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看待国内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电影
我没经历过社会上的青春,但是校园中的青春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感同身受。而青春的电影题材基本都会选择与校园有关的,因为大家都上过学,大家都有一段青春的故事。与同桌间的打闹,自习甚至考试期间传纸条,暗恋某个同学,下着雨也要去打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校园期间产生最懵懂的爱情,那时候的情感可以说是最纯洁的,彼此之间没有因为利益,仅仅是喜欢着对方。而电影制作方就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电影画面展现给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电影中的主角,自己似曾经历过与电影相似的情景,触发了自己对那段青葱岁月的缅怀之情。
㈡ 如何看待国内现有的青春片
一字以蔽之:假。假的东西,你把它拍得再唯美,它依然是假的。就算记忆会骗人会美化过去,我也拒绝承认那就是我的青春。我不知道这些导演都多大岁数,到底懂不懂真正80后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㈢ 青春片才是如今国内需要的,这样的青春片都应该是什么样的
简单说几句:我们需要的不是青春电影,而是青春观念。
所谓的青春,指的不是青春期。
真正的青春是一种心态。什么是青春片?
如果这个片也包含了动画片的话,那么日本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凉宫春日的忧郁:一个可以创造世界,毁灭世界的少女的青春恋爱故事。
叛逆的鲁鲁修:一个可以创造世界,毁灭世界的少年的青春革命故事。
新世纪福音战士:一个可以创造世界,毁灭世界的少年的青春撸管故事。
哪怕电影中的青春美得不真实也没关系。
电影不就是梦么?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讲好青春这个概念的青春电影
㈣ 怎么看待国产青春电影
在众多的类型片中,占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类型较为突出、系列性较为连贯的电影,比如动作片和喜剧片。从这一点来看,青春片其实难以企及。在票房回报率上,它不及动作片和喜剧片的商业价值,同时,如果论及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文艺片相比,它又显得相对单薄。但是从另一方来看,这一类型片却有着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会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会话题。
中国近几年的青春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从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从2012的《青春荷尔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这些青春片在近几年大荧幕上的频频露面,也让我们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反映内容,以及它背后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进行窥探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定义,什么是青春片?网络上对此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在笔者看来,今天要讨论的所谓青春片,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处于青春阶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调承载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讨仔细的话,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是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高考问题、就业问题、学习阶段的成长问题、80后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现实中有些刺手的问题反映到影视作品上来,其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从2010年的《老男孩》这部短片谈起,这部微电影相比与其他电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网络上传播,并没有在院线上映,可是引起的社会反响丝毫不亚于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评分是8.4,时光评分是8.0。从影视本体论来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制作水平或者是主题探讨的话,都是比较过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创人员、制作经费和制作水平不谈,一部仅在网络上流传的电影,它的电影制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它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对“当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怀旧片。
片中的肖大宝和王小帅无疑是7080后下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个是婚庆主持,一个是理发师,生活趋于平淡,有时还遭人白眼。可是当过往的梦想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怀揣着探试的心情企图再次验证自己过往的笃定,这是一份属于“老男孩”的梦想。但是电影在此刻并没有落入俗套———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昭示光明路途的电影,而是一部唤醒曾经梦想的电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题曲中,愈加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细心观赏,其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十分具有象征意味。在肖大宝开车听广播的路上,广播里的内容一段是国家的强盛壮大,一段是平民大众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两段相互交错。这种大与小的对比,强与弱的直白,把80后放置在整个中国大环境中去冷眼旁观,这样的景像描写极具深刻性,也让身为观影者的我们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笔者觉得这应该是本片在电影镜头与话语处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两部青春片中,我们看到另外的感觉。对于《青春期》这部生猛片,个人觉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尔蒙》衔接起来,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前传。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这两部电影在画面的主色调处理、叙事方式、台词风格以及主题探讨、演员整体面貌等等电影参数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部电影探讨的是当前中国学生的生活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尽管电影企图利用一切的噱头去保证票房回报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词前卫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连最基本的现实反映功能都没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们在评论界上的败走麦城。
