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帧多长时间1秒多少帧
如果是在电影中,一般一秒有24帧,但是现在向高清迈进,一秒有48帧。
如果是电视中,有两种制式,PAL制式每秒钟25帧,NTSC制式每秒钟30帧。
电脑游戏中每秒帧数可以自己设置,游戏中的帧数与显卡性能有关。
(1)李安电影一秒多少帧扩展阅读:
帧的的应用:
1、在电影中应用,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画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银幕上。画幅移开时,光线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现短暂的黑暗;每放映一个画幅后,幕上就黑暗一次,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时间,光的作用结束时,视觉也不立即消失,这就增强了人的视觉享受效果。
2、可以当成图像,帧又称为内部画面,通常是一组连续画面的第一个帧,经过适度地压缩,做为随机访问的参考点,就可以被当成图像。
参考资料:网络:帧
⑵ 一秒是多少帧啊
每秒的帧数为人为设定,一般软件生成视频文件时默认为24fps(帧/秒)。播放出的没有太复杂场景的电视、电视剧一般为30fps。需要很多细节的游戏最低推荐60fps。简单来所,根据你看东西的不同和GPU的性能fps会变。最好的显卡GTX 1080ti,2080/2080ti,titanX,处理一些新的费显卡的游戏在最高设置也只可以达到50-80fps(没有给GPU超频的时候)。
⑶ 电影每秒多少帧
电影放映的标准是每秒放映24帧,每秒遮挡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这里的帧就是画面,也就是说电影每秒放映24幅画面,以达到动画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极限为每秒55帧,还有研究表明,每秒60帧以上可以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每秒120帧是每秒24帧的5倍,采用这样的拍摄技术可以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所以,采用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符合这一规律,可以使我们察觉不到画面的中断。
不过,高帧频的画面异常清晰,使画面所呈现的场景也异常真实,从而也会使电影失去了朦胧的想象美感。
(3)李安电影一秒多少帧扩展阅读:
帧数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过高的帧数相当于同等长度的影片要存储更多的画面,因此影片的文件体积就会大量增加。特别是在清晰度高的情况下,这种增长是很严重的。
一般中国的电视播放每秒25帧,这个帧率属于PAL制式,在亚洲和欧洲电视台较为常用,而美国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帧。在中国一般的动画制作以及广告制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帧每秒。
另外,以往的每秒24帧电影看起来也许还行,但事实上其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中。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
⑷ 如何看待李安拍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每秒120帧的拍摄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争议,但这不会妨碍它前行
一开始是冲着技术的噱头喟叹,120FPS×4K×3D,《霍比特人》的48帧每秒已经有身临其境之感,120帧能直接将观众放进荧幕里实地观看。全球目前有纽约(AMC林肯中心影院)、洛杉矶(好莱坞弧光影院)、北京(博纳影城朝阳门悠唐店)、上海(SFC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台北(台北京站威秀影城)五个影院有设备播放最高规格版本,大部分杜比影院能看到60帧的版本。
期待了很久,它在北美地区上映时评价却是一边倒的差。
以下Rotten tomatoes的评分
新鲜度47%,不及格。
Metacritic53分,不及格。
IMDb6.4,勉强及格。
看国内评分
目前豆瓣是8.5的高分。
粗略看了一些低分评论
低分原因大致有二。
一剧情线薄弱,故事不够丰满,二是120帧的人眼即视感产生观影不适。
而高分理由大多提及这是一次技术革命,无论如何都应给予鼓励。
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技术部分,120帧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真实感。
