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适合小学生看得电影,好看但是要有教育意义
1、E.T. 外星人
这可能是最温情,最童真的科幻电影。不小心被同伴抛弃的E.T.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狗让人心生爱怜。影片的主角没有成人,只有三个小孩和E.T.。这个近乎“童话”的故事触碰到了无数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在最后狠狠的赚了一把他们的眼泪。小男孩带着E.T.骑着自行车腾空而起掠过月亮的那个镜头也成为了影史经典瞬间。影片所传递的那种温暖而又震撼人心的信息老少皆宜,证明了爱是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情感,而爱也是宇宙间唯一通用的语言。
我想,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也许会给TA买个宠物。
2、阳光小美女
瓶底厚的眼镜,微微隆起的小肚腩,Abigail Breslin扮演的Olive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美女”。而她的家人也都不太正常:被成功学洗脑的爸爸、患有自闭症的哥哥、自杀未遂的舅舅和一个满嘴脏话的爷爷。这样疯癫怪异的一家人为了实现Olive当上“阳光小美女”的梦想踏上了旅程。这个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即使这样,Olive依然自信满满,她的这种自信甚至带动了自己的家人,让这平庸阴郁的一家子都感受到了生活的阳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庸的,但是我们到底是选择因为平庸而堕落,还是选择打破平庸而成功呢?
我希望TA能从这部电影中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相信生活充满阳光。
3、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
让·皮埃尔·热内或许是当今最有趣的导演之一,这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也延续了其名作《天使爱美丽》的风格,从摄影到色调都几乎一脉相承,只不过主角由20出头的少女变成了10岁的天才男孩儿,也就更平添了几分童趣。主角斯派维为了参加自己制作的永动机的颁奖仪式,独自踏上了横穿大半个美国的旅程,这是一个寻找科学的旅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旅程。这部电影十分戏剧化,加上童话般的色彩与奇幻的摄影风格,使其更像是一个少年时代的奇妙梦境。
我希望TA能从这部电影中认识到科学的奇妙,并永远保持一颗童真的心。
4、哆啦A梦:伴我同行
哆啦A梦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好伙伴,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不知多少个放学回家的晚上和周末写完作业的下午。这部去年上映的大电影第一次将平面的哆啦A梦3D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影片的故事就是将之前的几部加长篇串在一起,关乎勇气,关乎爱情,更关乎友情。我想,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个自己心中的哆啦A梦,它或是真实的好朋友,或是幻想中的小伙伴。但无论怎样,看过这部电影,就好像觉得它一直在自己身边,伴我同行。
我希望TA能珍惜童年的时光,珍惜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并告诉TA,这部动画片是TA的父亲小时候一直看的动画。
5、铁甲钢拳
一个过气机器人拳手老爸,一个素未谋面的儿子,一台破旧不堪的陪练机器人,却最后戴上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金腰带。是的,这部爆米花电影的故事就是有一点点俗套,但却足够热血。拳击混搭机器人,这样的组合几乎能让所有同龄小男生热血沸腾。影片中父子两人不可避免的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他们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迎难而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最后决定胜负的那一拳,不知有多少人激动地从电影院的椅子上跳了起来。
我希望TA遇到挫折不要气馁,永不言败。
6、超人总动员
大众所认知的超人应该是披着猩红斗篷,从天而降拯救全世界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肌肉猛男。但在这部电影里,超人变成了大腹便便养家糊口的中年男子,而他的家人虽然也都拥有各自的超能力却碍于政策限制无法施展。这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走了一个“反类型”的套路,打破了之前超级英雄电影的固有套路。而影片的情感重心也放在了一家人的团结与齐心合力上,摆脱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模式,也使之成为了皮克斯的代表之作。
我想让TA知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可以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7、小鬼当家系列
这个系列相信没有人没看过,那些经典的镜头不知看了多少次,每一次都会被逗得捧腹大笑。影片中淘气搞怪的小男孩,就像每一个童年时代淘气搞怪的我们。而那个小男孩经历的事情,例如圣诞节一个人被锁在家里,一个人在纽约旅行,那种自由的快乐,也是我们所憧憬的。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奇妙的梦,和麦考利·卡尔金的颜一样,成为了永久的儿时回忆。
我希望TA能好好地大笑一场,并同时对那些图谋不轨的坏人心怀警惕。
8、怦然心动
7岁的朱莉对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莱斯一见钟情,用她这个年龄的方式疯狂的追求这个帅气的小男生,但这种疯狂却让布莱斯避而不及。两个人若即若离,经历了矛盾、冷战、甚至鸿沟,直到最后种下了属于他们的那个小树苗。这部电影将这场青春懵懂的爱情拍摄的美好无比,让每一个成年人看过后想到了自己的初恋,又让每一个小孩子看过之后想到了深藏在心里的那个TA。谁说爱情是成年人的专利?小学生就不能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吗?
