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电影的没落,为什么都说成是因为97回归
应该不是
香港电影没有没落吧,现在依然发光发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更倾向于与大陆合作合拍电影。
其实90年代末,95年以后盗版横行,加之2000年以后互联网兴起,各种盗版下载层出不穷,对比动辄100多的电影票,还有300多的VCD乃至DVD光盘(当年是以VCD为主,清晰度堪忧),很多人选择了盗版。为此香港推出了版权条例,甚至重罚BT下载的人,无奈效果很有限。
03年的时候加载沙士疫情,香港电影处在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此时出了《无间道》系列,大获成功,获得公认,因此也一言三拍了。
其实后来随着香港与大陆签订各种经贸协议,很多香港电影人都跑去大陆拍戏拍电影,他们也在电视节目上坦诚说大陆市场比香港市场大太多,而且时间安排宽松,收入是香港的好多倍,好像周星驰以前的电影,在香港票房几千万乃至一亿就算是票房冠军,然而周星驰的美人鱼在大陆票房就能有12亿。。。
因此近年来除了很多爱国题材的电影,如叶问。也有很多香港人参与的电影如《我的战争》还有《智取五虎山》等等,因应大陆市场推出合乎市场需求的电影吧,应该说现在与大陆融合发展得不错。
很多制片人都在大陆发行电影了。
主要是近年来多了人去电影院消费,人口多,所以电影也收的好,再加上电影院合理的营销,让电影市场蓬勃发展。。
B. 香港电影落寞了十年,今后十年应该怎么救香港电影
单就电影方面而言,小谢方当而立,上进心十足,还是大有可为的。发哥称香港电影今后三十年靠他了,虽然更多的是勉励和调侃,夸张中也不失几分客观,毕竟目前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星还都是那几位半老头子,同辈人中几乎无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同为世家子弟的房祖名洪天照谭俊彦等的发展远不如他,不像华仔的年代群星闪耀。
华语电影本身也会多元化发展,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留给各具特色的中小制作,其中自然会有纯港味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港片不死。但单论作为独立的文化概念和地域范畴的港片包括港剧,与粤语歌类似或更甚,在完成了对相对贫瘠闭塞的祖国人民的流行文化启蒙教育之后,其时代早已过去,只是它特有的情怀伴随了一两代人的成长而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群体记忆,配合上这年头泛滥的怀旧情绪,才导致网络上年复一年的祭奠和诘问。
C. 香港电影是如何从鼎盛期走向衰败的
香港电影至于如何从鼎盛走向没落,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没有成功的转型跟上时代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电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非常经典的。不仅捧红了很多当代明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浪潮。在黄金时段当时的港片,一年的创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香港电影诞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各种盗版的存在现象非常多。这样香港电影出现了信任方面的危机感。很多观众对影片的质量存在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再加上内地电影的崛起,从而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正常发展。所以从现在的各大电影,既然来说都很少看见香港电影的出没。到这里也是挺觉得惋惜的,不过时代就是这样,需要各行各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D. 香港电影,古时候两个官差吞了雪珠变成活佣,500年后在现代香港复活
出土奇兵(1990)
导演: 秦煌
编剧: 秦煌
主演: 秦煌 / 廖启智 / 冯淬帆 / 万梓良 / 于芷蔚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普通话/国语 / 粤语
上映日期: 1990
剧情简介
五百年前,蝙蝠精为练元魔法,迫其妹小珠代引各行业壮男,供其吸血。道人施法,阻止小珠对两名衙差下毒手,与蝠后大打出手,两败俱伤。为助衙差对付蝠后,道士送二人古琴、古剑及千年雪珠,不料二人误吞雪珠,需五百年后,始能复活。五百年后,二人出土,运到香港展出,为神偷亚美偷去。二人复港展出,求亚美助其寻找蝠后。道士后人密宗大师镭张棍亦算到二人复活期至,往寻,适蝠后对付二人,遂合力诛除蝠后。
望采纳
E. 拿什么来“拯救”香港电影
根据你的描述基本可以确定是电影(狱中龙),刘德华,何家劲,黎姿主演的,剧情如下:
张荣日(何家劲)为一富家子弟,因无法接受母亲再嫁,一时冲动而犯事,被判入劳役中心,受到旧犯的欺凌,幸得同房阿豪(刘德华)相助,成为患难之交。二人皆是有志青年,不但努力工作,更在「高级程度会考」中考获优良成绩。出狱后,荣日赴英修读法律,阿豪却因家庭环境所迫,出社会工作。后因遭黑道人物马超勒索,无计之下,唯有投靠在中心所识朋友,从此加入黑社会。六年后,荣日学成归来,阿豪亦成为了黑道大哥。此时马超再次向阿豪施计报复,豪妻(黎姿)被奸杀,阿豪手刃仇人,但亦因此再入狱,荣日决为好友辩护,无奈……本片情绪比较激烈,影像比较有力量,尤其是刘德华的角色,更是只能向前走,整个人生都身不由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最终让观众感动其无奈、委屈,这是刘德华中期比较出色的电影。
F. 电影落寞了十年,今后十年应该怎么救香港电影
现在的香港电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以前以武侠为主,开始以前支撑香港的武侠都已老了,打不动了,好多英雄也拍没了,英雄情节也磨灭了。喜剧反复地炒冷饭,枪战重复卖情怀,搞科幻没有科幻的文化基础,搞魔幻没有好的故事架构,只是重复地堆钱,既丢了票房,又失了口碑。
想学漫威搞爆米花电影,却是生硬地搞笑和自娱自乐。
想做人物传记、真实事件改编,偏偏又做成了《叶问》这样的动作片,文不文、武不武。
