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说,《让子弹飞》后,“站着把钱挣了”,姜文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街头小流氓向地痞大流氓的彻底蜕变。
楼主,您好。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姜文是最终做到了“站着把钱挣了”,也是完成了彻底的蜕变。不过不是变成地痞大流氓,而是变成了救济穷人,帮助弱势群体的好县长!从最后战胜黄四郎的结果中可以看到,黄四郎的家具和财产并不是被姜文(县长)没收为己用,而是让穷人去搬回家了。就连他最后站起来了之后身边的凳子都答应一个穷人让他搬走了。虽然姜文县长是借助了穷人把黄四郎打败了,但是这也是为了报仇以及为百姓解除了欺压的。从一开始的“赚有钱人的钱,不赚穷人的钱”到审理武举人与孙守义的案件的公平公正性再到把钱发给穷人再到打败黄四郎之后所有家具都让给了穷人整过过程以及最终获益的人群可以看出姜文县长最终并不是变成一个地痞大流氓(地痞是指地方上的流氓、无赖、某一地方的恶霸,不讲道理的人,一定 区域内 性格 霸道蛮不讲理气压弱势群体的人),而真正可能是变成了一名惩恶除奸讲求公正公平的好县长“青天大老爷”。(之所以说是可能而不是肯定,是因为当姜文县长在除掉了黄四郎之后真正坐上了有权有势的县长之后有没有继续做一个义薄云天的好县长,故事没有做最终的发展……)
我反复看了两遍让子弹飞,觉得不仅是喜剧而且是充满着正义与邪恶的斗智斗勇。感觉不错。如在回答楼主的问题的时候楼主有所认同的话,请赐分。谢谢~
㈡ 姜文有哪两把刷子,让他站着把钱挣了有什么代表作吗
认识姜文始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喜欢上姜文是因为《鬼子来了》。要说2018最期待的国产电影是啥,无疑是姜文这部《邪不压正》,为此我还专门看了张北海的原著《侠隐》。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只在乎你到底有了多少资本,而从来就不管你怎么拥有这些东西,站着也好,跪着也罢,只要有钱,你就是爷。现实中的汤师爷太多了,而黄四郎也太多了,张麻子却太少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㈢ 姜文电影不迎合观众,他拍过赚钱的电影吗
姜文拍过赚钱的电影,比如姜文拍的让子弹飞就从获得过非常高的票房。姜文之所以选择不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拍摄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姜文的性格属于比较自由开放的性格,所以这种性格并不喜欢受到观众要求的拘束。虽然姜文拥有着非常出色的电影才华,如果姜文想要拍摄出赚钱又卖座的电影的话,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是姜文却依然选择依着自己性子来拍摄电影,这可以说也是姜文对于自己艺术理念的一种坚持。
但是我们看到商业片的票房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电影导演就会选择为了票房而向艺术性进行妥协。然而这种情况在姜文身上根本不会发生,因为姜文根本不会为了票房的成绩好坏,而将自己的电影质量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㈣ 姜文拍完《让子弹飞》,为何之后的电影全都不行了
2018年,姜文最新作品《邪不压正》上映,单日票房每况愈下,最终票房甚至不到6亿。在日益增长的电影市场,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著名导演大制作电影,如此票房成绩属于严重不合格。《邪不压正》的票房失利,继2014年的《一步之遥》之后,再次证明了2010年那部票房口碑双爆的《让子弹飞》, 对姜文而言,真的只是个华丽的意外。
《让子弹飞》又怎么可能在取得了空前的话题热度,6.6亿票房创造了当时的华语市场记录,让姜文取得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双大丰收,使他成为每个投资商眼中炙手可热的合作伙伴,近乎一片封神?
而诸如“鹅城代表什么?”“张麻子原型是谁?”“黄四郎原型是谁?”“浦东就是上海”等等隐喻梗,虽然确实提升了影片的话题深度和讨论热度,但终究只是在影片成功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这些隐喻本身并不能成为一部商业成功影片的骨架。
㈤ 姜文:随便拍的电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们却不认。你怎么看
姜文电影里有个最大的彩蛋:《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使用了同样的配乐。虽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却很值得好好说道一番。
人们常把姜文比作电影诗人,一个诗人最大的忌讳就是重复,况且《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的第三部电影,《让子弹飞》是他的第四部电影。自己抄袭自己也就算了,而且还是第四部抄袭第三部,世界上还有这样拙劣的电影诗人吗?
