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转载自豆瓣!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那人生》
电影很多时候是一种相当有张力和弹性的产物,某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稍微有些剑走偏锋就会使得所对应的受众群体变小。比如放《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就绝对有不买账的。但是有一类电影绝对叫大家捧场——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亲情类电影。
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开始随着父亲开始第一次带有轮回性质的邮递之路。
我原来说,这个相当于中国的“公路片”或者确切的说是“山路片”。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不断展开。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膜不断消溶。你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面前展开的是滋润到掐一下就会出水的画面和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默默的爱。动容,那是应该的。
关于画面。。。。。。
据说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倘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读书人的雅致和清傲,张艺谋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斗的背景暗含着出世的洒脱和矛盾纠结,那么,我愿意说霍建起的这部电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风情和生活的质感。
这本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或者你吃纳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戏。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的电影。所以画面语言也这样为电影内容服务着。
关于矛盾与平衡。。。。。。
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的吃醋,而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还有一对矛盾是儿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还要说到的是父亲与山外世界的矛盾。这个构想算是电影的神来之笔。父亲是深山的产物,淳朴而没有一点心机。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单向绝缘并对立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给出:”生活是复杂的”这样的答案。父亲才发现,其实儿子已经长大。于是父亲不作声。默默接受。
在这里三对矛盾互相交织。三对矛盾最后都达到平衡。
关于旅途所代表的意义。。。。。。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父亲走过这么一段路程。这次路程中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默默流露的对他和母亲的爱。而他以后也要向父亲这样生活。这是一次对父亲生活的临摹。父亲的最后一趟山路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过去,所有的点滴好像历历在目,然而,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不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重演与总结。
这段旅程还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电影的命题在这里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命题再一次被强调。
关于几个我喜欢的场景。。。。。。。
好像我开头说的,电影是哈姆雷特,多少人看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这里摘取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
儿子和父亲要开始旅程的时候,儿子同母亲亲热的告别,但是对父亲不理不睬,父亲赌气而带有吃醋意味的说了句:“妈、妈的,叫得亲!”。父亲憨厚而可爱的样子凸现了出来。
其次,父亲在侗族村落里的漂亮的侗族姑娘时和儿子说:“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了你;我在心里面说,不定哪天要是我儿子看见了你啊,一定会迈不动步的。”这是父亲和儿子第一次讨论爱情。父亲说的含蓄而憨实。儿子有点埋怨的用母亲和父亲的事例作了回答。这个时候父亲和儿子已经在不断靠近。
侗族姑娘纯真的笑着告诉儿子:把碗扣在收音机上,这个就是立体声。儿子木讷了。儿子在山中的突兀感被这个姑娘打破。看到这里,我不禁微笑着。
给五婆送信的那段,儿子被父亲过河以及父子在捡拾信件几乎算是每一节的小高潮了。影片中这样的亮点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在小处上花心思取胜的电影。宏观上基调的平稳和水到渠成才真正然骨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为拟人化的龙套出现。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实在有些久了,于是几乎都是纯粹客观的来看待它,所以语言中少了许多美感。
《那山那人那狗》
雨是无声的风是沉默的
路是哺育的你是安静的
手是粗糙的脚是疲惫的
头发是零乱的你还是安静的
外面纷扰的梦是延续的
我是眷恋的你是守候的
歌还在唱着世界已变了
我总想远方哪你还是安静的
那山那人那狗,很文学化的名字。初次听闻,是源自传播学老师不着边际的胡侃,不想时至今日,两三年的光景倏忽而逝,当年还算时髦的流行句式,现在鲜有人再提及。职业的奔波常让人疲惫不堪,无暇像大学时代那样拥有闲适的时光来发散式的阅读,连沉静下来观影的时间,都显得如许珍贵。于是惟恐遇着那些糟糕的文字和影象,破坏了一个夜晚的美好心境。
好在,这部为朋友誉为最爱的片子是好的。看过后,不由得将湘西,这个原本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神秘化过的地域,再次怀想成“异邦”式的超凡脱俗。整部片子,唯美而诗意,满目的绿色,满目的温情充盈其间,随着飘忽闪烁的影象静静的流淌。就仿佛描摹一幅水墨写意的长卷,吟颂陶谢二人的山水田园诗,过后身心得到涤荡,你禁不住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宠辱偕忘。
这近乎是一片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铁蹄下幸存的世外桃源,拥有郁郁青青的山林,明眸般的泉水,弥漫着的雾霭,袅袅升腾的炊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乡邮员带着他的儿子,穿梭在他走过千万次的邮路上,与环境那么和谐地交融,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仪式般的交接班在晨曦中开始。没有面目可憎的教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惟有行走,行走既是一种最基本的事实,又仿佛成了一条清晰明朗的线索,串联起他们自己的回忆、经历,以及那些收信人的生活。
