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会的演讲实录: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三点:
「 一、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
1、软实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经济学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不必说了,经济基础、军事等等。软实力是什么?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响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实力,硬实力可以征战但不能征服。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在初唐盛唐时,用兵最少,但八方来朝,当时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唐朝时候歌舞升平,皇家乐府工作人员差不多有四万人,比我们国家乐团多十倍都不止。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愿意来呢?因为唐朝的文化发达,我们有很多发明,都愿意来交流。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美军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短短几天就收服了,但征战到现在,不管怎么折腾,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这两个国家依然一团糟,生活水平远不如战前,老百姓怨声载道,什么原因呢?就是征战后,软的东西文化相冲突,特别严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冲突没办法解决。所以说靠文化、靠软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让人服气。
2、增加中国影响力。
最近三百年以来,中国没落,中国的转折就是从乾隆开始,有人说“康乾盛世”,实际上到乾隆就已经由盛转衰了。从那算起到现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来中国国力渐衰,西方大国崛起,西方强国的各种生活方式、文化对中国全面影响,几百年来在中国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风气。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好。不管什么事,哪一件中国人自己说好,那一定不行,外国人说好这事就行。所以我们不管拿什么奖,不管是什么电影奖、音乐奖,甚至是文学奖,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给的好。国人不管做什么,都缺乏自信。
现在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六百年来全球有九个大国先后崛起,中国如果实现复兴是十个大国,这六七百年来其它九个大国都叫“崛起”,唯独中国提的口号叫“民族复兴”。什么原因呢?中国曾经在世上厉害了两千多年,这三百年才没落下去。所以我们不是新的崛起,是复兴。那么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当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还有一条就是要在文化领域里,改变西方影响中国的现象,把影响中国变为“中国影响”。别看四个字,两个字一颠倒,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现在提了要民族复兴,建设小康社会,光靠经济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须配合走出去,硬的软的一起走出去,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复兴。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现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来?关着门自己说文化自信这不行。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强自己,在比较中显得更高更好,这个自信才能有。怎么去比较?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比较。所以说文化增强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与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较、鉴别,然后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渐建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说中国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话。我记得毛泽东曾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 二、文化怎样走出去 」
都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前两周政治局还开会,专门议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谈几点看法。
1、要建立传播渠道。
建高铁,要先建高铁线路;要开车,要先把公路建起来。这就是基础设施,有铁轨,有高速公路,火车和汽车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先有传播渠道。现在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无论电影、电视、网络、平面,诸多方面都严重缺乏渠道。我们说话的声音,海外绝大部分的地方听不到。你不要以为西方的媒体就是客观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大媒体、主流媒体都一定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会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务。在海外,看到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都是负面消息,老百姓从哪获取知识呢?一般都是从媒体获取。真到中国旅游,改变印象的有没有?有,但很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
我举一个例子,电影怎么发出去的?全世界电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国的独立制片人公司超过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发行渠道,这也是这六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号称“六大”。其它公司,单讲电影电视收入,已经超越六大中的两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称为“大”,就因为他们没有全球发行渠道。
中国电影依靠这六家发行渠道,能发出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国电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国电影这几年来海外票房基本上没有增长,什么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国内的市场不匹配,这还是在2012年我们万达并购AMC以后,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还放一些,从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现在中国有些电影拍出来后,在北京或上海搞一个首映,号称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发行。
2、需要打造内容品牌。
除了要有传播渠道,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内容品牌。美国文化影响全世界,美国不仅是经济强势,文化更强硬。美国出口的第一产品既不是飞机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了GDP24%,排在第一,美国文化的GDP产值占了全球1/4,全面影响世界。美国文化不光是渠道强,还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奥斯卡、格莱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它创造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影响美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全世界从小就形成唯“美”主义。
