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看了发条橙的原著小说,发现原来它有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尾。事实是这样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写完后投给美国出版社,出版社执意要删去最后一章来突显讽刺性,事实上把它搞成一个寓言。库布里克在拍完电影后表示自己没看过原来版本而是只参照了美国版,这让原作者很伤心。 我来说说我在看完原著书之后对发条橙的理解。发条橙的存在正是对社会进行的讽刺与批判,也是读关于“何为人”这一命题的思考。亚历克斯无恶不作,可以说做的让人恶心,但这是他本性的发挥,是本来欲望的体现。经历过“特殊”治疗后,他不在可能对社会做出邪恶的事来,成了一个“君子”。但君子是被迫的产物。而且使他成了上发条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人。这样的善比恶更恐怖,它是反人类的善。所以平衡非常重要,不限制每个人为自己做出的选择,同时让更多人选择对社会有意义,这样才达到平衡。极权社会的诞生往往是通过有少数人剥夺人们的选择权,逼迫他们从事所谓的对社会有利的事。但“善”从不是绝对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有人为少数人服务,已达到他们所要求的“善”“正义”。 发条橙的另外一层讽刺应该是亚历克斯在受尽警察折磨后来到小说家家中,以为自己遇到救命恩人,却沦落为政治工具的事。虽然最后他们让他痊愈,但并不是出于对亚历克斯的同情,更不是善良,他们脑中只有激进的言论。诱人的权力。这从政客软禁亚历克斯,迫使他跳楼成为最有利的舆论工具可以看出。 最后谈一下关于电影和原著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库布里克惊人才华和极好的电影让发条橙成为迷茫青春的代名词名扬海外。我觉得库布里克是幸运的他没有看到英国版,可以说如果他不以“我痊愈了”结尾而是尊崇原著的话,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和讽刺效果。而书本无疑也是成功的,安东尼的结尾有一个升华:亚历克斯一次偶遇彼得,发现他已经成家并有工作,他又想到贝多芬与莫扎特在18岁时已硕果累累。他不再迷惘不再疯狂,他也想到了成家与工作。可以说不久亚历克斯就会成为稳定分子。(这也许会让广大窥恶倾向者感到失望也会让广大文青感到失望)亚历克斯不再是恶棍,也不再是发条橙,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 正如原作者所说的小说与寓言是不同的小说是软的而寓言是硬的。库布里克和安东尼无疑是当代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贰』 如何评价电影《发条橙》
《发条橙》是1972年上映的一部犯罪科幻片,是一部视角奇特,表达主题另类的影片。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用电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高端的问题,该不该因为人的恶而剥夺他的选择权,让他成为一个温顺没有反抗没有脾气的人。
影片中的主人公阿历克斯是一个有着严重暴力倾向的少年,年少时便因轮奸、杀人被判监禁14年。他为了早日出狱,在监狱接受了“厌恶疗法”,通过持续的观看色情暴力视频,让观者对这些行为产生生理的反感。终于,阿历克斯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被释放出狱。
出狱后的阿历克斯并未获得更好的人生,监狱生活让他失去了家庭的认可,过去的仇人、街头的流浪汉对他拳脚相加,在他求援时遇到的竟是曾经被他杀害的女人的丈夫,于是他被非法监禁,成为别人对抗政府的武器。
终于他再次回到
『叁』 《发条橙》为什么可以成为库布里克经典的代表作
电影《发条橙》是著名导演库布里克在1972年创作的传世之作。
《发条橙》当年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影片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英国则直接禁止此片在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被解禁。
《发条橙》这部电影无论在镜头语言的表达,还是主题意蕴的挖掘上都堪称“教科书级”的作品,也正是如此,才让这部电影历经半个世纪,仍被视为影史经典之作。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作者:剑神弹棉花(网络知道认证行家)
『肆』 电影《发条橙》的名字发条橙有什么暗喻
关于发条橘子的意思,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时的序里说:“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来形容奇怪的东西。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所以,片名所暗示的则是上了发条(机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橘子”与“猩猩”一词相似)。而在小说最后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阿历克斯长大后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
『伍』 发条橙是什么意思
