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徐克电影《青蛇》
刚开头修行20年的法海就收了一只修行200年的平和温顺的蜘蛛精(可能暗示法海是神明大蟒蛇神(八部天龙之一)转世),但是蜘蛛精产生的佛珠使他动摇,在紫竹林碰到青白蛇,原本要收妖,但看到俩蛇为孕妇遮雨,放她们一马并把佛珠给了她们让她们修炼。
昆剧念白变成了她们的平素言谈,白蛇娘子此番化作美艳人形游戏人间,因有千年道行相助,是以喜怒哀乐等诸多凡尘情感皆可生成,欢笑悲泣,随心而来,无异常人。而小青修炼时日尚浅,虽有凡人皮囊掩护,然而蛇性难改,小青可以说是一个心智在十一二岁的阶段,慵懒滑腻依旧,只知道随心所欲疯癫玩乐,不懂得伤春悲秋泪洒西风。小青见那书呆子许仙跟白蛇终日厮混纠缠,欢乐逍遥,不由得心生妒意,暗下决心要跟姐姐斗法相拚,不相信自己收不了许仙那一颗情鱼色心。刚开始还发洪水天灾,小青和小白去治水还碰见法海,法海看到她们有如此善心也感到很欣慰,但是小青好像对法海有意(小青前面就说过一句话“紫竹林的和尚也不错”小青对法海是有好感的),但是小白让小青敬而远之。
② 电影《青蛇》的评价
诗情江南,情欲浮尘——徐克的《青蛇》 作者:裴-雅 转自SOHU影音社区 看徐克的《青蛇》,自始至终贯穿的感觉就是:江南好,江南美,诗意的江南,中国人心中的江南情结,缠于景,缠于物,缠于情,缕缕浮散,悠悠不绝。 看那西湖烟雨如丝,画舫飘漾,白素贞与许仙初相会。才子佳人,百年修得同船渡。四目脉脉,情意流转。一颦一笑,诉尽了多少相思意。天地间,只余轻雨飞扬,眼前心头,幻化的皆是风月无边。江南的水意,就这样柔柔地荡漾着,春意,就在那绵绵春雨的浸润下,爬上了人的心头。于是,片中人笑得迷醉,片外人看得陶醉。 再到相别,许仙立于岸边许久,收伞递于白素贞,“留于遮雨之用”,转眼却见船头斜放一伞,讪讪间,白素贞却巧笑着接过伞,留下了一句:“箭桥双花坊巷口,姓白的那户人家”。多少江南的浪漫诗情,多少人间的旖旎风情,在那一声“箭桥双花坊巷口,姓白的那户人家”的重复中,缕缕地渗透了出来。想,人间多少的至真至性爱情,都由得这样的一个含蓄邀约中蔓延开始。此后,佳人妆楼倚望,公子凭栏遥想,外人呢,惹得心头一片惆怅穿行:何日待得佳人如此青眼? 及至许仙和白素贞的家,亭台画榭,曲廊通幽,更那池中水碧生凉,荷花凝朱含芳,江南的水乡,居家的诗意,已在这国画般的意境中袅袅升起,看一眼。都觉得让人心生无限的纯美感,想象居住其中,感受临水观花,风生水起,明月拓影,青莲浮水,再与佳人池边或漫步,或赏玩,或戏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那一抹古典的形色之韵,那一幕江南的淋漓水气,寄寓了多少中国人对家的温情遐想。更何况还有两个佳人为伴,一个温婉贤淑,一个野性媚惑,此情此境,除却神仙生活,世间还能有何可以形容得出?平生若得享用一日,便觉生命圆满,夫复何求! 再看景那形。看那红叶飘舞,竹影婆娑,蓝光幽微,小桥流水;看那张曼玉柳腰纤细,回风舞雪,尤物不可名状;看那王祖贤媚眼如丝,吐气幽兰,撩拨着心底的欲望青蛇;一切都是那样的迷离而绝美。
③ 如何评价徐克的电影《青蛇》
徐克想用《青蛇》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普遍的理解是,《青蛇》说的是一个多角恋故事。白蛇爱许仙,青蛇当小三,许仙脚踩两条船,青蛇勾许仙又勾法海。至于法海,是一个法力高强而性欲旺盛又死要面子的...淫僧。真有这么复杂吗?
