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雄儿女的介绍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Ⅱ 电影《英雄儿女》的资料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摄制:1964年
类型:故事片(黑白)
导演:武兆堤
编剧:毛烽、武兆堤
摄影:舒笑言
作曲:刘炽
美术:徐渭、王崇
主演:刘世龙 ----王成
郭振清---张团长
刘尚娴---王芳
田方--- 王文清
周文彬 ---王复标
浦克---金正泰
赵文瑜---朴贞子
任颐---吴军长
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Ⅲ 英雄儿女是一部什么电影
英雄儿女是一部歌颂抗美援朝我志愿军战斗英雄的电影。
Ⅳ 电影英雄儿女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
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Ⅳ 关于电影《英雄儿女》的影评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影片和小说描述的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很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鏖战疆场》回忆录中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要求“向自己阵地开炮”,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友。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们先来看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综上,巴金先生所写‘团圆’文章里,所虚拟的这个“王成”牺牲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该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牺牲的。《团圆》小说描述的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朝鲜前,志愿军战斗、生活及“王芳”与养父、生父“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但就“王成和王芳”的原型争论较大,一种观点认为是众多英雄,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是某某人。下面我们看“王成和王芳”作者和重塑者的表态就会清晰明辨。
“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人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三、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作家(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王成”作者、重塑者的表态,可以肯定地说,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那首朗诵诗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Ⅵ 电影英雄儿女讲的什么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赞歌》也流传甚广。
Ⅶ 老电影《英雄儿女》的主要内容用文字描述是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
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动。王文清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这时父女终于团圆。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回国后,巴金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团圆》改编成电影。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1953年,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在了解到蒋庆泉的事迹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因为蒋庆泉后被俘虏而未能发表,同年7月,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揉合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角色介绍:
1、王成:演员 刘世龙
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2、王芳:演员 刘尚娴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回归部队后和父亲团圆。
3、王文清(王东):演员 田方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后来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之后和王芳团圆后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4、王复标:演员 周文彬
王文清的战友,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幕后花絮:
1、影片插曲《英雄赞歌》的曲作者刘炽在得到公木写出的歌词后并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接着创作了《英雄赞歌》曲。
2、《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并致电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对《英雄儿女》作出了评价。
3、毛烽和武兆堤为了确认刘尚娴的演技,特意观看了刘尚娴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4、为了配合影片拍摄,一支高炮部队进驻了本溪市第九中学,为了向这支英雄部队学习,本溪九中给每班聘请一位战士作辅导员。
Ⅷ 英雄儿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BA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性。
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诚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医治。当好革命接班人。
(8)英雄儿女电影时长多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仓H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夷的朝鲜土地。在朝鲜社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
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日月号的《上海文学》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这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峰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导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 19岁那年他只身去了延安,成为一名文艺兵。
在《英雄儿女》之前,他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扁剧毛烽,曾经在朝战场上战斗3年,是政治部的秘书·所以他格外熟悉主人公们的生活。
Ⅸ 王援朝所说的电影《英雄儿女》源于历史哪一次战争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转载】
20200 8/04 16:38
新民晚报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说到这段历史,马上会联想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首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和气壮山河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巴老在病中听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他与妻子萧珊的书信集——《家书》。读完五十年代初的近百封两地书时,我知道了他两度赴朝体验生活的经历,《英雄儿女》原作《团圆》的由来在脑中也随之清晰了起来……
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同萧珊商量后答应了。不久,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身着军装,乘上军列,跨过鸭绿江,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创作组中,除巴金和作家黄谷柳外,年龄均在40岁以下。为能多收集素材,巴金采取“少休息,多跑路”办法,与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穿插于封锁线之间。一次,大雨灌进他住的防空洞,当听说部队首长要上前沿阵地视察,他不顾漫到床沿的大水,叫上作家魏巍就走。雨水打湿了眼镜,因走得太急,路又不熟,过交通沟时,脚一滑,重重地摔进沟底,到前沿高地时他已成了“泥人”。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终,阵地被夺了回来。赵先友却牺牲了。战后,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事迹。多年后,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写信请巴老为烈士塑像题词时,巴老用颤抖的手题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
1961年,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创作完成了短篇小说《团圆》,同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文艺界领导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夏衍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九十年代初,在与巴老闲聊时,我问他改编的作者是谁?巴老说,武兆堤和傅钟将军的秘书毛峰,他参加过抗美援朝。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好评如潮。没过多久,周总理在给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代)刘白羽电话中说:“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事,你跟总政商量一下。请巴金带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1994年末,“王成”、“王芳”受作协之邀,到上海为《团圆》作朗诵表演。“兄妹”分别已有三十年,因巴老作品再次相会,本是一喜,此时又听到医院同意他俩探望巴老,那就喜上加喜了。
12月24日,我陪他俩来到病房。巴老虽重病卧床,但听到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来看望,他戴上多时未戴的眼镜,想仔细瞧瞧从银幕上走来的这对“英雄儿女”。
进门后,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老的手,俯身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在巴老耳边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巴老听了连连点头说:“你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英勇作战,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说完,他抬手接过“兄妹”俩的新年贺卡边翻看边说:“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
当听到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他俩一生时,我想起导演张艺谋的一句话“文学驮着电影走”。他形象地说出了是文学为电影提供了良好基础的道理。电影《英雄儿女》历久弥新,成了无人不晓的经典之作,它的艺术规律也在其中了。(陆正伟)
陆正伟 (1952~)
上海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电大中文系。1970年赴安徽省凤台县插队。1972年入伍。1982年转业后在上海市文联工作,1983年转入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工作,现任纪检员,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世纪巴金》、《晚年巴金》等,散文《真情》、《世纪巴金与四季收获》、《希望之火——记巴金随想录》、《梦之花——记巴金与刘白羽》、《永恒的航程——记巴金与萧乾》等,主编图文版《上海屋檐下》。作品2001年获《人民日报》文艺部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1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
Ⅹ 英雄儿女电影老板电影片长多少分钟
英雄儿女
1964年上映|109分钟|内地|国语
导演:武兆堤
主演:浦克田方周文彬郭振清
类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