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钢琴家》,看二战纳粹中的暴行与人性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波兰钢琴家皮尔曼是犹太人,他们一家人的厄运开始了,皮尔曼历尽艰苦,终于熬到德国战败。
当时,我们国家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罄竹难书;波兰,也是被侵略,电影从钢琴家的苦难经历,我们感受到纳粹分子也是草菅人命,肆意屠杀犹太人,血腥和恐怖弥漫着华沙。
德军惨无人道,但也不乏有人性的军官,钢琴家最终能等到胜利,还是因为德军将领的帮助,他在废墟中寻找食物时,遇到了德国军官,他的一首钢琴曲打动了军官,放了他一条生路,军官还抽空给他送食物,他才能熬到战争结束。
看电影,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让我们看待历史,让我们感受人性的残酷和美好,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战争前,钢琴家一家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让他们活在死亡的恐惧中,为了活下去,钢琴家像狗一样地在废墟中寻找食物。
这又何尝不是活着的意义,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活着。无论多难,活着就有希望。
当钢琴家再次在华沙电台的演播室弹起钢琴的时候,在剧院演出的时候,他的所有的苦难都已过去,但那些被枪杀的亲人和同胞却再也回不来。
影片不是让我们忘记历史,不是让我们仅仅为了那些无辜的生命死去而悲伤,影片是让后人去思考,去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我们的电影《一九四二》也可以和此电影的艺术水平相提并论。
❷ 推荐电影《钢琴家》
电影《钢琴家》,初看这个名字,以为就是单纯讲钢琴家一生,随着情节的推进,才知道并不简单。这是大制作,大场面,犹太人,德国士兵,街上的尸体,被战火炸坏的楼房,无一不体现导演极其背后整个团队的用心良苦。
德国士兵殴打虐待犹太人,简直不把人当人看,先是把所有犹太人赶到集中区,筑起高墙,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傍晚时分突然闯入一户人家,让那家人全体起立,结果瘫痪的老人无法站立,直接连同轮椅一同从高楼扔下,随后扬长而去,要么让一家人往前跑,要么让人趴在地上,再一个个打死,没有人敢反抗,大街上随处可见尸体,尤其是小孩,战争太残酷了!
钢琴家一家人最后只剩钢琴家了,他东躲西藏,战胜饥饿,病痛,寒冷和孤独,凭着强烈的求生的意志,活了下来,享年88岁。
最让人遗憾的是帮助过钢琴家的德国军官在战俘营死了,一首钢琴曲救赎了两个灵魂,钢琴家活下来了,那位德国军官却没能回祖国和家人团聚,战争始终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