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过电影《春苗》吗简述故事
1965年,江南某大队妇女队长田春苗,帮助阿芳嫂带女儿小妹到公社医院开急诊,钱医生不进行抢救,将其推往县医院,致使小妹死亡。
毛主席发出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春苗被送到公社医院学习,她不顾杜院长和钱医生的打击刁难,刻苦学习,回队后热心为贫下中农治病。但不久,杜院长没收了她的药箱。
“文革”开始后,她把久病的老贫农水昌伯接到医院来治疗。钱医生下毒药谋害水昌伯,嫁祸于春苗,杜又以抢救为名,用救护车劫走水昌伯。春苗识破他们的诡计,和他们进行斗争。
最后,杜、钱受到批判,并且被赶下台去,春苗等赤脚医生掌握了农村医疗大权。
这里可以看
http://bbs.muwen.com/topic429/429213.htm
㈡ 1976年《红旗》:评电影《春苗》上映
评《春苗》(内容有删减)
初 澜
《红旗》1976年1期
江南水乡,晨曦曚昽,旭日正从波光闪烁的湖面升起。通宵抢救病人的田春苗,这时又拎着一篮新采的草药走来,赤着的双脚还沾着泥巴和水珠。“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拌着泥土香”,歌声唱出了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医生的无限深情。影片《春苗》通过对春苗艺术形象的塑造,从她“顶着风雨长,挺拔更坚强”的斗争经历,展现了赤脚医生这一 社会 主义的新生事物是怎样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在旧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造成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深重灾难。影片中春苗的父亲,就是到临死时连一口汤药也没有喝上。在那些地主老爷们的眼里,赤脚人“生来就是穷命,死了不如一根草”。解放以后,贫下中农翻身作了主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旧 社会 遗留下来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影片中的朝阳公社卫生院,就被杜文杰这类走资派和钱济仁这样的老爷医生把持着,湖滨大队就有贾月仙这样的巫医骗钱害人。
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影片动人地体现了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是多么符合广大贫下中农的迫切愿望,真使人有云开日出之感。广大贫下中农是多么盼望有自己的医生啊!阳光雨露育新苗,春苗这个“一脚牛屎一脚泥”的赤脚人,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的鼓舞下,由贫下中农推荐出来,到卫生院学医去了。这表明,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是人民的需要,是 历史 的必然。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春苗要为贫下中农背药箱,拿针头,那有多难啊!她不但要破除千百年来旧的传统观念,而且还要顶住在医疗卫生领域仍然占有优势的资产阶级的种种打击和刁难。赤脚人当医生,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这一 社会 主义的新生事物,新就新在它体现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赤脚人既拿锄头,又拿针头,亦农亦医,去占领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阵地。钱济仁以其反动阶级的政治嗅觉,一开始就意识到不能小看这些“泥腿子”,“让田春苗得了势,我们脚底下这块地盘都要让人家占去了”。是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斗争的规律。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意味着要推翻和代替旧事物。
杜文杰、钱济仁既然不让赤脚人学医,春苗就只好回到生产队,在大队党支部支持下,在知识分子方明的帮助下,自力更生地办起了卫生室。而杜文杰却把这看成是在和自己“唱对台戏”,凭着手中的职权,硬要把它砍掉。于是,在大队卫生室里,春苗和杜文杰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交锋。
一个是襟怀磊落,坚韧不拔,一个是威胁利诱,色厉内茬。任何时候,斜着眼睛看新生事物的人总是有的。但杜文杰走得更远,在他看来,他们不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卡住贫下中农的脖子,倒是“有理”的;而春苗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治病,竟是“非法行医”,甚至连党籍都成了问题!杜文杰宣布春苗“没有处方权”,夺走了她的药箱。
春苗不是考虑什么个人的得失,而是用毛主席的教导、白求恩的光辉榜样来鼓舞自己的革命斗志,这正显示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㈢ 春苗电影插曲歌词是什么 药箱伴着泥土香心向红太阳
歌名:春苗出土迎朝阳(电影《春苗》插曲)
歌手:梦鸽
歌词: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
春苗出土哟迎朝阳
迎着风雨长比花更坚强
社员心里扎下根
阳光哺育春苗壮
阳光哺育春苗壮
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
千家万户留脚印
药箱泛着泥土香
药箱泛着泥土香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
赤脚医生哟心向红太阳
心向红太阳
㈣ 有哪些很不错的上世纪70,80,90,年代的老电影
1970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包含丰富题材与深刻内涵:
