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作为艺术之树上的两朵奇葩,应该各行其道,并相生相成。电影与文学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形态与魅力,但是作为艺术形式,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在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净化人的心灵。电影和文学在追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电影需要文学。首先,电影离不开剧本,而由文字写成的剧本免不了要从文学那儿借鉴小说的叙事性、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灵动性。其次,面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紊乱、形象苍白、情感贫乏的现状,呼唤电影的“文学性”也未为不可,况且中国电影尚未完全脱离文学。文学也需要电影,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改编电影使文学原著在大众中形成广泛的影响。文学不仅能够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文学的内容和创作技巧也会受到电影的影响。文学可以从优秀电影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创作题材,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学不是电影惟一的源泉,电影也绝不是文学的终结者。电影与文学作为品格各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会一直并存下去,共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
❷ 文学与电影的相同之处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参照。中外电影史上,根据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一)电影与文学的联姻,文学是电影的根基,是优秀电影的创作源泉。电影 已经成为了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在电 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电影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
一方面电影是空间艺术而文学是时间艺术,一方面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可是电影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再一方面,电影语言是通过感知直觉到达观众,而文学则是一种概括性的语气来传达。
(二)电影是文学的延续。电影以科技为基础,从戏剧脱胎。集成音乐美术,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需求,诞生至今早已获得人们的宠爱。
(三)电影语言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达信息而文学语言只能通过文字表达。电影通过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电影语言是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 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但是文学语言不具备电影语言的直观和感性。
(四)与影视的直观相比,文学原作具有的独特的内蕴和魅力。虽然电影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传达信息,但却无法表达文学原作那种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五)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年轻的电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亲密的姻缘关系,这种关系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这种借鉴通常呈现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方面,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
(六)电影轰动之后再来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后,也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
总之,一门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不可能摆脱其它艺术的渗透和支撑。总之,无论是文学原作,还是银幕艺术均各有千秋,而二者巧妙结合,则堪称是“视听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巧妙结合,由此构成文学、影视的双赢。
❸ 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如何
你的先知道什么是影视文学,传统文学,在从定义属性形成过程看她们都关系。
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
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如何?
从本质属性来看,影视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因而它同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共同规律;同时,由于影视文学借助于影视传播媒介,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影视媒介特点。影视文学可以说是古老的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相结合的产物。
影视文学形成过程怎么样?
文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样式和类型迭经变迁,由简趋繁,但其表现手法基本是单一的,即 运用文字的手段,以文学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这种表现手法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器官,是一种平面的接收与解读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电子技术的发 明。电影在从无声转向有声之后,便脱离了它以活动的影像组合来反映现实的幼稚阶段,取而代之的是以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进行创作的理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种与传统文学样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文学样式--电影文学便应时而生。
电影文学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既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又可作用于欣 赏者的听觉。这是以往任何传统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几乎与此同时,广播也借助于无线电波的传送和机械录制的手段,运用声音来叙事,诉诸人们的听觉。广播的 这种表现方式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文学与广播结合从而产生了新型的广播 文学。电影文学和广播文学的产生为电视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基础。电视文学吸取了电影文学形象直观、直接诉诸欣赏者联想的表达方法,形成为具有独特性质的新型 文学样式。
❹ 简述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写下这样几个字时,心底先自不可思议,仿佛自己是个高高在上的判官,给别人胡乱定了个罪。其实,我想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话罢了。这两年,影视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观众作为享受者,自然希望有好的、精彩的东西呈现。而作家也因为影视的利润丰厚,也想去分一杯羹。公平点讲,也没什么不对,毕竟大家都要活嘛。老说作家的良知之类,都是扯淡,不过是过去自命道德与正义的知识分子自恋情结的阴魂不散。谁知道作家背后都在干些什么呢?我们要计较的不应是作家的私生活,而应关注他所表达的文本。
讲这些,好像离“影视对文学的影响”这个主题很远了,其实不然。时下太多的报道,说,影视怎么操纵着文学,搞得跟世界末日来临似的,其实,两者不过是一个合谋化的过程。影视需要好的剧本,同样文学写作也受影视的一些理念的影响发生着变化。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一个强有力的事实就是,原先拥有大批读者的文学渐渐地失去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风光,纯文学性的书难卖了,更多的人更爱看碟片,看电视剧。不仅如此,文学自身的独立品性也有松动、滑坡的迹象,还有沦为影像附庸的嫌疑。作家跟随潮流,大多写剧本去了,再也不好好地搞什么纯文学创作了。好像作家一写剧本,就类同于一人得道,鸡呀狗呀什么的,都可以跟着飞到天上去。可是,作家写剧本真的就是不务正业么?