我希望TA不要觉得爱情是一件害羞的事情,喜欢的人就要勇敢的去追求。
(文章来源:【知影荐影】以后给我的小孩看的电影——小学篇)
❷ 小学生怎样写电影观后感教学设计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❸ 小学生如何通过看电影来学英语
电影让英语“活”起来 其实,看外文电影学英语的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我国老一辈的旅美作家和学者中,大部分都有过看电影学英语的经历。如今,通过看电影学英语更成了成人英语教学的常用方法,国内一些著名英语培训机构就专门开设了类似的培训课,通过观看经典电影来训练学员的英语口语能力。 看电影学英语,表面在看,原理在听,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听力。电影听力不像听磁带那样干巴巴的,观众可以通过故事发展的逻辑推理,感觉到台词的意思。另外,在词汇学习上,可以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 另外,通过观看电影,观众可以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 选择合适教材是关键 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少儿英语培训的关键,而教材问题至关重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力求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幼儿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贴近幼儿生活与情感喜好,其难度既符合各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又略高于幼儿的年龄水平,使幼儿既不至于感到太难,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些以经典动画片组成的产品童趣十足,比如小朋友耳熟能详的《米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阿拉丁神灯》等经典动画片,让中国小朋友可以在有趣的故事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另外,在看电影的同时配合一些单词卡片、阅读练习、听力练习等组合成系统的学习方案,从儿童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练、玩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学好英语。
❹ 如何给小学生讲电影 [很急谢谢]
两岁的孩子就已经有理解能力了。。。5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看的懂电影意思。。。如果要讲解。。。最好也不要放些教育意义强的电影。。。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兴趣。。。放些魔幻类适合小孩看的。。。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是比较不错的选择。。。还有。。。看完了千万不要让他们交一份观后感。。。要让他们写一个自己想象的魔幻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故事什么的。。。不限题材不限字数。。。自由发挥。。。孩子们会很乐意的。。。
❺ 小学生如何上英语电影欣赏课
选一些经典片段来讲吧,一部看完时间不够的。
最好是能引发小孩看原版电影的兴趣。
建议《狮子王》英语版的。
❻ 怎么样理解电影鉴赏的一般方法
多看一些专业的电影杂志,影评。还有看一些专业的书,比如电影大师的一些评论,电影史之类。多了解历史,哲学,文学方面的知识。好的电影总是和这些分不开的。
鉴赏电影可以从
一:画面(唯美或是不是符合意境,比如商业片,它的画面往往是精致的而且富有节奏感,而文艺片则舒缓不符合一般的大众审美。
二:情节(吸不吸引人,是否紧凑,安排的主线,有没有伏笔?这个可以参考一下文学类的鉴赏,因为电影的剧本很多改编于小说,所以对于小说的安排,在剧本里面通过对话改变的形式。)
三:人物刻画的深不深刻(像这种就应该在人物的语言,眼神,说话的表情,衣着这类细节非常的明显),导演想通过这样一个人来说明什么,有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还有比如台词,西方的电影中的台词和东方区别很大。东方的比较紧凑,西方的看似漫无边际,却机智幽默。优美的台词甚至可以成为一句人人皆知,随时运用朗诵的诗。
四:是否在电影的某些细节的背后暗含着传说,政治,文化意识等更加深厚的涵义?这个要靠积累哦。还有语言的差异性在里面。所以看原文了解的更深。大片里面的含义往往都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文艺片就深一些。
举个例子:看美国的片子,就说最稀烂的《超人》,典型的宣传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这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美国很多英雄主义的大片,情节都是一样的。思想也是一样的,所以卖点就在人物和画面上。
当然,流行绝对不是真正经典的电影。我们只能说它符合大众文化。所以有人管它叫做经典。真正好的电影是从各个角度都很深刻的,而且可以打动心灵的。
我就很喜欢《辛德勒名单》这样片子。还有《卡萨布兰卡》
五:以及导演在电影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和他运用的手法。
六:乐曲,还有服饰的周边也可以作为鉴赏的一种要素。
鉴赏电影就像同时在鉴赏一幅名画,一本好的小说,一曲交响乐。但是要综合起来。因为电影是它们综合在一起的。色彩,光影,这也是电影最独特的魅力。
再分的细一点,我们要从电影的类型上面来。然后用本类型的方法来看这部电影的成败。比如战争,历史,爱情。
票房高不一定就是好电影,影评人都说好也不一定就好。
关键要打动自己的心灵,从中看到电影的内涵。在电影中与你心灵契合的那一刻,才是鉴赏电影的关键~
某人碰见自己喜欢的话题就废话多,说的也很大条。又补充了一些。楼主慢慢体会啦~呵呵,还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邮件探讨啊。我不是电影达人,只是喜欢看电影而已。。。。。
❼ 如何提高电影鉴赏水平
想要提高自己电影鉴赏的水平必须要多看一些优秀的影片以及学习专业的影视鉴赏知识。