现在香港电影的没落还是在于编剧。要么能打动人心,要么就纯娱乐,从炒冷饭的怪圈逃出来。
G. 香港电影发展史,要从民国开始,越详细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H.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衰退呢
香港文汇报长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产销失衡危机深藏
在分析电影业衰落之前,先要说明一下,绝大部分产品,产与销必须要平衡,否则,无论是求过于供或供过于求,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偏偏我们的电影业的衰落,就由产销的严重失衡开始。
最初的失衡是戏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戏院由九十九间,增至一百九十九间,幸而九四年开始,独立建筑的戏院地皮有价,于是纷纷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筑物内的组合戏院还是动弹不得,这时候许多“埋”不到线的戏院叫苦连天。
戏院过剩劣片充斥
戏院的过剩,惹起电影界一些人的见猎心喜,强不可行而行的相继组成第四院线及第五院线,须知观众不会因为多一条院线而多看一部电影,三条院线已足够电影观众稳定地选择,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绝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条院线,他们只不过多了两个选择而已,票房数字不会因此而增加,每条院线及每部影片只会因被“分薄”而缩减。
本来稳定的制作品质和数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报滑落,不得不将预算大幅削减而影响品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多了两条院线,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多年来无法排映的影片都倾仓而出,在好片难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观众不渐渐失去走进戏院的信心?
粗制滥造意兴阑珊
也许有人会说,仓底的劣片出尽,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样,实情却非如此,因为院线多,需求多,发行公司选片就难再严格,于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没有映期,这鼓励了圈中人纷纷成立兄弟班,记忆中成立第五院线的那个月,有近四十家制片公司相继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势,在此种追赶抢占之下,又怎会拍出好的影片来。笔者曾经感叹:香港电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长期以来像摊档式经营的电影,扶持为企业化的经营,却被业内一些缺乏远见之人,一个错误的抉择,就将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电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转业的转业,少数伫足下来的,亦已意兴阑珊,行外的资金早闻电影界一些张牙舞爪的搞手而却步,面对连特区政府亦难预料何时复苏的香港经济,香港电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认清前路,这个深谷究竟还有多深,实未可知也。
电视业的发展、电子游戏的普及和盗版等问题都使得一度爆满的电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韩国和泰国——的电影也对香港电影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时任香港电影库(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员的罗卡和其他电影业人士说,香港电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资金通常难以保证,制作周期非常短且预算极少。
“香港电影业非常习惯于快制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须在本周就完成声效、音乐、对白等等。一些都那么草草完事,因此品质不好”,独立制片人毕国智(Kenneth Bi)说。
在无数电影业人才流入中国大陆后,香港极不情愿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离开,特别是这么知名的罗礼贤。
I. 香港电影还会重现昔日的辉煌吗会的话什么时候能复苏
不知道,我觉得是不会有了。你看现在香港好多电影直接就是国语录音了,真是受不了,参杂的台湾演员、大陆演员以及其所带的不同的气质,把香港电影原本的感觉完全搅散了。以前大陆的去香港,像李连杰,台湾就更多了,林熙蕾、舒淇,全都是粤语上阵,完全容身与香港电影,所谓入乡随俗,但现在呢,完全是个说个话,太过分了!香港演员大量接拍大陆导演的电影,香港本土特殊的迷人的气质渐渐不见了,被同化。而这种改变都是不可逆转的。中国人自古就是这点强,任你百变文化,同化你没说的。
不过当然,这说的都是表像。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正处於香港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香港本体最最黄金的成长期,经济、政治的自信带来其对文化的自信、艺术的自信,使得整个社会对电影文化、娱乐圈的关注度史无前例的高涨,大家都去搞电影,都投身,有拍的有写的有投资的,有卖的有看的由传媒的,全社会都在做一件事,怎麼会做不好?经典的电影,传奇的巨星,成就香港最黄金的娱乐时代。
但是现在,根本不需要多说。太过完全的国际化,所有的原有特徵被冲散,市场被其他国家地区的电影冲击,选择太多了,明星又太泡沫了,怎麼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全盛时期?!!!没机会了!这就是历史的车轮,压过就一定有印记,就算倒车也会不到原先平平整整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