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国产电影如何创新

国产电影如何创新

发布时间:2022-06-20 11:28:53

『壹』 当下国产剧如何流弊与创新

近日,与电影市场一样,“开年档”历来也是国产剧的必争之地。制作机构与播出平台都铆足了劲要制造一些动静,不少年度大剧也都选择在此时段播出。这个时间段的剧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产剧全年的走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开年档新剧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此时此刻才爆发出来的。剧集的制作、上映需要一个周期,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前面几年的烙印。从业人员需要直面社会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品质之作、大气之作。

问题之余,今年开年档也有不少佳作。以《风筝》领衔,《和平饭店》《莫斯科行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剧集用品质撑起荧屏一角。

『贰』 电影新人想要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的需要精神追求。电影是最容易走进大众的,但人们对于电影的追求在各个年代的也有不同的需要。

电影新人要想改变电影现状,打破传统的电影观念,就需要不断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中国电影市场向新的方向发展,但现实世界中要想改变原来的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时间。

3、现实中,许多年轻人的电影也获得了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

这些在电影上获得成功的年轻人以后将会成为电影的中流砥柱,而那些失败的年轻电影人,注定毫无作为。要想改变电影未来的面貌,单靠几个人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现在谈改变还为时过早,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年轻电影人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他们或许会改变电影面貌。

『叁』 中国类型电影和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比较,中国类型电影怎样发展创新

好莱坞电影一般都是那些商业片,狠命的砸钱,诸如变形金刚,阿凡达,2012等等,但是还是有些反常规的小成本可是却有很高的收益,比较突出的是搞笑片,之前的荒野大镖客就是一个例子,还有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虽然票房不高,不过却成了科幻片中的经典,有别于黑客帝国和星球大战,最后就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电影,后来评分挺高,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哦,对了,还有就是一些悬疑片,如1999年的第六感,2001年的小岛惊魂,04年的迷雾,致命id等等。