《发条橙》是197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所执导的犯罪片,由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领衔主演。该片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阿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却在“痊愈”后遭到正义的迫害的故事。
关于发条橘子的意思,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时的序里说:“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来形容奇怪的东西。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
(5)如何理解电影发条橙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Malcolm McDowell饰演阿历克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2、Madge Ryan饰演布络斯医生,阿历克斯的主治医生,厌恶疗法的创始人。在给阿历克斯注射某种药物后,布络斯医生就让阿历克斯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
『陆』 如何评价电影《发条橙》
《发条橙》做为曾被多国禁映的作品,这源于电影对何为自由的主流社会机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在怪诞的暴力渲染后该片着点于人自我意识对自由这一理念的深思,不拘的超现实科幻主义使库布里克呈现的光影滞重而真切,以此对现有体质深刻的讥嘲下是人自我意识迷茫的佐证,谁会愿意成为被装上发条的人?! (梦里诗书)
『柒』 被封杀30年的《发条橙》为何沦为禁片
暴力原因。
《发条橙》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该片最初在美国被定为X级,之后因其强暴及“极度暴力”的情节,被一些犯罪分子模仿,导致该片在英国被禁30年。
被禁之前,本片票房大卖,且获得了提名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剪辑奖。
2011年上映的修复版《发条橙》风采依旧,丝毫没有过时,人们感叹,“40年后人们对于暴力的理解才追上了库布里克这位天才导演。”
剧情:
阿历克斯是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的少年,他与其他几个和他一样的少年每天打架滋事。
一天,在与小流氓大打出手之后,他和几个伙伴来到了郊外的一处寓所,这是作家亚历山大的家,在阿历克斯的哄骗之下,女主人打开了了房门,他们不但痛打亚历山大,还当着他的面轮奸了他的妻子,而后,阿历克斯在伙伴中建立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他们决定晚上到富婆“猫夫人”家作案, 没想到“猫夫人”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报案,阿历克斯失手杀死了“猫夫人”之后被警察带走。
阿历克斯被判处14年刑期,为了早日出狱,他自愿成为监狱正在实验的“厌恶疗法”试验品。
在进行“厌恶疗法”期间,医生给他观看了大量的色情、暴力影片,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试验者“目不转睛”的观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期达到对色情与暴力的条件反射,让试验者远离色情与暴力。
“厌恶疗法”的实验结束了,阿历克斯在这种方法的治疗下变成了一个打不还口,骂不还手的人,被释放出狱。
『捌』 《发条橙》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发条橙”
因为《发条橙》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原著就叫《发条橙》。
《发条橙》是197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所执导的犯罪片,由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领衔主演。
该片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阿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却在“痊愈”后遭到正义的迫害的故事。
(8)如何理解电影发条橙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阿历克斯
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他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却遇到了自己的仇敌。
2、布络斯医生
阿历克斯的主治医生,厌恶疗法的创始人。在给阿历克斯注射某种药物后,布络斯医生就让阿历克斯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
3、“猫夫人”
独居郊外的女人。阿历克斯在手下的怂恿下由窗户进入“猫夫人”的寝室,“猫夫人”同阿历克斯展开搏斗,却被阿历克斯失手打死。
『玖』 才华横溢库布里克,主演《发条橙》,什么原因可以成为库布里克经典的代表作
一向不喜欢库布里克电影的风格和色彩,但这部电影的观点我倒是同意的,制度是种可以被随意捏造玩弄的虚无,相当可悲可笑——如果我理解对了的话。
作为有深度的影片还是有很多不理解,何况加上超现实主义色彩…其实绝对的乌托邦、大同社会被人们向往但决不会存在,这种理想社会何尝不是一种病态呢?
