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写剧本
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属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剧本知多少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
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及情节。“一幕”可分为几场。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2.反映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影视的剧本结构形式有如下四种:
1.戏剧式:戏剧式剧作主要按冲突来结构剧本,一般按顺时序发展剧情,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几个部分。戏剧式结构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外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来表现。
2.心理式:心理式结构也被称为时空交错式结构。心理式结构以主要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结构的线索,表现为时空交错的自由,它往往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回忆和倒序(闪回)的方式,把过去、梦幻、现在甚至未来自由地交织在一起。
3.散文式:散文式结构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很强的戏剧化冲突,往往是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用较为写实的手法记录下来。
4.解构式:解构式结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电影艺术领域的一种表征。这种结构不求完整,甚至有意地自我解构和颠覆。
剧本基本理论:态度、主题
态度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个淫秽、色情的态度去写,故事自然集中于男女之间欢爱的部分。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主题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电影午夜牛郎—midnightcowboy),男女之间的爱情(铁达尼号—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击战),还是一个控诉战争的故事(杀戮战场—platon)等。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十分明确、贯彻、毫不怀疑。你不能写一个战争片段,一时就怀疑战争,一时就歌颂战争。主题有如一个指南针,它会引导你创作故事和贯穿故事中的枝节。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写作中偏离主道。试举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中是一个杀弟、杀父夺位,强奸弟弟妻子的禽兽。但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作者笔下的雍正,却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作者的主题是要写一个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会见到雍正彻夜不眠批奏章、视察农民、减税、推行德政等场面,并没有杀弟、杀父等场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剧本是要让观众看完后,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创造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方法一:
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例如电影《怒火风暴》故事中,主角刚刚经历完痛苦的牢狱生涯,当他出狱时,他一心想见自己的妻子,重过正常人的生活。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认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记录而歧视他。
方法二: 不能分解的关系
当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结把他们拉在一起,好戏便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个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
因为环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须搬进家里和妈妈一起住。试想两个完全冲突的人:媳妇和婆婆被一个不能分解的关系拉在一起时,会怎样?
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银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银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通过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会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像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摄像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摄像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摄像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摄像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
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摄像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⑵ 电影的剧本是什么样的格式,写得很详细吗
你要写故事片的剧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故事是否适合于银幕表现,或者说这个故事该从什么角度来讲,才最适合于银幕的表现,另外,你在写一个故事片剧本的时候,你还得分清楚,你是要讲一个故事,还是写一个人物性格,这两个差别是很大。我们总是把它搞混了,其实在我们的电影剧本里和影片里,只有讲故事的影片,没有表现人物性格的影片,这两种影片是完全不同。
以讲故事为主的影片,他的人物不是真正的人物,只不过是用来促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触媒剂。这些人物引发了冲突,但他的目的不是通过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而是促进故事向前发展,最后解决冲突就完。一般观众就喜欢听你讲这种动听的故事,千万注意,这里可没有真正的人物性格,只有定型的、典型的人物。典型的就是不存在的。没血没肉的,这种定型的人物,象形尸走肉一样,穿行在同一类型的任何影片中,这里就不举国产片的例子了,就看看好莱坞西部片的牛仔,和警匪片的侦探,在这个类型的任何一个影片中都是一样,正如好莱坞的西部片的明星mature所说的“七年了,只换马和女人,服装台词全一样”。整个一个幼儿园。
在大陆中国有些电影评论家,在这种娱乐片中找人物性格,是不是神经有点不正常,另外一种叙事性影片,是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他们也发生矛盾,但是这种故事冲突的目的,不是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揭示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为主的影片,当然就要更高档一些,因为所有的艺术,毕竟都是在研究人本身,只知道讲故事的人就不必参加这种以揭示人物性格为主的讨论了,因为你弄不懂的。
