国电影创作务实发展的根本。优化电影题材和艺术表现结构,改变电影创作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内容为王,通过电影的人性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表达,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断创造丰富的审美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克服电影短板;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转换视角,既保持,又放开;积极关注变化着的大众观赏趣味,提升电影艺术的活力和对外电影的“大循环”的全球化能力与水平,更有力地增进全社会的电影与文化获得感,持续提供值得重视的新鲜经验,同时,也为提高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有效地建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