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香港电影在发展的初期有何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
2. 求一篇 对香港电影见解 的作文。。。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只需稍为留意任何一种流行媒介,几乎都可发现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好莱坞的习惯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龙象征了反叛青少年与民族自豪,成为超越时空的符号。 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邵逸夫 如假包换的本土电影,但资源忽地极快流失;称雄本区数十年,却遇好莱坞霸权东渐节节败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粮,却只存在于录影天地里。眼下也许要问:究竟香港算不算缔造了一种“全球性”电影? 单凭本土市场支持电影制作,能撑下去的国家没几个。电影要生存,要么像美国电影般搞出口,要么像欧洲般领取政府大笔资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场的,就可称做全球性电影;有了影带,任何影片其实都可轻易跨越国界。真正的全球性电影,不管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会在其影院银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这个定义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未能称作全球性电影,欧洲任何一国的电影也不可以,因为五部欧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国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电影,来自美国。巨制如《天煞:地球反击战》(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都成为国际影坛及媒体的盛事。中型制作的美国电视电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电视荧光幕。廉价的美国动作片及恐怖片,填补从东欧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带店都清楚显示,不管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电影,只要是美国片,便人人都愿意掏腰包。 诚然,90年代香港影业出现危机以前,香港仅次于好莱坞,影片卖埠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两者相去仍远,港片几乎只输往东南亚市场,其1995年收益约1.3亿美元,美国片现时的环球总收益则超过50亿美元。而且,香港电影机构的规模,很难与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国企业相提并论。区内实力最雄厚的嘉禾,亦从未打入全球50大传媒机构之列。时代华纳、MCA环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国际融资,特别是银行投资,故可确保影片打进全球市场。香港电影制片则由小公司推动,影片都是部头制作居多。1995年港片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单是成龙一部电影已占去其中1200万。1998年夏天港片处于淡季时,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经费,已与港片全年总投资额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发行的规模,亦从来比不上日本动画此一最受欢迎的亚洲片种。东方的好莱坞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莱坞。 山寨式作业的港片,确实一直欲打进西方市场。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选国际影展;不少香港电影公司,现在仍欲卖片到西方最赚钱的市场。然而,当地监制却要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困难。首先,欧洲及北美观众对亚洲电影兴趣不大,只偶然几部异国情调色彩浓烈之作,或主角没日本味的日本动画是例外。其次,好莱坞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发行部门,送交当地院商的影片供应源源不绝。其他国家的公司从来没有这类地方代理人,香港监制只能逐个国家卖埠,每回只可与当地发行商达成一次交易,且利润微薄。他们除东南亚及几处唐人街外,便没有自己的影院,因此无法让其制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仅有过一次重大突破,而经济回报尽管可观,也只是昙花一现。邵氏也好,嘉禾也好,显然都没料到为本土与亚洲区观众度身订造的功夫片,可卖埠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龙虎斗》(1970)开创功夫类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邹文怀挟着两出李小龙影片在戛纳电影市场曝光后,举世方大开眼界。两片卖埠成绩极佳,甚至打入中东市场。1972与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制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伦敦空前卖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意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龙第二部作品《精武门》(1972)在伦敦打破票房纪录。及1973年年底,不少欧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润最可观的庞大美国市场。与英国一样,美国最先引起哄动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该片于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龙的作品很快随后推出。同年年终,在美发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综艺》杂志于1974年年底报道,港片在美总票房超过1100万美元。其实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菜、中国宗教及武术的兴趣愈来愈大,电影观众对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备。李小龙当不成主角的电视连续剧《功夫》(Kung Fu)于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国人因此更熟悉这种异色的打斗风格。功夫片不像那电视连续剧,没带出以和为贵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意大利式西部片出现后,银幕暴力升级,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观众容易贪新忘旧,对功夫片亦会失去兴趣。好莱坞大公司最初也发行过几部入口功夫片,但数年过去,功夫片只能以贱价卖给边缘发行商,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区放映,靠亚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观众撑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给影带抢走为止。但无论如何,亚洲电影的确曾破天荒在美国众多影院放映,此情况并持续了差不多10年。
3. 高分!好莱坞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影响!!
