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象派的印象派电影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2. 印象派和写实派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区别
印象主义细分的话也有几种分类。
分别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正在复习,简单说下区别。
1.印象主义
主要是开始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自己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去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注重绘画中对光的表现,追求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摆脱了内容上对宗教,历史,神话的依赖,注重于视觉感受,依旧是写实,对光的写实。
代表人,莫奈《日出》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2.新印象主义
认为印象派还不够写实,用色不够科学,提倡废除画板调色,直接用原色点在画面上,用点彩的形式去让人眼来混合颜色。(用科学来画画)
代表人物 修拉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3.后印象主义
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受到印象主义影响,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最大特点是主观,画面表现自我感受,从不同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
代表人物
梵高 《向日葵 》
3. 印象派电影的美学观点
德吕克大力强调电影的”上镜头性“,赞赏并提倡通过”上镜头性“来表现自然的诗意的顷刻,这一概念甚至成为当时法国电影的基本美学标准之一。
“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德吕克也强调电影向绘画学习,他指出:”绘画也是吸引人的。当时的风格和综合方式是和当时所流行的那种朴质、单纯的线条相适应的,而这种线条也正是我们经常想在电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例如阿贝尔·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花架对于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了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翻车的悲惨场面。
4. 印象派的特色是什么
印象派的特色: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创作方法:
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艺术观点上:
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再加上物理光学,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空气中的色彩变化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比如说,同样是教堂,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就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阳光灿烂的时候,物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响,会偏光源的色调,而背光或投影也并不是灰色的,而是有丰富的色彩构成;再比如说,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黄色,而笼罩在金黄色里的树干和石头展现的并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画家们将这些色彩规律运用到绘画里,“色彩学”也就应运而生。
5. 印象派的特点是什么
印象派的特点如下:
1、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2、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4、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5、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5)印象派如何在电影里呈现扩展阅读:
1、重要地位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等。
3、代表作品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6. 什么是印象派
印象派通俗说就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流派。比如音乐分流行、古典、民谣、摇滚等等。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了大量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
(6)印象派如何在电影里呈现扩展阅读:
1、印象派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他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
2、印象派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作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作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3、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7.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
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
路易·德吕克的《狂热》(1921)
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
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
德吕克的《狂热》(1921)
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
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地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忠实的心》中描写节日市场的富于诗意的镜头。
8. 印象派电影的作品特点
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淡化叙事性“和”强化视觉性“。他们明确地提出”电影不是戏剧“,认为”戏剧动作在电影中出现是一种错误“。他们坚持认为情感表现是电影艺术的基础,而非讲述故事。因此,印象派电影一般不进行戏剧或小说式的叙事,他们的影片故事简单,却追求画面的诗意效果或者说”视觉的韵律“。德吕克曾把电影定义为:”光和影的绘画;光和影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