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帝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会那么强大
可抵上农耕民族百万步骑。而且蒙古人以及把骑战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加上他们骁勇擅于骑射。他们打战一般不攻击城池,先靠机动快速穿插到你的重镇大城把你围起来, 以抢掠四方作为军需,他们一般作战是不考虑后勤的,在陆地上跟他们决战根本没胜算,除非你的兵力优势在他们8倍以上,他们就很难取胜了。宋朝腐败出名的,武备长期不理,军队吃空额等情况,战斗力极其低下,加之以文制武的策略,军人是没地位的,大胜了是他们指挥有方,军队和将领只是工具,输了就是他们不拼命。没有战场指挥权,空有100万大军,基本没战斗力,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兵临城下,守城一方马上要上报州府,州府又分了三个机构负责地方军政,打仗除了军队,还得有粮食军需的,三个人一个管理行政,一个军需后勤、一个负责战略部署,三个人不统一意见,大不了的。往往一个命令还没发出去,城池已经破了。蒙古人很聪明打下后一般只要不是死命抵抗的他们不会乱杀,特别是会手艺的人,他们利用这些人遭火气、攻城器械,攻城战就用投诚的汉人和金人、契丹人军队。他们只负责最后的冲击。就这样他们慢慢的军队就多了,而且主力军全是汉人军队,他们到了蒙古人手下都能得到成吉思汗重用,拥有了在南宋不能享受的武人待遇,财富等等,而军队的军需粮饷有保障了,军心也就稳定了,各个打仗都卖命呀,那时候那里现在这么严重的汉奸观念啊,都是为了过好日子,吃的好。征伐西方就更不要说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比是具有很多优势的,欧洲人打仗傻不拉唧的跟你布阵绝对,那有中国的身36计之类的东西,经常是打了就跑,或者根本就绕过你打你后方粮草的地方,等你军心乱了再会过来打,或者利用步兵正面拖住,铁骑侧翼飞射,以及抛射火气,对方那见过火气、毒烟之类的东西。根本就打不过。蒙军巅峰时期在西方的征服军有18-22万之众,当中蒙古人的骑兵最多6万,加上一些契丹、金人、溪人等骑兵。汉人主要以步兵和工匠为主。
② 蒙古国现状是怎么样的
蒙古国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从北京乘飞机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只要两小时,两国之间还有铁路相连。2003年共有约6万中国人持旅游签证进入蒙古国,他们大多是生意人和劳务人员,只有几千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者。目前,蒙古国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旅游目的地国,具体协议正在商订中。 乌兰巴托人的衣食住行 乌兰巴托建在群山之间的丘陵地上。乌兰巴托主要街道的建筑有很浓的俄罗斯味,很雅致,一般3—5层,全城建筑最高的也只有十几层。市中心有很气派的大广场,商业区有一个和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模一样的商场,连楼梯扶手用的石材都是一样的,据说用的是同一张图纸。乌兰巴托新的居民生活区正在崛起,相比之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很像中国同时期建的五六层的楼房;再早些年代的的建筑虽然很陈旧,但是仔细看都很考究;还有大量低矮的房屋建在坡地上,中间夹着不少蒙古包。稍出市区,大片大片的山地草场扑面而来,草不高,牲畜自由啃食----蒙古国的牧业基本处于自然放牧状态。一到周末,草原上景色好的地方常有有城里人开车出来游玩。 相对于首都的88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来说,乌兰巴托的汽车还是相当多的,大街上跑的全部是外国车,韩国二手车最多。蒙古国基本没有自已的制造业,经济上的三大支柱分别是采矿业、农牧业、和零售业。由于人少,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这里的住房使用大量木材,树木随便砍伐;下雨虽少但是城市不缺水,几条河流的水又多又清。蒙古国人盖房子用地除了在市中心,基本不受限制,很容易得到政府批准。 乌兰巴托是一个纬度和海拔都比较高的首都,又处内陆深处,因此冬天漫长。但是它的夏天却凉爽迷人,白天很长,晚上9时多天还亮着。乌兰巴托商场关门较早,百货大楼晚8时下班。乌兰巴托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比较悠闲,全市有3000多家酒吧、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对蒙古国人的生活水平很难下一个结论,蒙古国公务员的平均月工资大约80元美元,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挣150美元,但是大家的实际生活好像比这个数字反映的要好些。蒙古国人自己认为,他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几年好多了。手机在乌兰巴托市已经相当普及,而且是单向收费;但是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上网不方便。 蒙古国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的人很多,普遍见多识广。在牧区,我们参观了一个牧民家庭,除了老两口,还有4个女儿,其中2个在国外,蒙古包的墙上挂满了女儿们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老人骄傲地说,即使最偏远的牧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在发生什么。乌兰巴托人的生活习惯受俄国的影响很大,食品结构虽然还是蒙古民族的,但是餐具和吃法都是西式的。3天下来,我们在乌兰巴托没遇到乞丐,但是旅游点卖小商品的儿童很多,有的缠着追着客人要求购买。 蒙古国媒体的格局近年来变化很大,但是“大哥大”依然是国家电视台,它有一个频道和400多名工作人员。