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17一镜到底怎么拍的
1917一镜到底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该片于2020年1月10日在美国上映。
今年奥斯卡最大遗珠《1917》,十提三中,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3项技术大奖。本片已确认引进内地,但想要在影院一睹风采,可能还需等待。影片讲述了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穿越枪林弹雨,通过传达重要情报而阻止友军落入德军圈套的故事。
在一战时,英德两国打的不可开交,战局一度陷入僵持状态,此时德军突然撤退。但在经过缜密分析后,指挥部判断出德军撤退的真实意图,其实德国布下了瓮中捉鳖之计,因为他们在后方构建了强固的防线和强大的火力,就等着英军的到来。在识破了德军的计谋后,指挥部下令前沿部队停止进攻,可此时,德军切断的通讯线路,指挥部只能派人去传送命令。
Ⅱ 电影《1917》一镜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时隔四年,萨姆·门德斯携最新力作《1917》席卷而来,斩获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并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十提三中”,成为年度最热门电影之一。是的,曾执导《美国丽人》《007:大破天幕危机》的他,这次将目光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电影。
1.一镜到底的想法
《1917》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莱克,他们需要尽快将放弃对德进攻的命令文件传递给前方的英军作战部队,因为这是一个圈套,关系到数千人的存亡——而布莱克的兄弟正是这支部队的其中一员。但他们却只有一天的时间完成任务,与时间的紧迫相比,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他们将穿越大片的敌占区,才能到达这个主力团所处的方位。
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是一直处于行动之中的,而萨姆·门德斯也想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制作这部电影。门德斯说,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战争类的电子游戏,这使他产生了一镜到底的想法。《1917》这部片子跟随了两名士兵的脚步,而萨姆·门德斯正是想让观众体验到那种与主角们同呼吸,共进退的身临其境。
历史题材的电影,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部门来说都是挑战,尤其是艺术概念设计、布景、服化道等细微处。为了实现这一几乎无法完成的巨制,萨姆·门德斯第四次邀请世界顶级DP罗杰·迪金斯先生出山掌机。
2.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制作一部在观众看来连续两个小时一直拍摄、未曾剪辑的故事片,这无异于说笑。电影制作方细致入微地大量前期设计,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技术上的每一个细节,才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如你所见,拍摄一部像《1917》这样的史诗电影,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美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Dennis Gassner)在拍摄前首先制作了整个置景地的模型,这样能使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与萨姆·门德斯和罗杰·迪金斯保持一致的设想。这无疑是很有用的,工作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演员的位置,也可以知道摄影机的运动轨迹和灯光角度。这样,整个摄制组才可以在拍摄前行之有效地调整画面中每条街道和战壕的长度。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电影置景地,你不可能总想着即兴发挥——除非你不折不扣地按计划去做了,然后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与预算去“随心所欲”。
3.摄影机运动与镜头
如果你曾经制作过一镜到底的项目,那么你一定意识到排练是多么的重要。你需要片场里的每一个因素都能在摄影机镜头前完美地同步演绎,这包括了演员、摄影机运动、现场爆破特技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拍摄,罗杰·迪金斯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两种稳定器:一种是传统的三轴稳定器,另一种则是五轴稳定器——ARRI Trinity。对于那些无法人为操作的大范围调度镜头,他们会接力般地将稳定器安装在各种索道、伸缩摇臂以及车辆等移动设备上。
也是为了能灵活地进行运动设计,他们选用ARRI Alexa Mini LF拍摄《1917》。这是ARRI Alexa Mini的全画幅版,罗杰·迪金斯描述说,这是“他使用过的最小巧的数字摄影机之一。”在镜头使用方面,整部电影都是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s系列镜头拍摄的,具体包括了35mm、40mm和47mm这三枚镜头在内。
4.布光和剪辑
