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讲的是什么事
影片讲讲述了四段交错的故事,分别以疯、恋、枪、梦为主题。
第一部分:疯
开篇是一双性感女人的脚,把我们带进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村里的房子顶上开花,动物色彩绚丽,路是白色的沙滩,周韵因为做了一个梦去买鞋,买了鞋之后看见了逃学的儿子房祖名,她干脆让儿子退学。
第二部分:恋
一所大学里,姜文与陈冲有染,但陈冲暗恋着黄秋生,姜文又跟黄秋生是好朋友。晚上学校在操场上放电影,黄秋生因“摸”了一下女人的屁股而受到审查,在调查时发现有五个女人被摸了屁股,陈冲为“解救”黄秋生自愿报名查找流氓。
第三部分:枪
姜文拿着黄秋生给他的枪与妻子孔镱珊一起下放到那个云雾缭绕的村子,他们到达村子的那天也是疯妈周韵消失的那天,而接他们的正是开拖拉机的房祖名。
第四部分:梦
这其实是整个故事的开头。新疆民歌。落日映红天空。戈壁滩上有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走,姜文的老婆在讲述自己在南洋的时候他和姜文的爱情故事,与她同行的女人她用一块黑纱蒙着脸,一路上沉默的听。她就是正怀着房祖名的周韵。两人在一个叉路口分开。
获奖记录:
本片共获香港金像奖等重要奖项5次,提名8次。
1、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2007)
金狮奖(提名):姜文
2、第44届台北金马影展(2007)
(1)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姜文
(2)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过士行 、述平 、姜文
(3)金马奖 最佳剪辑:张一凡 、姜文
3、第2届亚洲电影大奖(2008)
(1)最佳电影(提名)
(2)最佳导演(提名):姜文
(3)最佳女配角:陈冲
(4)最佳美术指导:张建群 、 曹久平
(5)最佳视觉效果(提名):Thomas Duval
太阳照常升起的幕后花絮:
拍摄期间剧组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耗掉了几十箱弹药,烧光了上百顶帐篷,用掉了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
房祖名和陈冲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分开拍的,根本没见过面。
姜文对于影片对服装造型很执着。就连钮扣的形状,衣领是圆的或是方的,都会十分留意。
② 太阳照样升起来讲了什么
THE SUN ALSO RISES
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海明威的作品,就越来越有味。
又名《太阳也上升了》。大家熟悉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
著称。
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所谓“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当年有少许涉猎都是为着老师留的作业,我对其他风格的文学作品更感兴趣。现在看来最主要的障碍是对于海明威这代人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难怪,我那时候太年轻了。现在重新看海明威的作品,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他的作品越来越有味。
《太阳照样升起》具体剧情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说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这是1957年的老电影。另外这部片子有可能是欧美合作的结果,但没有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面临感情的选择,他们宁愿与妓女逢场作戏也不愿意和真正的情人规规矩矩组建家庭。从而这个世界已经与他们无关!
赤裸裸惨烈的悲剧我们看多了,但我们并不熟悉那些把绝望和伤感压制在内心只以温情和镇定示人的绅士。影片中的硬汉子不是通常我们想象到的强硬角色,恰好他们的刚强是通过韧性与智慧,甚至是文弱来体现,反差中闪现出极大的艺术美感。含蓄与细腻使角色魅力四射。
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
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我自己也曾经在最悲苦的时候想过,自我的痛苦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太阳天天升起,大自然不会为任何人的悲伤动容。或许,他正是用这个一个名字来表达他的悲观?看来我必须看完《太阳照样升起》的下半集,那样会更容易地寻找到海明威的逻辑。