乌兰巴托另有几家新的私营电视台,都只有几十人或百人左右,这只相当于大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组。不过,乌兰巴托市民能看的电视频道有几十个,它们大都是国外的。乌兰巴托报纸种类挺多,但是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只卖1万多份。蒙古国近年来基本没生产过像样的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几乎全是进口的,中国的《还珠格格》家喻户晓。这个国家最红的几个明星都是歌星,大影星一个都没有。由于蒙古国自己生产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蒙古国人实际在通过外部的资源充实自已的文化生活。世界上很多人口少的国家其实都是这样,人们并不因此感到寂寞。 蒙古国去年生产国内生产总值11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则达到4.4亿美元,是蒙俄贸易的两倍。中国是蒙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蒙古国去年全年入境的外国人大约20万,中国人占了六七万。蒙古国出境的人中,到中国的也最多,去年达到41万多人。他们除了到中国旅游,做生意,每年有3万多人是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看病----内蒙古的一些医院与蒙古国方面签有合同,向这些病人提供优惠。还有很多人把北京当作中转站,前往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及世界各地。像天津港成为蒙古国货物的最重要出海口一样,北京也成为越来越多蒙古国人出国的第一个落脚点。 中蒙之间的道路交通目前还不够发达,目前,中蒙间只有铁路相连,没有公路交通。中蒙铁路纵贯蒙古国,它是中蒙贸易的主要通道。乌兰巴托到中蒙边境扎门乌德的公路正在修建中,一共700公里,目前已经修好了500公里。这条路同时也将是连接中俄的公路干道。中蒙之间有11个边境口岸,但是目前只有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口岸是常年开放的。蒙古国全境无高速公路,我们见到的最好的公路也是上下各一车道,而且保养不理想,路面坑洼多。蒙古国人开玩笑说,这些路都是高速公路,因为他们的司机在这样的路上行驶,车速一点也不慢。 蒙古国欢迎中国游客 随着蒙古国成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大量中国游客去蒙古国观光的情况会不会出现呢?蒙古国方面非常希望事情会这样发展,但是从目前看问题还有不少。 首先是蒙古国的旅游设施不足,乌兰巴托市仅有4家按蒙古国标准评出的四星级饭店(相当于中国的三星级),全市所有的旅游床位加起来只有5600张。乌兰巴托市周围约有140个旅游点,但是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草原上搭建起一些蒙古包。据蒙古国旅游局的官员介绍,西方游客来蒙古国,一是向往这片原始的自然风光,二是对真正的游牧生活充满兴趣。他们往往喜欢冒险,不怕在旅途中吃苦。比如在蒙古国最西部山区,也就是中国新疆著名景区喀纳斯湖对面的蒙古国境内,几乎没有路,但是去年1年约3000名西方旅游者在那里登山,在没有缆车(蒙古国全境无缆车)的陡坡上滑雪,睡帐篷。这位蒙古国旅游局官员坦陈,欧洲人好冒险,亚洲游客更偏好舒适。因此,蒙古国方面正积极发展旅游硬件设施,并且欢迎全世界的商人前来投资。 第二个问题是,蒙古国的物价比中国贵,虽然中国旅客对于去西方国家旅游费用较高能接受,但是他们往往把蒙古国想成是物从比较便宜的国家。蒙古国的旅馆都比中国相同标准的旅馆贵, 四星级的旅馆要70美元左右1天。旅游门票和机票目前还实行价格双轨制,对外国人的收费高。旅游局官员说,1个游客在蒙古国逗留一天,要花人民币大约800元(我们算着可能要高些),加上往返程机票3000多元,签证费200多元。如果参加蒙古国6日游,一个人至少要七八千元。这个价格显然对中国人来说偏高了。 但是蒙古国要吸引中国游客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从外交部到旅游局的高官,都一再向我们表达了这一点。旅游被确定为蒙古国经济新的最大亮点。最重要的是,神秘的蒙古国在吸引着中国人,这是一个纯天然的国家,空气与河流都是透明的,一出机场就能闻到草原的清香,入夜在市区就能看到满天的星斗。这里还有藏传佛教的寺院,中国建筑风格的古代宫殿,能看到“万寿无疆”“乐善好施”等中文牌匾。这里还有3000万头马牛羊和骆驼,有一望无际、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美丽大草原。
③ 蒙古电影的蒙古电影合作史
蒙古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即与苏联密切合作。一方面是苏联帮助培养蒙古的电影专业人才,一方面是合作拍片。蒙古的第一部故事片《蒙古之子》(1936)及著名影片《他叫苏赫巴托》 (1942)是由苏联导演拍摄的。蒙古和苏联合拍的主要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后合拍的还有:《草原勇士》(1956)、《结局》(1968)、《敌军士兵们,听着!》(1972)、《戈壁兴安岭之战》(1982)等。
④ 如何解析蒙古电影《黄金宝藏》
《黄金宝藏》是难得一见又远超预期的蒙古电影,该片既是一部优秀的爱情片,也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蒙古国电影《黄金宝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陈旧思想的压迫下被父母抚养成男孩,以保护她父亲执念和家族的尊严。随着长大之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长大之后遭遇心爱的人,她鼓起了摆脱命运枷锁的勇气,在与父亲执念的激烈斗争中,她终于获得了自由,开始了新的生活。
影片没有英雄主义、人文地理和壮丽的草原风光,而是在有限的场景中描写了蒙古族牧区在“男尊女卑”思想下的社会问题。那么,凭什么这样一部具有批判性的电影呢?在我看来,根深蒂固的爱只是他的表面,打破陈旧的思想,实现自我是成功的核心。
