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陈可辛导演的电影《如果·爱》
想演戏的孙纳(周迅 饰)与想导戏的林见东(金城武 饰)初遇见时,两人都正处于生活与事业的低谷,在相互鼓励和扶携中,他们渐渐有了共同的可以看见希望的未来,然而孙纳更想把现在的可能抓到手,狠心与林见东分了手,跟了可以给她戏的导演聂文(张学友 饰),成为人人艳羡的大明星。
天意弄人,十年后孙纳与也做了演员的林见东因为一部合拍戏又重遇。虽努力说服自己忘记过去,却欺骗不了自己的心,孙纳陷入两难中。而更戏剧的是,孙纳、林见东和聂文要同演一出剧情与他们之间情恨纠葛惊人相似的戏。
㈡ 如何评价电影《亲爱的》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得是,田文军和鲁晓娟这样的父母。
孩子并非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空洞感和绝望感。
只是你可以尝试去感受一下,从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里,触摸到丢失孩子为人父母的疼痛和绝望。
但是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讲失踪儿童父母痛苦或宣传打拐的电影,导演的立足点应是在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上。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讨巧的点,也是在打拐背后隐藏的更大更深的关注点。
离婚夫妻面对孩子丢失所引发两个家庭的动荡,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生二胎是否对丢失孩子的背叛,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法情冲突,丢失孩子对人贩子养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与亲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联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农村妇女,善钻法律漏洞的律师与法律的冲突,无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责任推给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带,人贩子妻子的怀孕,以及埋的副线——教师母亲和罪犯女儿,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象中威严庄严的法庭也不太一样。这些冲突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冲突本身都振聋发聩。
有法律问题(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伦理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和伦理的冲突,这个内核是非常多好莱坞电影的内核,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讨巧的点。而意义自不必说,陈可辛导演是个文化导演,他和他的编剧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思考产生的表达野心。
可惜的也在于此,太多想说的,反倒一个都说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讲丢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导演所说,剧情真正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作为电影来说,这里面的冲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进去的东西太多,显得太仓促。所以在镜头结束在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在医院里因为怀孕而痛哭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啊,结束了!而我的反应是:我以为刚开始。
我知道这个结束的意味,但不认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也试图做了一点探索,但并没有提供导演和编剧的思索。
只是泛泛带过,然后终结在一种奇妙的荒谬感。
诚然,这个设计很精彩,但这样一个主题的片子落点放在人贩子老婆的怀孕上,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种有意识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结束在孩子带着一口安徽普通话开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毕竟,这是一部曾用名为“亲爱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为戏剧冲突走得太远而忘记最初想表达的东西。
至于编剧,细节处自是动人。包括黄渤诉说后来发现有人骗也是好的,包括片头在繁杂的网线里找红绳找网线的特意设计,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种小孩对另一个世界的渴望甚至贫富差距,包括小孩学方言的细节(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讲普通话,黄渤认为陕西人的小孩就该讲陕西话,最后找回来的小孩却讲一口安徽普通话),包括张译守在黄渤家门口,被黄渤发现时闭上眼睛装睡、然后给黄渤发的那条短信。
而演员,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纳一些溢美之词。
黄渤对郝蕾饰演的鲁晓娟,有一句评价,“只是我认命,你不认命。”
太准确!郝蕾的美始终有一种不认命的决绝和凄婉。
我记得她下楼的时候,黄渤问她,“你说孩子被拐之后多久才叫她妈妈的呢?”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在这一眼,愤怒,悲伤,绝望,痛苦,怨憎,和无奈,终于她什么也没说地转身下楼。
我记得她在那个互助大会上,面对张译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一阵沉默。沉默是最难演的,而且在片子的开头,她是一个那么渴望说话会争论的女人,在这里她沉默了。很难得的一段留白,没有周围人多余的面部特写和台词(虽然对于没给特写这一点也蛮奇怪的),但是空气中存在的那种张力,直到郝蕾突然出声而崩裂。她哭着说,“对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丢的。”能够看到她嘴唇颤抖,缓慢地蹲下去。我理解这种内疚感,联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黄渤耳光的一场,能够深深理解这种因为内疚而带来的巨大折磨,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绝丈夫性要求的真实原因,她无法原谅自己甚至无法直面自己的错误。而这一刻,她的爆发,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发。
还有黄渤痛哭那场,她拦住想要上前的张译,自然,无声,了然地看了黄渤一眼,将心中的情绪都慢慢地压了下去。
动人的,都是这些细节,感情,都在眉眼之间。看起来,举动都平常,细细想,却是大恸。
黄渤的亮点,如果要一一记录,我大概需要一个EXCEL.