和《让子弹飞》一样,理想主义者破灭,现实主义者笑到了最后。《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一样都是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核,久别重逢后,当初心有灵犀的两人要么形同陌路,要么阴阳两隔,让人唏嘘。
让人惊奇的是,之后姜文在拍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时继续沿用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我想《太阳照常升起》应该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憋了七年,磨一剑,可惜观众不买账,更让他苦笑的是,自己随手拍个《让子弹飞》,观众却吹上天,谁来翻译翻译,这叫什么惊喜?
㈥ 如何去看待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票房增速的乏力
今天又去看了姜文导演的作品《邪不压正》,好电影就是这样,看完后让你无语,不敢妄加评论,评论的越多越显得自己很幼稚!
“裸奔”,而且是在房顶披着红色披风裸奔,导演用这种极其荒诞的方式再次告诉大家,哪个时期人民生活在什么丑陋的环境里,导演拍不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㈦ 姜文拍电影这么少靠什么生活
几年没拍电影,不代表姜文导演没有在赚钱,恰恰相反的是,姜文靠实力赚钱。
姜文,一个低产的导演,甚至于从1994年到现在,只拍了几部电影,作为一个导演,他的才气很高。
不如说是他把灵魂注入到了这几部电影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骨子里就是想做好电影,当然《鬼子来了》、《太阳照样升起》、《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步之遥》均获得了不错的响应,甚至获得了奖项。
他还说:“说句良心话,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说,一部电影挣一块钱就应该烧高香”。
姜文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将电影中的思想传达给观众,从而引发思考。
不迎合观众,真真正正去做电影,必然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创作的。
除去导演的身份,他还是个优秀的演员,两者都不落下。
多年来也姜文从未放弃过演员这个职业,不拍电影的时候,也有在演戏,并不是不在赚钱。
《红高粱》、《芙蓉镇》、《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让他获得了众多奖项。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等等。
作为演员,姜文融入到自己饰演的角色中,把自己演戏的风格,完美的加入到自己导演的作品中。
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到极致,这就是姜文的魅力。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姜文导演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还有看待问题的角度,用极致而高调的手法来表达。
在这世上,有深度、有内涵的电影作品可不多。
而姜文能用他的演技说服你、用他导演的作品,来折射出社会现实。
所以我说姜文靠的是实力赚钱。
而花费的是时间、精力还有蓄势勃发。
㈧ 姜文语录之“站着把钱挣了”,也是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台词吧,详解。
“站着把钱挣了”,这句热门台词像是姜文的心声。
或许应该这样理解:
第一,这是姜文在对自己说。站着赚钱的片子姜文其实早就拍过,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艺术和票房双丰收。但是之后2000年的《鬼子来了》,花了2700万,却没有通过审查而无缘公映;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花了1000万美元,因为“没人看得懂”而票房惨败。所谓“站着”,就是指政治上不苟且,艺术上不媚俗,姜文接连两次因为要“站着”而赔得一塌糊涂,甚至自嘲“我导电影一般赔钱”。这一次他要在政治上收一步——至少通过审查,艺术上也收一步——至少让人看懂,凭着自己的才华自然也能“把钱赚了”,但仍旧有政治有艺术,仍旧“站着”。
第二,这是对那些“跪着赚钱”的导演说的。在某市市领导指挥下拍片,而且把片子拍成广告集锦那位,算不算呢?
17年来,作为导演的姜文一共只拍过4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证明了他并不认可“电影是娱乐时代的消费品”的电影观,他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大量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性的思辨性内容。《南方周末》评价他的电影:“没有刻意走向世界,却成为世界围观中国精神的样本,影响着中国的气质和进程。”
“站着赚钱”不容易
也许有人认为,姜文他们能“站着赚钱”,是因为他们是牛人。但牛人想“站着赚钱”也不容易。陈凯歌和冯小刚不牛吗,一个要屈从梅兰芳的后人,一个要屈从唐山的官员,如果是姜文接手这两个片子,他会屈从吗?应该不会,《鬼子来了》的剧本批复中曾提出许多修改意见,电影拍出来却硬是不改,这几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为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艺术片可以想见不会被普罗大众接受,姜文还是义无反顾的用大钱砸出了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也几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电影。所以这是一个不屈从的导演,这一点值得尊敬。别看这次他赢了,但是风险也不小,不是就有人奇怪电影中的某一段竟然没被剪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