或许都有一点,但都不是徐克要表达的重点,或者说,某些关系只是表象而已。
徐克要表达的,只有一点。那就是青蛇对白蛇的同性之爱。其他都是顺道说的。
我后知后觉。之前不少网友都已经有类似观点。这里加些视频,希望让这一妄说显得有说服力一点(CCTV6经常重播的《青蛇》是洁版,画面比粤语版少,部分台词也被修改,以下片段都截取自粤语版)。
④ 李碧华编剧、徐克导演的《青蛇》的价值在哪里
画面、镜头、演技都不可多得。
当然,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雷楚雄指导的瑰丽华美的画面,还有雷德颂给黄沾词作配制的乐曲,经典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觉得呢?
⑤ 如何评价徐克电影《青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每一年的清明、端午时节,最适合重温一部电影《青蛇》,梦里江南好去处,皆在这不大的一张银幕里。万丈红尘,人、妖、佛、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好的电影,好戏,乃至一切精彩艺术,必是色相纷呈,让人深深投入进去,末了又生出恍若一梦的出离心,起身离场时,便似多活了一回人生。
色
从开场红尘弥满的石雕场,到末尾漫天飞扬的血红袈裟,红尘之色贯穿《青蛇》始终,身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无能脱离。
这是一部浓墨重彩,饱满得化不开的电影,一帧帧,一幅幅,活色生香,晕染开来恰似人间之色。哪里会界线分明,干净利落,正是这般迷离诱人,万物昏沉沉才是。
众生乌蒙一片,更衬得白的素雅,青的迷蒙,佛的金光,我们不由心向往之,于是缘起,故事开篇。
初见时,各个自命不凡。法海不屑人与妖,金刚怒目,大威天龙,一身凌然。待到初见村妇产子,却胜似妖魔,避之不及;许仙大斥学生只知淫词浪曲,又将传情的花灯没收,待到自己近了女色,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白蛇说,这样的老实人好相处,却原来再老实的老实人也有诸多不老实,人性复杂远超蛇性;青蛇道,姐姐有的我都会有,情爱皆要试,末了时,不过孑然一身离世去。
无常,世事无常,色空无常。
相
石雕厂千奇八怪的众生,法海观之曰人;仙姿道骨的乘风老者,法海观之曰妖。这是看穿了表相。待到竹林里见过了裸身的妇人,禅定时妖孽横行,不得不大开杀戒,这却是相由心生,更入一层。
他义正言辞:“红尘色相,尽是虚幻。”许仙道:“你把我的家都变没了,还满嘴大道理……我迷恋红尘,我沉迷凡俗世界,我愿意。”
着重眼前之相的许仙和难脱内心之相的法海,孰可分清,妄论高低?
捉妖道人,虽能见妖,世人却因其眼盲难免讥讽不信;白蛇貌美,设馆救人,世人便视为菩萨转世,不疑有他;青蛇青楼艳舞,世人顿生痴迷,早不问来历……
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世人不过你我,凡人一个,自然离佛之境甚远,网困诸相中。
佛、人、妖,贯穿影片的这三者亦是相。法海近佛,人身执妄却非佛;许仙生死出家,是人却难做人;二蛇为妖,然修人形依人事。到底谁是人,以何相示之,方见真意?
