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和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哪个厉害
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和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哪个厉害
当然两个都厉害
如果作为演员的 话
被电影导演认可比较重要,可以有好多的戏拍
被评论协会认可口碑好,票房好!当然也重要!
双管齐下才行!
2. 翁子光的介绍
香港影评人,编剧,导演。“香港影评人协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正式会员,多次担任“香港国际电影节”、“鲜浪潮短片比赛”、“台湾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优质华语电影大奖”及“华语传媒大奖”评审。电影《明媚时光》编剧及导演,电影《微交少女》编剧及导演,电影《僵尸》、《救火英雄》和《爸爸》的编剧。2014年拍摄电影《踏血寻梅》。该片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9项提名,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7项奖项。
3. 林超荣的介绍
林超荣,昵称超人,是香港传媒人及电影、电视创作人及同时是香港编剧家协会执委,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林超荣毕业于荃湾圣芳济中学、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曾任无线电视及电影编剧,作品有《笑声救地球》、《中环英雄》、《漫画奇侠》、《明月照尖东》、《历咕历咕对对碰》及《醒狮》等。
4. 香港电影奖项有哪些最高奖是那哪个
一,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奖项数量较少,没有技术奖项。每年还同时评选当年10大华语片和外语片。
二,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三,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四,双周刊奖
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由影评人投票选出,分为“十大华语片”及“十大外语片”。评选范围是当年在香港地区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后该评奖纳入“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最高奖就是金像奖
5.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和金紫荆是什么电影奖项,权威吗
这个家伙真烦,只知道做广告。我来回答你吧。
1995年,一群影评人鉴於当时本地长期缺乏由影评人组成的团体,以及体现专业影评人选择的香港电影年度评奖,在发起人召开多次筹划会议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於一九九五年三月正式成立,成为同类型组织的首个。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影评人,促进电影评论的独立自主精神;倡导从文化和艺术角度评论香港电影;对香港电影的成就重新作出评价。
一直以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通过出版、举办讲座、放映会及座谈会等,在文化艺术普及教育上已立下不少佳绩,除继续这方面已建立了相当基础的工作外,因应社会情况及当下契机,我们於未来一年在电影文化艺术教育上加强力度,针对特定对象推行重点计划,是刻下的当务之急;尤其在现今的视觉文化年代,年轻人大量接收影像,青少年电影教育意义任道重远。
我们一直致力推广香港电影欣赏及评论,年来跟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过多次电影导赏和讲座,例如於2002-2003年与康文署合作举办了「名片巡回放映」,另外又设计及举办「世界经典电影课程」;今年我们更得到利希慎基金资助,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办「中学生电影教育计划」,由2004年的10月至2005年的5月,有超过六间中学参与,让学生了解香港电影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自2003年9月,我们的会员每月首个星期日都会在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KUBRICK书店,举行「90分钟纯沙龙」的聚会,让电影评论人和到场的影迷影痴尽情分享,开拓电影文化论述空间。另外,我们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合办的「CIA电影三面睇」,则继续成为港片工业人、影评人和观众的分享对话平台。而我们每年又会参与「牛棚书展」,不但售卖本会出版的刊物及会员的著作,同时又会举行讲座及沙龙交流会,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这些年来,我们努力提高电影评论的水平,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关注政府有关文化和电影艺术方面的政策,出版了二十一种著作,包括每年的《香港电影回顾》、《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
http://www.filmcritics.org.hk/big5/
这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官方网站。
港台影视奖——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1492/node1498/node1608/
这是有关介绍。
6. 综合奖与单项奖的区别
区别只有一个就是奖项形式不同。
1、综合奖是指以多种生产指标作为计奖条件的奖励形式。它的特点是:对职工的劳动贡献和生产(工作)成绩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统一计奖,重点突出。具体办法是: 把劳动成果分解成质量、数量、品种、效率、消耗等因素。
2、单项奖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以职济指标为条件计发奖金的各种奖励形式的统称。如产奖、质量奖、节约奖等。在规定此项奖金时,·!1定成某指标为得奖条件,而以完成其他有关指标,如节约奖应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等。
(6)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有多少会员扩展阅读:
各大奖项举例:
1、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
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2、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3、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该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4、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
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截止2013年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至1999年一共举办了36届,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
4、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惟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
7. 你好 经典影视片解读的其他章的答案还有吗
经典影视与人生智慧 经典影视与人生智慧 影视 王文平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电影(电视)释义: 电影(电视)释义: 电影(电视)主要是运用画面、音响、现代技术手段,塑造银幕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 合艺术。影视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 娱情的一门艺术。 1.综合艺术:综合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造型、文学、雕刻、建筑、装饰、工艺、 表演等艺术特长、包含现代科技(电子、高级机械制造技术) ,吸收当代声学、光学、电学、 电子学等科学技术成果为一体的流动的音像、流动的时间,运动的空间,塑造形象,表达思 想,感染民众的艺术。几乎综合了当今世界的全部科学成果。 2.特征:现代科技的产物;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结晶;影视艺术与大众传播媒介; 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影视既是艺术又是特殊形态的商品。 匈牙利著名电影学家巴拉斯: 电影三个特征: 1.特写 2.变化多端的方位; 3.蒙太奇。 宏阔的影像,奇幻巨大的造型;宏大的叙事。 