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典名著被拍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 辩论赛
1.利:
弘扬高雅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为旧作品融入时代精神,挖掘新内涵;
客观上抵御了全球文化的侵蚀,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
2.弊:
改编后的内容有低俗化、庸俗化倾向
炒作意图明显,商业气息太浓
恶意篡改名著,误导青年
融入西方价值观,审美观,将本土文化边缘化
***************************************************************
只能想起这么多了,等待高人来补充吧
⑵ 急!!!!以战争与和平为例谈谈你对经典名著改变电影的看法
经典名著改编电影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扩大人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受众范围,也为荧屏文化提供了大量优质素材,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如果改编得当应当是值得肯定的,二者的良好结合会有助于提高观众的人文素养。
但电影改编有它的瓶颈,一方面时间上的限制使它很难完整呈现原著情节,而细节往往是名著思想连贯性和叙述精华所在;另一方面演员再出色的演技也难以复制重现原著主人公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此外,名著改编的电影实际上是经过了编剧和导演的个人诠释后呈现给观众的,所以观众看到的实际上不完全是作家笔下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将是别人眼中的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想要探寻名著思想真义还是去读原著吧,但好的电影做为名著的推介和引起人们兴趣的媒介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只想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电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气势恢弘的俄罗斯社会图景,作者试图在拿破仑入侵俄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通过几个主人公各自的人生命运,来探寻历史前进、国家荣誉、人性、幸福真谛等深刻的主题。但几位演员或许本身对著作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当然我也是浅尝辄止),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力有限,不能够很好展现命运迭宕起伏的背后隐藏的作者想要揭示的东西。战争场面受技术条件等限制也不能完整重现。所以,看过原著再看电影会有些失望的,但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篇巨著,很多人难得去翻看,电影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小说情节,还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
⑶ 以一部文学名著及由此部电影改编的电影为例,谈谈你对文学阅读和影视观赏的认识,800字
好久没有写什么东西了,哪怕只是灌水的呢,所以今天写一篇
好了,先起个名字吧,叫做《论文本的改编性与影视的再创造》(这个名字好长啊)
我想到哪儿说哪儿吧
其实看了这么多书,发现只要是稍微有点儿情节,稍微好看点儿的名作,基本上难逃被翻拍的“厄运”。
说是厄运太过夸张了,其实很多观众对原著并不了解,都是在看过翻拍的电影之后才去看原著的,从这方面来说,倒是电影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生活节奏那么忙碌,看小说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而且……说句不太好听的,小说比较费脑子,电影相对比较简单一些。
当然了,本人的基本观点还是在时间和精力的允许下,多看原著。
因为……
首先吧,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通常来说,小说的长度都比较长,《飘》的长度想必大家都已了解(恐怕有八九十万字),《傲慢与偏见》算是短的了,也有三十多万字。总体来说,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万字之间。
这样的长度,除非改编成迷你剧集,否则小说中的剧情是不可能在电影当中完全展现出来的。毕竟时间有限,两个小时的长度,只能把大概的情节说一说,还是比较粗线条的。
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还是《法女》吧(sorry,大家一定听烦了,只可惜我只看过这个而已,惭愧惭愧),电影拍得已经很好了,唯一在我心里觉得遗憾的地方就是小说里我觉得最精彩的那段教堂独白(一段让人心里很五味杂陈的哭戏)电影里没有,还有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人也没出现。我当然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因为除非拍成电视剧,否则必须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删掉,不然就成连续剧了,呵呵,呵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翻拍的四大名著,反正个人就不予置评了,虽然长度足够,但是违背了原著的主题,唉……其结果当然是骂声一片了
说到主题,改编作品时一定要对原著做一些变动的,这我理解,当时无论如何原著的中心思想不可以改动,否则的话,大致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编剧被小说的粉丝的唾沫淹死
第二种,编剧被小说的粉丝的板砖拍死
第三种,编剧先被唾沫淹死,再被板砖拍死(或者顺序颠倒一下)
哦,忘了,除了编剧之外还有导演呢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原著的主题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之前我忘了在哪儿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其主题的多重解读性,那么既然如此,即便是作者自己,可能也并不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只能够希望相关的导演和编剧能够负责一点儿了,好歹多研究研究,这样才对得起观众啊
再来说说什么样的小说适合拍出来,有许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但是拍出来相当无聊。有的小说本身并不是很有名,但是拍出来得很经典。其关键就是……还是时间的问题
就说电影吧,二个小时的时间必须把一个故事说清楚。所以不像小说那样,可以平铺直叙,可以埋设许多伏笔,甚至很多都是从主人公的童年开始讲起的(《法女》里我看了七八万字男女主角都还没说上句话呢),你要是照着小说那么拍,估计观众早就退场了。所以,一开始你不来个一见钟情,英雄救美之类的怎么对得起观众啊
适合拍摄的作品个人认为只要有两个特点就足够了:
第一:人物性格要有特点(基本上都不是普通人)。
第二:故事要曲折动人,至少也要有创意。
大多数的作品只符合一个,一般是第二个。要是两个条件都具备的话……好像只有《飘》吧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人物特点:基本上有三种