我们在回头来研究一下,以讲故事为主的影片,都是定型的,就是那么几个套子,我们把这叫做神话。其实神话是不准确的,神话这个字来自希腊文,用英文来拼myth,我们中国把它翻做神话,是讲故事的意思,我们中国把它译成神话的原因是因为古希腊的故事是诸神的故事所以就变成神话了,其实是故事。我们应该要弄清楚,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取娱于观众,讲故事的初哀是长者要把自己的社团和部落的一个共同的信念,子子孙孙的宏扬下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个动听故事讲给年青人听,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这个传统信念也就随着故事传了下去,比如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信念,其实生活里不是这样,这是一种信念。又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种以家庭为最小社会单位的社会制度的信念,所以不管那个男的或那个女的有多野,最后全都套在婚姻上了,我们说这是清教徒的信念,所以在好莱坞的影片里就不可能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个部落或一个社团的聪明人,想出了好办法,把这种信念编成动听的故事讲给傻子听,于是把这种信念就通过爱听故事的傻子传了下去,可是到了现在呢,钱好象比信念重要。既然一般观众喜欢听故事,那么生意人就知道通过讲一个动听故事给一般观众听能赚大钱。而一般观众把看电影当成是娱乐,所以娱乐片里决不说教,好来的一位大制片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要布道吗?租个礼堂去”头脑是多么的清醒,还有一个好来的大老板说过这样一句话,”发信息那是电报局的事“又是一个清醒的头脑,会做生意,所以从表面上看,娱乐片就是给普通观众解闷乐的,其实他是有含义的。他的含义就是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好看的故事,把这个信念给了你,只不过没有说教没有发电报而已,所以有人认为好来坞影片titanic有教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娱乐片就是这样产生的,实际上娱乐片是讲故事的附产品,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娱乐是保守,只不过现在表面上看是倒过来了。Myth从来是停滞不前的,它并不是鼓励发展前进,它的目的是维持现状,另外讲一个电影故事,讲一个动听的电影故事,是需要一套方法的,在我的网页上经常有人发表剧本要求大家看,也有人要求我讲剧作,但是我没有讲,因为我认为如果连电影语言都没有搞清楚,那你写什么电影剧本?就算我讲“怎样写电影剧本”你也不会真的听懂我讲的是什么。它也不会给你什么帮助。说老实话,这些剧本我也只是看几行,因为我要看的甚至不是你有没有写视觉的东西,小说里的描写不也是视听的东西吗?我看的是角度,你这个剧本取材用材的角度,同样的故事瞎子讲跟聋子讲是不一样的,尽管在瞎子在讲的时候也可能用几句视觉的句子,可是它自己并没有真正的看见,所以我们一听就听出来了,不对头,我看的是写这个剧本的人有没有视听思维能力。所谓电影写作的技巧,不是一般的技巧,它不同于话剧的写作,也不同于小说的写作,他是建立在视听思维的基础上的。我们在研究视听语言的时候,要研究怎么样用光和声,来体现电影的时空。这些作业是一般的基础训练。可是当我们进一步要研究故事片的时候,在研究故事片时空的时候,那么正象我前面提到的故事片里分以叙事为主的故事片和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故事片,那么以叙事为主的故事片的时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讲故事的,所以我们说在以叙事为主的影片里,他的时空是从属于叙事的。
当然,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得出结论说,要写一个娱乐片的剧本,首先要充分掌握电影的视听语言。话是这么说,但是编剧在用文字写剧本时,它不可能直接用视听语言。有人喜欢用一些术语,什么特写了推拉了,这都是多余的。对于一个电影编剧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构思的时候是用视听思维的,至少他应该知道通过光和声体现出来的时空结构是怎么样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可以拍的。
前面谈的还是总的要求,在具体写的时候,我发觉有些人的写作方法不对头。这是娱乐片不是艺术片,娱乐片只不过是供观众消遣的,给观众逗乐的,所以你最好是倒过来写,当你想出一个开头之后,你要考虑的是结尾,你准备怎么样结尾,这是最重要的,bettidevis这个美国大明星说过,前面没我的戏都没关系,只要最后十五分钟有我就行。他们都掌握了窍门的,你先想好,如何给观众一个可行的,动人的结尾,然后你倒回去写,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住局面,不会写到最后收不了场,也不容易出情节上的漏洞。因为他是倒过来的写的,所以他的发展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你就什么都控制住了。
还有就是情景设置是很重要的。在电影里不可能依靠演员的表演,风险太大了,因为没有几个明星是真正胜任电影表演的,再加上摄影、录音、剪接、美工、拍摄顺序的干扰,演员的表演难道不是支离破碎的吗?更何况你那剧本也不是写人物性格的,它只不过是促进情节发展的触媒剂,跟舞台剧不一样,哈姆雷特要不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一般观众根本不喜欢看,所以聪明的编剧把它的精力花在情境设置上,如果情境合情合理,能够催人泪下,(我说的是情境不是演员)那么阿猫阿狗哪个人演都一样,是情境在起作用,观众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专业人员也觉察不出来那就是一个内行了。比如说,在中国的电影界有不少人硬是说《雁南飞》的名演员演的好,真见鬼了,你研究一下,《雁南飞》的情境设置,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一般观众包括那些的外行的内行认为这个女演员会演戏,情境设置也是一个泡制明星的好办法。你不一定要用一个明星,只要你情境设置的好,你挑选的演员形象符合潮流,再加上你的宣传,她就能成为明星。中国不会泡制明星,中国连专业人员也捧明星,这简直是荒唐。好来坞的一个明星说的好,“当你是明星的时候,你捧着玖瑰花从前门走出去,当你不再是明星的时候,你提着垃圾桶从后门溜出去”。 专业人员迷信明星那就是傻了。要学会情境设置,要学会泡制明星,让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明星提着垃圾桶从后门出去
⑶ 剧本的格式和写法
剧本格式:
如果选择每行44个五号汉字,则Microsoft word页边空白和水平标尺上数字标号为:
2 4 6
淡入(Fade in)
1.外景或内景场景发生的地点1白天1.
场景外貌或镜头、摄影机角度的简单推荐性的提示
详细地描述第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1的动作”。如需要还可以描述镜头中
的道具、角色做“动作”的位置以及做“动作”的环境。(5/40格之间)
角色1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
台词1的具体内容。………………………10/34格之间
详细描述第二镜头中的主体——“角色2的下一个动作” … (同上5/40格之间)
角色2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
台词2的具体内容。………………………10/34格之间
(转场方式)
2.外景或内景场景发生的地点2黑夜2.
场景外貌或镜头、摄影机角度的简单推荐性的提示
详细地描述第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3的动作”。如需要还可以描述镜头中
的道具、角色做“动作”的位置以及做“动作”的环境。(5/40格之间)
角色3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
台词3的具体内容。………………………10/34格之间
角色1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
台词4的具体内容。………………………10/34格之间
详细描述下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的下一个动作”… (同上5/40格之间)
(换页场景不变时写上CONTINUED)或(转场方式)
以上就是电影剧本写作的“单栏剧本格式,针对这一格式有几点说明:
(传统电视的双栏格式在这里不作介绍)
1,机位、角度和镜头描述:
剧作者用不着告诉导演怎样运用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导演的功课。所以,对“摄影机(CAMERA)的机位、角度”和“细致的镜头术语”剧作者不要具体写作。如果确实需要,
也只是写出简单推荐性的提示(对于120分钟的电影剧本而言,这种提示可能少到只有十
处)。剧作者的任务是逐个镜头地写剧本。
2,对剧作者而言,关于“镜头”的定义:
镜头(shot)就是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
3,主镜头和局部镜头:
场景的写作是由主镜头(master shot)和局部镜头(specifie shot)构成。主镜头覆盖一个场景的全貌。如一个房间、一条街道、一个休息厅等。局部镜头专拍房间的某一部分,如房门、或某一条街道上的某一商店的门前或某一座建筑物。
在写完“内景(或外景)·地点·时间”后,可以从一个局部镜头开始描述局部场景的环境和角色的动作,然后直接写角色的对白。也可以从一个主镜头开始描述主场景的环境和角色的动作,然后直接写角色的对白。但是,在具体写作时并不标明是主镜头还是局部镜头。“主镜头”或“局部镜头”是根据我们设计场景时的需要来决定的。
4,找出镜头中的主体:
摄影机画面中发生的角色动作——角色正在画面内进行动作(肢体动作或对白)或完成动作并离开画面(对于肢体动作叫出画,在画外的对白就画外音)。一旦决定了镜头的主体,就可以叙述镜头内发生的视觉动作。
5,标注:
在最右侧和最左侧分别标注场景的序号,然后在最右边写上白天或者黑夜(DAY or NIGHT),接着在最左边标注室内或者室外(INT or EXT).
