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分两种,感性的或是理性的。
前者述说自己的体验与感触,后者挖掘作品内在的逻辑。简单地归纳一种评论模式,述说感触(描写作品带来的第一感性认识)--作品介绍(往往是将故事再简单地复述一遍)--述说体会(由故事中的人和物、及其他带来的思考,由第一感性认识延伸出第一理性认识)--回顾总结(往往是再次描写第一感性认识的深刻性)。
给你推荐一个很不错的网址,我们一起分享吧:www.douban.com,看了你都会明白什么是影评了,呵呵!!
❷ 怎么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看
首先决定一部电影好不好看的第一标准是:“评论量”;第二才是“评分”。下面我来解释为什么这样排序。
因为啊我们大家看电影总是先看它的评分。认为评分高的一定就好看。但是我要告诉你评分高的不一定就好看,而评论量多的就一定好看。记住上边这句话。下面继续讲
举个列子,我们随便找两部目前热度比较高的电影。就拿《夏洛特烦劳》和《驴得水》这两部片子来说吧!前者优酷评分8.2分,评论页数1600多页,后者优酷评分8.6,评论量1300页,前者我连续看了十遍,给出了10分得满分评价。后者我看见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这部片子我只能给7分,不能再高了!有的电影剧情是不错,但是一个主演就能完全毁掉这部片子;原因嘛....换个女主角也许会更好一些。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这两部片子你们可以互相比较一下,《驴得水》比《夏洛特烦恼》的评分高了0.4分,不要小看这0.4分,中间可能隔了有几百部电影。但是我们来看评论量,《驴得水》评论量是1300页,《夏洛特烦恼》评论量1600页,相差三百页。问我那部好看?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夏洛特烦恼》比《驴得水》好看多了。如果同时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朋友都会觉得我说的没错,没看过得也不要紧,有耐心的你可以回去看完再来回复这条帖子。那有人会问为什么评分高的反而还没评分低的好看呢?我告诉你:评分有可能是宣传的时候找人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反正不能太看评分;但是评论量是不可能假的。难看的片子一般看到中途一半就不想看了,更不会去评论;即使看到了最后也懒得去为这烂片评论浪费时间。只有好片才是看到最后意犹未尽,久久不能离去,心中回味无穷,翻来翻去翻到下面,留下感慨万千......
好了,今天这个话题就到这吧
再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下评论相互交流
❸ 求写一个电影评论,200字,什么电影都可以,最好有点正能量的
《少年派的奇幻旅程》之我感Thoughts of the Movie “The life of Pi”
The fantastic film, “The Life of Pi”, directed by Li An, has aroused wide sensation in public. Views on this film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is film really attracted my attention ring the entire film. I was absorbed in the magnificent images and I think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is film is a great success.
