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纽约时刻 主角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姐姐的性格比较沉着冷静,但是有时候有点死板,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点不分场合,不过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职业女性。
妹妹的性格很开朗外向,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是过于乐观的性格偶尔会给姐姐带来不小的烦恼,再加上父亲对于妹妹的偏爱,所以导致姐姐不是太喜欢自己的这位同胞妹妹。
在经历过纽约的一系列事件之后,两姐妹终于学会了互相理解和体谅,成为了很好的姐妹和朋友,也各自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②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三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片中的回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答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影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3)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③ 电影美丽人生中的人物性格介绍
男主人公:机智、乐观、幽默、充满爱。女主人公:美丽、勇敢、善良。叔叔:和蔼、善良、安份。朋友:博学。儿子:乖巧伶俐,听话。医生:严谨认真、重感情。
④ 电影《教父》中人物性格分析
看好几次都没看进去
⑤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⑥ 影评人物性格从什么角度分析
你这问题略微有点不明啊……不过就着我的理解给你点建议吧。
我觉得分析人物首先要从情节入手,拿电影作比方。
你看到的是导演,演员,编剧展示给你的一部电影,你首先看到的是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情节。
好的主创,会通过每一个细微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内心。所以我建议你从看到的、细微的情节入手,由小见大的来梳理人物性格,得到一个总体的感觉,再把这种总体的感觉回扣到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上来暗合一下,这就比较中规中矩了。
但是实际上写好影评远没这么简单,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只要把你眼中的人物通过你的文字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就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⑦ 怦然心动人物性格特点
以前看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时,很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王小波对李银河一见钟情,那时李银河正处在失恋的阴影里,是这个自称为“又高又瘦又丑”的男人用笨拙的方式示爱,最后才让李银河变成自己的初恋女友。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相爱需要缘分,因为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运。可是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又何尝不是凭借运气?
在《怦然心动》这部电影中,就给我们展现出这样一段存在“时间差”的爱情故事:在他们七岁那年,女主人公朱莉第一次见男主人公布莱斯时,就被他那双迷人的蓝色大眼睛所吸引,并且主动向他示爱。可布莱斯对朱莉却没有任何好感,但时间教会了布莱斯成长,教会了他看事物的本质,最后他用笨拙的方式追回了朱莉,彼此怦然心动,开启了一场“梧桐树之恋”。
朱莉和布莱斯就是在错的时间相遇,然而,他们却可以与时间赛跑,在六年后,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青梅竹马的他们相知相恋呢?这与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教育以及恋爱方式是分不开的,以下我将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朱莉与布莱斯甜蜜的“梧桐树之恋”。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一、性格特征:性格互补的人,更适合谈恋爱
以前听过一句话:我喜欢你时,你不喜欢我;我爱上你时,你喜欢上我;我不爱你时,你却爱上了我。
朱莉和布莱斯的爱情,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和时间差,然而不同的是,在朱莉最后放弃布莱斯时,布莱斯却通过一系列改变追回了朱莉。
两人能解除误会,最后接纳彼此,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1.朱莉:勇敢爱但不失真我
那年他们才二年级,布莱斯一家搬到了小镇,坐在门厅外的朱莉刚看到布莱斯一家搬到她家对面时,便热心地跑上前去主动帮忙。
朱莉喜欢上布莱斯蓝色的大眼睛,并主动追求布莱斯,她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布莱斯的喜欢:朱莉在教室里热情拥抱布莱斯,坐在梧桐树上邀请布莱斯一起看风景,还给布莱斯一家送爱心鸡蛋。
朱莉一直深信三件事,那便是:梧桐树是圣洁的;他们家的鸡蛋是卫生的;布莱斯总有一天会和自己接吻。
可是,当布莱斯悄悄把朱莉送的鸡蛋扔掉,还认为朱莉坐在梧桐树上很怪时,朱莉收起了对布莱斯的喜欢,她知道爱情里需要尊重,所以在布莱斯触碰到自己的底线时,她能理智地对待这段感情,而非迷失自己。