6,角色:
对白角色的名字写在其角色台词的上面,居中的位置。。
7,空行:
使用空行的地方是:a不同的场景之间;b场景与转场方式(如:切至、淡入、淡出、叠化)之间;c一个角色的台词与另一个角色的名字标注之间;d角色的台词与镜头中主体的详细描述之间。e的详细描述之间。两个镜头主体
8,黑体字:
a所有的标注用黑体字;b角色第一次出现要用黑体字;c机位、角度和镜头等简单推荐性的提示用黑体字;d转场方式要用黑体字;e对白角色的名字要用黑体字。f场景换页但场景内容继续时写上“CONTINUED”,“CONTINUED”要用黑体字。
例下图
剧本写法:
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I: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II: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on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angle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angle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angle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angle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shoulderangle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shot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shot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shot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
标明摄象机的关系
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
二、剧本写作入门
这是我在大学修读剧本写作课程时所得到的体会。记得当年导师和我们说:「要想写好剧本,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搞明白电影的规律!」
今天,身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懂得的剧本理论知识,如有错漏,还望大家多多包容。
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 第 一 节 >
剧本基本理论 :态度、主题
<<态度 (Attitude)>>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个淫秽、色情的态度去写,故事自然集中于男女之间欢爱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主题 (Theme)>>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电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 boy),男女之间的爱情(铁达尼号—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击战),还是一个控诉战争的故事(杀戮战场—platon)等。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十分明确、贯彻、毫不怀疑。你不能写一套战争片段,一时就怀疑战争,一时就歌颂战争。主题有如一支指南针,它会引导你创作故事,和贯穿故事中的枝节。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写作中偏离主道。试举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个杀弟、杀父夺位,强奸弟弟妻子的禽兽。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亚视播出的电视剧)作者笔下的雍正,却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作者的主题是要写一个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会见到雍正彻夜不眠批奏章、视察农民、减税、推行德政等场面,并没有杀弟、杀父等场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剧本是要让观众看完后,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 第 二 节 >
创造角色冲突 (create character conflict)
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电影怒火风暴(Falling Down)故事中,主角刚刚经历完痛苦的劳狱生涯,当他出狱时,他一心想见回自己的妻子,重过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认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纪录而歧视他(Antogonist,阻止他达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 不能分解的关系 (unbreakable bonding)>>
当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结把他们拉在一起,好戏便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个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因为环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须搬进家里和妈妈一起住。试想两个完全冲突的人:媳妇和奶奶被一个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时,会是怎样。
< 第 三 节 >
创造表面张力 (create dramatic tension)
<<方法一: 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闯进了敌人的基地,有支枪在黑暗处伸出来瞄准着他(观众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敌人就快要开枪了,观众也为主角担心。
<<方法二: 让你的观众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
主角的母亲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于是他便去睹场碰碰运气。很好运地,主角不停地赢钱,已有几千元,有足够的医药费了。但他竟然贪胜不知输,继续赌下去,结果输了一局又一局(观众已知他已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最后连手上的一百元也输了,竟然还去问大耳窿借钱(他用错误的方法企图达到目的)。
<<方法三: 时间限制 (deadline)>>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着时间的限制,或计时炸弹,能够给观众一股紧张的情绪,并且这股紧张情绪能维持一段长时间。
还有十二个小时,陨石便会撞击地球,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会死亡。(电影--陨石撞地球)
这辆巴士必须维持在时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则车上的炸弹便会爆炸。(电影--生死时速)
<<方法四:转折点 (Turning Point)>>
使用转折点能制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观众的预期心理,加强情节张力,从而持续观众对故事的兴趣。转折点最常出现于故事的前段和后段。剧本前段的转折点一般用于开启故事和陈列出主角即将面临的各项选择。至于后段的转折点则指向主角解决危机,收拢故事。
例如著名电影「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主角在故事开始面临第一个转折点:是否要参加越战。主角最后选择参战,走上战场。但好景不常,在战争中主角被打破了双脚,要终生坐轮椅。原本爱国主战的他经历了多件事件后,改变了他的想法。导致故事结局出现了很出人意表的转折点,他由主战派变成反战派,从而带出反战的主题。
< 第 四 节 >
其它技巧
<< 伏笔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会知道什么叫做伏笔吧!埋下伏线可以吸引观众追看剧情。例如在电影心计中,主角汤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签名和行为的能力(伏线),到故事发展到他杀了有钱人迪奇后,观众凭借伏线已经估到主角会假冒迪奇。
<< 关键匙 (Payoff)>>
所谓 Payoff,就是最能象征整个故事的对象。例如在电影”Apartment”中,那条门匙就是Payoff。又如著名电影「舒特拉的名单」中,那张犹太人的名单也是Payoff。
<<蒙太奇 (montage)>>