③ 《太阳照常升起》你认为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我已看了《太阳照常升起》 几遍 了,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想,还有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细节。这里先不说这部影片的观赏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拍摄过程等其他琐碎的事,只浅谈一下剧情中几个存在悬念的地方。
首先要说,我看了许多网评与影评,还 有一些姜文的杂志,其中有包括《太阳》的 介绍,还有编剧述评、过士行等人对这影片 的一些细节在当时的揣摩。另外加上我自己 的一些理解,使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个大概 的系统的认知。
影片分为几部分,有的网友说第一部分 是讲爱,第二部分是讲性,第三部分讲“枪”, 最后一部分讲梦。我觉得影片从使至尾讲的 都是“性”,从性上反应当时的生活背景,从 性上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要论证我这个观点, 就要搞明白其中某些剧情的含义到底指什么。先从疯妈说起。疯妈有四个问题,就是 她说的四句话。第一句:“只能说你没懂,不 能说你没看见”;第二句:“你也不是什么都 懂”;第三句:“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第四句:“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啦”。个人觉得疯妈是真的疯了,说受了压抑导致思维障碍也有可能。从影片中得知,疯妈的丈夫叫李不空,第三部分老李、老王和小队长的对话以及第四部分老修女说的话可证明李不空已死。并且李不空不是苏联人,他是志愿军。阿辽沙应该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苏联名。因为当时李不空正在和纳塔莎偷情,同时这对恋人也死在浪漫的意外中。李不空喜欢女人叫他自己阿辽沙,所以周韵在给他奔丧的时候会说,以后就叫你“阿辽沙”了,因为她想让自己再次被爱。而周韵得到的那些信,也是李不空写给纳塔莎的信,所以有一封信通篇就只有一句话:就叫我阿辽沙吧,就是疯妈让儿子读的那一封。我想疯妈早就知道她的丈夫不安分,外面有女人。疯妈奔丧时自己说:我不相信你死了,你想去找别的女人,你去找好啦,用不着想这种办法来骗我。而且李不空的遗物里还有三条辫子,一看就是女人的辫子,那应该是和他好过的女人们的。所以说,疯妈应该是一个被抛弃或是没有被抛弃但他丈夫已经完全不爱她了的一个悲情角色。影片一开始讲疯妈做梦,梦到一双鞋,仔细看鞋面上有红羽毛,而疯妈醒来后却要找“长着黄须子的鱼鞋”。有种偏激的说法,是说开始表现周韵的两只脚,配合着音乐,但仔细听可以听见她呻吟的声音,这说明疯妈也是一个有生理需求的女人。她当时可能是在自慰。而“黄须子”在苏联有一种意思是指男人的 *** ,所以她说要一双这么长的。当然并不是说拿鞋当作工具使,而是在梦里像被唤醒了什么似的,只是用鱼鞋来象征,象征疯妈也是需要被爱和爱抚的,毕竟她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过鱼水之欢了,可能是忍不了了。
而疯妈买完鞋后碰到了一只小鸟喊:“我知道,我知道”。这可能是疯妈自己幻想出来的。因为鞋丢了,代表刚刚找回的一点被爱的感觉也没有了。记得疯妈和儿子回家时,在桥上又遇见那鸟叫,疯妈说就是它,从当时儿子的表情看,感觉他好像什么都没看到,没看见鸟,更别说听到声音了,他只是奇怪当时他妈的行为。而“我知道,我知道”这句话是当时李不空对疯妈说过的。疯妈对儿子说:“那天下着大雨,你爸来找我,还带着枪,我说:“不”, 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 … ”。我就跟他走了。”这里我觉得所有人意见都该一致,就是这一晚疯妈失去了贞操,所以疯妈就认定他了,要跟他走。当然,疯妈是爱李不空的。然后讲到这句话:“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是强调疯妈对这事的看重。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这里 的“跑”可能是说和李不空走了,私奔了; 又或者是受不了村里乡亲的蜚语,所以要离 开。总之就是走了。后来辗转反侧,由李叔 带着来到了李不空的家乡。
④ 跪求《太阳升起的时刻》第一季完整版百度云网盘地址,谢谢
太阳升起的时刻是19年11月上映,目前在影院可以观看,网上的只能看抢先版
再补充说明下,这个是大陆电影,不是美剧有第一季,网盘资源找出来也是不耗时间的,稍微熟练网络的,找
图取
资源是蛮简单的,可以直接取【图】看懂。
⑤ 《太阳升起的时候》大概是几点,百度云网盘资源可以保存吗
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太阳升起看你所在的地方(时区),一年四季升起的时间不一样。夏季五六点天就亮了,冬季七八点。
第二个问题,说的是电影资源,这部电影是19年11月上映的,上映的电影一般就有资源。
太阳升起的时刻,亮了
⑥ 《太阳照常升起》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啊 无法理解啊
故事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
1958年的某一天,周韵在怀孕的时候去新疆找自己的志愿军丈夫,在沙漠里面同行的一个女人是南洋华侨孔维,孔维是去找自己的未婚夫姜文结婚去的。孔维独自走在连绵山脉一个刻着“尽头”的碑前停下来碰到姜文,这是一个很浪漫的场景。然后在一个篝火晚会上面他们结婚,狂欢,抢新娘,男人摸女人屁股,风俗很开放。