不是说不是一个档次,而是性质不同。香港的早期电影黑社会垄断太强烈。
而好莱坞大致分了大制作的商业片和小制作的冲击史册型电影。能者居的形式突出点。
说到影响自然有的。
特效借鉴,推波助澜。仿潮兴起。间接影响电影音乐。最肤浅的解释就是影响了时尚!(好莱坞电影是香港电影一个片面的风向标)。而香港自成一派的功夫也是好莱坞所羡慕的。
4. 如何评价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那个时候两家比较有名电影公司嘉禾和新艺城,制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成龙的《五福星》系列,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整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 香港电影的特点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十部。
姓名职业代表作品李小龙导演、编剧、演员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许冠文导演、演员半斤八两、摩登保镖、鬼马双星、卖身契赵雅芝演员傻探出更、英雄无泪、弹指神功、发钱寒 周星驰出品人、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龙导演、编剧、演员、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红番区周润发演员英雄本色、赌神、卧虎藏龙张国荣演员、歌手阿飞正传、倩女幽魂、霸王别姬刘德华演员、歌手赌侠之大战拉斯维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卫导演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一代宗师、春光乍泄许鞍华导演疯劫、书剑恩仇录、女人四十、半生缘徐克导演黄飞鸿、新仙鹤神针、倩女幽魂杜琪峰导演暗战、意外、毒战吴宇森导演发钱寒、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谍中谍陈可辛导演门徒、金鸡、如果爱洪金宝演员、导演、制作人福星高照、A计划、杀破狼许冠杰演员、导演半斤八两、摩登保镖、最佳拍档、鬼马双星楚原导演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刘镇伟导演、演员、制作人大话西游、东成西就、情癫大圣张彻导演大上海1937、独臂刀、上海滩十三太保麦兆辉导演、编剧无间道、头文字D、伤城尔冬升导演新不了情、早熟、窃听风云主要电影公司:电影懋业公司、邵氏、嘉禾、寰亚、银都、东方电影、新艺城、银河映像等。
6.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7. 如何借鉴1998年香港救市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David Thirsby 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2.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包括:提供实物型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报出版、制作、发行等;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等;文化管理和研究,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经营,如文具、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的生产经营等;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界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3.创意产业的定义 根据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通常所采用的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部门。 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它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1)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 (2)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 (3)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在发达国家,随工业化的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进步,包括在教育和研发、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创意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增加。这些人喜欢到什么地方去工作就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过去,人们在一个地方工作,花大量时间在上下班路上,频繁更换工作只为了上班地点离家近一些,只有在度假时到另一个地方旅游和休闲。现在工作节奏快,工作之余需要就近休闲,甚至“上班是一种享受,工作就是度假。”发达国家的上班族很多人认为,在什么地方工作(工作地点)比为哪个公司工作(公司老板)更能显示人的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和区域的行为主体就不仅是企业,而且是企业中的人。经济活动的区位就是人所喜爱的区位,企业的战略和城市、区域的战略也就是人的战略。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佛罗里达教授2002年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乐意居住的地方。他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即所谓“3T”)排名很高的城市。 为此,城市要从高效率城市向具有创造力的城市提升,而宜人的快乐的环境,即时尚的文化生活环境就是创意城市的必需。如此看来,文化产业就自然地和创意产业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说在3T因素的第三个T(宽松愉悦的环境)就离不开创意的文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的需求就往往成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只是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交织的部分。 4.创意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椐英国情况) 1、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2、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3、艺术与古玩 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4、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5、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6、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7、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8、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9、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著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10、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11、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12、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13、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5.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这里以现代产业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据,梳理、辨析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等同于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e In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了北京外,目前还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在2005年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创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内涵极为相似。按照英国的定义,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2002年,中国台湾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外延极为相近。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相类似的13个产业: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内涵界定角度不同,但外延相似 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