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怎么复习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目口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
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以上是我在指导高三学生自主复习时的点滴体会。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而提高高考成绩,是我们每个师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② 如何复习历史(具体一点)
中学历史总复习“十六字”诀
1.照本
就是按照课本组织历史总复习。课本,既是教师平时教学之“本”。也是学生考前复习之“本”,从另一角度说,它既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也是高考试题答案的依据。历史考了十余年,考试内容和题型虽年年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本”。因此.教师在指导总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课本上。特别是在总复习的第一个阶段,即系统复习阶段.更应做到以课本为主。要按照课本内容本来的顺序,逐章逐节地组织复习。事实表明,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做题,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认真看书,只忙于做题,甚至掉进“题海”而不能自拔,则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顾面
就是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要顾及到,而不能凭主观臆断任意削减内容。历史高考试题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大。比如,1987年高考历史试题就有224个知识点,比1986年多了33个,人物则有42个,也比 1986年多了 8个。如果不全面复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全面”是搞好复习的基础,是取得优良成绩的保证。一个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往往都是从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开始的。如果抛开了课本.一味地攻“资料”,孤立地去抓“重点”,甚至采取猜题、押题的做法.这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也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3.抓点
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做一番去粗取精的简化工作.整理出一个个的要点来.并让学生紧紧地抓住这些“点”.牢记在脑子里。“点”,也叫“知识点,包括历史年代、地点、人物、事物和评价等。“点”有大有小,小的多为时间、朝代名、人名和地名等,如1561年.明代,戚继光、浙江台州;大的多为事件(包括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等),如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对“点”表述的文字可多可少,那就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导学生整理知识要点:①时间:1661年;②人物;郑成功;③经过:带领将士两万多人,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登陆,‘经过激烈战斗,到第二年初,打败荷兰殖民者;④意义: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⑤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果历史知识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类型,整理出一个一个的要点,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4.理线
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时,帮助他们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前因后果的关系。理线,是历史复习第二阶段,即综合复习阶段经常采用的作法。比如,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有三条:一条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和奴役;一条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掌握了这三条基本线索,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就能做到豁然贯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归类
就是教师将历史知识按照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进行归纳分类。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就可划出“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样一些类别。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又便于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起到深化知识,强化记忆的作用。
6.助记
就是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记忆。教师在组织历史总复习时,要特别注重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记忆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两大类。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努力摸索,创造多种方法,把机械记忆的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当前,比较好的历史记忆方法有以下十种:
①系统记忆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列举大事;
②分类记忆法:将历史知识归纳分类,加以条理化;
③特征记忆法:通过分析,找出事件的特征;
④简化记忆法:将知识去粗取精,逐一简化或压缩,将其精髓储存在记忆里;
⑤图表记忆法:将相关的历史知识编制成图表,让学生看了图表,一目了然;
⑥直观记忆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观看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借助直觉形象给学生留下刻印象;
⑦比较记忆法:把相同类型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鉴别,同中求异;
⑧口诀记忆法;把较难记忆的史实.编成口诀来记;
⑨读写记忆法:边看书.边写提纲,读读写写,加深印象;
⑩讨论记忆法:几个学生编成一组.互问互答,取长补短。
7.精讲
就是教师讲的要“精当”、“精练”、“精妙”。“精当”,就是讲的要恰到好处,要富有启发性,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精练”,就是语言要简洁凝炼.不允许拖泥带水,旁征博引。“精妙”.就是要巧设疑点,解题对路.虽言简语略,但有画龙点睛之妙。既要坚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又要辅之以教师的精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8.善练
是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训练。在系统复习阶段,常以章节训练、单元训练为主,训练题多为基础题、常规题.其特点是坦大题小,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词题和简答题为主。通过训练,力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做到章节过关。在综合复习阶段、常以综合训练或专题训练为主,训练题多为列举题、分析比较题和综合论述题,其特点是综合性增强.难度加大。通过训练,力求使学生将以前学得的知识纵横沟通。在重点复习阶段,则要通观全部教材.结合当前形势.确定重点复习内容,并编拟成题后,指导学生训练。这是进·步深化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复习时间的安排.以6:3:1的比例为宜。学生的训练,还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后者为主.前者为辅。总之,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③ 自考中国电影史和外国电影史哪里有相关复习资料
我是自考出生,一步一步来,没有捷径的
④ 上海大学的电影学初试怎么复习啊,跪求
首先,英语政治我就不说了,专业课上大考的绝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硬道理,也会有一些热点,比如今年考了个米高梅,但主要是把基本知道搞懂就行,提供的参考书自我感觉是没太有用的,反正就两门,一门电影史,一门电影理论。那本影视批评多看看,但是我觉得那本比较枯燥,可能是我境界不够高吧,总体框架一定要弄懂。电影史比较多,书一定要看,可以看他提供的那几本,也可以自己找合适自己看的,中国史看谁的都差不多,我看的是周星和那本很厚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国史比较多,光看绝对不够,我在网上找的北影的笔记看,觉得总结得不错,很详细。反正一定要看真题,把真题答案一个一个都整理出来,还有那些重要的导演啦,电影运动啦,都整理出来,自己思路也清楚。我觉得,上大比较喜欢考谢晋,日韩导演之类的,你研究一下真题就知道的,出题不外乎就那些方向。总之专业课不太用害怕,上大的专业课这些年来我觉得是各所高校里相对比较简单的,加油哦。最重要的差点忘了,一定多看电影!