罗杰·迪金斯在摄制早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在如此大的置景场地上进行布光,同时还要兼顾到几乎是360°移动的摄影机。是的,在有太阳的情况下,这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们只能依靠照度相对稳定的阴天来拍摄白天的外景——如果你想要场景之间的视觉连续性,天气肯定是要保持一致的。这也意味着,在足够方便拍摄的大片云朵到来前,剧组将会有数天无法开工。
但对于夜间的外景布光来说,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小镇部分的夜景戏,整个场景基调是昏暗的,整场戏要给人在噩梦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的感觉。为了对该场景进行布光,迪金斯使用了一些看起来像是附着在线上的烟花类型的燃烧物。这样,光会在天空中持续的散射,照亮演员与场景。
说到后期制作,剪辑师李·史密斯(Lee Smith)会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剪辑的镜头的拍摄场地。相关镜头的拍摄期间,他一直在片场,然后在晚上剪辑场景之间的连接镜头,以便团队第二天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下一场次的拍摄。
在拍摄现场定剪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你必须在现场,坚决果断地判断出最完美的镜头,直接做出选用的决定。事实上,你所选择的镜头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拍摄。剪辑点看起来会很不寻常,因为我们通过道具等手法隐藏了剪切痕迹。说真的,我很好奇,想去电影院看一下成片来了解最终呈现的效果。
Ⅲ 电影《1917》中,有哪些震撼的场景和演绎
我觉得整部电影都非常震撼,因为这部电影采用的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给观众更震撼的视觉效果,而且这部剧中的演员的演技都比较成熟,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长镜头的拍摄可以让电影中的时间和观众们实际看到的时间是一致性的,这也就说明观众们在看到电影中送信的任务的时候会更加紧张,仿佛就置身于影片中的场景,感受到影片中时间的流逝。
然而他在过去所经历的这段残酷的生死考验却是真实存在的。当他拿出黑白照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斯科菲尔德内心中的心酸,或许这是他内心深处剩下的唯一一个慰藉了。
Ⅳ 《1917》的一镜到底,对故事和情绪的呈现加分了吗
电影《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剧本的灵感源于导演祖父——一位参与过一战的作家的回忆录。故事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他们为拯救上千名战友的生命,而在战场逆行、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呈现出一副悲壮而动人的史诗级战争画卷。
总之,《1917》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作品,这部视频在豆瓣的评分是8.5分,86%的网友给予的好评。这样的战争片,还是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
Ⅳ 全片藏14个彩蛋,《1917》“一镜到底”有多震撼
截至8月9日,英国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在中国内地电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观众已经在IMAX中体验过了其声名在外的“一镜到底”。除了观看这部“英国制造”和全部英国演员出演的大片,作为影迷,还能在其中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和彩蛋。
1.送信情节。
《1917》的故事情节表述起来很简单:一战背景下战况紧急,两个年轻的英军士兵接到命令,需要穿越危险的无人区,向前线传达“立即停止进攻”的讯息。对阅战争题材无数的观众来说,这种“送信”的故事颇为眼熟,似乎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类似情节,而电影故事的构思实则来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爷爷的亲身经历。门德斯二次拿起战争片的导筒(第一次是《锅盖头》),同时亲自撰写剧本。门德斯表示,“他的故事很反浪漫,没有感情,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勇敢,说起来的都是战争中关于运气和机会的故事。”
7.扮演布雷克的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和扮演布雷克中尉的理查德·麦登。
两人虽然在《1917》里上演兄弟情深,但在著名剧集《权力的游戏》里,两人可是分属水火不容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史塔克家族。一个是托曼·拜拉席恩,一个是“少狼主”罗柏·史塔克。
8.饰演史密斯上尉的马克·斯特朗、饰演艾琳摩尔将军的科林·费尔斯与麦肯锡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他们在《1917》之前就共同出演过一部著名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9.荷兰弟
据说,《1917》中的布雷克一角,导演门德斯原本属意“蜘蛛侠”荷兰弟汤姆·赫兰德,剧组曾与荷兰弟进行过协商,但无奈最后由于档期冲突,荷兰弟拒绝了《1917》的邀约。
10.导演为逼真的效果,请前英国陆军成员保罗·比迪斯协助拍摄。