『肆』 中国电影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

中国电影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过度产业化,导致“配方式生产”代替了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蕴与文化担当,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艺术质量,降低国产电影的认同度和美誉度众所周知,2013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新的突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2%,创下了近年来同期最高纪录。同时,上半年票房过亿的28部影片中,国产影片占据了其中的16席。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至少从市场层面而言处在良性进步和发展之中,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格局在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市场的繁荣、票房以及观影人次的大幅度增长都是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实绩的标志。但是,中国电影一些深层次结构和矛盾、深层次观念及评价体系和标准等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体制改革推进的难点与市场发展状态的矛盾、制片产权与盗版泛滥的矛盾、进口片与国产片争夺市场的矛盾、影片传统模式与网络传播的矛盾、院线与影院之间的矛盾、片商与导演的矛盾、制片方与编剧的矛盾等不时凸显,并且呈现出了某种“乱象”。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电影人在国内电影市场火热的背景下片面、盲目、过度追求高票房和商业利润,用“逐利时代”来形容中国电影目前的状态绝不是无的放矢。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过度产业化,导致“配方式生产”代替了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蕴与文化担当,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艺术质量,降低了国产电影的认同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电影人对于好莱坞电影给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持续性的威胁缺乏清醒认识,对当下中国电影在工业、产业层面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存在的多方面的“短板”缺乏理性反思。有的甚至盲目沉浸在市场层面取得的对好莱坞电影暂时性的“优势”中,毫无理性地预言数年后中国将会超过好莱坞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事实上,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处于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很多基础性电影工业机制、电影产业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规范、产业规范也没有有效形成并且被大家遵循,市场效应尤其是社会效应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电影产业深层次的矛盾,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可能会遭遇瓶颈,甚至出现混乱和危机。好莱坞不仅仅卖电影产品,而且卖电影产品的标准,它的奇观化、游戏化、电子化趋势深度地影响了中国的年轻观众群体。中国电影要在竞争中获得地位,要依靠差异化策略,还必须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影“概念”好莱坞借助强大的电影工业基础、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优势、强大的资本实力及完善的资本运作体系,大幅度提高了现代电影生产的门槛。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可能有电影艺术,甚至可以有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但是,却很难形成独立、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电影产业体系,其民族电影也就无法有效、可持续地支撑自身的电影市场。更重要的是,好莱坞不仅仅卖电影产品,而且在卖电影产品的标准。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年轻观众自觉不自觉地以美国电影为参照系,甚至干脆以美国电影为标准来看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从美国最近几年电影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以《钢铁侠》、《变形金刚》等为代表的电影越来越奇观化、游戏化、电子化。尽管这种奇观化、游戏化、电子化降低了美国电影的叙事指标、人文表达,但如果单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其传播影响力的折扣越来越小,传播空间越来越大。马克思这样表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近期一些高票房的中国电影,也是由于年轻观众群体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的口味及其选择无疑也反过来影响、制约中国电影。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提高国产电影的专业水准和标准,满足年轻观众对电影视听、电影消费的要求,最大化地争取未来观众。我认为,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忽视故事的讲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人性层面的挖掘和表达,其忽视的层面正是国产电影生长的空间和机会。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影片的较量中,主要依靠的还是差异化路线,凭借与好莱坞大工业规格、高科技水准不一样“概念”的生活片、青春片,凭借“接地气”的策略,在本土市场形成了自身的相对优势。差异化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完全依靠这种策略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不能成为战略。我们必须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影“概念”,同时体现文化创造力,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表达、独特的美学气质和精神。总之,中国电影要真正与好莱坞形成抗衡,必须实现全面的、深刻的现代化转型,必须在创意系统、工业规格、产业标准及规模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竞争将会是一场长期的经济战争、文化战争,打不赢经济战争,也就不可能赢得文化战争。面对着更加开放的国内电影市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否则将会陷入长久的被动。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利润分配不合理、同质化竞争和无谓的内耗等,减缓了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国电影要实现现代化转型,需要推进现代电影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和现代电影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国电影要实现全面的、深刻的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全面推进现代电影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和现代电影评价体系建设。就电影生产体系而言,中国电影虽然“不差钱”,每年生产影片数量众多,但国际化、高科技化尤其是专业化水平不能令人满意。从生产主体而言,必须尽快摆脱“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形成具有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控制力,同时又有跨界影响力、传播力的企业集团。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高科技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要借鉴“好莱坞”为代表的国际电影业的先进经验和经营模式,如“制片人中心制”、“完片担保制度”、电影“权益共享”融资模式等,促使中国电影逐步摆脱“作坊式”的运作模式,走向现代化大生产,从而促进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实现质量型、集约式增长。在美国,制片方分成53%,而在国内现行分账比例中,制作方分成只有43%,利润向院线和影院倾斜,呈现“一边倒”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影制片方的积极性,不符合现代电影生产的基本规则。发行和影院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电影传播体系的建设扩大利润空间和渠道,而不仅仅单纯依靠分账制度挤压制片方的利润空间,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内容制造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与国内市场主要靠票房盈利不同的是,在好莱坞,票房只占整体收入的20%到25%,其余收入均来自不同种类的版权和衍生品领域。中国电影要想创新盈利模式、完善电影产业链,必须推进电影传播体系建设,其重点包括家庭娱乐市场、网络手机播映市场,要在衍生品领域发展授权业务等。随着电影数量日益增加及竞争白热化,建立科学有序的电影档期协调机制,推进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建设,已成为中国电影发行的当务之急。由于没有建立科学有序的电影档期协调机制,中国电影无谓的“内耗”令人痛心,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而由于没有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使得一大批有特色、有思想、有情怀的中小成本电影得不到更大层面观众的接受,得不到媒体的更多关注和报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社会整体上对中国电影的误读、误判、误评。坏口碑“成就”一部电影的高票房令人纠结、令人心痛,也令全社会质疑电影人的社会责任,质疑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道德底线。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有的人从导向角度入手,有的人从市场角度出发,有的人从技术质量方面考虑,有的人从社会娱乐角度衡量,应当说也是正常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电影全球化相适应的电影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电影做出合理的、恰当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尽可能地避免误读、误评乃至误判。现代电影生产体系与现代电影传播体系、现代电影评价体系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三个体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相互交融。中国电影只有全面推进现代电影生产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和现代电影评价体系建设,才能有效实现现代化转型,实现产业整体上的升级换代,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也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饶曙光)

『伍』 国产电影发展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十多年中呈现了年均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产能平稳,票房增速放缓,外部热资本逐渐淡出,IP热减退,进入了理性的沉淀期和调整期,开始更多地依靠电影质量、依靠优质内容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具体情况

