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立体声混音是什么意思,一般立体声混音调到最大还是最小
立体声混音,说白了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回音、混响”。
用处:一般用来在语音聊天室唱歌、录制音频时给自己声音达到一定的美化、修饰作用。
所以“立体声混音”的音量一般不能调太高,一般是方形滑动条的底部是2个格子左右就好用了,
『贰』 电影院分贝多少
100分贝左右。
电影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乃至立体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乃至穹幕、环幕,使电影院的形体、尺寸、比例和声学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院里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可超过100分贝,如果不经过隔音处理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噪音污染。
级别分类
分贝记为dB,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1分贝大约是人刚刚能感觉到的声音。适宜的生活环境不应超过45分贝,不应低于15分贝。
按普通人的听觉:
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0-4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语;
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叁』 一个电影(视频)文件,通常音频部分占到总大小的多少比例,图像部分占多少比例
一般来讲音频占得比例很小,特别是高清电影,1秒钟 图像1920*1080*25=51840000,音频 44000*2*16=1408000 1408/51840=0.027 当然图像的压缩比例会高一些,但是音频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肆』 一般歌手后期合成伴奏喝唱的干声比例是多少
其实所谓的伴奏本来就是中国人才会说的土嗨叫法。那些音色其实你认真想想不是乐器声就是生活中其它声响。这个就不和你纠结了。但是你所谓的比例本来就是个错误叫法。
干声单独放在一个声轨,然后再进行混音,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比例。每个曲风所应用的乐器音色都是完全不同的,每首歌要应用的音色是不同的,每首歌要混几个音轨也是不同的,何来的比例?如果你说的是声音的大小。那么也是绝对没有固定的。音乐制作人根据他自己的本意可以调整,如果像电子音乐,着重于音乐,而并非着重于人声,这个时候人声肯定调得小点,音乐声音就大点,声音没有固定比例的,这样你能理解吧。
『伍』 调音时伴奏和人声的比例是多少时才是最佳
看你的唱歌声音大小,如果你唱歌的声音较大,就可以把伴奏比例调大点。如果你的唱歌声音较小,就得把伴奏比例调小一点。
一般来说伴奏和人声比例调为4:6,这样人声的声音比较大,能够清晰一点。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节。
不同的音乐调的比例也有差别,根据自己听得时候的感觉调就行。
调音:是一种通过后期制作调整使声音更自然、更符合需要的音乐制作方式。
(5)电影混音的声音比例是多少扩展阅读:
对普通人的调音手法:
在歌厅里,有一些歌唱爱好者和业余歌手,也有一些人仅是娱乐消遗,他们多为自己演唱。其中有的人没有受过基本专业训练,缺乏演唱技巧,甚至有噪音不好和不会使用话筒的人,其中,男声易出现喉音和沙哑,女声易出现气息噪音和声带噪声。
为消除以上现象采用如下具体处理手段。
在100Hz以下要切除,消除低频噪声,使音色更加纯净。
在500-800Hz要小量衰减,使音色不要太生硬。
在MID频段提升3-6dB,以增强明亮度,使声音清晰、明亮;
一般人声音都较低,而且缺乏响度,所以音量要开得大一些;亦可把200-300Hz范围频率加以提升,以增加声音的响度。
业余歌手动态范围不大,勿用自动音量控制。
『陆』 电影中声音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不是音频专业人员,以下答案仅供参考。希望有专业人士指正。电影剪辑时,第一步是对板,即把分开录制的画面和声音素材同步。拍摄时的「打板」就是为了提供声画同步参考。这个工作一般是剪辑助理在拍摄时期完成。然后就是常规剪辑。这时剪辑师看到的素材基本是声画同步的。不过会有部分素材因为拍摄原因没有声音,例如升格或降格拍摄,特效素材拍摄等。也有现场原因导致的对话质量不高等情况。此时的对白和现场环境声都可以算做参考声。等影片定剪后,因为拍摄时很难做到百分百现场收录对白,基本上都需要重新补录部分对白或环境声。现场拍摄的声音环境很难控制,很难所有对白和环境声都能收到理想效果。有时为了控制拍摄进度,或者很难反复拍摄时,就会采用后期补录的方式。不过也有精益求精的导演会对现场声音要求很高。娄烨导演的《推拿》在拍摄时,为了能现场录到盲杖敲击盲道的声音,剧组挖开了数百米长(数据来自记忆不够精确总之是很长一段)的人行道,在地砖下埋设了话筒。影片画面定剪后,补录对白和环境声时,声音后期人员还需要对已采用的声音进行修饰。例如话筒员不小心蹭杆的声音,部分需要压制的噪音等。后期录音室补录的对白有时候也需要处理一下,才能和现场声音剪辑在一起时不穿帮。全部的对白和环境声处理完毕后,就需要根据导演的艺术创作需求,进行音效设计。音效设计和音乐作曲一般是相互结合的。进入时间点也会根据制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对白、环境声、音乐、音效等环节全部确认后,要进行预混,确认声音各元素组成比例。然后进行终混,完成杜比5.1或7.1或全景声效果。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和参考,仅供爱好者参考。声音后期是非常专业化和复杂的流程,如果需要更专业化的答案,就需要音频专业人员来回答了。
『柒』 电影中5.1声道是怎样制作的