有两个画面,梅花间竹地播出,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电影教父中,画面一边播出教会里正在举行的神圣仪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礼,向天主祈祷等。但另一边画面却转接地播出教会中邪恶的一面,例如教会中的领袖为求夺权,去反对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开杀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没有关系的画面,当他们剪接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另一种意义,简单来说,如第一画面中有一只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画面是另外一只手接到一个球,然而球不见得是同一个,但当两个画面前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把球投给另外一个人,注意/若中间再加入另外的画面,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注:这一段蒙太奇的文字解释由网友「贝戈」提供)
< 第 五 节 >
剧本三大忌
<<写剧本变写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有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剧本里,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只有写成如下:
「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老师手上拿着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剧本。所以,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剧情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口,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那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
其实,写剧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简单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们所看过的好电影中,它们的剧情是不是都很简单。例如电影铁达尼号(Titanic)只是讲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当中男女主角产生了爱情。其它电影也一样,简单到报纸短评用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讲出故事大纲。
但是,简单永远是最困难的:「 Simple is difficult。」
⑷ 怎么写剧本了
1、写法
(1)剧本开头列出了幕数或集数、地点、时间、环境、剧本简要说明、人物;
(2)整个剧本以对话的形式;
(3)剧本的中间用中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格式
每个场景都以这样的格式:
第 N 集
场景1, 地点:( ……)时间:(…… )天气(环境):(……)
该场景内的情节简要说明(200字以内):(……)
角色名字:(可以用粗体也可以用斜体,但要统一): 如下文: -奔翔-
[动作说明] (动作说明需加大括号),如果可以需要突出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在动作说明前如果是角色的动作,则需要在动作说明前将该动作内的主要角色动作置于动作说明之上。
如:-奔翔-
[镜头里出现一双大大的脚。镜头向上仰视,显出主人公大大的形体,身着西服装束,手提着小小的公文包。保持镜头平行后移,以主人公的动作表示他在行走。]
对话:对话格式为:奔翔:对话内容
如需特殊说明,可在对话后用“[ ]”加动作。
其他说明:每一页代表动画片的1分钟,不管这页长与短,到下一分钟全部换页。
注意事项:对话不能书面语言,需要富有幽默,对于剧本,若没有对白也要让观众看明白说什么。
2、剧本分类
按照 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动画剧本,微电影剧本,微动漫剧本等,小说剧本 ,相声、小品。
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⑸ 剧本怎么写
写剧本要注意
1、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2、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搬上舞台表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3、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4、剧本格式有分景剧本和分镜剧本。分景剧本,包括开头、景象、动作、对白,常用于电视剧本的创作,电影也可用,不过电影较短,用分镜剧本更能突出电影剧本的直观感。分镜剧本,通俗含义就是在分景后再分镜的剧本,大多是为写故事版与台本做基础与准备。
5、剧本的创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画面,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
6、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剧本里不宜有过多的对话,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使得缺乏动作,在观众看起来就似在听有声读物一样,好闷,导致这剧也就成了“肥皂剧”。
7、剧情在主线外,不宜安排过多的副线,也不宜安排超过三个主线,当主线不止一个时,就要减少相对应的副线。剧本的创作,若是写了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景,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5)如何写电影剧本台词扩展阅读
剧本创作尤其要力避“三无”:
1、无鱼作罟。这里的“鱼”主要指剧作厚重的内容。照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能叫生活。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审视生活。艺术要在我们功利主义的生活表象下揭示出一种深刻的实在。
优秀剧作都是深刻地激发感情的剧作,使感情在剧作精神的指引下激动得有意义有方向。恩格斯早年批评德国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家时说:他们缺乏一种讲故事的人所必需的才能,是由于他们世界观模糊不定的缘故。
2、无事生非。电视剧需要讲好故事,这个道理尽人皆知。但时下有的剧作脱离生活,认为故事就是“侃”出来的。回望一些优秀电视剧作品,在进入创作后也采取“侃”的方式。但这种“侃”是建立在生活素材已十分丰厚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支点脱壳而出的必要方式。
如果仅仅道听途说一个故事便坐在斗室里靠想象观众口味胡编,那必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故事虽然可以虚构,但情节特别是大量细节却是不能凭空捏造的,而细节恰恰是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任何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一部生活史和心灵史,是靠诚实的创作劳动凝结而成的。
3、无根无蒂。电视编剧没有故事等于为无米之炊,但有了故事讲不好也会浪费素材。任何一个故事的“扣”、人物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应是“天衣巧制须无缝,玉合精求必可逢”。他或她的爱或不爱,恨或不恨,都不应是无根无蒂的。
⑹ 电影剧本怎么写有没有可以参考的
剧本的写法我们初中时大体学过,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了。
剧情一般象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再就是剧本的剧情背景,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心理描述,环境气氛,旁白,伏笔,故事的悬念,事情的合理化等等都要考虑好。我给你找了一个,你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对了,网络文库里有剧本的写法和范本,你自己查一下更全面。我给你引用一个例子。不达太长了,这里字数限制写不全,你可以单找我要。
分场大纲的作用好比一个骨架,而真正开始写戏就是在骨架上开始长出肉来。
包括处理方法等重要方针,通常在大纲阶段就要决定好,真正写戏时并不考虑这些方面,而比较像是临场即兴反应的工作。
若是写到一半发现原先设定的方针有问题,越继续下去越觉得不合理,便必须停下来,重新拟一份大纲或调整大纲,直到解决了再根据解决的方案来修改,有时甚至需要重写。
真正开始写戏是最幸福也是最苦的时刻。当你手下正在敲打键盘的时候,脑中同时排演着心目中所憧憬的一幕幕的戏;当写一人的时候,便彷佛在扮演这人,替他说话,又设计他的走位与动作;经常的情形是写到诙谐处会跟着发笑,写到悲伤处会情不自禁流下泪来。同时又不时兼顾整个场面的调度与布景的变换,犹如导演和布景设计师一样,所以说写戏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可是真正写戏的时间,并不等于上演的时间,而是往往需要一星期到三、四个个星期不等的工作天。在这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让思考中已有的架构具体成形,因此会影响这个架构的新信息便尽量不要去接触。