我的体验是,毫发毕现。
比利军装礼服的质地你能够通过肉眼辨析,就像此刻你能切身触摸到到你身穿衣服的质地。
近景镜头你能看清人物脸上的绒毛,能感受到他呼吸的频率。
在伊拉克集市的过肩镜头,你不会觉得你置身影院,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这群B班大兵的身后。相比于我们习惯的24帧每秒,120帧几乎等同于人眼视物的真实感,对光源稳定性要求极高,4K的分辨率加上高亮的容光率,人眼动态模糊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肉眼已经无法察觉到频闪。
这样的效果,已经消除了观众对于银幕的间离感。
再来看故事线。
林恩最主要的3条故事线。主线为与战友在伊拉克参战,在一次战役中冲出去救下中弹的Shroom,被记录仪记下成为当局宣扬的英雄,与B班一起受邀参加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支线一交待了林恩入伍因由。姐姐Kathryn出车祸被未婚夫甩,林恩砸了姐姐未婚夫的车并将其痛扁了一顿,在林恩父亲的斡旋下林恩免受法律制裁,但条件是入伍参军,为此姐姐心怀愧疚一心想让林恩退伍回家。支线二是林恩和刚认识的啦啦队队员Faison的感情线。
这三条线并非顺序叙事,一再被国外网友吐槽的割裂剧情的大量“flashback”,即闪回,穿插在三条线中,形成了绝妙的平行蒙太奇。
在中场表演中,B班的大兵在上台时被盛大的烟火激起PTSD反应,及至他们站在台上,盛大的焰火与狂欢的人群与伊拉克战争中的炮火来回切换,对于狂欢的人群这是焰火的声音,对于B班大兵而言这焰火冲天的声音就是战场中的枪林弹雨。焰火愈盛,枪弹的火力愈猛。将焰火与炮火枪击平行剪辑,歌舞升平与硝烟满地对比,人物的惶恐疑惑反而在狂欢中被衬托得无比清晰。
镜头从林恩的背后往前推,林恩仿佛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冷静而迷茫的看着一群人的狂欢。
B班大兵身在这场盛大的表演中,他们集体站立在台上,一动不动。
身边的演员载歌载舞,甚至对他们投以嘲讽。他们在伊拉克战争中枪林弹雨的事迹饱受赞誉,被当局宣传成美利坚英雄,在这场表演中他们一动不动的站立,成为了最鼓舞人心的装饰品。
这组平行蒙太奇,割裂时空地点,会让观众思维断层,同时也会产生更强的冲击力。
安叔在纽约点映时说“it is not just a new technology, it’s a new habit in watching movies”,对于观影不适,安叔已经料到观众的观影习惯会被120帧的真实感冲击,但为什么越发真实会让人产生不适?
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期待视野”,由德国接受美学的大家尧斯提出,意思是说,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在艺术接受之前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并希望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我们已经习惯24帧下银幕与观众席安全的间隔感,我们知道银幕正在上演故事,却不会将自己替换成人物活在银幕中,但120帧在视觉效应上,已经实现了真实人物带入感。我们由安全的观众席,被带入了枪林弹雨的银幕里,在银幕里,我们是只有视角却没有躯体,全然隐形,这不是24帧培养出的观影习惯。
再者,闪回或蒙太奇,都会割裂时空与距离,视觉上我们不断被带入故事里,但剪辑又将我们从不同时空中抽离,二者形成的矛盾需要连续跳跃的思维将其维系在一个时空里,不然,感受到的就是剧情平淡散漫甚至无力。
再者,在本•方丹的原著中,这个故事就并不以冲突见长。如果按照好莱坞标准三幕式叙事结构来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叙事并不出彩,里面的冲突矛盾都不够激烈,不论是姐姐Kathryn极力劝阻比利退伍的家庭与个人责任的冲突,资方Norm投资资金骤缩到5500后与大兵们的利益冲突,还是演出结束大兵与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都没有用来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反而成了安叔表意的途径,用来塑造比利的人物形象,传达比利的信念与困惑。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好莱坞典型的三幕剧。可是他没有讲清楚故事吗?也不尽然,毕竟网络上一句话就能概括完这个故事。既然它不是一部以冲突节奏见长的片子,又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来欣赏它呢?你用《两杆大烟枪》的叙事标准来欣赏《聂隐娘》,那《聂隐娘》每一帧都美成一幅画也不能达标啊!
