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安:不拼命,做电影有什么意思
李安的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他的背景和眼观六路。作为台湾的外省人很好的继承了中原文化,在美国多年的时间也让他了解美国主流文化,他自己都说自己总是在东方教养和西方文化中挣扎。他的很多电影都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博弈,所以李安可以在东西方两面开花。加上有天分又很谦虚,毕业后潜心6年韬光养晦,最后方才大器晚成。
中国大陆的很多导演,譬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才气上并不输李安,但是后期作品都太商业化,电影技法上受前苏联影响,又在不是很成熟的中国市场打拼,在美国主流价值观冲击下自然比不上李安。
B. 如何评价导演李安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 【编辑推荐】 李安特别审订并唯一授权传记 华人电影的“光荣与梦想” 电影人传记图书销量第一 精装珍藏版,特别收录李安自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全新震撼上市 做电影二十年,以我现在的成绩,我就是再拍十年烂片,还会有人找我拍电影。可是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要有一个交代。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李安 2010年,据民调显示,最受台湾民众信任的名人,排在第三名的,是李安。 2012年,美国《娱乐周刊》评选出全球25位仍在坚持拍电影的“最伟大导演”,唯一上榜的华人导演,是李安。
C. 导演李安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其实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能是一个回头看的结果。以现在的状态假装看到了未来然后评价现在,真的很难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甚至也很难以电影从业人士的眼光去看。如果说李安和120帧这事。我觉得这对李安和观众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李安不是一个横着走的人。很多导演,会拍摄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做重复工作,就相当于走到了一个平台上,就在这《卧虎藏龙》个平台上玩耍了。
但到底来说,李安是拍自己的电影,他在不断的挑战并提升自己操控电影的能力(李安原话具体说法忘记了),这个过程中,带给电影工业的,可能是标准,可能是创新。就像航天飞机是点错科技树了一样,发展了这么多年又退役了。3D,以及新的120帧技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工业的航天飞机,只能留待时间检验。但是对于一个电影从业者来说,新技术,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改变,旧有的帧率技术下的拍摄手法手段,从布景到摄影,后期处理,都可能是需要系统更新,这期间带给电影行业的,可能是一次革命,观影体验,也可能是全新的。但是谁又能说的准呢,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可能并不能摸清新技术最适合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摸索到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这种尝试里充满了先驱者的勇气和果敢,这是一次对未来的挑战,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过程,是李安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观众,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拭目以待。
D. 李安:做电影就是要拼命 要不没什么意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由李安执导,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阿迪尔等主演。该片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
E. 李安的电影风格
接着次要人物的话题往下说,《色戒》中有两个次要场景,甚至都不能算次要人物,只能算电影背景,一是电影院中插播抗日宣传观众离席,第二个最后抓人时候,路人对封街的对话。这两个细节透露出来是抗战时期人的真实心态,这也是整部电影故事格调,比如明明有机会杀掉汉奸,但是却非要用蹩脚的美人计。不刺杀日本天皇,非要刺杀什么汉奸,最荒唐是先破处女身,所谓爱国爱的虚伪和懦弱,也就限制在演戏的阶段。其实整个抗战期间就是这样基调,喊的多做的少。可能又要问李安是不是在抱怨抗战的无力,答案肯定不是,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宣传抗战,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先只能说李安要把历史真实呈现出来,他自己没有做是非判断。为什么没做是非判断后面再说。对抗战的认识也放下不说。还是说次要人物这个线索,李安第一部电影是91年《推手》。《推手》这部电影中就没有主要人物,只有次要人物,一个会太极拳的老头,这样没有主要人物的电影结构比较罕见,第一部电影就这样拍,只能说明李安太注意次要人物在电影中分量,从中不难发现,在《卧虎藏龙》、《色戒》中次要人物的重要的原因。这是李安电影风格一个不可辩驳的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可以作为李安电影的特征呢?这只是一个电影技巧或者一个思维习惯,不能够概括为李安电影