保罗说,电影中的爆炸全部是真实的,拍摄该片时,他平时除了对两位主角进行军事训练,还要训练800位临时演员。同时,精益求精的导演坚持1:1实景打造的拍摄场景,这包括电影里那条出镜率极高的战壕。
11.挖战壕。
由剧组工作人员辛苦挖出来的,长达1.58公里,深度至少一米以上的壕沟。
12.蕴含一定美学。
《1917》中被焚毁的城镇并不是随意布置的,剧组选用了特殊的化学方法制作一种铁丝,让火焰沿着铁丝燃烧,在控制火势方向的同时控制投射阴影的位置。如此一来,便形成观众看到的较为温暖的燃烧颜色。
13.电影中的照明弹飞行的轨迹。
要拍出如此出神入化的画面,70岁的大神级英国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当然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该片最有分量的一枚“大彩蛋”,第13个彩蛋。
14.“伪”一镜到底。
罗杰·迪金斯一直在技术上不断探索,所以,他也造就了《1917》最值得赞叹的第14个彩蛋。
他表示,影片是由一连串的镜头剪辑而成的,其中最长的镜头为8分半钟。资深影迷也能看出电影中有不少剪辑的痕迹,保守估计大概有二十几处,这也是本片被称为“伪一镜到底”的原因。这种技术,也正是一种创新所在。
Ⅵ 1917怎么做到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观感)的实现主要依靠精妙的设计、反复的排练以及团队的严谨配合。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中间有几处明显的剪辑。技术是为剧情服务的,没必要过分追求技术,电影中台词不多了,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表面的内心的反战情绪,布雷克和斯科背负着1000多人的性命,也许这个任务从上级来看只是一个命令,但是对于这个两个士兵与同级的1000多名士兵来说这就是生命。
对比《敦刻尔克》,敦更加写实,发展也更加自然顺畅,当然这是基于更多资料和史实作出的判断,相对二战,一战则是一段对于我来说非常陌生发生在大陆最遥远的另一端的历史,只知道“萨拉热窝”“凡尔登”“地壕战”这些。一镜到底的应用,我比看《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更能感受主角的疲惫,仿佛遇见了古代的“马拉松”,代入感很强烈,惨烈的战争中还加入了部分战地美学,战争是惨烈的,而普通人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珍视的美好,守护自己的家庭,就像美丽的樱花风景。但仅仅因为一道命令,自己可能就身嵌战壕,在那个时代,自己是渺小的。而现在的我,则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守护自己的一片天地。
漆黑的战壕,光影下的废墟,漂满尸体与花瓣的河流,战士们的安魂曲,一切都诡异又美丽着,如果不是战争,我或许可以倚靠在白桦树下,任清风和阳光肆意抚摸我的脸颊,可他们终究还是被留在了这里,永远留在了这里,任时间如何流逝,他们都已不再变老。
长镜头(伪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代入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镜头的约束下,导演要怎样把所有故事情节填充到这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来?本片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导演用“载具”和“河流”模糊了空间感,用“昏迷”模糊了时间感,从而让“两小时呈现八小时”变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罗杰·迪金斯的摄影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尤其是那场黑夜戏,简直是把光与影玩出了花,如果这世上有地狱,那肯定就是这幅场景了。
Ⅶ 1917是一镜到底吗
1917这部电影,运用了很多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但并不是说,整部电影都是一镜到底拍成的,里面还有很多精妙的剪辑手法。
Ⅷ 《1917》是否有蒙太奇存在
有的,这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
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 这都是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
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 。
在1917中,导演通过不同的镜头进行剪切,最后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画面,其实这就是蒙太奇的做法,也是很妙的电影。
Ⅸ 1917的长镜头怎么拍出来的
一般电影中的长镜头都是要铺轨道的或者有经验非常丰富的摄影师,然后有两三个举着那个镜头,有一个缓慢的跟进过程,但是稳定是最重要的。
Ⅹ 电影《1917》有什么创新之处
关于今年的奥斯卡奖,有人很为《1917》感到惋惜,虽然这部电影得到了10项提名,但最终只获得了“最佳音效”“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3大奖项,其实,能获得三项大奖,《1917》已经达成了预期,因为它采用了诸多创新方式,本就存在失败的风险。
夹杂着史实与情怀的《1917》,让观众走入了世界大战里的某一天,我们就像两个士兵一样,并不清楚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刀枪不入的法宝,没有大无畏的英雄精神,最后甚至连军粮和武器都没了,只能抱着忐忑的心,在树林中唱着歌,一起走过眼前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