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尽全力打造自己的传播渠道以外,还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内容品牌,没有这个光有传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内容品牌建设起来,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钱、过多少年,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谁走出去呢?政府当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来就应该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财政投资。第一投资的财力有限;第二还有长期持续的问题。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广度、持续性方面,是难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导。
为什么国企难以走出去呢,国企代表着国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国去。走出外国去,中国国企首先过不了审批关,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觉得国企是很难走出去。
只有民营企业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这个认识可能现在人们还不认同,但是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实践,会慢慢统一认识的。第一,因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一个是民企容易解决审批问题,比如说我们收购英国的欧典院线那要经过欧盟的十几、二十几个国家的审批,我们上周已经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个国企,这么多国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欧洲的第一大院线,民企肯定是容易审批。
而且,传播中引起的反感较少,容易教化。你传播什么东西,寓教于乐,让别人乐呵呵的接受,主动的接受,花钱来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话硬生生的去宣传那可能不行。民营企业因为它是拿自己的钱来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么把这个钱收回来,怎么样让别人接受、买我的产品,可能我们会在宣传真善美和市场方面会容易找到平衡点,做出既能表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现我们中国自己传统价值观,又能让外国人接受的东西。
而且从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它能够做比如说现在三年五年内是亏损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后才能赢利的决策也可以做,国有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是举一个电影院线的例子,2006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盖了很多万达广场,我说投资电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诉我,全国才十亿票房,就算20%的利润全国才两亿,投资怎么收回来。可是我讲,我们就赌吧,它总要增长吧,就赌十年增长100亿,还没敢说增长太多,增长100亿的时候就是20亿。真的,这个公司是亏了三年以后才赢利,但是我们还是赶上一个比较巧的时期,就是从那以后进入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如果没有黄金十年,可能熬的时间更长。像我们海外一些文化产业投资也是这样的,也是需要熬时间的。民营企业因为是老板终身制,他可以考虑更长远的战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难。说的是很容易的,怎么走出去?到现在这么多年没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难的。我有三点中肯的建议:
1、国家支持要给力。
现在中国文化企业有一个问题就是规模普遍偏小。上百亿美元的,除了万达,可能还没有。外国两百亿、三百亿的公司一堆。而且现在文化企业,外国叫娱乐企业,基本上都是全产业链,全媒体,很少有单独的电影公司,都是电影、电视台等等合并起来的。所以我们这些文化企业走出去和这些大的财团竞争。就本身实力,还有制度方面的抵触问题,所以对抗就很难,走得比较困难,就需要国家给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举一个例子,我到法国电影协会做了一个调查,我说法国人也就是个中等国家吧,但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响力那么大?法国的电影节可以说世界第一节,奥斯卡名声大,但是大家忘了奥斯卡是一个奖,就是两个小时完事了,戛纳一个节日,一办就办一周,是全球最大的电影节,而且法国电影节还有世界影响力。
法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对法语电影支持,英语片就会占满全部市场,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语片,法国本土电影,国家一律先给50%的出资,比如说你投一个亿,先给五千万,放映如果产生亏损,再由国家补贴亏损的部分,一个亿亏了六千万,国家就由五千万变成补六千万,就是靠这个政策,还有一些税收等其它优惠政策。所以说在法国没有任何好莱坞限制的情况下,主要靠法语电影,其实这种现象很多的,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很多都是这种形式。所以必须国家政策给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宽对文化走出去的审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说了很久了,两周前刚开了会议,谈到走出去。但是我又听说,最近外汇流失,又说对不管什么样企业的投资并购,不管是制造业、文化业通通审批要收紧,对外投资缩减。我觉得这个政策上就应该有所区别,对待投资也要区别对待,文化的并购谈判是特别复杂困难的事情。
我们这次并购的欧典,始于五年前的谈判,我跟欧典的董事长不知见了多少次,但就是谈来谈去也谈不下来,真正的机会是什么?英国一脱欧他就慌了,他担心走向趋势会改变,所以赶快想把它卖掉。这种文化资源类的并购,还有一些品牌文化的并购,我觉得国家应该在这些审批方面要放宽。如果一视同仁,或者是不管什么都从严过审,谈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难。
3、要打造文化龙头企业。
美国电影有超过三千家的企业,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就只有六家,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撑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发别人的片子,收钱。有核心竞争力的就这么几家,美国旅游企业大型的超过一千家,还不算小的。真正影响力的品牌就是两个,迪斯尼和传奇。这说明什么呢,文化要影响本国进而再影响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几个大品牌就决定了,要靠龙头企业。
我们有句古话说的话,万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只航空母舰。就战斗力来讲,一万只小船并在一起,也抵不过航空母舰。
就是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国内走还是向外走,首先中国文化要有龙头企业,而且还不止一个龙头企业,要有一批龙头企业。中国如果能培养出十个八个年收入在百亿美金,两三个几百亿美金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收入的文化企业,可能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当中我们就能够占领潮流。时间关系,我就单讲一个文化走出去,谢谢大家。
❷ 电影人什么公案
电影人与影评人冲突公案:德烂片王锤晕4影评人
影评人的褒扬针砭,伴随了奇才导演费穆的整个电影生涯。 193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软性电影论者” 和左翼影评人和两个对立的影评联盟,简称“软硬之争”。 “软硬”的争锋堪为中国影评史门派对战之盛事。其中,费穆1933年拍摄的处女作,由阮玲玉主演的《城市之夜》,便是这场多年鏖战的经典战役。夏衍、郑伯奇等的《<城市之夜>评》对费穆艺术水准给予很高评价,但对电影的改良主义、反都市色彩等,也给予了深刻批评。“软性电影论者”的评论则是引经据典,凸显出“艺术至上”的特色。这些影评对费穆之后的创作影响甚深。
❸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3)如何理解中国30年代电影的软硬之争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❹ 中国电影30年代电影有那些
电影《八百壮士》 电影《中华儿女》 电影《大路》 电影《神女》 电影《马路天使》 电影《渔光曲》 电影《狂流》 电影《十字街头》
求采纳
❺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发展的特点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电影作品很少,创新力不足,电影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完整电影工业体系!