我喜欢他含蓄的演技,在鲁晓娟蹲在地上抱住双臂痛哭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国产连续剧一样抱住她(像大团圆一样的温情),而是站在旁边,看着她,想要靠近,又并没有靠近,眼睛湿润,嘴唇颤抖,心里即便已经千山万水,然而终究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不要做,那种节制而隐忍的演绎,于无声处更见情深。
也喜欢他突然的爆发。找回儿子之后派出所的一场哭戏 ,虽然也是慢慢地蹲下来,但是和郝蕾细腻的哭戏不同,黄渤的痛哭是震撼的,翻江倒海的,这种在巨大绝望之后重获希望的冲击,在压抑了三年之后,都在这场痛哭里了。黄渤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偶像包袱的人,所以他哭得很难看,涕泪横流,但是你看着看着,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下了眼泪。
黄渤和郝蕾,本是非常不搭的一对,从气质上来说,郝蕾若是清宫没落后妃,黄渤便是那市井中拉黄包车的,甚至都不如黄渤和志玲姐姐和谐。但是非常爱他们这一对夫妻。感谢导演的选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演技登对带来的酣畅淋漓感(多一句嘴,俩人都是好戏之人,而且都是属于特别认真演戏认真到魔障的人)。
两个人的对手戏都很家常,绝无大喊大叫用力过度的演出,但功底正在这种力量的把握。也不用一一叙述,希望大家到影院去看。就说一场,田文军在店里,房东来赶人,一阵挣扎无果,房东走开,黄渤抬头,一眼看到鲁晓娟一身黑衣坐在街边,两人对视一眼,说句做作的话,真是一眼万年。而印象最深的是,鲁晓娟走进店里,问,“你睡得好吗?”黄渤说,“睡不着,真希望不睡。”鲁晓娟递给他一瓶药,“吃了这个能睡个好觉,要是好用告诉我。”从头到尾俩人没有对视过,言语中也无情感起伏。但是两句平淡台词,自然的动作,我相信,他们是真的相爱过。
真正难得的并非演戏,也非复原生活,而是提炼生活的日常,却升华为戏剧中的表现,让观者映照出生活和自我。
观影后,陈可辛导演说了一句,这个演员阵容真是黄金阵容。是,几乎是可以即使为了演员就买票的阵容。黄渤和郝蕾自不必说,赵薇也是一线中演技有口碑的,张雨绮虽然还没成大器,但举手投足都透出晶光来,张译也是个认真演戏的人,虽然刚上大荧幕不久,比起另几位还是有点电视剧范儿,但有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佟大为演这种角色驾轻就熟,导演爱他,基本上都给他合适的角色,他也没掉链子,其余几个人,包括鲁晓娟丈夫、警察、两个小演员、四川工友,都可圈可点。
而值得庆幸的是,导演并没有浪费这个阵容(我们都知道,多少导演和片方浪费了好演员,常常让我们走出影院,吐槽无力,可惜了这演员阵容)。他几乎让每个人发挥了自己的潜力。
我说“几乎”,是,并没有完美。
这应该是赵薇从影以来比较大的角色挑战了,农村妇女,面目污迹不可辨,一口方言,没文化。看评论,也说她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大突破演技。我一向敬佩敢于抛弃偶像包袱可劲儿糟蹋自己的演员,她也实在演技和认真并在。
但是,这并不是个适合她的角色。虽然她已经努力作践自己,但还是没有那种糙的质感。或者我先入为主,总会在“小燕子”或者“姚木兰”的那张脸面前跳脱,她独特的念白方式和嗓音,即使在安徽方言面前也无法改变。
㈢ 请问陈可辛电影的风格、特色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导演本人所追求的风格是什么怎样的 最好能说明有哪些作
论述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解释陈可辛电影风格的基本原因,以此说明陈可辛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
陈可辛以世俗故事、草根人物表达商业 话语,体现商业价值的诉求,以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精英思考,从而完成了商业性 与艺术性的缝合。同时,用新历史主义叙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历史主义现实观,以 世俗大众的视角,从小人物人生际遇、历史轶闻中多侧面多角度的诠释历史,进行 商业化表达,而主题意蕴中则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文 情怀的彰显,从而使得商业性与艺术性互相渗透、体现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致推崇。
