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最后结局
真实的《八佰》,后来的撤退是没有伤亡的。这些将士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向英租界撤退,也得到了日军的许可。
只是日军在得知四行仓库不满800人就造成他们200多人的阵亡,感觉面上无光。日本人的心眼很小,咽不下这口气,遂无耻要求英方: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这支部队退到哪里,日本皇军将追击到哪里。
而且租界当局屈服了,当谢晋元率部队撤退到英租界之后,枪械被全部解除,同时,他们都被送到了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进行隔离。隔离区是租借当局用来收容难民的地方,到处是垃圾堆、污水沟,高高低低,环境非常恶劣。这支被解除武装的部队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孤军营”生活。
(1)八佰电影最后有多少人过桥扩展阅读
《八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该电影的真实原型故事以及结局都成为了一大焦点,八百壮士原型故事出自于淞沪会战。
是一部以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的战争片,讲述了史称“八佰壮士”的军人于四行仓库浴血奋战、阻击日军的故事。
真实原型就是淞沪会战末期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战争非常的惨烈,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400多人,但他们要面对的的是30万日军。
当时中国军队陷入侧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五十几万大军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队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护的,而负责掩护的队伍就是88师262旅524团一营。
B. 八佰坚持这么多天,后面为啥没人支援
四行仓库战斗实际上只进行了四天,从10月26日开始,31日就撤进租界了,时间很短,而且战斗本身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也并不算什么特别激烈的战斗。
虽然谢晋元给孙元良的报告里说毙伤敌二百多人,但是按照日军方面的报告,只死了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当然,因为国军有夸大战果的传统,日军有缩小战损的传统,所以这两个数据的可信度都不算太大。但在经历四天战斗以后,原本420人的国军,退进租界的还有370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在最后过桥时被日军扫射中枪的,也可见战斗本身并不是十分激烈。
最后一番讨价还价之后,顾祝同和委员长同意,八十八师不是全师留下阻击日军,而是留下一个团。但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孙元良自作主张,擅自改变原命令,只留下了一个营,由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对外虚张声势,号称八百人,留在苏州河以北阻击敌人。因为四行仓库是师部所在地,粮食,弹药和水储备充裕,建筑本身则足够坚固,所以八百壮士也就被留在这里坚守,阻击敌人。
但四行仓库除了有这些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和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只要日军要全力攻击,想要拔掉这个钉子,就必须要使用重武器,这就难免回出现枪炮无眼,炮弹落到租界的情况,就有可能引发国际干预。所以说,四行仓库之战虽然在军事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但它本身就是一场政治仗,是为了争取国际干预而放出来钓鱼的一个鱼饵。
国军和日军乒乒乓乓的在四行仓库打了四天,上海租界的各国媒体也直播可四天,确实是达到了打给列强看的目的。但是打了四天之后,列强表示他们看够了,不想再看了,所以必须要结束这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战斗。于是委员长期待的国际干预真的来了,甚至租界的妇女组织斗找到了委员长夫人说情,要求尽快结束这场再租界鼻子底下的战斗,确保租界的安全。
但是让委员长始料未及的是,姗姗来迟的列强干预并不是像他期望的那样,制止日军侵略中国,像一二八淞沪抗战那样调停,而是要求中国军队马上放弃抵抗,停止战斗,来确保租界的安全,以及租界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受叮叮咚咚的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软弱无能,仰人鼻息,最终只能同意列强的要求,要求谢晋元和孤军营停止战斗,退入租界,由租界保证他们的安全。
与电影中那些溃兵和逃兵贪生怕死完全不同的是,谢晋元和八百勇士留下来坚守四行仓库的时候,他们其实就已经知道自己被置之死地了,不会有人来增援他们了,他们要么投降,要么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而再当时的情况下,因为有之前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县城的前车之鉴,所以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做好了为国捐躯,杀身成仁的心理准备的。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最后会是如此屈辱的结果。