本文从女主角泰平“自我认知、意识觉醒、拯救与反抗”三个阶段出发,阐释女主角泰平如何打破陈旧思想,获得真正的自由,走向新生活。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将谈谈这部电影对女性的价值和蒙古国以及对女性价值意识的一些实践思考。
在电影中,女主角泰平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英雄杭凯会写作。这一方面反映了传统观念下对女性教育的轻视,另一方面也通过杭凯文化表现了他的思想观念与与时俱进。
文化基础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和灌输的扭曲价值观的形成不仅破坏了自我同一性的选择,也破坏了追求幸福的自由。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影片告诉被压迫的女性要有勇气挣脱思想的桎梏,找到真正的自我。
因此对于受压迫的女性来说,电影片名“黄金宝藏”可以理解为泰平,在自助过程中,父亲执念可以释怀并找到彼此的真实“黄金宝藏”。
⑤ 蒙古电影的介绍
1935年,蒙古电影制片厂在乌兰巴托建成。从1936年开始拍摄纪录影片,从1937年起,摄制定期新闻杂志片。第一部由蒙古人导演的故事片《诺尔吉玛的道路》(T.那楚格道尔吉与 .谢弗菲尔导演)于1938年问世。
⑥ 蒙古国的娱乐产业
蒙古的娱乐文化不像中国 不过有很多 比较西方化的 早起的以呼麦 长调 高音等为主的在俄罗斯一带流传的多 当今的年轻人说唱特好 有日本发展的 美国发展的 电影等有超级幽默的 在中国很少进来 记得有个欧洲得奖的片子叫“小黄狗的故事”是跟德国合拍的 在中国电影频道播放过
⑦ 蒙古电影
动作片啊? 好像蒙古的很少有动作片。 艺术片比较好看,如 哭泣的骆驼 等
⑧ 蒙古族是怎样发展的
蒙古族很早以前就生息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民族。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有一片广阔无垠、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就是蒙古族的摇篮。
天苍苍、野茫茫的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西部、额尔古纳河上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原牧场,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年华。或者说他们是在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装备好了、梳妆打扮好了,然后才走上历史的大舞台,演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戏剧。当他们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一群牧人,而且是一群有组织的、全副武装的骑手和战士了。
大约在唐朝初期,蒙古人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并不断地向周围发展了;10世纪后,这里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一支比较大的部落叫作“蒙兀”。“蒙兀”是蒙古一语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后来还有一些同音不同字的译写,如“萌古”“萌骨”“蒙古”
等,到了元代,已普遍地称为“蒙古”。
⑨ 蒙古的复兴需要如何发展
其实蒙古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哪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又原理海洋,终年高温少雨,沙漠就多了。
所以,不是蒙古人不行,而是地理环境限制了蒙古的发展。蒙古没有像日本一样优异的运输条件,但可以修建铁路。
蒙古要发展,可以从工业先开始,蒙古的矿产应该丰富吧,等工业发展了,再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地理原因,蒙古很长时间只能靠进口粮食了,当然,做出农牧业品牌,摄取丰厚利润,以抵消粮食贸易逆差。
不过,我说一句,在21世纪让世界第二次为蒙古而震撼是无可能了,毕竟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蒙古只有两个邻国,打中国?估计没几十年发展搞不过,俄罗斯?更别说了,估计22世纪去了。扩张不了,靠蒙古贫瘠的土地,发展上百年都可能只是中等发达国家。
⑩ 蒙古帝国是如何发展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蒙古帝国的大业,他横征世界,勇猛无比。
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帝王建立过如此巨大的国家。忽必烈统一中华版图用了很长时间,其过程非常惨烈。一种处于落后形态的文明占领先进文明主导的地区,其治国的难度可想而知。蒙古人统一中国之后,虽然治国方面推行了不少弊政,如将当时的人分为四等,由此使汉族人在任职、科举、待遇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但也实行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如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将儒家思想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实行行省制度,推行纸币,重视对外贸易等。这个在马背上取得政权的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兴文治,任用贤能,出现了很多治理国家的能臣,如耶律楚材、郝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