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艺谋的电影有哪些特点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2、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3、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1)如何分析一位导演的电影风格扩展阅读: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
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愿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
Ⅱ 诺兰导演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追随记忆碎片特色,能颠覆常识,角度观感奇特。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
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所获荣誉:
2015年3月,凭借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2016年,执导电影《敦刻尔克》。2017年,凭借《敦刻尔克》荣获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2018年1月,凭借《敦刻尔克》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Ⅲ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这在其他艺术家中是很少有的,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当然,张艺谋的电影始终处于被关注、被争论的漩涡之中,其主要根源就是他的电影始终处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之中,显示了多元与开放的艺术追求,在执著与困惑之间思索着人、民族与艺术的命运。但无论怎样,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对我们理解他的电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追求,思考他的电影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张艺谋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电影的音乐听起来耐人寻味,特别是由于他电影所特有的民间气息,使任何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音乐修养的人也会被他音乐的魅力所深深打动,如粗犷豪放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祝酒歌》,韵味隽永,撩人心弦,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音乐等。当然最显著的还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这当然与张艺谋最初所从事的摄影专业的影响有关。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张艺谋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张艺谋电影中的“犟”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望。《我的父亲母亲》表达了执著的爱情,特别是母亲对爱的执著。《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表达对信念的执著。电影不仅仅表达对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普通人对信念的追求。如果说此电影仅仅是对教育的关注,我们无法在张艺谋其他的电影中得到印证。而对执著的叙述确是他电影反复出现的主题。电影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败不堪的校舍,生活无着的学生,毫无着落的教师。张慧科到城里去打工,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他的归来对整个山村的教育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至少在电影里没有讲清张慧科的归来对整个山村教育的影响。但是电影里唯一讲清的就是魏敏芝为“一个都不能少”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当然,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穷山沟里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教育状况在观众视觉上造成的强烈冲击淡化了人们对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的敬意。从这个角度,我们在理解《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并不仅是对一个在普通教育岗位上坚持到底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歌颂,更重要的是对两位普通人对爱的执著的歌颂。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中表达了对公平的追求。秋菊对“说法”的执著使很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虽然电影真实的镜头被一种理想的信念所组织着,其实,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就能常常看到秋菊的形象对城乡差别的真诚关注在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中,对城乡差别的真诚关注则是他对中国现实关注的一个最为令人赞赏的主题。中国是一个城乡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差异的国度。有些艺术家关注城市,有些艺术家关注农村,而张艺谋却用他不朽的艺术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城乡的巨大差别。至于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赞美就更是艺术家中所绝无仅有的了。《一个都不能少》强烈地表现了城乡差别,因此对农村并不了解的城里学生认为电影太夸张,不真实。任何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受到它无比强烈的真实性。它使我们关注城乡的巨大差异,关注农民的命运,思考农村的发展对中国民族前途的巨大意义
Ⅳ 如何看待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艺术风格
用钱砸出来的。。。大制作我觉得都好看
Ⅳ 动画导演在研究剧本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影片风格
先要对动画影片的主题内涵、故事素材、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情节设置、造型风格、动作风格、表现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设想,是主创人员对动画作品独特的理念和思想。
如何构架故事,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设计什么样的造型和动作,采用哪种表现手法,运用什么样的动画制作技术手段等都是创意构思阶段要研讨和探索的内容。动画作品在创意构思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故事主题表达要鲜明,剧情构架清晰合理,叙事流畅有节奏,作品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
这些都是前期的策划部分了,全文在参考资料里,
Ⅵ 问懂电影的人士,电影风格主要是指哪些方面,比如一个导演,要从哪些方面谈他的风格
电影的风格在学术界没有什么概念性的界定,但对电影类型确实有。而你问的“谈导演的风格”我想应该是另一个意思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就跟诸如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似,其实就是特点,我简单列举几项供你参考:
1,最直观的,色调、情绪、节奏等,比如鲜艳、昏暗、浓重的色彩;擅长细腻沉闷还是擅长快节奏轻快激情等等。
2,摄影方面,喜欢固定长镜头还是喜欢快速剪辑多机位等等,比如顾长卫喜欢沉闷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杜琪峰喜欢复杂的调度,李安则擅长更细腻复杂的复合调度。
3,剧本题材方面,伦理、动作、搞笑等等,不同导演有不同的特色,我就不列举了。
4,指导表演方面,有人喜欢舞台戏效果,比如陈凯歌,一腔一调都像舞台戏;有人擅长原生态,比如阿巴斯,一般不用职业演员出演。
5,个人色彩,这算是额外补充的,比如张艺谋最早的电影特点是说教,慢慢转变成承载中华文明重任,慢慢向商业妥协,只讲史诗故事,也曾尝试过走纯人文路线,也尝试过无厘头扯淡,但随着岁数增加,我推测近期会有相对低调的人文中蕴含哲理的作品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Ⅶ 中国顶级电影导演的创作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他们的地位和对电影史的贡献
提到中国顶级电影导演大家首先应该就会想到张艺谋,除此之外还有冯小刚和徐克,他们都是中国的顶尖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创作的时候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且也各有所长,但每一位都对电影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娱乐圈中每一个导演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在拍摄作品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导演出来的作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徐克导演在导演作品的时候有一股非常独特的江湖气息,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徐克所导演出来的作品充满了浪漫色彩。徐克导演的作品算得上是许多观众的情怀,而且也成了很多人难以忘却的童年。徐克导演以前导演的作品拿到如今这个市场上来看,依旧是经典,所以徐克导演在拍摄作品的时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Ⅷ 怎么写一部电影的导演分析
你确定是写导演分析而不是写影评?
我也是学传媒的学生,如果是写导演分析的话,应该是要把握到几个点上的。
第一步,单从你看的那一部电影的结构,色彩,光线,情节设置特点和人物设置特点......(拍摄手法和视听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影片的分析结合导演运用手法的意图来说明该导演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第二步,举例该导演其他的作品,从视听语言和其他方面着手,着重分析他在其他作品中凸显的与此影片相似的手法和风格。
第三步,还可以写写导演的生平以及他不同时期风格手法的相似点和转变。
Ⅸ 谁能详细介绍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 张艺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张艺谋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导演不同,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市场上激起反响,要么在国外拿奖,要么在国内上座,这就是张艺谋高人—筹之处。从他执导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到现在,他拍的影片从来没有赔过钱,这也是到现在张艺谋自豪的事。影片《—个都不能少》又以1200万元的价格被中影公司收购,让投资方心满意足。 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作为一个导演,我一向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让投资人赔钱”,所以张艺谋大多拍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不过,张艺谋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好看,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也许、这就是张艺谋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秘诀,也是投资人看好张艺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