⑤ 请问大家,复习中国电影史,哪本书比较好
你该不会是今年考吧。。。如果是的话就要努力了。。。因为还需要看20几本书,电影学院教材应该是不全面的,电影史的书很多,至少要看国外作者写的电影史,书太多了,可以在论坛中搜一下
⑥ 复习的好方法,不要太多,只要好分少不了的!!!!!!!!
楼上的那个一看就知道是复制的,没意义
我给你讲讲我的方法吧 (不过我是理科啊)
对于高三的学生 最重要的就是心态,首先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了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看书,其实很多理科学生都不注重看书,其实只要把书认认真真的看一遍,你会发现你会有很多知识都不大明白
然后就是多练题,题做多了手就熟悉了,当你考试时会很快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以前有些同学就是不喜欢做题,以为自己弄懂了,就不去管了。所以就会造成考试时经常发现这题很熟悉,但就是分得不全,所以考试一会名次高,一会名次低的
(建议:并不用买太多复习题,其实只要把老师发的复习题,每道都弄懂了,就可以了。但是那些题需要反反复复的拿出来做,很多题你当时会做了,但是过几天也许又忘了)
我们班上那个考上北大的那个也就是这个方法。
对于英语嘛,那就是多记单词,然后每天坚持两篇阅读理解
其实高三还是蛮轻松的
ps:我现在在复旦 嘿嘿
⑦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要点
有效提高记忆力,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方法):
1、“吃”,是的,吃也可以提高记忆力,而且还是科学家们说的,吃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补充大脑记忆所需,比如鱼头,核桃、花生等植物的籽或核,还有蜂花粉、蜂皇浆等保健品也有一些奇特功效。但是这种方法不是最有效的。
2、“练”,好的记忆力都是练出来的,包括世界级的记忆大师们也都是靠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超级记忆力,一般的,比较有效地训练方法有三个:
(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速读法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别以为阅读速度快了记忆就差了,因为这里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后者比前者强100万倍。
通过速读记忆训练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记忆越好,详细学习资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站”学习,下载软件练习。
(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关于联结记忆术,“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也有训练,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
(3)导图法(又叫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4)、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
⑧ 世界电影史复习提纲资料
电影发明时间(1895)19世纪
“视觉滞留” 0.1—0.4秒
爱德华•幕布里奇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
法国人马莱连续拍摄的“摄影枪”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 是l/48秒的画格
1895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 是l/16秒的画格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一、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三、 政治、文化、新闻实录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在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单镜头”的表现形式中,《火车进站》是最为典型的一部作品
卢米埃尔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乔治•梅里爱“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他成立了“明星制片公司” 摄影师的工作室和剧院舞台的结合虚假、封闭的制作空间一、魔术片二、排演的新闻片三、神话故事片四、科幻探险片
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便截然不同地代表着两种倾向、两种风格。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而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缅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③。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表现“银幕戏剧”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卢米埃尔可称之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布赖顿学派”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把特写镜头运用于电影语言的形式系统,发展了它的叙事因素电影最早“分镜头“
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景别上的奇特变化,蒙太奇手段将两个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现,与固定的视点的全景镜头形成了根本的对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
希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学派的代表作品
同样仅仅是几分钟的短片,但是如果我们将“布赖顿学派”所拍摄的影片,同卢米埃尔影片中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相比;同梅里爱影片中沉洒于幻想的神话故事相比,“布赖顿学派”的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萌芽,的确是极其可贵的。而在形式上,与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户外生活片的纪录相比;与梅里爱乏味的“乐队指挥”的视点、封闭的戏剧舞台空间的纪录相比,“布赖顿学派”在多视点的时空观念上的突破,在采用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的处理中,特别是通过“追逐片”的样式,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追求,真正使影片朝着电影化的方面迈进丁关键的一步。
艺术电影运动
1908年,由“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范例。公司改变了以往“电影剧本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后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编写的局面
1903年鲍特《火车大劫案》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鲍特对于如何应用近景或特写镜头进行叙事,如何发展电影语言形式技巧的表现上,与英国“布赖顿学派”相比,还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年《党同伐异》