这些信息指的任何学习方面的内容,以及欣赏他人的戏剧等。同时这阶段也不方便向人吐露想要表现的方法与内容,因为一旦说过就会降低实践的兴趣与动力。想想一段时间不能看书、看戏,又不能向人倾吐创作时所遇到的实际瓶颈,只能看看报、睡睡觉,下笔顺利的时候又要担心体力不继,必须时时补充热量,所以是很苦的。
底下谈一下真正写戏时的一些应变的技巧。
第一节:交代前情
交代前情对于任何形式的戏剧写作都是有必要的。应用的方法从最粗糙到最细腻的都有。像某些电影那样,一开始便打上一大堆说明的字幕,或是演到一半跳到过去,把相关的、发生过的事原原本本演一遍(电影、电视剧中经常用黑白画面来暗示回忆),这些都是最简单的方法。又比如像传统戏曲那样人物上场先说上场白,把身世履历和过去发生到现在的状况说个清楚再开始搬演,也算是方便的手法。
交代前情最高明的方法是一边戏剧行动仍然在进行,一边同时借由人物的互动与对话,让观众自然储备了相关的信息,能够一路顺畅地看下去而浑然不觉。而这方面的技巧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谈。
第一项:鸡毛扫景
在写实剧中经常使用的是「鸡毛扫景」。鸡毛扫景用在一出戏的开头,通常的情形是用人正在打扫客厅,主人则在等待客人,于是两者间便有段对话。如「女主人:表少爷上次来是什么时候的事啊?用人:是小少爷长水痘的那年吧?」。接着两人便很自然会提起一些往事,交代前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项:心腹人物
此外戏剧中用来交代前情的技巧,还有就是运用「心腹」的人物。这类人物如在主人家待了好多年的奶妈或用人。这类人物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主人翁心情起伏、情绪不佳时,与主人做交心的谈话用的。如《乱世家人》中郝丝嘉的黑人奶妈就是这类的人物。此类人物通常不仅能严守秘密,而且是极端维护主人的。这段预期中的交心对话,自然能揭露相关的往事与主要人物过去到现在的感情遭遇。
另外在风格化演出的剧场里,除了上述的技巧外,还有许多剧场的惯例可以运用。比如希腊悲剧中始终待在场上的歌队,他们经常担任的是群众的角色,他们可以用朗诵诗的方式说出群众的心声,队员可以与领队交换对话,或是关切或探询剧中主人翁的遭遇或心情。又比如舞台剧经常使用的独白(尤其是在表现行路的过场戏中)。无论是希腊悲剧的歌队或是独白的使用,都可以一面宣泄感情,同时带到过往发生的事,达到交代前情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以及解说词的写作的基本方法,顺便介绍蒙太奇的一些基本知识,注意写作电视脚本时运用一些蒙太奇思维。
从表现形式看,影像解说词与一般的文章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文章其语言是唯一的表现手段,而处于立体交叉的语言环境中的解说词,与之发生关系的不仅是语言,它更多地和画面发生关系。解说词是否写得好,要看它是否很好地与画面紧密配合。电视节目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从文字上看,它断断续续,段落与段落之间似乎缺少语言和形式逻辑上的连贯性,既不适合于朗读,又不适合于单独作为报道发表。一般来说,解说词只是影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单独存在。
一、影视表现的基本手段: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视表达的基本方法,电视声音的构成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表示:
(一)、声音:解说词 + 同期声 + 后期音乐音响…
脚本创作不是指解说词的创作。而是包含声音的画面在内的整个节目的架构。
1、 文字语言基本作用
影像解说就是把观众的想象活动与画面上呈现出的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通过画面形象和有声语言的碰撞和交流,产生新的效果,大大扩展了画面的外延,深化画面内涵,使画面表现力大大扩张。
(1)串场:叙述情节
(2)转场
画面:
晨曦的大海
上海外滩
浦西公寓巷口
浦西公寓楼下
解说:
张达伍把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大海,献给了事业。那么,他在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上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张达伍的家在繁华的大上海。我匆匆赶到这里,寻找浦西公寓72号
以上这段解说词将节目的场景从大海转到家庭。
(3)补充画面
画面:
人群
列车在桥上飞驰
列车仪表特写
司机聚精会神地驾驶
解说:
广深准高速铁路全长147公里,投入运行的机车和车辆是我国最新研制的。机车采用大功率东风1型内燃机车,装有机车监控系统和速度分级控制系统,能确保行
车安全,并配有无线电话供旅客使用。准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带动我国铁路、通信、
信号、机车车辆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全面进步和重大改革。
请大家注意看这段片子的解说词,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这些信息的。
2、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和主动性
文字语言在电视节目中的位置,相对在其他的传媒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电视节目中,画面语言永远是载体,离开了画面(哪怕这画面只是一个黑场),任何文字语言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几乎任何一位电视专家都会告诫你:文字语言要少写。
文字语言的少有两方面的对比:
一是文字语言永远比画面少。在电视节目中,画面是载体,文字是附载体,文字只能比画面少。过去,一分钟的画面只能录210~230字,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电视节目的录音速度也在提高,但一分钟的画面也只能录250—270字的文字语言,再快,观众就听不清,或者是顾了听,没法看。所以,几乎在每一本谈及电视文字语言的书里,都会告诫读者:文字语言要少写,因为电视是看的,不是读的。
在电视节目中,画面是永远的主体。画面有的内容、画面能够表达的意念,文字语言都不必写。单位时间内,文字语言不能多写,但可以少写。在这方面用得最多的是现场声的过渡,有经验的剪辑者往往会在一个场景的头尾留出几秒的现场声,让文字语言有一个淡进淡出的过程。
二是旁白要少写,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其他的声音语言,譬如:人物自白、对白,现场的解说、现场采录的嘈杂人声甚至现场的鸟鸣兽语,机器和其他物体的声响。突出电视写实、多维、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感。“没有画面的声音是活的声音,没有声音的画面是死的画面”。即使在默片时代,人们也要在影片播放现场安排一支乐队,使声音充满观影的过程,这足以证明听觉元素在人们接受影片时的重要性。
系列片《中国农民》用一个长镜头记述了一个农民的一句话。记者在采访一个文化传统浓郁的村子时,问一个在田间劳动的年轻妇女,有没有经商?有没有摆摊?妇女都笑着说不,再问为什么,妇女笑而不答,良久,才不无自豪地说:我爱人是个教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如果不是现场采访,没有画面表现出来妇女的羞赧神情,用旁白去描述,很难表现。
文字附载于画面,文字永远被动?
不,恰恰相反,文字在电视节目中必须是积极的,主动地与其他元素相配合。因为他心中有目标,这就是节目的主题。按照节目主题这个目标,节目的作者从节目的策划开始,就会有目的地寻找素材,拍摄节目时就会有意识地涉猎画面。 当然,在整理素材,撰写文字语言的时候,记者或作者的主题意识已经明确,他将依据他的主题思想写作文字语言,这时,文字语言就会表现出它的主动性。
3、文字语言写作要注意和避免的情况:
注意:A、写实性。因此文字语言要以画面为基础。
B、文字具有跳跃性。因为有现场声加入。
C、形象性。画中有话,话里有画。画面要有思想逻辑,文字要有形象。
D、时间性。时间上的不可重复性。
E、口语化。能读,好读。
需要避免:
1、两张皮 声音画面没有必然联系。万能画面
2、满堂灌 宣传工具,过份重视解说
3、一锅粥 大量采用纪实方法
(二)、画面:主播+被摄对象(被采访者+被摄现场)+字幕或特效…
在以上模型中,各声画元素并非并列出现而是交叉出现的,即每种声画元素都可能与其他元素出现在相同的电视时空中。画面的局限性一般表现进行进态 照相是瞬间。电视是过程。 表意具有模糊性,容易产生歧义。举个例子来说:
1999年9月14日,***主席访问新西兰,电视新闻上看到当地的毛利族手持长矛、摇旗呐喊,气氛十分紧张。只见***小心翼翼地与一个毛利族人周旋,并从地上拣起一个矛头递给那个毛利人,这时全场的毛利人又是一阵鼓噪。听到新闻的解说才知道,这是当地毛利人欢迎来宾的一种传统仪式,古代的毛利人通过来客拣起和传递矛头的方向,判断对方是敌人还是朋友。
二、 解说与画面的基本关系:
历史流变 除了电视剧的台词、文艺节目的串词,电视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的画外声音语言被很多人叫做解说词。电视节目的文字语言为什么叫解说词?其实,电视节目解说词是沿袭电影解说词的名称。
早期的电影摄影机用胶片拍摄,录音不能同步进行,所以要靠画外音解说画面。后来有了录音胶片,但同步录音的工艺技术复杂,成本很高,难以普及,电影纪录片解说词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综观纪录片从无声到有声的过程,除了“真实电影”时期,解说词都在逐步发展,而且是向着广义的、由多元素组成的音响效果发展。