第三,观看大量的优秀电影作品。想要提升自己的电影鉴赏水平,必须要建立在自己观看过一定数量的电影之后。在学习过一定理论知识之后,必须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分析电影镜头等一些专业知识,并且把这种行为培养成一种习惯。对于自己的电影鉴赏水平是有很大提升的。
❽ 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一理念的观照下,今日教育呈现出综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又由于电化手段的日益简约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视教育借重电化媒体的长处也日益明显。这无疑决定了影视鉴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联姻。在这种背景与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关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即如何多层次,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
就如鲁迅先生预言的那样:“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成为这样的。”影视艺术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所以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把影视作品多层次、有步骤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加深其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进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目的。
从教材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入手,感受影视的超文本魅力(观看——感受——积累)
所谓“欣赏”是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各个层面,对一部影视片进行更深入的读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悦。这就说明了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欣赏”与能力提高等等目标就无异于一纸空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都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材和影视作品的结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对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我们对教材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形成的异同则很可能形成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与经验素材积累,从而引发其对影视文学塑造与深化功能的再认识。
仅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与影视作品《祝福》相结合为例。
1、鲁四老爷的“出行”
小说《祝福》中有对鲁四老爷的描写笔墨是极俭省的,但是通过其语言来描写其形象的结论上很容易通过文本阅读的出的,但与此相对的对鲁四老爷唯一一次“出行”——找寻淘萝的描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根本忽略的一个情节,也是学生们不会注意的,我们通过文本阅读难以理解这次“出行”对其塑造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我们参照《祝福》这一影视作品时,这次“出行”的作用就会不言自明了,因为屏幕上的鲁四老爷以他的神情与动作再加上语言与直观环境的展现,便把我们通过文本很难把握的东西呈现出来了:祥林嫂有何不虞,鲁四老爷是全然不放在心上的。他更关心自己的淘萝,在关心着淘萝的前提下还要维护自己外表的尊严,他是不“啊呀,米呢!”那样大叫的,他是不会慌慌张张东寻西找的,他有更“周密的思考”、“细密的推理”、“明白的判断”,就如一为同学在分组讨论后发言时指出的那样:鲁四太太说:‘祥林嫂不是去淘米吗’,鲁四老爷便有了淘萝丢在河边的判断,可鲁四老爷没有说明,万一推断有误,就会丧失尊严,所以只好亲自出马,表面上的若无其事掩饰了内心的想法,这完全可以从表演者的脸上察觉出来。人命等于零,淘萝千钧重,面子不可丢——这便是鲁四老爷的全部价值观念,也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涵。我想,不借重影视元素,这样的结论是很难得出的,同时学生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现,学生得到了发现的乐趣,这种能力与思维方式也作为一种感受力积累下来。
2、祥林嫂的外貌描写
《祝福》中对祥林嫂有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写,作者对其头饰、穿着、脸色、模样、手脚和眼神都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且三次外貌描写各有不同。相对于电影而言,课文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传神。课上,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成功之处,先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并比较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既而让学生“有意注意”地观看影片中表现人物外貌的镜头,进而比较小说与电影的肖像描写的异同以及肖像描写对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并与教材有机的结合,使得学生们更加勤于和善于思考了,同时他们经常可以在阅读或写作中化用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一些影视文学的手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材料积累与感受能力有了明显的增益。