动感球幕电影: 厅采用 70 毫米放映设备, 半球形银幕趱直径达 18 米, 观众观看电影时, 整个画面布满球体,视而不见银幕边缘,透射型的金属银幕,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使观众 享受变化万千,栩栩如生的万千气象。影厅内的动感平台,是集液压、电器自动化控制、计 算机动画为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当您坐在平台载体上, 整个载体能上下升降, 左右倾斜, 前后俯仰,即可摸拟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拟潜水器,饱览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随着 逼真的画面和平台载体的活动, 让人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 造成十分真实和惊险刺激的特殊 感觉,球幕动感电影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典( 二、 经典(classics) ) : 网络:经典,复合词。其中的“经”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 公文体制。 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 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 含义一: 经典是经过千百年长时间的时间的检验, 和经过千百万读者严格挑剔筛选出来 含义一: 的艺术品。 含义二: 含义二:经典具有第一次阅读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值得反复阅读欣赏,每一次都 有新收获的作品。即经典可以被反复阅读,反复阐释,反复界定的作品。 电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何判读它具有价值和意义呢? 世界电影奖项: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欧洲电影奖 ; (European Film Awards)瑞士
;法国凯撒奖(César Awards) ;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es) ; 中国电影节及奖项: 中国电影节及奖项: 上海国际电影节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每年 6 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 1992 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 中国长春电影节 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
1
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影基金会、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 1993 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 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 中国台北电影节。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始创于 1962 年,1964 年停办。1980 年恢复举办。 ) 中国电影华表奖(始评于 1957 年。中断了 22 年后,从 1979 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 年一届。 ) 中国电影童牛奖(1985 年) 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 于 1996 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 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 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 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 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 1995 年。每年 1-2 月举行 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三、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早在 1829 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 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觉滞留” 。 1895 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 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 。 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 16 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 稳定。1895 年 3 月 22 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 得成功。同年 12 月 28 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 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
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 、 、 、 等 12 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 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 1895 年 12 月 28 日世界电 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 智慧: 四、智慧:人类是一种具备灵性与情感的生命,拥有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记 忆力、 想象力、 忍耐力与审美能力等在内的高级智能型生命。 人具有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感情、意志、情绪、理想、信念。智力,理解力(intelligence)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聪明才智。2.梵语“般若” (音 bo-re)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 握真理的能力。3.智慧(wisdom,wit) :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 《新华字典》 ,第 10 版,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 月。 )4.心理学定义:智力是个体的一种心 理现象,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 是以抽象思维力为核心的。 它突出了知识的综合性和主体思维形式。5.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简称 IQ。通俗地可以 理解为智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认知力,模仿力,创造力等。也 包括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具体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 力。某种意义上智商就像电脑的硬件如 CPU,一个智商高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很复杂的 事情。就像酷睿级、I7 一类的 CPU 能够运转 windows7 这样的大型软件,而 386、486 只能 运转 DOS 之类的小型软件一样。 四大法门提高智商。这 4 种做法是:改变饮食习惯;营造一个具启发性和刺激感官的环
2
境;增强情商;制定一个目标、启发创意思考。 情商( (简称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简称 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 ) ( ) 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 商概念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提出的。 他们认为情商内容一般包 括: (1)自我觉察能力; (2)情绪控制能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控制冲动的能力; (5) 人际公关能力。 认识自身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能妥善管理自己的 情绪; (能调控自己) ;自我激励; (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认知他人的情绪; (与他人 正常交往,实现