《艳阳天》、《金光大道》、《熊迹》、《东港谍影》、《难忘的战斗》、《黑三角》、《创业》、《婚礼》、《斗鲨》、《女交通员》、《南海长城》、《南海风云》、《黑面人》、《白莲花》、《青春》、《生活的颤音》、《奴隶的女儿》、《祖国啊!母亲》、《蒙根花》、《苦恼人的笑》、《春苗》、《甜蜜的事业》、《不是为了爱情》、《小花》、《十月风云》、《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侦察兵》、《保密局的枪声》、《烽火少年》、《瞧这一家子》、《大河奔流》、《小字辈》、《第二个春天》、《蓝天防线》、《瞬间》、《啊!摇篮》、《车轮滚滚》、《青松岭》、《红牡丹》、《从奴隶到将军》、《泪痕》等。
1980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涵盖历史、情感、动作、喜剧等多个类型:
《大渡河》、《四渡赤水》、《牧马人》、《人到中年》、《咱们的牛百岁》、《知音》、《苦果》、《庐山恋》、《海之恋》、《没有航标的河流》、《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特高课在行动》、《十天》、《四个小伙伴》、《元帅之死》、《神行太保》、《元帅与士兵》、《开枪,为他送行》、《祁连山的回声》、《天山行》、《悠悠故人情》、《人生》、《黑炮事件》、《武林志》、《少林寺》、《武当》、《密令截击》、《破袭战》、《血战台儿庄》、《风雨下钟山》、《陈毅市长》、《雅马哈鱼档》、《路边吉他队》、《小城春秋》、《开国大典》、《末代皇后与皇妃》、《街上流行红裙子》、《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夕照街》、《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红高粱》、《碰海人》、《少年犯》、《骆驼祥子》、《城南旧事》、《他俩和她俩》、《美丽的囚徒》、《湘西剿匪记》、《高山下的花环》、《东陵大盗》、《刑场上的婚礼》、《百色起义》、《拂晓前的爆炸》、《佩剑将军》、《巍巍昆仑》、《非常大总统》、《笔中情》、《胭脂》、《杜十娘》、《雾都茫茫》、《爱情啊,你姓什么》、《嘿,哥们儿》、《道是无情胜有情》、《战争子午线》、《喋血黑谷》、《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神秘的大佛》、《五号机要员》、《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市里的村庄》、《快乐的单身汉》、《大桥下面》、《绞索下的交易》、《今夜星光灿烂》、《秋瑾》、《阿Q正传》、《青春万岁》、《京都球侠》、《芙蓉镇》、《屠城血证》、《血,总是热的》、《邻居》、《子夜》、《日出》、《雷雨》、《茶馆》、《寒夜》、《黄土地》等。
1990年代国产经典电影,展现多元文化与社会变迁:
《焦裕禄》、《大决战三部曲》、《大转折》系列、《大进军》系列、《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帽经理》、《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巧奔妙逃》、《决战之后》、《重庆谈判》、《站住罗,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圣保罗医院之谜》、《拂晓枪声》、《横空出世》、《孝子贤孙伺候着》、《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上一当》、《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炮兵少校》、《七七事变》、《秦颂》、《双旗镇刀客》、《鸦片战争》等。
㈤ 春苗讲的是什么
如果是指WG中的老电影“春苗”,那么讲的是赤脚医生的故事。
主演李秀明。
㈥ 你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吗
怎么不怀念,就是因为有那些不要钱的露天电影,让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许许多事;知道红军、解放军是怎样打白匪,打鬼子汉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农民是怎样斗地主分田地,后来又是怎样热火朝天建设 社会 主义的等等。它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开始从电影故事中学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电影、看电影的情景以及不少电影的故事情节仍然还记忆犹新。可现在不那么喜欢了,记得前凣天,社区在坝子上放了一场电影,前去观看的人了了无几。那种人山人海挤着看,事先还抢着占位置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拍得非常离谱,有的内容更是瞎编乱造,严重脱离实际,误导人特别是误导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历史 故事剧略还好一点。
要说看露天电影,小时候看的真不少。当时也没有电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电影。家属院,小路上都是演电影的场地。只要听说今晚演电影,早早占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李向阳,打击侵略者,白毛女,红灯记等。现在想想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场上就会拉起一张大大的白底黑边的电影幕布。
人们奔走相告着晚上的电影片名。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真有点像过节的感觉。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将櫈子占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砖块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为了位子争吵而后发生肢体冲突,不过这都是孩子们之间的事情,电影看完了,也和解了。还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义犹未尽的在议论着剧情。
我们一般都会坐在放映员的旁边,视线非常好。放映员还会时不时的给以解说。但我并不喜欢解说,反而有点讨厌!还是自我领会好!