跳出影片的相,纵观古今,女人常被妖魔化,精怪魔巫都要往“她”头上套,恐惧夹杂蔑视,仿佛身为人便可保持正义高贵。而蔑视“她”的那些更为现实且软弱的人,根本上是男人——历史本由他们撰写。还有那么一些“人”,统领着更高的意识层次,不仅看不得被他们视作丑陋软弱的同类男人,更看不得最底层的被妖魔化的女人们。他们自誉近佛,刚强无匹。
实则,众生皆相,众生平等。佛无相。
执念
由色相入,而生执念。红尘故事,必得执念,不然世人觉得它——不动人。
白蛇的执念,是众所周知的,千年等一回,她向往成为一个人,得到一份真挚不移的爱恋。为了实现心中这个念,她选了老实无建树的许仙,对法海的评价是躲还来不及。可即便做了万全的准备,自身貌美又多财,依足了做人的规矩,这相对蛇精短如朝露的人的一生爱恋,依然难保周全,心猿意马,错漏百出。
许仙的念太多太杂,但归结起来却也不过一个——红尘凡俗。人世的欲望纠结,他都恋。作为人,他最执着的是不脱红尘,即便最后被封五蕴无奈点头,亦是为了红尘里留念的人事,不能放下。
即便眼盲的捉妖道士,能看穿人妖之分,都不忘执着世俗的名利,有人围观就想献技。端午再闯白府,依然执迷不悟,想要借除妖名扬天下,利欲熏心,自然是非不分。
本该最离执念的法海,说他是执念最深的一个,也不为过。执念源于过于清晰的二分法,非人即妖,非好即坏。法海将蜘蛛精收服,却罔顾其修行佛前,并无大过。此后,依然没有反省己身,仍是兢兢业业除妖事业。执念一旦深重,看似不动金刚,实则缺乏慈悲,法海身后的佛像几次崩塌,正是镜头给予的影射。
近乎偏执的二分法认定,使得法海出尔反尔寻二蛇报仇,因为他不能允许有人破了其自认修成的金刚身,他不能接受人身的脆弱,不能接受落到和人、妖无别的境地,不能接受二分神坛的崩塌。
他拖走许仙时,仍不忘念叨“人比妖怪更难驯服”,到底是执着于红尘的许仙更难驯服,还是偏执人妖、上下之分的法海更难驯服呢?
执慢不除,更生杀戮,何生慈悲?
哪怕临到末了,他还在功过之论,见白蛇产子难以置信……
不执者,唯有小青。
带着好奇来到世间,尝试了所有感到怀疑的教条,她不墨守成规,不畏手畏脚,不预先设定,而是去经历,去感知,去接纳。她常反驳,常质疑。她揭开人、妖面目,令白蛇无奈,令法海恼怒。
她不愿自欺,亦不想欺人。
“真是可笑,连你们人都不清楚。”
《青蛇》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了一滴朝露上。
若说佛,尽在片中,亦不在片中,恰如人生戏梦一场。
⑥ 如何评价徐克导演的《青蛇》
电影《青蛇》故事取材自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描写白蛇与青蛇修练成人, 巧遇书生许仙并产生恋情,却遭僧人法海施法破坏。本片打破传统一贯视角,有意从青蛇角度去探讨青蛇、白蛇、法海及许仙之间的凡尘情感,对人间是否有情及情为何物提出质疑。基于这两点,全片拍摄得较有现代感和新意。
人物塑造也突破传统:如法海年轻俊朗不似以往戏剧中杀气腾腾的老僧,青白二蛇各有性格但不失妖气。拍摄《青蛇》是徐克多年的心愿。徐克成功给传统《白蛇传》注入新元素,展现出现代女性对爱情和友情的观念转变
就这样,《青蛇》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被徐克用现代元素配上眼花缭乱的特技搅和一番却别有风情,让人耳目一新。正如徐克自己所说:“电影导演如果有宗教般的狂热和小说家的想象力,电影就会产生一种魔力”。
⑦ 评价一下徐克的电影《青蛇》这个影片
拍摄《青蛇》是徐克多年的心愿。徐克成功给传统《白蛇传》注入新元素,展现出现代女性对爱情和友情的观念转变。就这样,《青蛇》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被徐克用现代元素配上眼花缭乱的特技搅和一番却别有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本片打破传统一贯视角,有意从青蛇角度去探讨青蛇、白蛇、法海及许仙之间的凡尘情感。人物塑造也突破传统:如法海年轻俊朗不似以往戏剧中杀气腾腾的老僧,青白二蛇各有性格但不失妖气。
⑧ 如何评价徐克的电影《青蛇》
我觉得徐克的电影青蛇是十分棒的一个影片,因为我觉得这个影片,它的画面感是十分的好看的,它的制作也是非常的良心的,我觉得他的情节非常的完整,跌宕起伏,内容也特别充实,每一个演员也特别的投入,也特别的有感情,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眼光吸引进去,我觉得是十分厉害的,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非常良心之作,我觉得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有自己的一些信仰,有自己的一些思想在里面的,我觉得是特别好的
⑨ 豆瓣8.5分,凄美诡秘的情调背后,怪才导演徐克想向我们传达什么
电影《青蛇》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徐克执导。自1994年上映以来即引起轰动,同年揽获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三项提名。迄今为止,影片上映25年,豆瓣上逾50万人标记看过,超30万人打出评分,且评分高达8.5分。