论5.1声道节目的制作流程 [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许多多新的数码产品应运而生,而这其中,视听影音产业的发展则更为迅猛。在视听产业领域内,多声道的音响系统日益成为构建家庭影院的首选。然而多声道系统的声道数愈来愈多,除了5.1声道外,还有6.1、7.1、8.1甚至10.1声道,这无疑给购置和调整带来了烦恼,同时也对家庭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5.1声道系统才是最大众化的,它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是另一方面,它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深知,这也正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虽然众多视听爱好者都知道5.1声道系统在视听数码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由于它的普遍认可性,在行业界内它甚至起到了统一标准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5.1声道系统的声音重放原理以及制作5.1声道节目所必须的硬件配备和技术支持,同时制作过程中的周边设备也是必然需要的。因此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来讨论5.1声道节目的制作流程。 制作5.1声道节目分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一个有杜比技术认可的声音控制室。一般的声音控制室的标准特性是它必须有良好的吸声效果和足够的听音空间以及一整套的录音、混音设备。而一个有杜比技术认可的声音控制室它最主要的特性除了它必须有一般声音控制室的标准以外,它还必须有可以采集声音并且进行编辑的音频工作站以及良好的符合5.1声道系统的监听环境。 其次,需要确定制作5.1节目的设备。比如话筒、支持5.1声道的数字调音台、能制作出5.1声道节目的效果器、满足5.1声道系统重放效果的监听音箱等等。这些设备既是制作5.1声道节目的基础又是制作5.1声道节目的关键,这些设备的优良程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优良程度。试想如果没有很好的拾音,在后期混音的时候必然会发生声音素材紊乱不堪、难以取舍的情况;或者如果没有很好的监听的话,即使在控制室中制作时觉得满意的节目,到了别的放音环境又发生有杂音或者声音不清晰或者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制作之前准备好一整套能够正确制作出5.1声道节目的设备是行之必然的。 在确定了声音控制室和设备之后,就是由制作人员选定曲目及演艺人员后进棚录音。5.1声道节目的制作一般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5.1声道节目的前期录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单点分时录音或者多声道整体录音。单点分时录音就是一个对象一个对象分开不同时间录制,而多声道整体录音则是让所有录音对象都在一起表演,然后在他们身边放五个话筒,然后一起同时录音。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单独分别录进工作站,然后后期分别单独处理成5.1声道节目,而后者是录音的时候就是以五声道录进工作站,在后期整体调控制作成5.1声道节目。5.1声道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将前期采集到的声音素材进行艺术的后期混音,其中包括对声音进行修饰,以及加上一些效果,从而使我们的5.1 声道节目丰满起来。这就需要用到一些制作设备,比如说制作节目的工作站,制作节目的系统,用来加辅助效果的外加设备,等等。5.1节目的制作往往都是需要支持16通道的周边设备才能对节目进行录制、采集、编辑以及播放。拿音频工作站来说,录制节目必须通过它才能实现,同样编辑节目使它最终成型也必须通过工作站,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外加设备来对节目进行修饰,以便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比如说lexicon 960L、TC Electronic Reverb 6000d等等。只有在周边设备的配合下,5.1声道的节目才能够更完美地完成。 在声音素材都录制完成并且经过了混音之后,我们就要进行5.1声道节目制作中最重要的一步——编码。5.1声道系统的编码方式,其全称是杜比数字环绕5.1编码方式,也可以称它为AC-3。它的原理是除了左、右主声道、中置声道与左、右环绕声道外,另外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五个声道相互独立,其中“0.1”声道,则是一个专门设计的超低音声道。然后将这个六个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因此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可以聆听到五个声道再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正是因为前后左右都有喇叭,所以就会产生被音乐包围的真实感,使人产生犹如身临音乐厅的感觉。除此之外,现在比较普遍在使用的多声道环绕声编码方式还有DTS,即Digital Theater System,数字剧院系统,它采用与AC-3不同的压缩技术将环绕音效储存至DVD,播放时必须采用专门的系统才能将隐藏在DVD中的5.1声道释放出来。DTS跟Dolby Digital 5.1的最大差别在于两者使用不同的“算法”,Dolby Digital 5.1将相同的资料压得更少,占用最小的空间。DTS不刻意追求最高的压缩比,因此也有机会保存更多的资讯,如果处理得当,可以提供优于杜比的表现力。 在完成了5.1声道节目的制作之后,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节目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真实重放。在目前的众多影音重放方案中,5.1声道音效处理系统是比较完美的影音解决方案。5.1声道节目在制作的时候经过编码然后记录在存储载体上的,因次,我们的重放系统必须要有数字解码系统才能够正常播放,这也就是5.1家庭影院系统的主要核心,5.1声道节目在经过解码以后,又分成6路信号送到家庭影院中的6个音箱进行重放。 5.1声道系统只是多声道技术发展的一个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5.1家庭影院系统所带来的震撼,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5.1声道节目的制作中来,我们期待着。来自 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56233
『捌』 请教关于5.1声道的音轨问题(人声、环绕、混音)
1.对白主要在中置,音量大小与片子、功放、音箱有关2.环绕音量大小与片子、功放、音箱有关3.整体音效与片子、功放、音箱有关
『玖』 视频的背景音乐和原声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合适
没有多少比例 。。
带上 耳机 自己 调整。。
每个音频 或原声的 音量都没有固定的 大小。。
所以带上耳机 跟着感觉走。。
个人诀窍。 保守做法 原声和 音乐 差不多大小 。
『拾』 你好 能告诉我一般一部电影中的音乐占比例的多少呢谢谢
音乐在电影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了配合剧情起到烘托气氛贯穿情节的作用,还要体现电影的主题,一部类型电影就要有专门的主题音乐作为支撑。
