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观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如何评价刘长春

观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如何评价刘长春

发布时间:2022-07-06 22:27:08

❶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每逢周末的傍晚,到月城广场跳舞的人要多得多。

印象里尤其深刻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老者,鬓角虽已斑白,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他常常穿一白背心,裤兜里揣着手帕,只要天气允许,几乎都在。他跳得也很有意思,很投入、很自我,从不受围观人的多少和旁边左右共舞者的影响,不时拿手帕来揩把鬓角的汗。

到我注意他时,发现闲看者最喜欢围观他所在的那个跳舞小群体,有时甚至造成水泄不通的热闹场面。爱秀身材的少女和激情澎湃的男生,以及一部分坚持锻炼身体的人,也许是不自觉的,都爱以他为中心跳。时间久了,渐渐感觉他就像是这个临时小团体的精神领袖。

前段时间看央视播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日本资助,历经艰险,一个人代表四亿中国人,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事。虽然有事耽搁电影没看完,但刘长春这个名字,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脑里,与其说那是种傲视强权的可贵勇气,不如说是一种对独立人生情节的追求。

人之处世,往往要受到各种冲击、诱惑、排挤……这些合力妄图一点点磨蚀、震荡、弯曲我们的人生。在这些外力中保持内心的完整,实在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类似那位老者和刘长春所向我们展示出的精神的高蹈和人格的不屈,就如同身体的脊梁,支撑住一个“自己”。

端午佳节,喜庆之余我们又会习惯性的对屈原作一番怀想。我想,屈原在经历了二千三百来年仍然让我们缅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文人的独立气节和爱国风骨,泽被中华。

对这样一种独立人生的追求,正在日益形成“围观”和缅怀的距离,不能说不是一种心痛。

百年奥运,激情以待
2008年8月8日,中国走进世界的时刻。世界屏息以待,等待着鸟巢体育场的不眠之夜。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在这个夜晚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七年前,我们用创意大胆勾勒,七年来,我们用汗水共同努力,七年后的今天,蒙了七年的面纱悄然飘落。生在21世纪的我们有幸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百年期盼,七年筹办,一朝圆梦。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开幕式精美绝伦。闪闪的“梦幻五环”被美丽脱俗的“飞天仙子”缓缓提起,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绚烂的烟花,神奇的画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那么巧妙地融入在其中,场面很宏大,很壮观。水墨画,用身体舞蹈的大幅山水画;变幻莫测的中国汉字,“和”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友谊;太极的天人合一,那风筝的孩子放飞的梦想;放飞心中的和平歌,轻舞飞扬,不由自主的跟着她们一起放飞那和平的梦想。29个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大脚印一步一步迈向鸟巢,迈向属于中国的2008。
整个开幕式最令人心情澎湃的就要数主火炬点燃的那一阶段了。已经年近45岁的前体操王子——李宁从孙晋芳手中点燃火炬,然后垂直向上升起,40米距离是他看起来那么渺小,又是那么高大……他化身“太空飞人”绕着“鸟巢”圈顶的内圈环绕一周,那缓缓舒展开的卷轴诉说着奥运圣火的一路传递,虽说只是由光电手段重现,但是那一幕幕动人的瞬间让我们回忆起了太多太多。
接下来的便是每天紧张的赛程。鸟巢、水立方闪耀着美丽的光芒,运动员们在这里努力,在这里接受鲜花和掌声。数万观众在这里振臂呐喊: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在这里响起,又有多少人留下激动的泪水。
还记得水立方里激昂的流水声,还记得体育馆里奋力一搏的呐喊声,还记得环形跑道挥洒着的汗水,还记得网球场里有力的击球声,还记得那一声声祝福,还记得那一声声助威……这个夏天,北京疯狂,中国疯狂!

❷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观后感

一部以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为题材的电影,又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公映,不仅应该跟家国运命的宏大主题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呈现出鼓舞民族士气的励志动机。这是影片本身决定的,也是中国观众期待的。只要达到了这一目标,善良的观众便不会期待得更多。

作为观众,我选择了5月22日UME北京华星国际影城22:25放映的一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华星国际影城的排片计划所打动,除了好莱坞的《钢铁侠》、《奇幻精灵历险记》,韩美合拍的《龙之战》与波兰的《盗走达芬奇》之外,影院方面仍以一天4场的频次排上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但我更加迫切地想要知道:在接近深夜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到底是什么样的观众,会主动地花费60元票价,走进电影院观看这样一部奥运题材的国产励志电影。