的整体风格。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一般可以概括一个艺术家的主要特征。《推手》中的戏剧冲突是老头用太极拳打倒一堆身强力壮年轻人。同样透露的信息是李安受传统文化影响。现在的结论是李安电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这结论对吗?看起来为什么有一点勉强。这也是为什么不先将这特征讲出来的原因,我要是开始就说《断背山》这部电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你肯定想抽我嘴巴,说我胡说八道。现在就来论证这个看起来荒唐的结论。
F. 如何看待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转自知乎
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故事。人们根据故事线索把自己的情绪容纳其中,歪曲或者忽略故事外的一些情绪,不管它们是否重要。
这些故事里也会有「别人」。于是,人们就根据故事的范本和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改造他们。他们会给这些人安排一个固定的角色:英雄、反贼、成长中的叛逆少年……然后,同样把那些不符合故事设定的情绪或想法忽略、扭曲或裁剪掉,而不管这些情绪或体验对当事人是否重要。
如果你读不懂别人的故事范本,你会觉得交流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读懂了别人的故事,交流仍然很难。
解读一部电影,就是把电影纳入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有些人的故事是宏大叙事的。比如有人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或者,它反映的是正在撕裂的美国阶层的矛盾。不过在我眼里,这不是李安想讲的故事。
李安不是那种爱讲「主义故事」的导演。他比那些导演更尊重电影里的人。无论这些角色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场景、关系中,有什么样的角色或身份,他想表现的都是那些角色难以言表的、微妙的情绪和情感。
比利林恩就是这样一个电影。它讲的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每个人都想把比利林恩纳入自己的故事中。没有人尝试去真的理解他。扩展或者修改这些在他们心里运行已久的,约定俗成的故事,去接近比利林恩感受到的那些残酷,会让他们不安。
父母的故事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为国杀敌、让人骄傲的儿子。这个故事也是小镇邻居想跟他们讲的故事。
「看到你的录像,这几天镇上的人都在谈论你,我们全家就跟名人一样。」
他们愿意相信这个故事,也许还因为他们家里穷,林恩去参军给家里带来的诸多好处。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愿意去看到林恩面临的真实的危险。所以他们看比利林恩勇救队长的录像,像看一个英雄必胜战争电影。
请B队来参加中场表演的德州老板的故事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从懵懂无知到英勇杀敌的德州少年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德州历史悠久的战斗精神,就像他的球队所表现的那样。当然,这个故事也是一门生意,每人价值5000美金。
在页岩气的开发人员的故事里,林恩和这些战士,是为了石油被国家无辜送上战场的牺牲品。而他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拯救这些战士。
「等页岩气的技术成熟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当他以救世主的口吻这么对B班战士说时,引起了班长反唇相讥。
在安排中场秀的导演的故事里, B班战士不过是老板请来的临时演员。舞台要素。她甚至还让他们脱下整齐的军装,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更像随时准备上战场的样子」,更有感染力。
那个啦啦队队长的故事里,林恩大概是她美丽青春中的浪漫相遇。林恩英雄的身份能增加这段相遇的一点谈资。
当林恩说「有那么一刻,我真想带你私奔」时,她不禁慌张起来——她的故事可不是这么写的啊。于是她说:「你不是英雄吗,你还是要回去的啊」。
在姐姐的故事里,林恩是这个国家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她总想把弟弟从战场拯救回来。她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原因之一,是弟弟因为她上的战场。这个拯救的故事,能够减轻她的内疚感。
而当林恩问她:「你就不能为我骄傲吗」时,她才说起:「我一直为你骄傲」。
所有人都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故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化的刻板印象。它把能联通讲述者和听众的情节和情绪都封装好,装进一个故事胶囊里。但是,无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林恩的勇敢和荣耀,像那些大众媒体和吃瓜群众想讲述的那样;还是荣耀背后的悲惨,像他姐姐或者一些反战人士所讲述的那样,这些故事范本都会无可避免地扭曲和压缩现实,那个故事背后那个复杂、多样、具体、真实的人,都容易被忽略。那些真正沉重的、又很私人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半夜冲进伊拉克男人的家庭,小男孩不安、恐惧又仇恨的眼睛。以及在水泥管拼死把恐怖分子杀死,恐怖分子临死前布满血丝的眼睛,都很难被容纳进故事里。