这里应该区分清楚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影视与文学文本作为对生活的两种观照方式,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特质的。客观点讲,文学创作和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了对时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对人的心灵历程进行深刻剖析的共同愿望,使得在艺术情感意味的表达、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影视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很容易攫住观众的眼睛,而文字因为需要阅读、需要再审视,在这个快速物质化的时代,指望人人都有闲心来读书可以说是非分之想。而影视无疑很适合这个读图时代。影视通过影像的媒介来呈现世界,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文字必须借助于想象,它要求时间、生活和阅读的经验。影像,相较文字而言,就更具优势,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带给人充分的愉悦感,且不用费脑费力,这也可以说是影视风行开来的根本。但是,这种愉悦感往往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影像的欺骗性。影像究其本质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它所呈现的同样是虚构的生活,而非真实。
说了半天,我好像有些言不及义,其实要说的也不过是,只要是真的、好的、美的,让人快乐的东西,我都是愿意为之掏腰包的。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那些投资影视的,或者是埋头写作的人,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奉献出一台精彩大戏。毕竟,像假冒伪劣的产品之类,只是在一切都不太健全的时候才有空子可钻。当所有的烦嚣都沉淀下来,再来心平气和地去看、去品,那么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创作,都会获得宁静的丰收的。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希望,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的一点追求。
❺ 影视与文学的联系
影视与文学同属艺术领域,但它们各不相同的媒介决定了它们各不相同的具体特性。既然同属于艺术,那它们就有了共同点:它们都是通过感性而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既然它们传达的媒介不同,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通过声光影像反映生活的影视艺术优势明显:其一,立体化、多维性的传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仿真功能;其二,它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冲击力给受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其三,其蒙太奇的叙事手段经济而高效,千言万语可以凝聚为若干镜头的快速闪回。影视艺术的这些优势都是文学望尘莫及的。但是,影视也存在永远不能取代文学的短板。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反映生活,是对生活的间接反映。所以,文学也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优势。其一,单一媒介使得文学的处理和操作要比复合媒介的影视相对集中和单纯。其二,间接反映生活可以给读者预留个人再创造的空间,从而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奇观,再好的影视作品也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百口能调;其三,间接反映生活相对淡化了感官体验,带来了思想的乐趣。
❻ 如何理解电影就是文学
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的一种题材和展现方式。
❼ 如何看待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互相捧红 互相搞臭 就这么简单
❽ 如何理解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B(文学与电影虽然有联系,但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
B(我还是比较喜欢原生态的)
B(看来的确是文学爱好着啊)
❾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电影和文学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传基周传基老师在《电影镜头的暧昧性》一课中举到这样的例子:
一次周教授在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和水华导演的一位摄影师聊天,聊到关于“文学剧本”的话题。
说到当时水华导演正准备拍摄一部电影,可剧本一打开,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水华导演看完这段话后就合上了剧本,并在剧本上附上了一张纸条:“另请高明”。说这个剧本不能拍电影。
最后周教授解释到:就好比电影中,一个人物穿着一件黑衣服,我们不用再解释他穿着一件黑衣服;有的人说某某人长得帅,但有的人不这么认为。
因为这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只有在观众看完电影后才能感受“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所以电影是直观的,它没有形容词,也不需要任何修饰。
归根到底,是因为电影与文学的传播方式恰好相反。
周教授又补充到:文学是先给你一个概念,就像你读完《红楼梦》之后,才知道林黛玉长什么样。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林黛玉的模样又是不一样的,这是抽象转化成具象的过程。
而电影正好相反,它是由具象变成抽象的过程,所以只有在你看完整个过程之后,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所以说电影和文学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