加上我自己,这一场放映共有7个观众。当镜头定格在主人公刘长春从洛杉矶奥运会的200米预赛跑道上冲出的那一瞬间时,7个人的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观众是极为可爱的,他们从各个方面都善待了这部影片。

但这部影片还可以更好地善待它的观众。

我这样表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成绩。事实上,创作者已在各个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在想,如果影片更好地善待它的观众,这一场放映的票房或许会上升到现在的10倍甚至100倍。这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更加满意的数字。

在我看来,善待观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始至终都要去了解观众想看的到底是什么。诚然,观众不会拒绝影片的宏大主题和励志动机;相反,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这样的宏大主题和励志动机更能为观众感同身受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即便如此,了解观众的心理并根据观众的需要讲述这个故事,仍然比满足其他各个方面的意志重要得多。从根本上看,是观众的数量决定着影片的命运。

站在善待观众的立场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可以更进一步地聚焦在刘长春的体育天赋和个性魅力。这样,影片所讲述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而且同样会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实,观众早就知道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只有刘长春“一个人”,但真正渴望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是刘长春“这一个”而不是其他的运动员代表了中国。现在的影片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或许是拍摄条件的限制,或者必须为尊者讳,影片既没有充分展现刘长春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跑步才能,也没有通过独特的细节和有效的情节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质及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李兆林饰演的刘长春,已经具备观众想像的、作为一个民族英雄所需的俊朗的外形与坚执的品格,但还缺乏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儿子以及作为一个丈夫,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选手必须禀赋的个性魅力。在观众心目中,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除了必须是一个传奇之外,还应该拥有更多的常人的特质。在电影中,英雄是可敬的,但走向观众的品质是可爱。

站在善待观众的立场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既可以在传奇性上走得更远,也可以在纪实性上开动脑筋。在传奇性上走得更远,便可以博采中外体育影片之众长,杂糅刘长春时代中外运动员之性情,打造一个接近于关东大侠的刘长春。体育题材的电影,原本就跟动作片具有不可分割的亲缘性。这样,刘长春在东北大学的训练,便可不必安排如此之多的情节,展现德国教练的谆谆教诲与危机解困;刘长春在战乱频仍的大地上追求理想、奋力前行,也可不必表现得如此落魄与悲愤;尤其是大可不必详述邮轮上的一切,那个狭小的空间,无法让刘长春及他的观众快意恩仇、纵横驰骋。而在纪实性上开动脑筋,意味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还需要在各个方面捕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貌,努力还原那种更能为观众所认同的环境和氛围,甚至需要在历史文献上进行更有价值的解密和揭密,让刘长春及他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回到那样的时间和空间,潜心体会一个民族、一个中国人身陷危难之中的遭遇和命运。

观众善待是电影人的运气和福气,善待观众则是电影人的职责和品行。

❸ 急求对电影《一个人的奥运》的感想,要600字!~如题 谢谢了

感性的主题,以和平参与的方式巧妙的化解战争和仇恨。因为当时的外界条件,中国的东北被日本侵略,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到这部分主题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爱国心和敌对情绪。而影片巧妙的化解了战争,没有引发更多的仇恨。将重心转移到了刘长春赴奥运事件的本身上,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爱国激情和参与奥运会的积极性。 感动的故事,以众人从反对到支持表现对奥运会的期盼。影片每一个环节的设制,都是为了表现出刘长春一定要去参加奥运会的决心,从父亲一开始对儿子的不理解,到看到日本汉奸追到家里的真正本质,勇敢的对儿子说出了最真挚最感人的话;从同学关戎波的无辜牺牲,感到到了一个民族在落后状态下被人屈辱的无耐;从姚可秀抗议的被打和误解,促使刘长春一定要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的决心;从妻子姜秀珍从等待到支持的感人场面,刘长春感受到了最无穷的动力。 当然,这些身边的人,从开始的不支持到最终的改变观念,都表现出了国人对奥运会的期盼,对和平的期盼,对中国强大的期盼。