周韵见到的是自己丈夫的遗物,有三个洞的军装,三条俄国女人的辫子,还有一包他丈夫和外国女人写的情书。他丈夫牺牲了,但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能成为烈士。周韵对他丈夫的死和他丈夫对她感情的背叛很伤心,并且由此开始精神不正常。在姜文和孔维结婚那天,周韵在铁路上生下了孩子,她抱着孩子千里迢迢到了他丈夫的家乡,定居了下来。
在后来的20年当中,周韵始终生活在对丈夫的缅怀和感情背叛痛恨的矛盾心理当中,这表现在她剪了他丈夫的照片,后来还烧了他丈夫的书信上面。20年后某天,周韵因为碰到一只鸟刁走了她的鞋,彻底诱发了她的精神失常。动不动上树大喊,或者挖坑盖屋子。但其实她并没有真的精神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压抑了20年的矛盾心理的得以宣泄和缓和。在1976年夏天的某一天,当她盖好了石屋子之后,她压抑20年的矛盾心理得以释放,她终于想开了,所以又回复了正常。
一个长期压抑了20年的人终于想开了,她的精神解脱了,所以她的死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其实她死不死都不重要,在那个时刻,人需要的是彻底的解脱。
同样在1976年夏天,姜文在一所学校当老师,他的老婆孔维和他两地分居,他和学校医务室的陈冲勾搭上了。姜文的同事黄秋生也是南洋华侨,是一个比较洁身自好,生活讲究和举止优雅的人,在某天晚上放露天电影,他去摸了一个学校食堂女工的屁股,这个女工本来就很仰慕他,反而想过来抱他,他一惊,转身就跑,此时有人大喊“抓流氓”,于是就把他当流氓穷追不舍。黄秋生逃进姜文的房间,跳窗,去撞破了姜文和陈冲的奸情。陈冲为避免奸情泄漏,骗黄秋生跳楼摔断了腿,被42只手电筒照着,被众人殴打,颜面尽丧。
最后黄秋生洗脱了罪名,他却在第二天自杀了。他为什么自杀,他当被42只手电筒照着,被众人殴打的时候,被陈冲设套出卖的时候,这个很有尊严的男人已经像条狗一样没有尊严了,他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不想屈辱的死,所以当他罪名洗脱的时候,就是他含笑自杀的时候。
1976年秋天,姜文和陈冲的奸情被最终暴露,于是姜文被下放到周韵的儿子房祖名的村子。姜文整天打猎冷落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孔维本来就是一个风流的女人,于是勾搭上了房祖名。姜文发现以后准备打死房祖名,因为房祖名说没有见过天鹅绒,于是跑到北京找崔健帮忙。崔健给他分析错不在别人,在他自己。于是姜文打消年头回到村子,准备放过房祖名,和自己老婆好好过下去。那边厢,单纯的房祖名找到了天鹅绒,傻乎乎的用话刺激了姜文男人的尊严。姜文恼火之下枪杀了房祖名。
整个电影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难看懂。但要说电影想表达什么,那么我觉得姜文表达的是在种种压抑环境下的人性。每个人都活在社会大环境、生活小环境,以及亲人的压抑之下表现出来的原始的人性。
⑦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什么寓意
也就是说它们只能改变自己,不会影响其他的事物!
⑧ 太阳照常升起 讲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
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
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
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8)太阳升起的时刻电影如何何扩展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涉及多主题的现代小说。首当其冲的主题无疑是战争在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迷悯的一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害。
这部“情绪结晶式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着力表现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于宣泄他们的情绪,展示他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心理发展历程,并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一代人所有的梦想、信念和单纯都已被战争和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生的目标已经死亡,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着内心的绝望和悲哀。