露天电影,一代人的怀念和回忆!
小时候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学校操场上,大队部门前,庄上空场子,村头荒地边,牛屋院等这些都是放电影的最佳场地。那时候除了看电影没有其它误乐节目不象现在电视、手机、电脑看不完使瞎眼,结果是电影现在在农村已绝迹了。
那时农村那个庄上有玩电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传人知道的(戏称肉广播),玩电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汤时(晚饭),用大队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电影望老少爷们喝了去看,顺便再发点通知,开个小会,交待个事,布置个啥任务等。为了能在电影场占个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饭搬椅拿橙去赶场。最喜欢最爱看电影的当然是年轻人了,不过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轻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绿军帽、喇叭裤、男留长发、穿高跟鞋、花衬衫(人称流皮、流光蛋、流氓),个别小青年看电影是幌子,实是去找事,打个架(打群架),抓个帽子,招个女的,往电影场里扔个坷垃、搞个砖头,电影场里成圈溜达找目标好下手,打架斗殴大多数是因耍流氓,贱女的引起的。(导致第一次"严打"开始)
步行看电影是常有的事(黑夜里,庄与庄之间的士路上象过部队一样),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为此也没少跑空腿(信息不准确加上好看电影),极少数人骑自行车(车子少,电影场里也不安全)去,一个大二八车上连骑带驮三四个人。有时遇到跑片(一个片子两个地方演上下集轮演)还要赶场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时电力供应紧张,停电要用汽油发电机发电才能看完电影。看过的电影已记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东流》《冰上的来客》《带手铐的族客》《花为媒》《少林寺》《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兵临城下》《小兵张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经升官记》《西游记》《大刀记》《红牡丹》《草原儿女》《东进序曲》《战上海》……等等等等。有的电影故事能从头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说出来(看谁记的多记的准)。伙伴间经常说就是这电影那电影。
看露天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值得回忆。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轮流在各村放电影,因为农村平时晚上也没啥事,看电影成了年轻人的主要 娱乐 活动。时间长了,和放映员都熟悉,一场结束了,就打听下一场在那个村,晚上又成群结队的去看。那时,咱们国家拍的电影不是很多,还有苏联进口的几部电影,翻来复去就那几个,看的多了,台词都熟悉了,平时开玩笑都能用台词。后来把几个京剧样板戏也拍成电影了,大家一边看,一边学唱,看着唱着,人人都会来两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电视还比较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露天电影仍然是很受欢迎的,在一些大的单位工会,每周也放露天电影,后来拍的影片也多了,因为改革开放,内容也不像原来那么固化,比较精彩,同时又涌现出了许多电影明星,好多现在还活跃在屏幕上。
实际上,早期年轻人看露天电影,不光是一种 娱乐 ,也是一种交流。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成为过去。年轻人看电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会怀念露天电影,一起想看露天电影时,就感觉到无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时看电影要走七八里,有时看电影的中途时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鸡,回家路上没有电筒或火把带上,山区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惨了,一定是会感冒的!
现在在家里就能看电影、电视了,而且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再不会像看露天电影那样受活罪!
你好题主,很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放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不象现在家里有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时随地都能看。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 娱乐 活动,好几个月来一次的电影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企盼。有时想看场电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邻庄去看。
那时放的电影多数是黑白的,记得有《红灯记》、《春苗》、《地道战》、《电雷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鸡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电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赏光。
生在农村条件差,
差别自古有城乡。
当然怀念。1958年,我读小学5年级,才11岁,在班级最小,听说街上露天电影场晚上放《猪八戒招亲》,街离我家12里,没人带我父母不给去。大男同学不带我,我央求几个十八九岁二十岁的女同学带我去。不知哪个同学为我打了5分钱的票。进场后,才知电影场地小,售票太多,我挤进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几个女同学也很难挤到前面,但带我来又不能不让我看上一眼电影,于是几个人一商量,硬是在人丛中几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猪八戒躺在大树下"一个秒把钟的镜头,却永刻心中。
至于在乡村放电影,更是难得,无论十里八里必去,有时消息不准跑空腿也不怨。《追鱼》电影连看三晚不嫌够。到十几岁时,农村每一两月,电影队都到大队放次电影,从电影队推着车进村,小孩跟着前呼后拥。从影幕竖起,小孩不吃饭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占位置。发电机一响,一阵欢呼。电影队员了不起,大队要招待晚饭,人人尊重,试片时,千人注目。一旦停了,众人焦虑,队员修不好,盼队长上来。等个半小时一小时常有。当宣布修不好时,恋恋不舍走好远还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