鲍特是在不同的场面之间交叉剪辑,而格里菲斯却开始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加以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①。在鲍特那里,场面、段落、镜头是一回事,起着推进叙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这里,场面或段落分别由若干个镜头组成,场面或段落不仅是剧情的连接,而且是作为一种视觉观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与鲍特的另一个不同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则是鲍特注重情节的发展,注重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动作的情感因素,强调影片情感价值的表现,因此,使影片的叙事显得更为复杂。这是格里菲斯被称之为艺术家,其影片被称之为艺术作品的关键。
格里菲斯的电影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镜头或段落的确是沿着特定的情节走向,是遵循着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表现的。但是格里菲斯却是以电影分解时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而使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区别开来。特别是影片将四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的有胆识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
查尔斯•卓别林 突出了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马戏团》《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卓别林以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作为影片创作的基础,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杰出的电影喜剧观念,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
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l、“纯电影”的美学实验:法国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2、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宰验。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谢尔曼•杜拉克拍摄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
l、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 2、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3、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普多夫金《母亲》1、普多夫金强调剧本创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员工作的基础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
20年代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美学主张,是从机械主义的纪录本性出发,以纪录主义的美学来反叛传统的再现主义的美学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1927年《爵士歌手》声音进入电影
电影理论伴随着声音的出现也反映出了不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对声音的出现,但是要以“视觉为主,声音为捕” 其三、主要反对声音中的对话,认为对白会使电影导向戏剧,会使可见的动作陷于瘫痪其四、提出录音是“复制”,录音师的工作不是创作,贝拉•巴拉兹就认为“声音没有形象” 其五、声音不应重复画面,而应作非同步处理,比如:声画对佼,画内画外,画面为实、声音为虚等其六、强调声音的空间感,比如:空间声音、声音透视、距离幻觉等等;其七、对声音持全面欢迎的态度。
一、 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二、制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一、关于景深镜头二、关于仰拍三、阴影逆光的表现四、移动摄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一、纪录性二、实景拍摄三、长镜头的运用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五、结构形式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主题:1、非政治性的电影2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3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4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5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
“左岸派” 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 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左岸派”这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力图表现摆脱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习俗的约束的人的真实。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其三,“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清除我们与“实在”之间的障碍,克服我们同“实在的距离”,使我们直接面对“实在”本身,使灵魂得到提高,超脱生活现状。其四,受到布来希特的影响,作品中力图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勾通内心的幻象。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3.在年龄上着: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
⑨ 电影学考研如何准备
你先要选择一个电影学学校,选择那些专业性相对较弱的学校,更容易考,因为竞争力不是很强,这样,最后分数出来后,根据你的分数确定你自己有可能被录入的学校。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校,这样的师资力量是不可说的,但是你要更努力才行,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对于学新闻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个电影爱好迷,我曾经也想电影考研学,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了很多资料,电影学关键是要有基础,有电影爱好未必就是一个电影人才,首先,学好电影学要花费很的的时间在一部电影(可以是你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这样不至于烦)上反复琢磨,推敲哪些拼凑镜头,同时,要思考为什么这个镜头要放在下一个镜头的前面,链接关系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有更多的进步,其次,你要阅读电影资料和相关剧本,背诵一国内外电影著作以及作家和导演类似的。再次,要自己多动手实践,实践出真知。一个人准备的时间越长,它的内容就比别人的更充实。所以当你决定靠这个电影学,你就必须着先准备资料。相信自己,加油。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