❹ 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感

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到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事迹。那个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有资格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为了这一刻,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参赛建议,一心只想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为此,他不得不含泪告别父亲和妻儿,躲避关东军的一路搜查,在张学良将军的资助和多位国际友人的帮助之下,经过海上23天漂泊,终于代表四万万中国人站在了奥运会的跑道上。他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他以不屈不挠地姿态,战斗在赛场上,谱写着爱国的诗篇。 刘长春是早年东北大学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擅长短跑,多次参加各类比赛,成绩优异。在一次中日对抗赛中获得金牌,1932年的中国,战火纷飞,“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东北大学被迫解散,刘长春也回到了大连老家。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再参加体育比赛了,,孝顺的刘长春只好把追求目标暂且放下,娶妻成家。但是,他一直郁郁寡欢,整天沉默不语,善解人意的妻子鼓励他振作起来,继续体育事业,并陪他一起坚持锻炼,备战奥运。日方想让刘长春代表“满州国”参赛,使伪满独立的计划得逞。可是刘长春主意已定,他要代表中国!刘长春别妻离家,经过了重重困难和生死考验,终于来到了北平。他把一封用心血书写的长信亲手交到民国体育局局长的手中,可是局长表面答应上报南京政府,转身却连一眼都不看就把信撕毁了!这让刘长春气愤至极,痛打了局长。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求助他的母校——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好不容易拦截了少帅的汽车,历数参赛志向和自己的短跑成绩,张学良爽快地答应资助他,并送给他一幅“关云长单刀赴会图”。最终,他登上客轮,驶往第十届奥运会主会场——洛杉矶。由于天气原因,轮船被迫停泊在檀香山港,眼看就要开幕了,教练乞求船长启程,帮他们尽快到达,但船长要为旅客的安全负责,没有办法帮他们。后来船终于启航了,但离开幕式只有三天了,中途还要到旧金山停靠!情急之下教练突发奇想,请求船长直接开到洛杉矶,船长说我同意,在一位美国姑娘的热情帮助下,大家都给予了理解,于是轮船径直驶向洛杉矶。抵达港口时,距开幕式只有一个多小时,船长破例让刘长春二人先下船,迅速乘坐专车向主会场开去。但临近会场时又严重堵车,心急如焚的刘长春干脆跃下车,跑步前往会场,终于来到了奥林匹克大会。他和教练两人代表中国第一次走在开幕式的运动员队伍中,刘长春手执国旗,迈着矫健的步伐,展示了中国人的英姿。因近一个月的旅途劳顿和心理压力,次日,100米预赛他竟然只取得了倒数第二名,无缘决赛如期举行。正当刘长春陷入失利的痛苦中时,外国媒体又以100米失利大作文章;国民政府为了防止事态继续扩大,要求他们申请退出第二天将要举行的200米比赛。刘长春并没有顺从,跟教练解释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让外国人看看我们并没有被战争打垮!教练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撤销了退赛的决定。200米比赛开始了,就在发令枪响的一刹那,影片戛然而止,定格在刘长春起跑的姿势上…… 历史告诉我们,要爱我们的祖国,要爱我们的家人。只有国家强盛,才不会让他人欺负,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再大困难也难不到为国增光的信心与勇气。

❺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内容和观后感,急需!!!!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每逢周末的傍晚,到月城广场跳舞的人要多得多。

印象里尤其深刻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老者,鬓角虽已斑白,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他常常穿一白背心,裤兜里揣着手帕,只要天气允许,几乎都在。他跳得也很有意思,很投入、很自我,从不受围观人的多少和旁边左右共舞者的影响,不时拿手帕来揩把鬓角的汗。

到我注意他时,发现闲看者最喜欢围观他所在的那个跳舞小群体,有时甚至造成水泄不通的热闹场面。爱秀身材的少女和激情澎湃的男生,以及一部分坚持锻炼身体的人,也许是不自觉的,都爱以他为中心跳。时间久了,渐渐感觉他就像是这个临时小团体的精神领袖。

前段时间看央视播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日本资助,历经艰险,一个人代表四亿中国人,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事。虽然有事耽搁电影没看完,但刘长春这个名字,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脑里,与其说那是种傲视强权的可贵勇气,不如说是一种对独立人生情节的追求。

人之处世,往往要受到各种冲击、诱惑、排挤……这些合力妄图一点点磨蚀、震荡、弯曲我们的人生。在这些外力中保持内心的完整,实在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类似那位老者和刘长春所向我们展示出的精神的高蹈和人格的不屈,就如同身体的脊梁,支撑住一个“自己”。

端午佳节,喜庆之余我们又会习惯性的对屈原作一番怀想。我想,屈原在经历了二千三百来年仍然让我们缅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文人的独立气节和爱国风骨,泽被中华。

对这样一种独立人生的追求,正在日益形成“围观”和缅怀的距离,不能说不是一种心痛。

❻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观看了一场爱国主义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影片讲述了1932年刘长春拒接满洲政府的邀请,而接受张学良将军的资助,历经25天的长途跋涉,独自一人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传奇故事。当年的刘长春虽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努力拼搏精神,如春风拂面,震撼着心灵,激励着中国人的斗志。

奥运给了人类一个美好的梦想,76年来的梦逐,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巨大成效,足以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巨龙的发展与腾飞。

奥运会的头衔落定于一个民族,就证明世界承认了一个民族,一个健康、优秀、蒸蒸日上的民族,透过体育健儿们不屈的奋斗,人民将更加深知挑战极限的真谛;透过奥运会那永恒不变“重在参与”的口号,人们将越发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威力和荣耀。
当镜头定格在主人公刘长春从洛杉矶奥运会的200米预赛跑道上冲出的那一瞬间时,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愿我们祖国也跨越一切困难和灾难,向前冲!