『拾』 《发条橙》讲了什么如何评价呢
这是电影史上最奇特的影片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惹来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讨论,而且其中暴力场面还被许多青少年争相模仿。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国家它一直被禁演,例如在英国,它便遭遇了近30年的禁演——直到这部影片的导演库布里克导演辞世之后,它才得以与英国观众见面。
除了涉及到暴力问题,这部电影也与“洗脑”有关——在西方世界,“洗脑”好像是最为恐怖的话题,甚至比变态杀手还要让人谈虎色变,因为“洗脑”意味着对个性的完全抹杀,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涉。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都表现了这一话题的恐怖,最著名的例如《飞跃疯人院》。而这部《发条橙》更是将这一问题放到一种极端的形势下进行拷问:即使对象是无耻堕落的小流氓,是不是也应该维护他的自由选择权利?是不是就像电影中的神父所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当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看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之后,他极力说服华纳电影公司于1969年斥资20万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随后他带着仅200万美元的预算,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库布里克借鉴了许多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随后英国禁止此片在其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在影片的开始,是一张脸的特写。它似乎在微笑着,可笑容邪恶而扭曲,它像是在欣赏着自己。随后镜头慢慢拉远,近景,中景,全景。我们看到超现实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弥漫着性与毒品的气息。这近乎达利式梦境的场景,就像是弗洛伊德的本我天堂,同影片中另外一些典型场景设置一样,这里有着浓重的超现实风格,陈设怪异,色彩浓烈,充满着性暗示的意味……故事发生于未来社会,几个充满暴力倾向的青年在亚历克斯的率领下,在刚喝过据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人奶后,他们开始到处去寻欢作乐。他们先是痛打了一个街边的流浪汉,而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为报私怨大打出手。库布里克用慢镜头表现着双方的恶战,音乐声中桌椅飞舞,玻璃破碎,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暴力美学”了(对比这段“暴力慢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随后的那段“性爱快镜头”:亚历克斯将两个少女猎物领回家进行乱交,库布利克用快镜头表现着整个性爱过程)。
一场恶战后,亚历克斯和同伙驾车飞驰,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在郊外的一处寓所,亚历克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这里的户主作家亚历山大夫妇借用电话,当门打开时,他们就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并当着作家面轮奸他的妻子……
第二天,亚历克斯痛打对自己不忠的手下,从而确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们就又一起准备以相同的方法进入富婆“猫夫人”家中,不料“猫夫人”早有防范,不但没有开门,还在亚历克斯离开后给警察通了电话。亚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而当他慌忙逃出“猫夫人”的公寓时,被意图报复的手下当场击昏,最后被赶来的警察逮捕。亚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
大概是由于那个时代像亚历克斯这样的恶性青年太多了,监狱资源异常紧张。为缓解这一问题和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当时的政府对这些青年采取了一项实验性的治疗措施。方法很简单:在对“实验品”注射某种药物后,用个人电影的方式将一些极端残忍和血腥的犯罪事件放大、加压,不停地给“实验品”看。而在药物的作用下,“实验品”的原欲与身体指涉着不同的方向,先天的快感与药物的恶心感使他们的身体无所适从,这种难以忍受的分裂状态将有效且强力抑制住“实验品”的一切恶欲……
不知底细的亚历克斯自告奋勇,自愿充当这项政府新实验的“实验品”。实验很成功,亚历克斯在实验结束后如政府所愿,变成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有性欲且绝对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
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而从事着魔鬼般罪恶勾当的亚历克斯就在这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中生存,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而可怕的上帝或是魔鬼,以及日益完善的,发挥着比他们更大作用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它们操纵一切的手,它们在黑暗中不动声色地为发条玩具们拧紧发条,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些玩具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库布里克在这部有意隐去时代特征的关于未来社会思考的电影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库布里克的这个疑问似乎永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