影片取材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在古典神话中加工改造,独辟蹊径,以青蛇的视觉构建出别致的白蛇传奇。江湖怪才徐克和文学奇才李碧华为观众联手打造出凄清冷艳的故事情调,无数观影人在流光飞舞的画面中感到爱恨交织的纠葛和心碎。
影片主要讲述青蛇小青陪同白蛇白素贞来到人间体验世间百态的故事。期间白蛇寻爱、小青懵懂、法海修道、许仙沉沦,痴男怨女的旷世奇缘在浮生如斯的画面中逐渐展开,主人公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巨变。
在我看来,这场凄清冷艳的人间旅途是小青由懵懂到成熟的人生转折点,也是小青一场轰烈的寻情之旅。比白蛇年幼500年的小青,就像懵懂无知的青少年,在青春期情欲诱惑面前,胆怯又好奇地探索着情感。
影片虽透露出一股凄婉诡秘的传奇色彩,但是分析小青的情感转变,我们会发现她的经历,对于培养普通孩子健康情感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本文,我会从三个部分具体分析小青的情感转变,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不识人间情爱:小青追随白素贞来到人间,初涉人事不懂人情,一昧模仿白素贞的举动初尝懵懂情爱:昆仑山上与法海过招后,小青对情爱有了模糊的认知,但是并不深刻最终大彻大悟:水漫金山寺一战,生死面前,小青终于明白情爱并不局限于男女之欢基于《青蛇》这部影片的剧情,我会谈谈生活中我们如何正面引导懵懂的孩子面对青春期浓烈的情感。
03、最终大彻大悟:水漫金山寺一战,生死面前,小青终于明白情爱并不局限于男女之欢
法海为了降妖伏魔,拐走许仙。白素贞为了夫君,在金山寺和法海以性命为赌注展开一场大战。小青劝说白素贞离开无果,只得留下作战,竭尽全力保护姐姐。
小青问白素贞,“为了一个许仙,放弃一千年的道行,值得吗?”
白素贞却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依足所有的做人规矩,如果这样也是错,那我千年的修行,就真不知所谓。”
对白素贞而言,爱情至上是她的信仰;但是对懵懂的小青而言,她无法理解。当她拼尽全力保护的姐姐却要求她去救许仙时,小青的心中终于体会到人间的爱恨情仇。
小青反问白素贞:“你老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姐妹五百年相处也是情?”
此刻,在生死面前,小青坦然了,也明白了人间的情感。对小青而言,情爱并不局限男欢女爱,努力守护心中重要的对象,就是至深的情。
小青来到人间一趟,心力交瘁才最终了解情爱的意义。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父母,要如何才能在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让他们正视青春期的情感悸动?结合影片,我认为有以下2个关键之处:
第一,不要过度夸大爱情,让孩子明白爱情只是一种寻常的情感。
白素贞比小青多了500年的道行,是小青修炼路上的引路人,但是她为小青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白素贞过度看重爱情,愿意为爱情舍身,这种盲目而不顾他人的爱情,宛如飞蛾扑火一般,牺牲了自己,也灼伤了他人。
青春期的孩子,意识懵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很容易模仿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行为。如果孩子经常在影视剧或者网络小说中接受“爱情至上”的观念,很容易误入歧途,就像小青模仿白素贞一样,执着地去追求所谓的“爱情”。
父母应该避免孩子陷入这种错误的认知中,教会他们理性看待爱情,明白爱情只是众多复杂情感中一种很寻常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爱情的正反面。
第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感情,让孩子直视心中的情感。
白素贞教导小青修炼,却又避免让她接触情感。白素贞总是摆出一副老成的姿态教训摸索情爱的小青,反而让小青产生逆反心理,姐妹两人感情也因此产生裂缝。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也和懵懂的小青一样。随着生理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因此产生浓烈的情感意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这时候的家长,千万不能因为羞于启齿而刻意回避他们的情感动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和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直视心中的情感,并通过身边人的事例或者自身经验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感情。
结语
电影《青蛇》是江湖怪才徐克和文学奇才李碧华奇思妙想完美碰撞的二次创作。徐克导演风格一向以天马行空、不按常规著称,搭配李碧华瑰丽奇幻的文学特质,两者完美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