❼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的作文

观众善待与善待观众

——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一部以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为题材的电影,又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公映,不仅应该跟家国运命的宏大主题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呈现出鼓舞民族士气的励志动机。这是影片本身决定的,也是中国观众期待的。只要达到了这一目标,善良的观众便不会期待得更多。

作为观众,我选择了5月22日UME北京华星国际影城22:25放映的一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华星国际影城的排片计划所打动,除了好莱坞的《钢铁侠》、《奇幻精灵历险记》,韩美合拍的《龙之战》与波兰的《盗走达芬奇》之外,影院方面仍以一天4场的频次排上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但我更加迫切地想要知道:在接近深夜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到底是什么样的观众,会主动地花费60元票价,走进电影院观看这样一部奥运题材的国产励志电影。

加上我自己,这一场放映共有7个观众。当镜头定格在主人公刘长春从洛杉矶奥运会的200米预赛跑道上冲出的那一瞬间时,7个人的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观众是极为可爱的,他们从各个方面都善待了这部影片。

但这部影片还可以更好地善待它的观众。

我这样表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成绩。事实上,创作者已在各个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在想,如果影片更好地善待它的观众,这一场放映的票房或许会上升到现在的10倍甚至100倍。这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更加满意的数字。

在我看来,善待观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始至终都要去了解观众想看的到底是什么。诚然,观众不会拒绝影片的宏大主题和励志动机;相反,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这样的宏大主题和励志动机更能为观众感同身受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即便如此,了解观众的心理并根据观众的需要讲述这个故事,仍然比满足其他各个方面的意志重要得多。从根本上看,是观众的数量决定着影片的命运。

站在善待观众的立场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可以更进一步地聚焦在刘长春的体育天赋和个性魅力。这样,影片所讲述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而且同样会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实,观众早就知道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只有刘长春“一个人”,但真正渴望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是刘长春“这一个”而不是其他的运动员代表了中国。现在的影片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或许是拍摄条件的限制,或者必须为尊者讳,影片既没有充分展现刘长春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跑步才能,也没有通过独特的细节和有效的情节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质及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李兆林饰演的刘长春,已经具备观众想像的、作为一个民族英雄所需的俊朗的外形与坚执的品格,但还缺乏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儿子以及作为一个丈夫,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选手必须禀赋的个性魅力。在观众心目中,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除了必须是一个传奇之外,还应该拥有更多的常人的特质。在电影中,英雄是可敬的,但走向观众的品质是可爱。

站在善待观众的立场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既可以在传奇性上走得更远,也可以在纪实性上开动脑筋。在传奇性上走得更远,便可以博采中外体育影片之众长,杂糅刘长春时代中外运动员之性情,打造一个接近于关东大侠的刘长春。体育题材的电影,原本就跟动作片具有不可分割的亲缘性。这样,刘长春在东北大学的训练,便可不必安排如此之多的情节,展现德国教练的谆谆教诲与危机解困;刘长春在战乱频仍的大地上追求理想、奋力前行,也可不必表现得如此落魄与悲愤;尤其是大可不必详述邮轮上的一切,那个狭小的空间,无法让刘长春及他的观众快意恩仇、纵横驰骋。而在纪实性上开动脑筋,意味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还需要在各个方面捕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貌,努力还原那种更能为观众所认同的环境和氛围,甚至需要在历史文献上进行更有价值的解密和揭密,让刘长春及他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回到那样的时间和空间,潜心体会一个民族、一个中国人身陷危难之中的遭遇和命运。

观众善待是电影人的运气和福气,善待观众则是电影人的职责和品行。

❽ 求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感作文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今天看了两次电影,名字都叫《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放得正合时宜,在我国的北京将首次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可是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泪努力啊!这将不再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我想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特别是在经历过在大灾大难的中国人,我们将用所有的痛失与感慨都化为一种顽强的、不甘落后的体育精神,用娇健的身躯奔跑在世界之林上。。。。。。。