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 陈可辛踏入电影行业是从吴字森导演的《英雄无泪》开始的,他决定进入 影坛时并没有直接选择做导演,而足听从父亲的建议做起了监制,后来一度被称为 香港最杰出的电影豁制之…。陈可辛共监制28部影片。 其中《神行太保》(1989,导演赵良骏)、《壮志豪情》(1 990,导演柯受良)、《记得 香蕉成熟时》(1993,导演赵良骏)、《新难兄难弟》(1993,导演陈可辛、李志毅)、 《晚9朝5》(1994,导演陈德森)、《春逝》(2001,导演许秦豪)、《见鬼》(2002, 导演彭发、彭顺)、《金鸡》(2002,导演赵良骏)、《会鸡2》(2003,导演赵良骏)、 《春天花花同学会》(2006,导演赵良骏)、《l、J徒》(2007,导演尔冬升)、《十月围 城》(2009,导演陈德森)、《神奇侠侣》(201 l,导演谷德昭)、《血滴子》(2012,导 演刘伟强)等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其中《会鸡》等影片还成为当时救市佳作。陈 可辛作为电影监制,是成功的。但是,在他的心晕,一直都认为做导演才能更全面 的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他最大的理想还是做一名优秀的导演。于是,陈可辛“监 而优则导”。从1983至2013这三十年之问,陈可辛共执导13部电影和1部短片, 其中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上映。从他执导的这些电影来看,影片的质 量、导演技术的纯熟程度都有明显进步。鉴于他本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三次大的改 变,以及受到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陈可辛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三个不同 的电影理念,因此,我们把陈可辛的创作时段分为香港电影人、亚洲电影人、大中 华电影人三个时期。
以严谨、认真的念度摄制有品质的电影,力图做到有态 度的审视生活,努力体现自己的美学观点。是陈可辛追求的电影理念。
㈣ 如何评价《喜欢你》这个电影
《喜欢你》是导演许宏宇的处女作,但监制却是大名鼎鼎的陈可辛。其实,在拍这部电影之前,两人已在《投名状》中有过合作,那时许宏宇是作为电影的剪辑师,而陈可辛则作为导演。由于对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均衡,许宏宇2011年就获得了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剪辑师”。
而《喜欢你》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爱情故事,这可以让影片和现在年轻人在情感上接轨的地方。在电影中,爱情如同美食,从看到吃,到品尝,如同两个人在谈恋爱,从发现、享受,再到吃饱后的幸福。从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龙虾炒饭,到最后一碗普通泡面……
周冬雨饰演的角色在电影里说过一句话:你怎么敢同时吃两个人的饭?是啊,爱情是不兼容的,控制不住的才是真感情,能控制住的只是理性。我爱你,所以我要独占你。听上去特别霸道不讲理。可爱情,本来就是不讲理!
㈤ 陈可辛的电影对于流行歌曲的使用有何非凡之处
我没有感觉到陈可辛的电影对于流行歌曲的使用有非凡之处。陈可辛是一个非常有才的导演,而且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标杆性的启示意义。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他从来都不放弃自己对于电影的执着,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捍卫荣誉的人。而且即使道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着,他也要努力的走下去,去追寻着自己想要的未来。从陈可辛的电影作品之中,你能够感受到一种变化的感觉。每一个电影片段都像在不断翻新,带给我们无穷的回味,也保持着永恒的创新。
陈可辛是“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但似乎又是香港导演中最没有“香港味”的一位。他的电影里没有传统香港警匪电影的韧劲,也没有独特无厘头香港喜剧电影的闹性,他崇尚剧情但不像杜琪峰那么犀利,他热衷于文艺但又不像许鞍华那么执着。陈可辛在自己的电影之路上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做时代的捕影者,以小见大,总是通过几个人的故事去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所以陈可辛的电影至少得看两边,第一遍看电影精彩的故事,第二遍看故事背后时代的变迁。
㈥ 陈可辛电影中人物的特点
一头长长的、黑白头发的陈可辛导演。他的电影较写实,影中人物给人有真挚平淡而富有个性的感觉。若细细观摩,很容易产生共鸣。记得《甜蜜蜜》中有义气又温情的曾志伟、势力又善良的张曼玉以及脚踏实地憨厚的黎明,就留给鄙人莫大的印象。像《十月围城》中的人物也可圈可点,《投名状》更是把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难堪展现在观众面前。陈导是一个很用心的一个人。
PS:吴君如是他的太太,呵呵。
㈦ 如何评价电影《甜蜜蜜》
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这在电影《甜蜜蜜》里显得格外在理。
陈可辛带着修复版的《甜蜜蜜》参加今年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展“经典单元”,重新勾起了很多人关于这部电影,关于爱情的记忆。