李安导演的这部精彩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旅程》在大众之中激发了巨大的轰动。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不同的看法,依我来看,这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在深深地吸引我。我深深地陶醉在这部电影辉煌的画面里,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point t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Pi’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obstacles he was facing. I think it was his enrance and his brave attitude that finally helped him out of danger and sadness.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Pi对待他所面对的困难的态度,是他的坚毅和勇敢的态度最终帮助他走出危险和伤感。
Apart from that, the film has also expressed a desire that we can live peacefully with animals, which moved me a lot. The incredible story that Pi lived with and cared about the tiger is a moving spectacle, which shows the humanity and the harmonious bond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s. And the story leads me to believe that love can make changes and we should show mercy to the livings fro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s.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表达了一种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i和老虎生活并且照顾它的生活场景是让人震撼的,它展示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谐的联系。这部电影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应当从心底善待我们身边的生灵。
After all, this is a great movie which moved me a lot.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让我深受感动的电影。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Impression on "Forrest Gump"
Last night, I saw a great film, Forrest Gump. I am greatly impressed by this film, by the stories of Forrest Gump. Forrest Gump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He was born mentally retarded, and he was discriminated by others. But his mother is a strong female who encourages Gump to be strong and live the same as normal people. Besides, he meets Jenny, a tragic but kind-hearted girl. With the love of his mother and Jenny, Forrest Gump begins his running all his life. I am moved by his strong will, kindness and optimism. There are many miracles in his all life which seem impossible to him. But I know is reasonable, because he wins them with his noble personalities.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大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以及阿甘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阿甘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他天生弱智,受到别人的歧视。但是他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妇女,她鼓励阿甘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坚强地活着。后来,她认识了珍妮,一个悲剧但又善良的女孩。在他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跑遍整个人生。我被他坚强的意志,他的善良以及他的乐观所打动。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许多对它来说是不可能的奇迹。但是我知道这是合理的,因为他用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这些。
挺正能量吧
❹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
主要看剧情吸不吸引人,能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如果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话,就是一部好电影。
❺ 怎么样评论 一个电影
专业一些的~~~~~~~~~~~
http://www.usstren.com/blog/user1/31/archives/2005/5039.shtml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❻ 如何评价《大话西游》这部电影
关于「后现代」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可以参见《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指与现代潮流之后的潮流,有几大特征,挑战权威、无乐不作(敢于将任何东西拿来取乐)、碎片化,包含于其中,《大话西游》的艺术风格就是这种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星爷的「无厘头」风。
就是这种新鲜的艺术风格,让年轻的我和小伙伴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异样的快感”,说不出为什么一边想上去踹唐僧两脚,一边忍住笑,倒带回去把“only you”的唱段和“你妈贵姓啊?”看了又看;喜欢蠢萌的逹叔,愣愣地在众人后面喷着血说没事;星爷的表现自不用说,把自己的「无厘头」风与影片格调匹配得天衣无缝,诠释着“我只是一个演员”;“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瞬间征服女神的杀手锏呐!骚年们怎能不背上千百遍,滚瓜烂熟得堪比“锄禾日当午”。
当然,《大话西游》也将温情、感动甚至人生道理融入其中,紫霞的“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不知道让多少骚男骚女瞬间泪奔,星爷最后看似调侃的一句“他好像条狗啊”,又引起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价值观的考量。
至于粗糙,我觉得就是这种风格吧(我之前一直以为《海贼王》画的很粗糙,其实只是表现手法不一样),而且当时的技术没那么发达,可以理解,但不得不说很多镜头美得无话可说。
作者:李大吆
从哲学角度讲,善就是给人快乐。