1、打造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电影精品作为立身之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勇于开拓创新,推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

2、借助技术提升电影质量和电影工业水平。未来高格式电影将是助推电影放映市场升级的强大力量,放映技术的升级也将带动制片技术和内容创作的升级。沉浸融入式的观影时代将要到来,会大大提升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水平。

3、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展电影相关产业。要严格规范电影行业管理,杜绝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要推动区域联动,增进影片宣传发行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间合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创作

『陆』 国产电影运动如何转化为商业电影潮流

用可以产生情感共鸣的点触动观众。
2016年起,凡影通过严谨的抽样调研来研究观影行为特征等电影市场现象,其中发现观影普及率在逐年大幅增长,2016年时有30%的城镇居民每年去一次电影院,在2018年增长到57%,转换成绝对数字则是4.63亿影院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另一方面,还有一类虽然不去影院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等其他渠道观看的电影人群为26%的城镇居民。2018年两类人群通过绝对数字转化总和为6.66亿人。
2016年-2018年电影市场在年龄结构上呈现较大变化状态,40-49岁群体在过去三年中增长最快,渗透率与发生率几乎追平了北美市场。大部分生于7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单厅影院出现时接触过电影院,目前又重新回归观影人群。如何抓住这部分人群将其变为稳定观影受众是未来面对的课题与挑战。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观影增长十分强劲,目前已达到66%普及率,和北美市场的渗透率差不多。影院观影人口逐渐向低线渗透下沉,四线观影人群比例迅速上升,加入低线级城市后将形成强大的增量空间。

『柒』 中国电影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创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才能走向世界

你的命题有点大,电影这东西本来就是消遣娱乐用的,各种类型电影搭配适中、合理就是最好的。现今的电影追求商业模式,这也是必然的,没有钱,怎么拍其它类型的电影?至于说走向世界,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本来就有一席之地,世界的主流电影是欧美电影,因为他们强盛,他们也不可能接受太多的中国文化的东西,偶尔得个奖还是可以的,你想他们天天围着我们转?除非世界到那时是我们说了算。中国本就是世界的,世界没有中国也不能称之为世界。

『捌』 从文化创新角度 谈谈中国电影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彩历史大片

首先要尊重历史这是第一,可以在以历史为基础的原则上适当创新,不过分背离历史为宗旨。另外演员首先要选一些素质较高的,对历史比较了解,这样才能把握角色。

『玖』 关于中国影视未来发展和出路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头20年既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广播影视发展非常难得、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今天中国的广播影视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考察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国已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给广播影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影视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必须适应新形势确立新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

『拾』 当今电影应该如何创新

如今,随着电影工业的完善和新时代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为横亘在政治、商业、艺术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来越多的影片呈现出类型杂糅、艺术和商业并重的融通趋势:一方面,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日益商业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艺术和商业电影越来越主流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姿态。而这类将主流价值类型化表达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影片被称为主流大片。
如今,中国主流大片逐渐找准了自身的美学尺度和历史坐标定位,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创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在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竞争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国门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题和类型上主要侧重于表现爱国主义的军事动作片,还需要在爱情、歌舞、伦理、体育、传记等多种类型上进行拓展,通过对正义、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精神的传达来承载国家意志、传递中国精神。

阅读全文

与国产电影如何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泽玛莉有哪些电影 浏览:260
电影怎么发qq空间 浏览:19
赤壁电影亏了多少钱 浏览:573
火影忍者最好看的电影还行 浏览:190
上映电影好看吗 浏览:302
密洞电影结局什么意思 浏览:353
寿光新世纪电影城怎么样 浏览:353
如何向苹果mp4传电影 浏览:147
宁波什么电影院观影效果好 浏览:604
成龙陈子是什么电影 浏览:901
优酷电影上面的字怎么设置成没有 浏览:7
少年的我电影多少分钟 浏览:301
看海外服务器的电影怎么弄 浏览:383
电影片尾序幕怎么去掉 浏览:386
如果声音不记得电影完整版免费 浏览:979
监控盘存电影怎么样 浏览:961
在线电影完整版免费播放 浏览:823
盗墓笔记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爱奇艺视频 浏览:465
包租婆什么电影名 浏览:896
20180电影排行榜大全推荐好看 浏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