最早的电视新闻和专题片都是用电影摄像机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电视开始传人中国,但直到六七十年代,中国仍有不少的电视台使用电影器材拍摄节目。
电视诞生后,解说词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现在,专业的电视拍摄起码有两个声道。一声道录现场声,二声道用来配解说或配音乐。而电视剧的拍摄录制甚至多达八个声道,以便进行多个声道的录制和混响。在这其中,文字语言占有主要的地位。
三、“蒙太奇”表现手段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蒙太奇的表现手段。
(一)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法文原义指建筑的结构和装配,借用到影视艺术,有剪接、组合之意。蒙太奇的完整含义,至少应当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作为影视剪辑的技巧和方法,蒙太奇将影视艺术的各种元素如声音、表演、造型、摄影等组合、联系在一起,形成连续不断、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最初,蒙太奇只是画面和画面的组接,目前发展到包括场面与场面、段落与段落、画面与声音、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
第二,蒙太奇是影视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一组镜头可以组成蒙太奇句子,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可以组合蒙太奇段落,从而形成整部影片。同时,蒙太奇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又可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并且创造出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形成不同的节奏,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
第三,作为影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即蒙太奇思维;蒙太奇思维是影视独特的思维方法,是其他艺术所没有的,影视编剧在进行创作构思时,应遵循蒙太奇思维方法。
(二)蒙太奇的艺术功能
爱森斯坦曾经说过,两个镜头的组接产生的效果并不是两者之和,而是两者之积。这说明了蒙太奇这一表现手段的巨大效用。
关于它的艺术功能,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蒙太奇可以把镜头有机地组织成一部刻划人物,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又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视作品。
2.蒙太奇可以按照艺术的需要,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压缩与延伸,既增加作品的容量,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和概括,又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3.蒙太奇可以发展平行剧情,平行动作以加强影片的悬念。它还可以造成或激烈、或舒缓、或紧张的节奏。影视创作者可以通过不同长度、不同类别、不同方位的镜头的组接,使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变、。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蒙太奇可以通过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声音是以画外形式出现的。它们通过分离的形式,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与统一,使声音从依附于形象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元素.加强了声音同画面形象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加富于感染力,从而奉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内在节奏独立发展,分头并进而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表明同一内涵。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第一节 素材
生活素材的来源有两条路径:一是自身生活的积累,二是搜集素材。
一、 生活积累:从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中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选择细节等等,就不致捉襟见肘,相反会得心应手,因为它顺其自然,合乎创作规律。
二、 素材搜集:电影剧作者必须写他非常了解和有深切感受的生活。即便对不熟悉的生活,也只有在真正熟悉了并且如同自己的亲自经历般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时,才能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否则,很可能只搞出一些宣传品。
三、 素材与电影思维:电影剧作者注意那些能通过电影手段体现在银幕上的素材,其中包括形象的可视性、动作的运动性以及细节、节奏、色调等等因素。电影剧作者必须懂得,电影文学剧本道德不是靠文字的魅力来打动读者,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如何通过电影手段来感染观众。要做到这一点,电影剧作者必须具有运用电影思维来选择素材的能力,知道哪些素材在银幕上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第二节 题材
一、 题材的时代感:电影的本性决定了电影是切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
二、 题材与现代性:如果说,题材的时代感主要反映在未来电影剧本的内容方面,现代性则主要体现为对题材处理的剧作技巧、方法和手法上。
第三节主题
一、 主题是什么:“主题是一个为各种艺术所共有的概念。人类的每种想法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电影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惟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如果作为电影剧本的基础的主题思想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剧本就必然要失败。”
二、主题从何处来:主题是从作者的体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深刻思想的获得,主要不是取决于电影剧作者的写作经验与技巧,而是由他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以及他的品格决定的。
三、主题思想的电影体现:通常一部影片由剧作的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叙事系统,另一部分为声画系统。完美的优秀影片不仅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谐的、完整的,它的电影形式的两个系统——叙事与声画也是高度统一的。主题思想在上述条件下的体现才可能是完美的体现,造成叙事、造型与主题思想达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一般说来,电影的主题思想是通过电影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也可以说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叙事与声画造型统一的渠影视剧作的结构
第一节 结构的一般原则
一、 剧作的结构必须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出发并以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使剧作的整体安排符合客观的生活真实。
二、剧作的结构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形象和突出主题,作品的主题必然地对结构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剧作的结构必须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必须在矛盾冲突中紧紧围绕着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即紧紧围绕着人物性格本身及其相互间的冲突去安排剧作的总体结构。
四、剧作结构要剧情引人入胜:电影剧作引人入胜的力量主要来自它的内部和深层,即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逼真性和它塑造的形象的具体性和典型性。
五、忧伤结构应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剧作结构的完整和统一,主要表现在通过蒙太奇思维和一系列结构手段,将剧作的内容安排得匀称、齐整而在次序,使各个部分之间紧密关联并能够相互依赖、彼此照应。使整个剧作成为剪裁得当、布局合理、线索分明、层次清晰的艺术整体。