如果我们来看看安叔想表达什么,那这个故事就会明晰许多。
比利和这群B班大兵更像是一个群像化的符号。被宣传成英雄受到追捧,在尽到宣传效果鼓舞了国民士气后,迅速被打回平凡的人群里。下台慢了,还要被工作人员驱离。大兵们从一开始坐在加长悍马奔赴秀场时的洋洋得意,到最后迫不及待的逃离,想要回到安全的地方去,而这个安全的地方,是伊拉克战地。
这群人里,林恩一直保持着困惑的清醒,他自始至终都将自己视作凡人中的一个而已。在德州闯了祸不得不入伍相避,却被宣传成入伍保家卫国,被记者反复追问英勇事迹,他诚实的说明自己救下中弹的Shroom并非像大家想象的英勇,却被奉为态度谦逊而受万人追捧,大家都热烈的回答着问题,林恩一人做黑白去色处理,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及至庄严无比的唱国歌敬礼,他的脑海里幻想的都是啦啦队的Faison,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清醒地被捧上高台,却愈发困惑,闯入别国国土,只是因为一个男人有嫌疑就要持枪逼得一个家庭骨肉分离,战友牺牲他们却要回国配合一场感恩节的欢庆,这些原本让人悲伤的事情,却收到热烈颂扬与赞许。
这些格格不入的矛盾点,都在三条故事线中穿插着展现。安叔没有急切的告诉我们任何道理,他只是借林恩的困惑提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怎么回答,都在观众自己。
电影技术一直在革新,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首映,从银幕里疾驰而来的火车吓得人群四散,由此有了电影。1992年第一部IMAX HD电影《Momentum》面世,当时令观众产生眩晕,直到2009年《阿凡达》的上映,IMAX才得到大规模普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大量争议,当时不被接受的,都在后世得到普及。120帧,只是将电影技术革新的大道横向拓宽,会有更多的电影在这条大道上前行,比如,安叔的下一步电影《拳王阿里》。
如果说,Shroom在林恩还是一个新兵时和他探讨他并不知为何物的命运,到Shroom牺牲B班回国参加庆典后,他已经开始思考命运,他如何被推上英雄的高位,他将走向哪里。片末姐姐Kathryn开车来接他,从回国路上就开始考虑的问题,他给出了摇头的答案,选择了回去。Shroom打着高光出现,一如在树下与林恩交谈时,林恩重复了Shroom的”I LOVE YOU”,主观镜头切换到现实,不同的是,他得到了B班每一个人的回应,一直羞于将“I LOVE YOU”说出口的班长Dime,没能回应Shroom,却回应了林恩。
如果说林恩是被迫入伍被迫接受被当局塑造好的命运,那这次,是他自己选择了命运,他或许还没有考虑亲战争的意义,但他已经知道自己该去往哪里,以及为何要到那里去。
⑸ 全高清的电影每秒多少帧
艾诺的这个产品是支持24P也支持30P的,楼主可以放心购买。
对人的视觉来说,每秒钟播放24帧图像(即24P)就可以感觉到连续的运动画面,电影采用的就是24帧的方法。不过在电视领域里使用了不同的录制和播放方式,如NTSC制式使用了60帧隔行的方法,即每60分之一秒内播放半帧画面,后期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后改为30帧逐行的方式,即每30分之一秒内播放一幅整幅的画面,PAL制式则采用了50帧隔行或是25帧逐行的显示方式。
因此,为了能够在电视上播放电影,需要把电影从24P的电影模式转换成NTSC的60帧隔行或是30帧逐行的模式,早期是通过三二下拉方式(3 2 pull down),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不赘述,楼主提到的所谓24P影院效果,即是对这个三二下拉过程的还原,这样使用者可以在MP4上看到与电影院里类似的显示方式,当然这对下载片源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虽然不一定能用得上,不过有总比没有要好,主要是楼主可以确定该产品只是可以额外的支持24P功能,同时还可以良好的支持25P/50i/30P/60i等各种格式,而不是只支持24P。
⑹ 李安的新电影 60帧和120帧有什么区别
目前在市场上通行的电影放映速度是24帧/秒,此前彼得·杰克逊用高帧率拍摄了《霍比特人》系列,但也只达到48帧/秒,这与李安此次的120/秒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李安希望能“为这个故事创造一个不同的电影语法”。
他也曾在CinemaCon索尼专场上表示,之所以挑战高帧率,是希望观众能沉浸在角色所经历的战斗场面中,感受身临其境的冲击。
⑺ 一帧多长时间1秒多少帧
如果是放电影,一般一秒有24帧,现在向高清迈进,一秒有48帧。如果是电视,有两种制式,PAL制式每秒钟25帧,NTSC制式每秒钟30帧。
电脑游戏中每秒帧数可设置。游戏中帧数与显卡性能有关。
⑻ 一秒多少帧
电影胶片24帧/秒
PAL制25帧/秒
NTSC 30帧/秒
一个镜头4秒
⑼ 电影胶片在正常放映时每秒跳过多少张图片
一般情况下是每24帧,李安拍的《比利林恩中场战士》作用最新技术达到了120帧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