从进一步提高影视鉴赏力角度出发,分析经典影视作品(鉴赏——深入——影评)
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积累与铺垫,所以在这个教学阶段,我引入的影视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围。在这一层次的影视活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超越形象思维,不仅仅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与联想力,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去领悟编导演的艺术匠心。在这一点上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发觉的隐性结构或称未知结构的,而能否发现理解这个隐性结构是标志着一个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学看了电影《老井》后说:“这片子是说一个村子里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搭进了好几条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这至多只能算是“看过”,还说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学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老井村几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过一个村子、一个人的命运,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生存而顽强斗争的精神。”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会“鉴赏”电影的人。
在此阶段我主要选取了两部作品:《阿甘正传》和《老人与海》
一位以前看过这部影片的同学在他的影评中写到:“以前看这片子,总觉得傻乎乎的阿甘受到命运的关照、最终成了一个富翁。而现在再来看这部影片却会有不同的感觉,觉得这个影片是要通过阿甘传奇般的经历,不仅阐述了一个人往往只有不计得失、才能成功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通过阿甘的经历,把美国几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贯穿在一起,表现了它们对美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我欣慰的看到,这位同学不仅是“看懂”了电影,而且已经成长为一个会“欣赏”电影的人。
另一位同学在看完《老人与海》之后,在他的影评中写道:“这部电影,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一位住在海边的老人,生活无依靠,以打渔为生,日复一日,总想打一条大鱼,卖更多的钱。一天在打渔时果然遇到了一条很大的鱼,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和熟练的技巧把大鱼给制服了。因为这条鱼实在太大,老人无法立即将其拉入船舱,只好将鱼拖在船的后面。由于这条鱼在捕获时,身上被鱼具弄出了血,对此非常敏感的鲨鱼将鱼肉一口口吃掉。当渔船到了岸边,老人捕获的这条大鱼只剩了一条骨架。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缓慢地走回了那位于海边的小屋。夜晚很快进入梦乡,还梦见了一只狮子。这个作品的伟大何在?是对老人捕渔技术的描述,如何与大鱼搏斗,还是对大海与波浪的生动叙述,我认为都不是。主要因为是作品有它的深层含义。老渔夫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两种争论,各有其理,但没有结论。说渔夫是胜利者,但没有实际意义的收获;说老渔夫是失败者,而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战胜了一条很难捕获的大鱼,显示了老人的能力和智慧,又做了狮子的梦。影片以更加直观和富于震撼力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无穷无尽的争议。”
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格局中,影视艺术教育的多层次发展将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理由忽略它的存在和发展!实践证明,多层次,有步骤地将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引入课堂的尝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有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上影视欣赏课,我们既紧张又松弛,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我想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我坚信,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和语文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这一课题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同人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将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完善。
❾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电影,有教育意义的
千与千寻,最近新出的奇迹男孩,神秘巨星,不过是孩子看的话,就选奇迹男孩吧!建议网上搜一下简介和预告片。( •̥́ 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