其实这类学生生活电影是较难把握的,国内电影在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而反观美国和印度,他们的两部电影是值得国内导演和制片人借鉴的,一部是美国的《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一部是印度宝莱坞的《三个傻瓜》。
国内的两部电影都是停留在电影的商业吸金度,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价值。王道新《影视批评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整体意义上的电影应该是‘商品’、‘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毫无疑问,《青春期》和《青春荷尔蒙》只是看中了电影的第一个属性,而当我们观看《死亡诗社》时却经常被里面的创新思维和自由精神所打动,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群无知少年的打打闹闹,青春也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意味的描述词,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剧性和形而下的现实愉快感。
所以在这种本原出发点上,《死亡诗社》带给了我们在青春中才能获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样的在《三个傻瓜》中我们发现了属于青春的热烈与执拗的意念,那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信念。所以有人说:“青春是狂放不羁的,是完全由个人意志控制的年岁,这样的年纪最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㈤ 对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演员的表现,用差劲评价过分吗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来以为是一部青春电影,但其实,它是一部少女日记,以至于在那之后的5、6年时间里,中国的青春题材电影都是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视角展开,以至于题材趋同,情节趋同,连人物关系都趋同。
--------------
饰演郑薇的杨子姗,看得出来是学院派的好学生,一板一眼的程式化表演,让这个女主角的角色既不失败,也不精彩。李雪健曾经在一档节目里说过:“青年演员要在掌握基本演戏常识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在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个性,你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演员。”显然,杨子姗是一名好演员,只是还没有学会如何赋予角色生命力。
黎维娟的爱慕虚荣,郑薇的无理取闹,阮莞的女神外表下,只有一颗缺乏自我意识的内心,出镜的第一幕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导演的格局仅仅停留在少女心事的层次,自我安慰,自我发泄,自我救赎,自我放弃,并没有把眼光放到整个环境中。
--------------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对于那一代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光隧道,把观众再带回到那个充满热血和真情的年代,而在精神上的共鸣要多于影片本身带给人的触动和冲击,这也是青春类电影里面最真挚最纯情之所在。
那么你对这部电视剧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或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㈥ 中国有哪些好的青春题材电影
盘点几部国内好的青春题材电影:
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一部青春爱情类电影,主演是陈妍希、柯震东,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主和女主之间令人感叹的爱情,这部电影有着浓烈的青春气息,很容易让人怀念自己的青春。
《同桌的你》是2014年郭帆执导的青春爱情电影,由周冬雨、林更新等联袂主演,影片的灵感来源于1994年高晓松创作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影片主要讲述了周小栀和林一这一对同桌从初中、高中、大学直至毕业十年后的青葱记忆和甜蜜恋情。于2014年4月25日在中国大陆首映。
㈦ 为什么中国很多的青春片豆瓣评分很低
对于国产片的不抱希望的态度和对于精神层面交于外国影片的层次的难以企及。其实总的来说我觉得国产青春片在制作的伊始,初衷都是好的,剧本应该也不错。但是往往在表现形式和更深的精神追求上无法达到全年龄段的认同,甚至在与电影相对应的青春年龄人群中难以引起共鸣。一味的诠释剧情是需要大篇幅的铺垫,延伸,然后再将剧情在合理的时间段推向高潮。往往在拍摄一部很有名气的青春小说的时候,大家都是翘首以盼,但是拍出来看了之后也不过是唏嘘而已。就像将一个森林装进一个瓶子一样,信息量不是一个90-120分钟左右的电影可以完全阐释的。过于商业话确实会赚钱,但是这种快钱是以这种快餐式的电影文化为牺牲的前提。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或者并没有拍出自己曾经阅读过的小说的那种情怀,无法共鸣,无法认同。仅仅是披着同名小说改编的外衣,饕餮掠夺我们精神和钱财的狼外婆而已。他们只是做到了他们“满意”的电影,对于观众的感受,远远放在利润之后。不是说不让他们赚钱,口碑情怀诚意,这才是值得快餐电影好好深思的一件事。
㈧ 中国第一部青春动画电影《昨日青空》,值得一看吗,观众反响如何
《昨日青空》挺好看的,是一部不错的国产动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主要描绘三位高三学生之间关于友情,爱情,亲情的一些事情,是对我们青春的一次追忆。而且制作组在细节的描写上也十分细致,对画面的每一处都以反映真实为主,深刻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小城风光,也带给了观众美的享受。我看了影片的预告片后,很喜欢那种感觉,尤其是在影片故事上所配的画面感,所以我觉得这部动漫值得一看。
《昨日青空》的评价挺不错的,预告片出来之后,反响还可以。在国产漫画开始逐渐发展的现在,这部动漫我觉得很好的考虑了观众的要求,唤起我们关于那段青葱岁月的回忆,尤其是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值得我们思考,影片的画面感也是一个加分项,很容易吸引观众眼光,且情节挺令人感动的,我个人对这部国产动漫的评价很不错。
㈨ 为什么中国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评分很低
中国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评分很低,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共鸣。
其实豆瓣的评分不重要,这些影评网都是通过网友投票打分来评价电影的。那么哪些人最有可能去上网评分呢?一是那些看了电影觉得拍得太烂,几十块的票价白喂狗了,心中郁闷之情无处发散,就在影评网上开启了吐槽模式。二是看了电影电影觉得这尼玛简直是神作呀!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这个,于是就在网上开启赞美模式。当然,还有大部分普通人看了电影,嗯,好像还不错嘛,不过也没太好……所以说网上的评分并不是所有看了电影的人的评价,是不完全统计存在着误差的。
其实想想在中国拍青春片也是蛮难的。如果拍学渣xx月逆袭考上北大什么的,有关部门倒是十分乐意,但观众不干呀,立马吐槽"唯考试论","应试教育";如果拍学生们各自追寻自己的梦想,什么辍学学音乐呀,不上高中去技校,这种片子过审查这关就是个问题。更别说拍点反思高考制度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