相爱只需要时机,在一起需要很多运气。不得不说,陈可辛真是一把写爱情的好手,他总是能捕得最好的时机让爱情滋生,却又吝啬了运气的次数,他恰到好处地将细腻处放大,在平淡生活里写出爱的本质。
关 于 台 词
不知道为什么,整部电影中芦苇尾巴最喜欢的台词居然是这段:新年进步。恭喜发财。一帆风顺。身体健康。事事如意。龙马精神。如意吉祥。大吉大利。万事顺意。友谊万岁。
重点是最后一句:友谊万岁。这是黎小军和李翘经过除夕之夜的事情后,新年第一天,俩个人的一段对白,比起李翘前面“昨天晚上,大风大雨,俩个孤独的人糊里糊涂地吃了顿团年饭而已。”话里的假装不屑,后面这一长串的祝福话语才令人叫绝,绕词的俩个人已经想不出什么话能缓解尴尬了,词穷的感觉有时候真的十分难受,暧昧不明的情感在“友谊万岁”那里戛然而止,李翘用友谊掩盖了俩人的爱情,这句台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幼稚得深刻。完了镜头又立马转到了527房间。
爱情文艺片的美在于含蓄在于收,表达爱情不一定要海誓山盟,不一定要坐上热气球捧着鲜花拿着钻戒……整个片子里,黎小军只在电话里对小婷说过“我爱你”,他爱李翘,可这句话却从来没有对她说过,这是人物脾性,也是人物情感的强烈对比。
㈧ 陈可辛的电影有哪些艺术特色
我非常的佩服陈可辛导演,但不是特别喜欢现在的他的作品。他非常有才华,甜蜜蜜,投名状可以证明。他非常的聪敏,也就是情商高的没边,为人处世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也就是圆通,他的电影基本兼顾商业和艺术的典范。为人处世非常的谦虚,低调,从来不居功自傲或者狂妄自大,人际关系搞得很好,所以他适合做监制。
㈨ 如何评价电影《甜蜜蜜》
还记得当初情人节,修复版的《甜蜜蜜》登陆内地院线,不少人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二十年前陪自己看这部电影的人,如今早已劳燕分飞。
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是,不同年龄段重温会有不同甚至迥异的感受。
比如《甜蜜蜜》,读书时看故事、看颜值,为黎小军和李翘分手扼腕叹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重拾二人的求生轨迹,才明白港漂的心酸与不易;成家立业,被零碎琐事耗掉一大半精力后,也想通了李翘为什么在第二次选择时,还是情愿跟着豹哥。
小编曾经疑惑,为什么《甜蜜蜜》的英文名字是“Almost a Love Story”?这分明就是一部爱情电影啊!怎么能用“几乎”“差不多”这种含糊不清的修饰词呢?
其实细腻如陈可辛,早就在细微之处回答了这个问题。
《甜蜜蜜》上映9年后,陈可辛再次操刀都市爱情片《如果爱》,英文名唤作“Perhaps Love”。二者交相辉映,导演一早就洞察了爱情的本质:我们看到的爱情大多只是表象,更多的其实都是“不确定”。
不然,陈可辛不会提出这个两难的问题——
你愿意同黎小军一起面朝大海,还是跟豹哥一同喂马劈柴?
最终的结果,看过电影的都知道了:李翘陪豹哥来到了美国,黎小军又输了。
由此,观众对电影提出了疑问:第一次,生活所迫,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李翘跟豹哥走了情有可原;可这次完全是天随人愿,黎小军离了婚,豹哥山穷水尽,自己反而成了他的累赘,那李翘为什么执意选择了豹哥呢?
是爱情?是报恩?是更好的物质生活?
豹哥这个人,走南闯北善辨人心,在大风大浪打打杀杀中练就了一种了如指掌的淡定和漠然,他面对心爱的女人,总是把伤心事笑着诉说。
所以李翘跟他走了。
电影的最后,在播放邓丽君去世的消息,李翘停住了脚步,黎小军走了过去又退了回来。两个人站在那里听完新闻后,抬头望着对方,一毫秒的迟疑后,淡淡地微笑。李翘已经苍老,黎小军木讷依旧,时光把两个人隔开,他们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再次重复,也只能相顾无言。
我们作为局外人,清楚地听见命运车轮的巨大轰鸣,看见其压过的深刻轨迹。
㈩ 你怎么看待中国合伙人的导演陈可辛
媒体评价
陈可辛的时代被划开,成为横跨香港、内地、台湾的顶级大导演,2008年他没有遗憾,这个江湖任其笑傲。(腾讯网评[36] )
在华人电影圈,陈可辛曾有着一种标杆性的启示意义。这位早年游走于好莱坞的香港导演,对现代娱乐工业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透切,以至于他早期进入大陆电影市场时,完全移情移景,忘我投入。(搜狐网评[37] )
他执导的电影作品,却像是不间断变化翻新的风景,或者多声部复调回旋的乐曲,始终保持了一种不断寻求转变与创新的可贵激情。(光明网评[38] )
个人评价
金像到金马,他又是双料,足可以被写进历史了。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是要靠努力,要积累功德的。在香港电影颓废时,能捍卫其荣誉的,惟独只剩余下他一人而已,他的这尊奖杯与每一次的荣誉,都是艰辛的,最是难得。(腾讯特约评论员宋子文评[39] )
他的浪漫对白只会发生在他的电影里。(吴君如评[40] )
陈可辛心中唯一的香港演艺圈大哥,早就觉得他肯定成功。(曾志伟评[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