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疫苗接种是谁发明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贰』 疫苗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古代医师在医治天花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康复后的天花患者及护理者,或穿过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于是就大胆创用了将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最早有可靠文献记载的预防接种,可追溯到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
1796年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发明的牛痘苗,这是世界上第1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叁』 为什么在很多病毒灾难电影里为了研制疫苗都需要找到疾病源头
疫苗都是有灭活后的病菌制作而成的,只有找到病菌灭活以后才能成为疫苗。
『肆』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病毒的侵袭。据传,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此基础上发明并推广了牛痘接种疫苗法。
『伍』 疫苗是如何产生的
疫苗品种较多,工艺路线复杂,通常主要的生产流程如下:细菌或病毒种子复苏—发酵培养—纯化—分装(冻干)—包装—自检—批签发。同时,在确保每年几亿剂次疫苗的供应的情况下,疫苗企业也一直在进行工艺改进工作,如:转瓶培养向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培养转变,以减少污染提高均质性;去除抗生素、硫柳汞、明胶保护剂,以减少外来过敏原等等。
疫苗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的2010年修订版GMP可谓欧盟GMP“汉化版”,和国际接轨。
2010版GMP要求生产企业做到几个必须:疫苗生产企业必须在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必须使用验证合格的厂房设施设备,必须保证工作人员持续培训考核,必须遵循药监部门批准的工艺生产,必须做好各环节产成品的检定放行并按要求存储。所有这些环节,还必须做到事无巨细真实完整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的每一支疫苗都是合格的产品。
如疫苗生产的配制、过滤、转运、灌装等过程生产环境洁净级别须在B级背景下的A级(ISO 4 .8)操作,A级的洁净级别是什么意思呢?不允许检出细菌!每立方米空气中的≥0.5μm的尘埃粒子不能超过20个!这是一个相当严苛的标准,而且有环境监测在线监测报警设施,确保随时监控。
『陆』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狂犬病疫苗:巴斯德发明。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
巴斯德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证明了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他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疾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1889年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疫苗。虽然在他之前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但有意识地培养、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并广泛应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巴斯德堪称第一人。
『柒』 疫苗接种是谁发明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长三年。 疫苗接种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捌』 狂犬疫苗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892年12月2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科学家聚集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豪华大厅里。当法国总统挽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步入大厅时,人们起立欢呼,乐队奏起胜利进行曲。这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70寿辰庆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许人?为何劳名流权贵们如此兴师动众?这还得从头说起。
19世纪以前,狂犬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国巴斯德多年研究、准备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只疯狗绑在桌子上,而他则俯下身子,用嘴通过滴管一滴一滴地从狗的下颌吮吸唾液。为了攻克这一疾病,年已60多岁的巴斯德表现得全无惧色。他指导助手将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试验的动物体内,结果这些动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问题基本上搞清了,是疯狗的唾液把病毒带到人的体内,侵入人脑发生了作用。
巴斯德为了找到对付狂犬病的办法,他又把疯狗的脊髓抽出来,让它干燥。过了10天后,疯狗的脊髓失去毒性,再把它接种在被狂犬咬过的病狗身上。说也奇怪,病狗竟逐渐地好了。接着,巴斯德又把患过霍乱的鸡的病原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其毒性也大大减弱。他取出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发现它自然干燥的时间越长,毒性越小。于是他把放了14天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磨成浆制成疫苗,给其他兔子注射。转天又注射干燥了13天的、12天的……直到注射当天的新鲜死兔脊髓液,兔子都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试验终于成功了,他制造出了狂犬疫苗!巴斯德取得了这些成绩以后,他就在想,这种办法如在人体上试验成功,不就可以攻克狂犬病了吗?但到哪里去找试验的人呢?
他曾要求在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身上作试验,但法庭不允许。他只好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但家人和亲友又百般阻拦,甚至把他看管起来。巴斯德对此一筹莫展。
偶然的机会终于来到了。1885年的一天早晨,巴斯德实验室的门被撞开了,阿尔萨斯省的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刚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梅斯特闯了进来。“救救他吧!”跟在后面孩子的妈妈含着眼泪恳求着。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德无法再犹豫,便当机立断在孩子身上试验。他把经过减毒的疯狗病菌注入孩子体内,一天注射一支,31天后,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此后,人们争相把被疯狗咬伤的患者送到他这里治疗,大都被治愈。其中有16个被狂犬咬伤的俄国病人,也被他抢救过来,为此轰动了全俄国。沙皇政府特向巴斯德颁发了奖章。前边说的那位被巴斯德救活的梅斯特后来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看门,直到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自杀身亡。
狂犬疫苗的发明,使巴斯德又创立了一门新科学:免疫学。这是他为人类所作了又一贡献。
如果巴斯德没有等待到那次偶然得到的人体试验机会,他就会推迟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征服狂犬病,即使自己已具备除了机会以外的一切条件。这说明了“等待”和“时机”的重要性。“字典里最主要的三个词是意志、工作和待待,我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巴斯德的这一名言,道出了成功的诀窍。
巴斯德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这位读书时化学成绩被一位教授判为“及格”的学生,26岁便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进著名化学家的行列。虽然巴斯德不是提出疾病的细菌学说的第一人,但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他还发明了用免疫法治疗一种侵袭牛、羊、人和其他动物的严重传染病即炭疽病。厌氧菌和鸡霍乱疫苗的发现,鸡霍乱弧菌的发现,都是他的功劳。他在医学、生物学上的成就这里仅能作蜻蜓点水式的描述,以致无法完全说明他是“医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巴斯德的“德”表现在“他一生的目标是帮助人类”。1849年5月29日是他婚礼的日子,但人们却只能在实验室找到他。当朋友问他怎么忘掉婚礼时,他反问道:“难道实验能中途停下来吗?我得做完今天的实验再去结婚。”他“凡是社会需要的,都能见义勇为”。他不顾感染狂犬病吮吸狂犬唾液便是一例,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1865年他去法国南部阿雷斯蚕区研究蚕病期间,“发疯似的在各养蚕区里奔走”,父亲和两个女儿被传染病夺去生命也没有使他放弃研究。他把病蚕用水碾磨成汁,取具中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终于发现了一些微小的椭圆形的颗粒。而这种颗粒在雌蛾的身上、卵上也有。他一次次重复观察,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于是他断定这些“小颗粒”即微生物就是蚕致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他建议对所有产卵的蛾进行检查,发现有斑点的一律烧掉。就这样,蚕病被攻克,使法国养蚕业起死回生。
巴斯德一生高风亮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能正确对待同行的忌妒和世俗的婚姻偏见。例如,在法国医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实事求是的巴斯德痛斥了一名医生奎因的毒辣和愚蠢,以致奎因勃然大怒,从椅子上跳起来向巴斯德扑去,后被众人拖住才未出事。第二天奎因提出要同巴斯德决斗,巴斯德答道:“我的职业是救人,而不是杀人。”巴斯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他在27岁时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教授,结识了校长的女儿玛丽,并一见钟情。由于当时法国没有直接向姑娘求婚的规矩,得先向父母表示,于是他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是皮匠的儿子,财产不多,但有健康的身体和善良的心。可以看出,他对婚姻和科学一样严肃和坦白。后来两人终成伉俪。
1888年,法国人民为了感谢这位功大、德高的老人,自愿捐款修建巴斯德学院。在落成典礼上,巴斯德激动地说:“科学固然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我应当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