我猜这可能是李安用120帧新技术的原因:通过细致地还原林恩所看到的一切,来还原被他人故事压缩的林恩这个人的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不过,他也是通过讲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呈现这些。
那林恩自己呢?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许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参军并不是为了家国荣誉,他是因为砸了抛弃姐姐的男人的车,犯了事,才被他父亲送往伊拉克的。他家里穷,也许是为了钱才上的战场。他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虽然他的生命在这些经历中不可避免地往前。在众多令他迷惑的东西中,只有一样是能让他感觉到真实的:当他走上战场的时候,身边的战友是站在他一边的。
在这个困惑的世界,一点点能够确信的真实,至关重要。这也许是他选择重回伊拉克战场的原因。
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当我们沉浸在自己故事里的时候,即使导演把比利林恩这个人所看到的东西用120帧、4K的技术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仍然可能对这个人视而不见。就像在生活里,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时,哪怕我们对面的那个人无压缩全息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仍然可能会对他视而不见一样。就像我们自己,那些珍贵的经历和感受,会因为在别人的故事被视而不见,而觉得它们无关紧要,并慢慢地遗忘它们一样。
这是这个电影在我心里的故事。
p.s 李安其实也有类似比利怀恩的故事。关于他在纽约赋闲六年没找工作的故事。在他得了诸多荣誉后,很多人把这段经历拿出来津津乐道,无论说它体现李安沉稳耐得住寂寞的个性,还是说李安太太的温柔贤惠,夫妻两的深厚感情,都当作李安成功的铺垫津津乐道。然后,知友 @黑则明 的答案:李安 6 年在家赋闲,为什么不出去打工?还原了这个故事。这真是:「我人生最悲惨的一天,却总是被人夸耀。」
G. 导演李安是不是一个技术狂
他是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他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对自己的要求又极高。
事实上,在2016年《比利·林恩》上映时,全国范围内,能够达到3D+4K+120帧放映标准的影院,只有北京的悠唐电影院朝阳门店和上海影城两家。
因而在当时造成了一票难求的局面,不少影迷无缘一睹3D+4K+120帧版本。
在当时,《比利·林恩》首创采用3D+4K+120帧的制式拍摄和放映。这种全新的技术对于诞生了100多年的电影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革命。这种身临其境的浸入感,对于电影媒介来说,是一种全所未有的体验。
正是这种在细节之处较真儿的导演,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电影业发展!
H. 著名导演李安的个人资料
李安,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硕士。是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喜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目前唯一华人导演获此殊荣。李安为华人影坛做出了极大贡献,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I. 李安想拍搞笑电影,只做“严肃”电影的他能转型成功吗
说实话,这种事情真说不好,不是说李安导演的水平不够,而是说每个成功的导演都有他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几个表现手法,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标签,像擅长文艺片的张艺谋导演,陈凯歌导演,喜剧导演尚敬等等,他们各有各的侧重点。而李安导演一直专注于严肃的影片,从来没有涉猎过喜剧,再加之每个人对喜剧的理解不同,对观众笑点的把握程度不同,所以李安导演能否转型成功,还要看他的作品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
“有一天我还拍得动的时候,想尝试纯搞笑的喜剧”,更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黄渤喜剧能力的欣赏,“其实真正幽默搞笑的人,看起来都是很严肃认真的,就像黄渤一样”,也令不少网友期待两人未来可以合作一次。
J. 网友说李安是被好莱坞认可的国产导演,为何会这样说
将李安成为好莱坞认可的国产导演,是因为李安的电影中不仅有好莱坞元素十分吸引人,但是却没有失去他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现世的华人导演中,他是混得最好的,成就最高的那个。他的导演生涯中,一共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2001年以《卧虎藏龙》拿下最佳外语片,2006年的《断背山》和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
李安的魔力在于,平淡无奇的题材故事也可以杂糅出深刻而锐利的哲学思考且历久弥新。这也得益于李安惯用的"白描"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情节往往平淡无奇,却又有一种挣脱似的震撼和快感,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