第一种:让人爱的,基本上男的是风流倜傥啦,神通广大啦,女的是仙女下凡,楚楚可怜型。另外呢,我还发现,一般来说如果男主角是个富家大少爷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反过来,如果女主角是个豪门千金,好像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种:让人恨的,这样的一般就是反面角色,为了或者情感或者价值观或者生存的利益而干坏事的人,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坏人演得好的话会比主角出彩。
第三种:让人又爱又恨型的,这一种是稀有品种,通常会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就是人物很优秀,但是性格有缺点,也有一些出身很悲惨的反面角色会被划到这一类当中。这一类是最难演的。
总体来说呢,文本和影响的区别就在于你到底是在看什么
文本看的就是:一流的作品看主题,二流的作品看描写,三流的作品才看情节。
影响基本上看的就是视觉刺激,还有俊男靓女,(呵呵,我也是……)
莎士比亚的戏剧被翻拍的次数最多了,原因何在?除了作品本身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不可否认,莎翁的作品本身就是剧本,本来就是为了拍出来被人观看的,只不过是舞台和银幕的区别而已。
有的小说的剧本痕迹很浓,后来我一看相关资料,发现作者本身就是剧作家,这个小说写出来就是为了拍摄的……呃
其实改编还是不费什么脑子的,毕竟有原著的大批粉丝做基础,应该不愁关注度什么的。而且,事实上,大多数翻拍的作品中的台词基本上都是照搬小说中的,省得费事了,呵呵
说到底,改编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就是影视与原著的契合度,如果你觉得在观看的时候和阅读的时候感觉一样,那么无疑是成功的。很多时候,不管是文本还是影像,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见仁见智的感觉。
小说可以通过很多的手法来展现一个大千世界,作者可以有很多议论来表达主题,但是在影视当中就不可能了,只能通过“镜头语言”,对白,动作,眼神之类的(为演技派鼓下掌吧)。
其实人都是矛盾的,也许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想象书中的主角是怎样怎样,如何如何的,而当影视作品一旦把这种想象落到了实处,即便这种诠释何等完美,何等努力,读者多少还是会吹毛求疵,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想象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这个道理,就和断臂的维纳斯是一样的。
最后说一句,其实看了原著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通常外国的影片翻译的字幕组都比较烂。而如果你读过原著的话,你不必咒骂,你大可以高傲地蔑视,不必太注意字幕,当屏幕中出现错别字的时候,你可以回忆一下小说当中这句台词是如何描写的……当然了,除非你的记性特别好,否则还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呵呵
就想说两句的,没有想到又写了这么多,不好意思,各位海涵
⑷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您有什么意见或看法
1、大肆修改故事内容,以至于面目全非;
2、过度的商业价值追求让社会风气转变成为:注重言情、挖掘侠义,回归江湖,热爱广告;3、有可能会改编股市原意
4、创智与创新:探索商业模式+追求人生目的
5、鬼怪与娱乐:外传+正传+无厘头
6、输出与回流: 服务自己+服务需求
还是持怀疑态度
⑸ 大家怎么看待 名著改编电影泛滥 的现象
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既有利,又有弊。
有利的方面在于 有些人不喜欢读原著,看小说 这样 原著改编成电影 方便读者的阅读 原著改编成电影 有利于在场景上 引起读者的注意 原著只是枯燥的 而电影则富有动态感
不利的方便在于 电影与原著相比 也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电影不能把原著的所有细节都表现的十分清楚 电影只是展示的原著的主要内容 并不能表现细节 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与原著相比 一定会有很大的删节
这是我的观点 希望对您起到借鉴的作用。
⑹ 对外国金典名著改编成电影的看法
所谓“经典”不一定要和大众做零距离接触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悬在大众的审美之上。而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有可能成为经典,当然,经典之中也有经典,这才是最难达到的境界——雅俗共赏!电影本身和文本一样也有低调高调之分,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电影更通俗,因为它是直观的视觉化的艺术,也被称为“第八艺术”;而文本,撇开中文的独特性不说,则具有更强的蕴藉性,它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更主动的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家普遍觉得阅读比观赏要吃力。因此,这也导致了另一类现象的产生,有人爱原著有人捧电影,有人时而喜欢阅读时而又酷爱观影,对于同是名著改编队伍里的成员,有人褒有人贬……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世世代代的人们总在不经意间于其中发现自己的身影被它深深打动,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一定的启发;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人们不断地把它搬上荧屏,与时空另一头的作者共振再共振……我虽然也会对不同的版本有偏爱,但是我却不会强迫自己找出一个最好的版本,即使我有最喜欢的版本,其他版本的也不会被我冷落到哪里去,我更不会去刻意的挑哪个版本的短,因为没有一个版本敌得过所有的版本。以《傲慢与偏见》为例,95版BBC的是名声最好的,迷你剧的形式,忠实于原著的框架,英国影片特有的那种英伦气质,我都很喜欢,但是05版的改编也很不错,舒缓的音乐、精致的画面、华丽变身后的乡村舞蹈(虽然不符合原著,但导演也是用心良苦)特别是雨中吵架那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夹杂在轰隆隆的雷声之中,纯烈的感情与顽固的偏见纠葛在一起,令人柔肠寸断。而原著本身似乎也可以作为这众多版本中的一员,正是由它们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空。
⑺ 为什么很多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跟原著差别很大
有好多文字所表达的意境是电影表达不出来的。有好多文字所描写的场景是电影不能字节表现出来的。况且名著改编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不必依附于原著。
⑻ 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看法
本人不是电影专业 只能用普通的观众的视角来描述不能用专业的来描述
说好听点 创新 不好听 颠覆原作 能改的够改了 不能改的也改了 看“春光灿烂猪八戒”你能想到原著是西游记吗 还有别的什么 本人对这些不反对也不展成 因为有些人是在是没水准 把好好一个文学作品改的面目全非 日的~~~
还有的是一点都不改 把原作全部照旧搬过来 以前看了个电视剧“侠客行” 真厉害 连对白都没改全给搬过来了
商业为主 看那个好派那个 这些最多 给我的感觉是 连原著都没看完 为了市场一边看一边拍
还有些是 稍微改了点 但是很有逻辑创意的好作品 但是我发现并不多
我觉得不该原作的是傻瓜 不看原著的是白痴 改的乱七八糟的是白痴+傻瓜+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