配乐的方式有很多,有以乐器、声乐、乐团或电子音乐等方式制作。
电影如果没有音乐,就好比一个说话没有音调的面瘫患者,只能让人感到无趣。
王爱君文集《电影配乐》中讲到:电影配乐,在电影的制作中,配乐是配音的一部分;配乐只处理电影里的音乐。在电影里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歌舞音乐,一为附带音乐。歌舞音乐大都出现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编自音乐剧,片中歌舞音乐与片中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歌舞音乐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附带音乐,则在一般剧情片或记录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只透过映像及简单的文字,就把电影的情节完整的传达出来,而无需音乐的介入。因此,附带音乐在电影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制造气氛,强调或提高情绪与场景的接连,此种附带音乐,吾人通称为配乐。自有声电影问世后,一般电影的制作都加入大量的配乐,一方面满足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则使观众由于音乐的引导而更易于欣赏影片。配乐虽非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是影片中重要的一部分。配乐有两种极端而相对的观念:一种是尽力溶入电影的结构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觉;第二种是尽量突出,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观念只要能够与整部电影的结构做巧妙的配合,都必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配乐的真义就在这个配字上。至于配乐的方式大抵有二:一为主题曲式的配乐,这种配乐很突出,而自成一体,除了主题音乐动听外,对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往往没有实质的帮助。另一为乐剧式的配乐,仿华格纳乐剧,用主导动机,为影片中人物或某一意念之特性,而创作的基本音形,随着剧情的发展与转变而发展转变,这种配乐方式,对剧情的发展与转变有很强大的启示力。
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视听统一的综合性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听觉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但特别完整的片断,仍可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赏。
性质与特点
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象、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但是,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①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神话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象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②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在无声电影时期,有时音乐是唯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只有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音乐形成分段陈述的结构,也有促进作用。
现实性与功能性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
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例如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音乐(或歌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节日歌舞、街头小唱、街头音乐以及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的音乐。还包括特别引人注目的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与对唱、独奏与合奏等等。这类音乐(或歌曲)都是由剧作家、导演事先在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
在电影中,虽然从音乐出现的方式上分为两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有时从现实性的音乐转化为功能性的音乐,也有时从功能性的音乐转化为现实性的音乐。
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其美学功能是:
①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②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
③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④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⑤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⑥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至于你说的比例,要看是什么类型的影片,如果是歌舞片,基本上整部电影都是唱下来的。如果是普通的类型片则要根据剧情的起伏来定,音乐要加的恰到好处。比如像《加勒比海盗》,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音乐已经响起,而你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融入到那电影氛围中,一直到电影结束,恐怕也只记得那电影主题曲《He's a Pirate》。所以你要问音乐在一部电影中占得比例,这个真的不好说。
我觉得如果谁一定要给电影配乐规定一个比例,那么就太不专业了,也太不人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