故事发生时离我们也算久远了,在东北战争时,张学良当东北大学校长时代,其中有一个人叫刘长春。宣传单里是这样介绍他的:

1932年

他——刘长春

他——一个人必须刻服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

他——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林匹克的跑道上

他——要庄重的向世人表达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甘落后追赶世界的意志。

这已是电影内容最好的概括了。宣传单上还特别提醒观众要自备笔记,认真写好观后感。对于观后感的话,也许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思想层次都不尽相同。但我想每部励志片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观众真真正正的懂得一些,然后把懂得的不露声色的表现出来。我不明确什么才是体育精神,什么才是爱国主义,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叫刘长春。我们的付出不像某些人那么伟大,毕竟伟大是要讲条件的,但我的心中都坚持为中华儿女加油。当刘长春为了能如期参加奥林匹克,要求船长改航,而条件是必须征得所有旅客的同意。最后一个美国人坚决不同意,原因很讽刺:堂堂这么大一个中国抵挡不住一个小日本的侵略,他在华辛苦建起的工厂一夜被毁,中国只是东亚病夫,不值一帮。他们决定以跑为赌。11秒的时间是乎在凝结,一种与刘长春感同身受的不能输的感觉油然而起,心中不停地为他加油。他的奔跑激动着含满泪花的双眼。当宣布刘胜时,幕前幕后都响起了自发的掌声,仿佛他已站在奥运领奖台上一样。

电影最后结束时定格在刘长春奥林匹克比赛时的一个奔腾动作.它留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到底刘在比赛中取胜没有?借助刘的一段话:难道说只为了取胜才参加奥林匹克吗?难道说因为不能取胜就不参加奥林匹克吗?如果你们真的想知道答案,让我告诉大家:刘长春赢了,至少他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目中赢得无比光彩夺目,更重要的是他把中国的国旗首次飘扬在奥林匹克的上空。让我们都来记住这位奥林匹克的先驱——刘长春。

❾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观后感怎么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每逢周末的傍晚,到月城广场跳舞的人要多得多。

印象里尤其深刻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老者,鬓角虽已斑白,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他常常穿一白背心,裤兜里揣着手帕,只要天气允许,几乎都在。他跳得也很有意思,很投入、很自我,从不受围观人的多少和旁边左右共舞者的影响,不时拿手帕来揩把鬓角的汗。

到我注意他时,发现闲看者最喜欢围观他所在的那个跳舞小群体,有时甚至造成水泄不通的热闹场面。爱秀身材的少女和激情澎湃的男生,以及一部分坚持锻炼身体的人,也许是不自觉的,都爱以他为中心跳。时间久了,渐渐感觉他就像是这个临时小团体的精神领袖。

前段时间看央视播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日本资助,历经艰险,一个人代表四亿中国人,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事。虽然有事耽搁电影没看完,但刘长春这个名字,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脑里,与其说那是种傲视强权的可贵勇气,不如说是一种对独立人生情节的追求。

人之处世,往往要受到各种冲击、诱惑、排挤……这些合力妄图一点点磨蚀、震荡、弯曲我们的人生。在这些外力中保持内心的完整,实在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类似那位老者和刘长春所向我们展示出的精神的高蹈和人格的不屈,就如同身体的脊梁,支撑住一个“自己”。

端午佳节,喜庆之余我们又会习惯性的对屈原作一番怀想。我想,屈原在经历了二千三百来年仍然让我们缅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文人的独立气节和爱国风骨,泽被中华。

对这样一种独立人生的追求,正在日益形成“围观”和缅怀的距离,不能说不是一种心痛。

阅读全文

与观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如何评价刘长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兰州电影有哪些 浏览:863
瘫痪女小叶是什么电影 浏览:305
男的美人鱼电影有哪些 浏览:265
电影机动部队哪一部好看 浏览:673
如何像电影一样加特效 浏览:890
哥斯拉2电影多少分钟 浏览:387
你的目光所及之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浏览:827
十大好看的神话电影 浏览:132
吃饭或者看电影怎么牵手 浏览:257
香港哪些电影未在内地上映 浏览:400
怎么在手机电影加字幕 浏览:921
2018有什么特工电影好看 浏览:727
女追男有床戏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10
周星驰哪一部电影比较好看吗 浏览:1000
电影票线下怎么买 浏览:414
宿醉1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672
为什么拍电影背景是绿色的 浏览:664
大红灯笼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628
一个兵救了很多人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392
国产人生电影有哪些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