❻ 就一部电影谈谈你对中国30年代民族电影的看法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华民族展开的自卫战争,也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题材。由于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不同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这其中,虽然贯穿着创作者较为自觉的艺术个性的追求,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尚的变迁。 1930年代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电影艺术观念、社会观念和电影技术条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民族电影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关系,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创作方法以及电影的具体形态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当多的好莱坞因素。在“类似性”和“差异性”多重变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国民族电影具有了自身的艺术品格和基本观念,由此也产生了富于中国色彩的民族电影的具体形态、风格和特征。中国电影商业类型建设受到了好莱坞的直接影响。虽然在总量上国片落后于好莱坞影片,但是能够在30年代与美国电影在首轮院线同步放映的国产大片,它们的放映时间、总场次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并不比外国电影逊色。民族电影商业类型意识和类型电影的创作实践成为民族电影的宝贵财富和历史经验。与此同时,在借鉴好莱坞的直接影响之下,民族电影通过借鉴和学习,培育了自身的优势类型,喜剧、歌唱、爱情伦理、侦探、恐怖等类型逐步发展。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的强势姿态,必然在文化上引起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和反思,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影响通过更加具体的电影形式和更加复杂的机制产生作用,在民族电影文化活动的具象场所和抽象空间两个领域中对中国电影文化发展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30年代,中国民族电影管理者“国家电影”意识的逐步成熟不仅为中国民族电影制定了一系列接受西方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放映市场的规章制度,中国电影也开始逐步形成面对好莱坞电影影响时的明确政治主体意识。国家意识(State Awareness)、政治意识(Political Awareness)和民族意识(National Awareness)是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政治语境赋予中国民族电影的基本要求,也成为审视和接受好莱坞电影过程中的基本立场。随着国民党“官营电影”体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发的“新兴电影运动”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民族危机中始终占据着市场绝对主体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和中国民族电影之间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交互影响。
❼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把50年代中国电影命名为中国电影的历史时代,其中的历史含义
摘要 在以往的著述中对中国电影始终没有打破地域的界限.没有描述出相同的历史时段内中国电影的总体格局,没有相同类型和题材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态,而这一切都是研究1949年后中国电影50年这样一个历史命题应当改变的问题。《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将两岸三地统而观之。从而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电影史。它旨在探讨处于相同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这对于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研究中国电影50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研究电影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❽ 阐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与战争的具体关联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1个多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莱饼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的18年,中国大陆共播出电视剧约180多部。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是对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宣传性演绎,具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主题。当时,中国仅有一座电视台,电视覆盖面小,电视机更少,除极少数政府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中国观众看不到电视节目,所以这些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由于电视还没有成为大众媒介,中国电视剧也没有成为大众文化。即便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电视剧也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印刷、广播和电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在国庆30周年时举行全国电视节目联播。于是,1980年全年电视剧生产达13l集,是前一年电视剧产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产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从这时起,电视剧开始成为中国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叙事形式。
而电视广告的出现标志了商业力量开始影响一直被看作“党和人民喉舌”的电视运作之中,通俗娱乐电视剧的出现对中国的电视剧观念提出了挑战,电视剧的政治意义开始淡化,其消费意义开始被重视,通俗电视连续剧形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主导形式。电视剧的生产资金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企业、甚至来自于国外和港台地区,越来越多的非电视台机构制作电视剧,政府对电视剧生产的直接控制减小了。
从那时开始,多家媒介调查公司的调查都表明,电视剧是电视观众选择中仅仅居于新闻类节目之后的节目类型,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电视剧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它远远不只是肥皂剧、情景喜剧,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叙事渠道。
与此同时,政府对电视剧产业的干预也在加强: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到第13集便迫于压力中途停播。
从1986年6月1日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任何机构只有获得制作许可证才能合法制作电视剧。电视剧的生产还要经过审批。电视剧拍摄必须由具有电视剧拍摄许可证的单位将题材上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以后的电视剧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时,所有电视剧的发行和播出必须通过当地宣传部门的审查。而且,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以上电视台都有电视监播机构,可以监看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发现政治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来终止电视剧的播出。
这两年,广电总局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总是和“禁令”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不许说方言不见得能推进中国的普通话事业,不许拍婚外恋题材的电视未必能拯救那些质量不高的婚姻,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境外影视剧也显然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但类似的禁令仍然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