六、剧作的结构必须借助于蒙太奇构思:所谓蒙太奇构思,就是对时空关系的特殊构思方式和对画面、声音的运动做出独特的形象的构思方式。
第二节 剧作结构的表现形态
一、 传统的剧作结构:传统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戏剧情节的贯串性,一个是时空顺序性,再一个是整体布局的严谨性。
二、非传统的剧作结构:非传统的剧作结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着小况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结构、时空交错结构以及“生活流”、“意识流”等多种非戏剧式的结构形式,因而,可以将它视为一个结构群体。
第三节 剧作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 剧作结构中的开端部:剧作的主要事件的起始,主要人物的出现和主要矛盾的显露,就构成了结构的开端部;
二、 剧作结构中的发展部:发展部是剧作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所占篇幅也最多。性格的不断发展和形成,矛盾的不断推进和冲突的不断加剧,形成了发展部的主要内容。
三、剧作结构中的高潮部:对于传统结构来说,高潮部是剧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顶点,是主要人物性格塑造完成的关键时刻,也是剧作中主要悬念得以解决的时刻。
四、剧作结构中的结局部:在传统结构中,当高潮过去之后,主要矛盾和主要悬念的最终解决,主要人物性格的最后完成,使剧作终于出现了一种平衡和稳定,这便构成了结局部。
第四节 剧作结构的表现技巧
一、 充分地运用艺术的对比;二、充分地运用艺术上的重复;三、充分地重视视点的确立。
道。
影视剧作艺术的核心――写人
在具体的剧本写作实践中,主题的体现和深化往往是同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发现和刻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的。
电影剧本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环境两部分组成。所谓环境,主要是指由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关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与人物生活有关联的自然环境);所谓人物,则是指被这一社会环境中诸般现实矛盾以及种种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约的有血有肉的性格。
第一节 人物性格的发现与构成
一、 性格魅力:现实视角和审美视角的交相融汇
性格的刻画,贵在独具慧眼的发现,贵在透过“这一个”揭示出时代、社会、人生脉搏的跳动,给人以某种思想的启迪。电影剧作所不同于其他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地方仅仅在于,它是用电影诉诸视听的特殊艺术手段来塑造性格的。
二、性格深度:个性化与典型性的和谐一致
从“人学”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中性格的美,主要发轫于它反映现实矛盾的无限多样性和对于“人的本质”的独特发现。
电影剧作中性格刻画的艺术意义集中体现为,它既不是从属于情节的“木偶”,也不是“按图索骥”的主题符号,而是对于活生生的现实关系、现实矛盾的形象再现。
第二节 人物设置与剧作构思
一、 主要人物:剧作构思中主要人物的确立,有两个基本的要素:其一,它是剧作者对生活的形象发现,是以深厚、坚实的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其二,主要人物必然处在剧本所描绘的各种现实矛盾的焦点上,是艺术提炼生活的结晶,体现为社会因素与美学因素的统一。就是说,既注重把主要人物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展开描绘,又不忽略性格是艺术美的独特凝聚。
二、 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不可缺少的艺术意义在于,在整个剧作的形象系列里,他们并不是消极地作为构成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点缀,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情节的运动(或情节的网络)中去,或者从多方面烘托出主人公生活环境的时代特征,或者从某一侧面开掘下去,揭示出某种生活的本质意义来。
三、 群像:出于特定的生活题材的启示,剧作者有时需要用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和剧作构思来刻画艺术形象,以扇面式展开的生活真实提示社会矛盾,呈现出现实脉搏的跳动。在多数情况下,这类群像式的结构还是有主次关系的,其中的核心人物(或着笔较多的人物)仍然属于这个群体,离开这个群体则不能显示其本来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三节 刻画性格的艺术方法和手段
一、 性格与动作描写:构成情节的基本元素是动作。动作,细分起来则包括:行为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又含有“潜台词”)等。
二、 性格与心理描写:性格真正魅力来自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深度。这是需要借助银幕上心理描写的多种可能性才能实现的。
三、 性格的艺术对比:任何性格在电影剧本的整体艺术结构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把不同的性格予以艺术对比,这是突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重要艺术。1、从现实关系的横断面(即横向运动)上进行性格的艺术对比。2、从现实关系的纵剖面(即纵向运动)上进行性格的艺术对比。
四、 为表演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考虑到演员的创造(特别是富有才华的演员的创造),那么,当我们下笔写剧本时,很自然会注意“留白”——真正来自生活的艺术创造,应当在细节的选择、提炼和设置上,更多费些神思和推敲留下更丰富的潜台词,让情节更单纯、更凝练些,也在剧本的风格、样式方面做出大胆的探索。
1、编剧基本上是说故事的人。编剧是说故事大传统中的一个分支。断绝自己从事其他的写作媒介,或自认为编剧是可以自成天地的艺术形式,无异于把自己和大文化背景隔绝。
2、剧本不仅仅要结构精良,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超越结构。
3、想改编出超越结构的好作品,首先你要熟悉剧作结构。
以下我的所有看法,都是基于这三个观点。
其实编剧理论书里,也有关于改编的章节。
悉徳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的第十四章,谈论了改编。这个共享里有。很值得一读,但这个改编,有几个特征要注意:
1、他讲到的改编大致是基于动作冒险类型剧的。用他的改编理念,绝对拍不出罗生门或追忆逝水年华这种片子。
2、他的改编,基本上是复原式三幕剧结构。
所以,对复原式三幕剧不能不去了解。
3、他的改编理论,基本上只适用于电影。
4、他提到的改编,包括新闻素材,而对新闻素材的改编,目前在我们国内实践中,抓个故事来写来拍,大量内容都是自己添加的,实际上属于原创的范畴。
5、他的改编,基本属于原创者最恨的重写式改编的范畴。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改编并非完全如此自由。会掣肘你的原因很多
影视改编的取材范围相当广泛。
小说、舞台剧是最常见的。其他的散文、新闻、报告文学甚至诗歌都是改编的目标。
其中还有一项特殊的改编,就是从剧本到剧本的改编。比如电视剧的电影版,电影的电视版,经典影片电视剧的翻拍版。
小说改编影片是一个富于诱惑力的设想,因为电影和小说有两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叙事形式,也都是参考性的。它们都在时间的流程之中制作故事,也都涉及或暗示既存物质。
小说通过既已存在的语言运作,影片通过摄影机记录下来的原材料运作。
如果对改编有个较为直观的概括。。。举个名言吧
当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怎么能从石头里凿出一个美丽的仙女时,他回答说,“仙女原本就藏在石头里的.我只是把不属于仙女的东西统统凿掉就是了。”
⑺ 剧本怎么写 要正确格式
(1)剧本开头列出了剧本名、时间、地点、人物。
(2)整个剧本以对话的形式
(3)剧本的中间用中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撰写忌讳
一、写成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有的。
二、对白增多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所以,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
三、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那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
⑻ 想写个电影剧本 ,不知道怎么写谁能给我个电影剧本参考一下
周星驰的剧本我已经发给你了吧!现在再加几部给你,如果满意的话,注意加分哦!邮箱是[email protected]那个!