顺利沟通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 低情商: 低情商:自我意识差。无确定的目标,也不打算付诸实践。严重依赖他人。处理人际关 系能力差。应对焦虑能力差。生活无序。无责任感,爱抱怨。 人生智慧:处世为人能力强 评判世界准确 生存、生活、工作、劳动、创造能力强 能力强, 准确, 人生智慧:处世为人能力强,评判世界准确,生存、生活、工作、劳动、创造能力强。 电影与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 五、电影与人生智慧。 1.励志电影《阿甘正传》 励志电影《 (Forrest Gump) 励志电影 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奖(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共获 13 项提名,最终 ( 摘得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六项大奖。 1995 年第五十二届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三项大奖。 1995 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 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 1995 年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提名。 ) 阿甘先天弱智,母亲性格坚强,要儿子过正常人生活,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 ,要他 “傻人有傻福” 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 ,还赐给 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 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 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中学时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 橄榄球场, 跑进了大学。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参加越战,中了埋伏, 飞毛腿救了他一命。跑的快, 成为乒乓外交使者,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 “说到就要做到” (A promise is a promise)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 ) “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 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 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 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而阿甘不愿 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3 年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 的儿子。珍妮得绝症死去。儿子上学。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 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汉克斯是一座超级反应堆。——TIME Magazin 阿甘头脑简单、纯真,缺乏主见,各个角色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导演 罗伯 特·泽梅基斯 “诚实、守信、
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 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 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 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 见与虚荣。——雷风修正 Jenny: Run Forrest ,run! Run Forrest! 珍妮:跑,福雷斯特,快跑! Mama says,"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 妈妈说, “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傻人傻福。
3
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 如果上帝要让人人都一样的话,他会给每人一双脚撑。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 A promise is a promise. 要信守诺言。 When I got tired,I slept.When I got hungry,I ate.When I had to go,you know, I went. 当我累了, 我就睡觉。 当我饿了, 我就吃饭。 当我想去,你知道的, 我就去。 (简单是福) 。 2.海明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 海明威《 海明威 老人与海》 ( 获奖: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 32 本书之一 ;1953 年获普 利策奖;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6 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48 小时内卖 出 530 万本,销量排名第一。 意义。 意义。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 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Every day is a new day. It is better to be lucky. But I would rather be exact. Then when luck comes you are ready.)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4.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 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的简直发紫了.(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 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 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 5.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 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Now is no time to think of what you do not have. Think of what you can do with what there is.) 6.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3.爱情《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 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 4.死亡《入殓师》 死亡《 死亡 入殓师》 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智慧是追求 创造。 追求、 六.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智慧是追求、创造。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Forrest Gump
8.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的历届回顾
历届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回顾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4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1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0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第22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9.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10.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什么级别
评论永远有17个人,3个专家,1 个小白,1个吹NB的,1个鄙视吹NB的,1个打酱油的,1个灌水的,1个蛋疼的,1个TM的求背景音乐的,一个说广告太长的,一个坐TM沙发的,一个说几分几秒的,1个废话连篇的,1个发自己视频连接让别人去看的,1个埋汰国足的,还1个什么什么省代表队要求下面保持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