作为艺术作品,怎么算给人快乐?仅仅是当下的快乐和满足吗?岛国瞬间让宅男爽歪歪的的AV也可以叫艺术咯?暴力虐杀给人强烈感官刺激的影像也是善的咯?非也,非也。关于好的艺术作品的标准我曾在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其他作品到底如何评价?究竟好在哪里中,阐述过。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有唤醒人们情感的功能,但不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好的电影、绘画、文学中可能会有关于性、暴力等的描述,但不是以刺激人的感观为目的(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就知道为什么那些单纯寻求刺激的电影不能叫做艺术了,为什么有人会指责郭XX和本山大叔是低级趣味了,为什么有人认为余的《兄弟》前面有“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嫌疑会让人觉得格调不够了),好到可以称为「艺术」的作品对于性和暴力的描述目的是为了通过述说真实,传达一种精神或道理,这种描述力度一定是恰到好处,不至于引起受众反感、不适的。这里插一句,这种描述的力度与艺术作品的受众心理发展程度有关,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要把电影分级,不是为了传播色情,解放性欲、暴力,而是受众心理发展层次不同,所以其实我国在引进欧美影视大作的同时,应该考虑受众层次的问题。可以称为「艺术」的作品在剧情的安排上也应当是首尾呼应,一波三折的,用高中语文老师的话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剧情发展的速度应当“提一秒嫌早,添一秒嫌迟”。
所以《大话西游》对于90年代大陆的主流文化来说,确实算不上「艺术」,充其量是逗乐的烂片,但是对于青少年的负向影响不大,处于可接受范围。这个时候要注意咯!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能够迅速捕捉并领会《大话西游》中的黑色幽默,加上同时,后现代艺术(包括影视、文学、绘画、音乐)潮流不断冲击大陆,人们对于《大话西游》的定位不断提升,最终将其奉为「经典」。台词、动作、表情,甚至眼神,真的一丝一毫都改动不得了。
从青年亚文化角度看,社会逐渐接受的过程属于亚文化的媒体收编。
《大话西游》在90年代的大陆真心算不上主流影片,在文化层次上也自然在亚文化之列。从社会学亚文化的相关研究来看,逐渐被广泛接受的亚文化最终都会走向「收编」,包括商业收编、媒体收编,比如上世纪末才出现的牛仔裤、短裙、染发,西方黑人兴起的hip-hop等等,最终都被列为主流相关类别之一。《大话西游》也是如此,父母辈的接受不了,但孩子们喜欢,同时没有明显的社会公共危害,不会对祖国的花朵们造成不可恢复的心理伤害(除了节操尽失=_=),那ok,孩子们总会有长大的一天,在社会上会逐渐拥有话语权,有需求,有供应,还有人卖力叫好(比如说我),那自然,星爷的「无厘头」逐渐自成一派,并不断有人传承并改进其中的精神和风格。
❼ 如何评论电影
一份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网志。 请加入我们,分享您对电影的想法!
http://www.movku.com/
❽ 当你看完一部电影,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一、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
二、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 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 电影要看三遍以上才可以评论。要尊重电影。
3, 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 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 要勇于怀疑。
三、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
❾ 什么叫影评评语怎么写急
影评评语就是影视评论。意思就是在观看一段电影、电视剧、记录片之后,对影视剧进行评价。可以从视频的内容、故事情节、社会影响、拍摄手法、导演构思、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评论。
影视评论字数有800字、1000字、2000字的,在编导艺考中会说明。影视评论相当于议论文,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去写,不要写成抒情类的观后感。
怎么写有以下几点要素
把握新意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
实事求是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样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掌握视听语言
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了解电影的视听语言,也就是电影的具体表现手段,是真正读懂一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当然啦,在专业考试中,不会对考生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电影的基本创作手法还是应该掌握的,在影片分析的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专业性的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章的专业水准,而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你的专业成绩。
累积观影经验
要想提高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多看电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只有多看,才能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过渡到一个较高层次的鉴赏者,甚至准专业者。而一定的看片量的积累,会成为你将来进入专业院校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余时间不多,要有选择地去看。说实话,其实乐乐老师学习摄影专业来说,大部分会看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电影,以及画面色彩浓郁的电影。
几种写作框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
第一部分: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部分:评论电影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第二种
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❿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一、影评基本要点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
写影评一定要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只有自己的感受和切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
2.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
很多同学写影评时总是过度的描述电影本身,而非自己的评论。切记。影评写作要突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当然,分析评论也要在也不能脱离电影。
3.注意文章体裁,不要读后感
影评分析的格式与读后感的文章体裁不同,影评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读后感一般属于抒情文范畴。前者重点在议,理论色彩浓;后者的重点在感,抒情色彩浓。所以写影评的时候要注意文章体裁。
4.影评侧重点
影评的侧重点是影视作品的的艺术形式。要求紧扣影视的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二、影评框架
框架一:
第一部分: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部分:评论电影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框架二:
第一部分:直接点题,要评论这部电影的音乐。
第二部分:音乐在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评论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和渲染情景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评论音乐和其他视听元素如色彩、蒙太奇方面的配合。
第五部分:整体评价音乐的作用,总结自己的观点。
框架三:
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框架四:
第一部分:看完电影以后引起自己的一些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部分:讨论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或者线索,说说这个道具或者线索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第三部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部分:电影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的特点。
第五部分: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