小说中的巴恩斯集中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虽然头脑冷静、性格沉稳,但他已变得漠视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不再相信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传统的希望之源,唯有纵酒宴乐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快慰和解脱,即便是富有闲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为豪饮的借口。
参考资料:网络-《太阳照常升起》
⑨ 我为什么吐血推荐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我为什么吐血推荐<太阳照常升起>
当然不是因为我是姜丝。
写这样的文章,是很累的。对于把写字作为消遣的我来说,本来看电影也是一种消遣:看过了,开心了,娱乐了,也就圆满了。还要来写这样辛苦的文字,着实不是我的初衷。可是,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不懂”竟然也成为一件光荣而时髦的事,竟至于还可以嚣张地到处推销和夸耀?! 如果是小范围地,或者和自己亲近的人抱怨一下,那么即便说粗口出来,也属于个人行为,在这样民主的社会里,当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是竟然有那么一些“文化人”,尤其是那么一些掌握了媒体话语权的人——当然,他们大概习惯性地以为自己也就是掌握了真理——居然在那里大张旗鼓地炫耀、吹嘘、鼓噪自己的“看不懂”,并进而因为自己没看懂,就推论电影“无聊,枯燥,弱智,低能,故弄玄虚,忽悠观众”,这真的令我莫名其妙了。
而当深圳某报的主编级人物,竟然也加入这样的队伍,在自己报纸的首要位置撰文,称“观众的基本反应,说得土一点的是‘不知所云’;说得客气一点的是‘故弄玄虚’,说得与电影内容更贴近一点的是‘装疯卖傻’”,并且扬言“可以套用贡布里希的另一句话:实际上,没有伟大的导演,只有伟大的观众”时,我简直是要出离愤怒了。
我不知道,这位常常自己执笔写些专栏文章的所谓文化人,他采访的都是些怎样的观众?大概有多少人?从多少样本里提取出了这样的评价?而这种以部分观众的评价作为影片评价的基本依据的做派,仿佛要搞一场群众运动似的,倒真的令人感觉到一丝遥远的寒冷出来。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艺术本来是阳春白雪。它本来不是那种低下身子就可以捡起来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需要仰视,并且伸出手去用力够才能够得到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艺术都不是能够被“全体人民”自发地欣赏和理解的。悲哀的是,媒体本来应该是张扬、传播文化艺术,提升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一面旗帜——如果不能成为旗帜,至少,它不应该沦为垃圾。
你可以不懂,但你至少应该谦卑;如果不能谦卑,你至少还该知道,不懂的时候,就要闭嘴。可是,当我们的一些媒体,居然“拿不懂当时髦”,甚至发出“《太阳照常升起》完全无法和《哈里波特与凤凰社》以及《狮口惊魂》等‘大片’相提并论”这样的奇怪声音,我真的不知,我们的记者,究竟是一些具备怎样文化素质的人? ——别告诉我,他们是80后、90后。别用“无厘头”文化的那一套来说事儿。当一帮人插科打诨地开一些低级玩笑时,他们往往喜欢冠之以“无厘头”的名义。可我想他们一定不知道,无厘头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概念出现,原本是以反叛为其核心内涵的。无厘头并不意味着拿无聊当有趣、拿无知当荣誉——除非你一定要那么做。
我愿意在这里多一点耐心,再讲一讲《哈里波特与凤凰社》这部其实适合十岁以下孩子观看的电影。不能否认《哈》系列在最初的时候的确有令人惊艳的效果,它对于荒漠一般的少儿影片领域可以说有开天辟地的启示作用。然而,当它一部又一部没话可说却又非要说点什么地推出续集来的时候,它的意义已经沦落为商业大海中一滴不起眼的水珠了——而我们的影院里却依然孜孜不倦地聚集着那么一群人,时刻等待着为它叫好——即便当他们看完《凤凰社》之后从黑暗中走出来,发现这片子其实用了两个小时却基本上什么也没说时,他们依然为那些千篇一律的特技效果啧啧赞叹… 拜托,当记者们拿“大片”来说事儿的时候,请他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所谓的“大片”,先搞清楚,商业电影和文艺片的本质区别。
我不知道这些扬言“看不懂”并且以之为荣的人,他们有没有看过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或者阿方索的《云中漫步》,会不会也在之后叫嚣“看不懂”并进而攻击它的创作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而戏耍观众”。——我甚至要有些恶毒地想,他们敢于如此攻击,难道仅仅因为,姜文是中国人,《太阳》是中国出品? 是我们社会的艺术土壤实在太贫瘠、无法让人们比较出什么是空洞、什么是丰富?还是我们的生活太平淡,必须要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视觉冲击来唤醒昏昏欲睡的大脑?或者,是我们日常所受的压抑太严重,以至于我们无法触及甚至惊恐般地不肯靠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便是以艺术的名义?