⑼ 电影剧本是如何写的
电影剧本怎么写,有人就知道要写个故事,可是不知道那是娱乐片范围的剧本,连这个起码的知识都没有,就不可能写个象样的剧本,有人还把好莱坞影片说成是前卫,把整个事情颠倒了。
你要写故事片的剧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故事是否适合于银幕表现,或者说这个故事该从什么角度来讲,才最适合于银幕的表现,另外,你在写一个故事片剧本的时候,你还得分清楚,你是要讲一个故事,还是写一个人物性格,这两个差别是很大。我们总是把它搞混了,其实在我们的电影剧本里和影片里,只有讲故事的影片,没有表现人物性格的影片,这两种影片是完全不同。
以讲故事为主的影片,他的人物不是真正的人物,只不过是用来促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触媒剂。这些人物引发了冲突,但他的目的不是通过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而是促进故事向前发展,最后解决冲突就完。一般观众就喜欢听你讲这种动听的故事,千万注意,这里可没有真正的人物性格,只有定型的、典型的人物。典型的就是不存在的。没血没肉的,这种定型的人物,象形尸走肉一样,穿行在同一类型的任何影片中,这里就不举国产片的例子了,就看看好莱坞西部片的牛仔,和警匪片的侦探,在这个类型的任何一个影片中都是一样,正如好莱坞的西部片的明星mature所说的“七年了,只换马和女人,服装台词全一样”。整个一个幼儿园。
在大陆中国有些电影评论家,在这种娱乐片中找人物性格,是不是神经有点不正常,另外一种叙事性影片,是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他们也发生矛盾,但是这种故事冲突的目的,不是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揭示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为主的影片,当然就要更高档一些,因为所有的艺术,毕竟都是在研究人本身,只知道讲故事的人就不必参加这种以揭示人物性格为主的讨论了,因为你弄不懂的。
我们在回头来研究一下,以讲故事为主的影片,都是定型的,就是那么几个套子,我们把这叫做神话。其实神话是不准确的,神话这个字来自希腊文,用英文来拼myth,我们中国把它翻做神话,是讲故事的意思,我们中国把它译成神话的原因是因为古希腊的故事是诸神的故事所以就变成神话了,其实是故事。我们应该要弄清楚,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取娱于观众,讲故事的初哀是长者要把自己的社团和部落的一个共同的信念,子子孙孙的宏扬下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个动听故事讲给年青人听,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这个传统信念也就随着故事传了下去,比如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信念,其实生活里不是这样,这是一种信念。又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种以家庭为最小社会单位的社会制度的信念,所以不管那个男的或那个女的有多野,最后全都套在婚姻上了,我们说这是清教徒的信念,所以在好莱坞的影片里就不可能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个部落或一个社团的聪明人,想出了好办法,把这种信念编成动听的故事讲给傻子听,于是把这种信念就通过爱听故事的傻子传了下去,可是到了现在呢,钱好象比信念重要。既然一般观众喜欢听故事,那么生意人就知道通过讲一个动听故事给一般观众听能赚大钱。而一般观众把看电影当成是娱乐,所以娱乐片里决不说教,好来的一位大制片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要布道吗?租个礼堂去”头脑是多么的清醒,还有一个好来的大老板说过这样一句话,”发信息那是电报局的事“又是一个清醒的头脑,会做生意,所以从表面上看,娱乐片就是给普通观众解闷乐的,其实他是有含义的。他的含义就是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好看的故事,把这个信念给了你,只不过没有说教没有发电报而已,所以有人认为好来坞影片titanic有教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娱乐片就是这样产生的,实际上娱乐片是讲故事的附产品,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娱乐是保守,只不过现在表面上看是倒过来了。Myth从来是停滞不前的,它并不是鼓励发展前进,它的目的是维持现状,另外讲一个电影故事,讲一个动听的电影故事,是需要一套方法的,在我的网页上经常有人发表剧本要求大家看,也有人要求我讲剧作,但是我没有讲,因为我认为如果连电影语言都没有搞清楚,那你写什么电影剧本?就算我讲“怎样写电影剧本”你也不会真的听懂我讲的是什么。它也不会给你什么帮助。说老实话,这些剧本我也只是看几行,因为我要看的甚至不是你有没有写视觉的东西,小说里的描写不也是视听的东西吗?我看的是角度,你这个剧本取材用材的角度,同样的故事瞎子讲跟聋子讲是不一样的,尽管在瞎子在讲的时候也可能用几句视觉的句子,可是它自己并没有真正的看见,所以我们一听就听出来了,不对头,我看的是写这个剧本的人有没有视听思维能力。所谓电影写作的技巧,不是一般的技巧,它不同于话剧的写作,也不同于小说的写作,他是建立在视听思维的基础上的。我们在研究视听语言的时候,要研究怎么样用光和声,来体现电影的时空。这些作业是一般的基础训练。可是当我们进一步要研究故事片的时候,在研究故事片时空的时候,那么正象我前面提到的故事片里分以叙事为主的故事片和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故事片,那么以叙事为主的故事片的时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讲故事的,所以我们说在以叙事为主的影片里,他的时空是从属于叙事的。
没有研究过视听语言的人,对这句话“它的时空是从属于叙事的”会感到莫明其妙,别看有些人会赶时髦的念念有词的时空啊时空啊时空交错呀,实际上是不知道时空是怎样表现的,他们更不知道电影的时空是建立在看者的幻觉基础上的。
当然,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得出结论说,要写一个娱乐片的剧本,首先要充分掌握电影的视听语言。话是这么说,但是编剧在用文字写剧本时,它不可能直接用视听语言。有人喜欢用一些术语,什么特写了推拉了,这都是多余的。对于一个电影编剧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构思的时候是用视听思维的,至少他应该知道通过光和声体现出来的时空结构是怎么样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可以拍的。
前面谈的还是总的要求,在具体写的时候,我发觉有些人的写作方法不对头。这是娱乐片不是艺术片,娱乐片只不过是供观众消遣的,给观众逗乐的,所以你最好是倒过来写,当你想出一个开头之后,你要考虑的是结尾,你准备怎么样结尾,这是最重要的,bettidevis这个美国大明星说过,前面没我的戏都没关系,只要最后十五分钟有我就行。他们都掌握了窍门的,你先想好,如何给观众一个可行的,动人的结尾,然后你倒回去写,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住局面,不会写到最后收不了场,也不容易出情节上的漏洞。因为他是倒过来的写的,所以他的发展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你就什么都控制住了。
还有就是情景设置是很重要的。在电影里不可能依靠演员的表演,风险太大了,因为没有几个明星是真正胜任电影表演的,再加上摄影、录音、剪接、美工、拍摄顺序的干扰,演员的表演难道不是支离破碎的吗?更何况你那剧本也不是写人物性格的,它只不过是促进情节发展的触媒剂,跟舞台剧不一样,哈姆雷特要不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一般观众根本不喜欢看,所以聪明的编剧把它的精力花在情境设置上,如果情境合情合理,能够催人泪下,(我说的是情境不是演员)那么阿猫阿狗哪个人演都一样,是情境在起作用,观众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专业人员也觉察不出来那就是一个内行了。比如说,在中国的电影界有不少人硬是说《雁南飞》的名演员演的好,真见鬼了,你研究一下,《雁南飞》的情境设置,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一般观众包括那些的外行的内行认为这个女演员会演戏,情境设置也是一个泡制明星的好办法。你不一定要用一个明星,只要你情境设置的好,你挑选的演员形象符合潮流,再加上你的宣传,她就能成为明星。中国不会泡制明星,中国连专业人员也捧明星,这简直是荒唐。好来坞的一个明星说的好,“当你是明星的时候,你捧着玖瑰花从前门走出去,当你不再是明星的时候,你提着垃圾桶从后门溜出去”。 专业人员迷信明星那就是傻了。要学会情境设置,要学会泡制明星,让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明星提着垃圾桶从后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