C. 八佰电影中,最后为什么要过桥与其过桥被打死,不如继续跟日本人死磕啊,这样还能多杀几个日本人!!!
正确解释,自日本侵略开始,国民党就节节败退,撤退成了国民党的口头禅。所以影片前期的拼死抵抗最后的大翻转很有戏剧性。
D. 八佰最后为什么要冲桥八佰的拍摄地在哪里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历史事件,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八佰》这部电影非常好看,相信喜欢历史题材的朋友们都会喜欢
在电影《八佰》中,最后之所以冲桥,是为了存活下来。最后的冲桥是因为历史上就是从桥、撤退的。而且因为靠着租界没有受到日军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时损失很小,电影刻意加强冲突的。电影中,团长不畏恐惧带领壮士们过桥,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人泪流满面,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战士们拼死拼活与敌人抗争到底的时候,民众如同一群看客,点起的烟花让我心寒,仿佛眼前的“一场好戏”与他们毫无关联。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麻木的中国人",大概便是这样的一番神情吧
E. 八佰为什么最后要冲桥
战士们为啥冲桥?《八佰》之所以要冲桥就是为了存活下来。在电视剧中表明之所以允许其中数百人作为备用,是为了在另一边的法租界向国际观察员展示,这个国家希望通过这场战斗表现出决心抵抗战争的心情,并且还希望赢得西方的同情,然后获得在议会中发言的权利。
最后,不管是留下打掩护的士兵,还是最后冲桥撤退的士兵,他们都是值得歌颂的抗日英雄。他们都投入到了抗日中去,所以单凭这一点说冲桥撤退就不是真英雄的,这种思维本来就是一种问题。
一部好的战争片必须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战争,所以对《八佰》的结局为什么要冲桥并不是这部剧的败笔,而是最贴近历史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看了讨论之后才恍然大悟,而后再去电影院欣赏一遍,这也让这部电影得到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可见并不是导演的不用心,而是太用心让人无法接受而已。
F. 八佰为什么要过桥
这是因为电影《八佰》中谢晋元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求他们撤退到租界,而去往对岸租界的路只有那座桥,所以最后必须要过桥。
《八佰》是由管虎导演拍摄的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电影主要讲述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最后以”八佰”壮士撤退到租界结束。
电影在他们过桥后结束了,只有一句被群众淹没的台词“把武器交出来“。而现实远比电影残酷,过桥后,武器马上被收缴,壮士们成了孤军,不得不在租界里被软禁了近4年。
而团长谢晋元在1941年4月一个普通的早晨出操时,疑遭暗算,被日伪收买的叛徒活活刺死,事发后,数十万上海市民自发前往悼念,其他将士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后被日军羁押,强征劳役。
(6)八佰电影最后有多少人过桥扩展阅读
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谢晋元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得知部队要撤退时,谢晋元和战士们十分难过,他们发过誓,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军令如山。
1937年10月31日晚,谢晋元率部撤退进入英租界,所到之处,“八百壮士”被视作英雄,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按照约定,部队本应经过租界马上回到中国前线,但租界当局受日本人威胁,没有履行约定,而是对谢晋元部队进行缴械。最终“八百壮士”被软禁于孤军营中。
1940年3月,“汉奸”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派员用“高官”诱降谢晋元,但被谢晋元当面斥责,“尔等行为,良心尽丧,认贼作父。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卫民为天职,余志已决,绝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
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谢晋元被敌人收买的叛徒杀害,谢晋元遇害后,各界民众极为悲愤。在殡殓仪式上,前往悼念的市民陆续达到30余万人。
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称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国难当头,他们挺身而出,向死而行。每一个血染的名字,每一个燃烧的忠魂,汇聚成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缅怀英烈,铭记历史。
G. 八佰壮士最后结局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包围了“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官兵,分别送往各地做苦工。其中70名壮士被抽调到南京孝陵卫做工,最早有8人成功逃脱,后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回到安全区,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滇缅。1943年初,这70名壮士中又有28人胜利出逃,部分人在茅山参加了当地的新四军游击队。
另有100多名壮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装卸煤炭,日本人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从事着超极限的体力劳动,一旦生大病,就会被日本人活埋。1942年底,在得知附近有新四军活动的消息后,秘密筹划逃跑。
他们趁日军不备,打死看守,抢夺了一挺轻机枪和一支步枪集体越狱。参与者有30多人,胜利出逃者29人,要求归队,继续抗日,但遭拒绝,之后大多数人返回家乡。
(7)八佰电影最后有多少人过桥扩展阅读
日本战败后,八百壮士获得自由,其后,他们返回上海,来到了谢晋元的墓前。只是此时他们只剩下100余人了。这中间还包括36名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壮士,他们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后,于1946年3月回到上海。
随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住在了吴淞路466号一幢小三层楼房里,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有资料显示,国军当时动员他们归队,“承诺哪怕是普通小兵,都给安排排长职务,但这些士兵没有一个答应如此的‘优待政策’。
后来,在谢晋元团长遗孀凌维诚的关心下,回到上海的800壮士买过“孤军牌”毛巾、香皂等,还曾想开辟一条公交线路,但都没有成功,大多数人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以劳力维持生活。
一些有个人特长的,经凌维诚推荐,找到了较为稳定和体面的工作,如会开车的被推荐到了一些单位做了司机。此后,壮士们在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默默不语,一些人甚至隐姓埋名。
H. 电影《八佰》到底是800人还是400多人
只有400人,说800人是为了鼓舞士气,同时也糊弄日本人。
电影《八佰》的正式定档时间为7月5日上映,影片为导演管虎执导,主演有黄志忠、欧豪、张俊一、王千源、魏晨、姜武、杜淳、李晨、俞灏明、郑恺等等,这些演员在当下的知名度都非常高,演技也就更不用多说了。这次《八佰》有这么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相信影片一定会非常精彩的。
(8)八佰电影最后有多少人过桥扩展阅读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爆发于1937年的8月13日,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第一场大型会战,此次战役标志着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真正开始,也是抗日战争史规模最大、战争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令世界看清了中国政府坚定立场,决不向日本投降的决心。而电影《八佰》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天四夜。在这场战争中,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战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而为壮声势,对外宣称800人。
I. 电影八佰最后为什么过桥时日本人开枪
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一)撤离四行仓库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J. 八百最后为什么一定要过桥
原因:
1、四行仓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易于防守,并容易掌握部队。四行仓库作为原第88师师部,粮食和弹药都储存了很多,而且为了防止自来水管被日军截断,还有大量的饮用水储存。
2、紧挨着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让租界里的民众站在高楼上观战以外,中国军队还有炮兵阵地紧挨着租界,在中国军队为四行孤军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时,日军会顾虑炮弹落入租界,而不敢进行还击。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后,第524团团长韩宪元率领该团其他部队撤离,在撤离前面对留下来的战友十分难过和不舍,1营长杨瑞符当即胸膛一挺,敬礼表示:“请团长放心,我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10)八佰电影最后有多少人过桥扩展阅读
事件事实:
从524团第1营进入四行仓库阵地后,便开始了对整个仓库的加固工作,在随后的4天4夜里,四行孤军展开了悲壮的保卫战,以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抗日精神,与侵犯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
因中国军队退守苏州河南岸而士气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军的坚守而重新唤起了抗日斗志。在上海的外国人也亲眼目睹四行孤军的英勇奋战,通过报道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坚守到底的形象传播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