一位不知名的作者这样写到: “散场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个人在说,‘早知道是姜文的这部片子,就不来了,都不知道演了些什么’。说话的是个中年男人。
我有些惊讶。
人们当然是凭着个人经验在看电影。电影中的一些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视觉经验可能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过的,这不要紧。人是一个类,人类总是希望通过艺术来交换经验,来寻求理解和沟通的可能性。因此,看电影的过程,也是心灵被唤醒、新的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看电影是个体经验在努力寻找和集体经验的对接。在观看和窥视别人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印证人类所共有的某种普遍性。越是好的艺术作品,这种普遍经验就越深广。这些普遍经验包括:生和死、爱和恨、等待和绝望;当然还有希望,太阳照常升起的希望……
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年人,一定经历过力不从心的无奈,经历过不可言喻的烦恼,经历过痛彻心肺的忧伤;只是,我们的内心经验和通常所能接触的艺术是相互分离的,我们很少叩问自己的心灵;不习惯于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印证自己的内心;也不善于让内心被抑制的情绪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宣泄和升华。
许多内心经验麻木了,有些则沉睡在心底的某个角落,如今,当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些深层经验有可能被唤醒的时候,如果我们先入为主,习惯性地拒绝,那就只会坐在那里傻笑。 我注意到,在笑声不断的片场,有一个坐在旁边的年轻的女孩一直在哭。”
我其实是有些悲哀。虽然这悲哀来的有点莫名其妙。 按照那位某报主编的说法,“观众说不懂,潜台词就是不喜欢,就是一种抛弃。真正的艺术可以有它的超前性,但前提是后来它被人们接受了,而不是忘记了。”我愿意引用另外一些说法,来回应这种幼稚的“观众决定说”:
“自从《霸王别姬》和《活着》以后,第五代导演的全部作品对这个时代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可是,这十多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怎么可能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怎么可能没有《鬼子来了》?”
“一个导演恰如其分的野心,就是无论票房高与低,我的作品都会成为时代的一部分,成为这一代人的忧伤与盼望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中国的导演们正在普遍性地丧失这一维度的野心。因此仅以1994年以后的时代而言,姜文和贾樟柯,这两个不能被‘第几代导演’归类的人,无疑是当代文化场景中最重要的两位导演。”
“对整整一代人来说,一旦拿掉《变形金刚》,世界会立刻显得不完整。但是拿掉《英雄》和《十面埋伏》呢,这个世界只会显得更清晰。”
“当姜文复出,重新指挥摄像头时,中国电影已来到这样一个苍白不堪的大片时代。才华犹如柴火,激情犹如涮羊肉,如何能抵抗因着政策管制和资本助燃,而只能在一个狭长地带畸形发展的电影业…当我们一路看过《英雄》、《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我们能否相信导演姜文的冲动,至少不仅仅是为了赶上这一支大军。就算不因为才气,他的脾气也应该保证他带给久违观众的,是些不一样的东西。”
至少,当我们知道姜文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去看他这部“文艺片”,而将票价定在30元的“低位”时,我想,如果你有时间,你不妨进一回电影院。
看一看在我们民族的电影世界里真正努力着的人们的作品。看一看不需要贩卖“中国符号”而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看一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哪怕你只是以看故事的心态去看,我向你保证,你也一定不会失望:你至少可以看到四个完整的故事,讲得清楚实在,没有任何看不懂的地方。
何况,此外,你还可以看到无比绚烂、通透到闪着光亮的空气,听到如氧气一般充沛丰盈的进行曲,何况,还有那么多俯拾即是的隐喻、耐人寻味的细节,以及搞不明白的谜团。即便你什么也不喜欢,你至少还可以看到富足而饱满的画面——至少,比张某某的漂亮多了:张的漂亮是死气沉沉的,而《太阳》,是活生生的。 我本来是想说说电影本身的,比如,说说我所听到的关于剧情的四个版本,或者说说为什么这电影里的地方总是繁花似锦,而情感却一片狼籍。可是我发现自己实在是累了……我已经很久不争论什么了,如果别人喜欢怎样理解,就让他怎样理解好了,凡事不过如此…如果不是它已经出现在我面前,我可没想到(也不会承认),自己会为了一部电影而写了这么长的文字… 我想起姜文母亲对姜文说的一句话:“懂倒是没有什么不能懂的,就是不知道你想说什么”。老太太这话,倒真是有一些意趣——其实这电影,有什么不能懂的呢,你要是想懂,你就懂了——按照你自己懂的方式。至于姜文想说什么,那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看到什么,想听到什么。上帝说,你是什么,你就将看到什么。
最后,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评论来结束吧:“这电影象酒,离现实远一点,离心灵更近一点。”
如果你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全副武装确保自己的心灵从不出位甚至连一点恍惚都不能有的人——或者你干脆不想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那你就别看了,你或者看看五颜六色的报纸,人生就足够丰富了。
⑩ 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 内涵是什么
里面周韵演的那个母亲不总是说,天一亮,你就笑了吗?她无论是盖石头房子,还是摔碗等等都是为了她的儿子,而且在火车上生他儿子的时候不也正赶上太阳升起来了吗?我认为是他母亲想说一生遇到那么多的不容易但是太阳总会照常升起,总会有希望,而她儿子在某些时候总是她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