朱莉对待感情时张弛有度,她可以勇敢地示爱,也可以潇洒地离开,她不愿意委曲求全迎合一段感情,所以才没有丢掉最初的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朱莉就是这样,她自信勇敢又不失真我,最后才能让布莱斯为之着迷。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2.布莱斯:生性懦弱却勇敢逐爱
第一次见朱莉时,布莱斯对他并没有好感,虽然在追逐的过程中两人牵起了小手,但羞涩的布莱斯却只能躲在妈妈身后,让妈妈帮他解围。
面对朱莉热情地示爱,布莱斯只能通过假装喜欢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来逃避这段感情;后来在餐桌上,面对父亲酸涩的语言他也无力反驳;当好朋友污蔑朱莉时,他明明知道不对却也只是笑着附和。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布莱斯是一个羞涩怯懦的人,他明明可以直接回绝朱莉的喜欢,明明可以直接反驳父亲的观点,明明可以直接指出好朋友的错误,可是他都没有,所以在朱莉指责他“你就是懦弱”时,他也无动于衷,既没有跟朱莉主动道歉,也没有表示出他的那份喜欢。
好在祖父的一番教导下,布莱斯明白了“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在”这个道理。他鼓起勇气跟朱莉道歉,鼓起勇气准备亲吻朱莉,还亲手为朱莉种下了一棵梧桐树。
不难看出,布莱斯的羞涩和怯懦使他蒙蔽了双眼,让他只接受眼前的表象,却忽视了别人丰盈的内心,可他之后的勇敢蜕变,却显得弥足珍贵,也促成了他们的相识相恋。
从性格、家庭、恋爱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之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互补定律”,意思是人们对自己缺乏的特质会有一种饥渴心理,如果交往的双方在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正好存在互补关系的时候,两个人不但相互吸引,而且最容易相处。
朱莉的自信勇敢以及有分寸去爱深深地吸引着布莱斯,而朱莉自带的这种光环,也正是布莱斯性格中短缺的那部分,所以在深入了解了朱莉后,布莱斯才愿意勇敢地去追寻。
心理学大师杨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人格,而与自己“互补”的那个人,她身上的品格,就是自己的“隐性人格”。所以,朱莉相对布莱斯来说,就是他的的“隐形人格”。
正是因为布莱斯天性懦弱,所以在看到朱莉身上的那种自信和勇敢以及充盈的内心时,才愿意努力靠近她,以求在朱莉身上获得这种弥补。不可否认,正因为他们性格互补,才更容易相互吸引,才更适合谈恋爱。
二、家庭教育:好的父母守望孩子,坏的父母取代孩子
网上有很多帖子都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在《怦然心动》这部电影中,就给我们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
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甚至恋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放养式”的爱:放养并不是放任,而是理解和尊重
以前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总会被父亲肥胖的身体爬上爬下的背影所感动,那时才恍然大悟,父爱如山,他们不善言辞,却会用行动来证明那深沉而伟大的爱。
电影中朱莉的父亲也是这样:他会耐心地用一幅画给朱莉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会在跟妻子发生争吵后去跟朱莉道歉;还会在朱莉因为梧桐树被砍掉而悲伤难过时送给朱莉自己亲手画的梧桐树。
不仅是父亲,朱莉的母亲也深受影响,她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去爱朱莉:她讨厌鸡但还是会同意朱莉养鸡只要打扫干净;跟丈夫吵架后也会主动跟朱莉道歉;在朱莉因为布莱斯要亲自己不知所措时还会帮朱莉解围。
朱莉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中,真的是一种幸运。她家庭虽然贫困,但骨子里却散发着自信的芬芳。正因父母循循善诱地引导,恰到好处地沟通,才让朱莉学会了自省和独立,也让朱莉对待生活和感情更有自己的主见。
⑧ 《死亡诗社》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1、查理则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
查理从出场到最后都贯彻着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风。他心中藏着自由,只是等待时机将它释放。在影片中,他经常做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他抽点小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在校方威胁他签字诬陷基廷时,他拒绝签字,然后被开除了。
2、陶德则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
他天生敏感,内心保守,开始就背负着哥哥是上届毕业生最优秀学生的巨大压力。陶德其实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开始的他由于自卑敏感的心态,拒绝参与集体活动,可是受尼尔和基廷老师的影响,他渐渐改变。
3、尼尔是热烈的浪漫主义者。
他内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说自从他有记忆起就想要做表演。尼尔非常出众,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始终是班级里最有力量的那个人,领导着大家去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带领大家建立死亡诗社,帮助陶德释放自己,寻找自己心底真正的声音。
影片评价
影片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
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
⑨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