恰是因为影片从头至尾透露出的浓浓的本土气息,那些平凡、质朴而真挚的故事打动了我们。父亲的形象是传统的,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就是这样,为了生计而常年奔波在外,因而父亲是陌生的、严厉的,是用来仰望和敬慕的,甚至让人心生畏惧。而母亲则代表了固守和等待的传统意象,母亲和孩子天然联系在一起,因而母亲是平易的、慈祥的、勤恳的,细辨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其实是存在很微妙的差别的。
儿子的形象亦是传统的。儿子起先对父亲的疏离和代沟到了不肯喊一声“爸爸”的地步,而这一次的子承父业,却给予了他对乡邮员这个职业,对父亲这个人慢慢产生深切的理解的机会。饰演儿子的刘烨不似陈坤那样的花样美男,没有他那样风流和油滑气质,却多了一份沧桑和硬朗,淳朴可爱的紧。
父子二人一步步跋山涉水,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易感的心。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面对儿子却又故作镇静地掩饰过去;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复绽放出谅解的微笑;父亲在追赶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儿子担忧地失声呼喊他;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在睡梦中还是像孩子一样将腿搁到父亲的腿上,父亲流露出宽厚慈爱的笑容;还有父亲在最后目送着儿子独自上路的时候,将狗推向儿子走的方向时昂扬的神情。男人间表达的感情,无疑更为含蓄,更为深沉。两个男人的互相谅解最终交汇在对他们同样深爱的女人:母亲的理解上。末了,一句“她也不容易”,多少沉甸甸的深情和体谅饱含其中。
最爱穿插在故事中间的父亲的回忆,年轻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实在可爱,那些用光影营造的唯美画面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岩井的影象语言。说不完的老话题,老故事,却无可替代的经典和永恒。甚至让人感觉影片是刻意地将那些最能体现文化韵味的人物和故事糅合进去,安详的老奶奶,纯朴的乡野少年,美丽的侗族女孩,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封信,一个人,或是一个新的世界。怀抱着希望的生活是多么充满生命力啊。
我毫不讶异那些抨击封闭的小农思想和家长制权威的人,那些自诩为持有女性主义的信念的人的非议。他们会跳出来不厌其烦地强调那些陈词滥调。然而,对《那山那人那狗》提出这些异议是有违我们的本心的。每每与人论人生,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居然依旧跳脱不出老庄和禅宗,跳脱不出解甲归田和归隐山林。
影片充满了对生存方式本身的哲学叩问。儿子的疑虑,不正是观影者的疑虑吗?
——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传说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而母亲却说,因为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子里那样,舒坦。
——父亲说:人心比腿更累。
——乡邮员成天走那么多路不枯燥吗?父亲说,有想头就不枯燥。想头大一点说就是理想。
我很想也能如此的带着平静的心,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如海德格尔所言的“劳作地居住在大地上”,“技巧地居住在大地上”,“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尤其“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在这里,父亲平实的语言已经道明了一切。
解读东方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片名:《那山那人那狗》
导演:霍建起
主演:滕汝骏 刘烨 赵秀丽 陈好
编剧:思芜
原著:彭见明
制片:李春华
摄影:赵镭
美工: 宋军
音乐:王晓峰
获奖: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与最佳男主角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
北京大学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奖
2001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第一名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步充满意境美的片子,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的情调与文化内涵,因此我认为《那是那人那狗》应该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电影。
在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的时候,看着湘西的美景和片中的故事,会让人想到沈从文的文章。虽然《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通过电影创作表现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并没有沈从文笔下的文字那样质朴动人,但是影片的表现与文字的表现方式毕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看来,《那山那人那狗》通过电影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美景和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具有唯美的气息的。
从我查到的资料可以看到,《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在拍出来以后,在国内的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甚至没有电影公司愿意发行上映,在国内只卖出了一个拷贝。相反,这部影片在日本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或许与中国影片发行商近几年来只关注商业大片有密切的关系。发行商的不重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没有及时的了解到这部影片,但是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还是有很多的人喜欢这一部电影的,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放映了这部影片以后,很多人都表示很喜欢这一部电影。我自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时候看的,第一次看完以后很受感动,很喜欢这部片子的风格,在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一种唯美的风格。这次应为要写影评的原因,又找到这部片子仔细的看了两遍,觉得这部片子与现今的许多商业大片不同,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下面,我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运用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谈以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见解。
一、影片的叙事风格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的缘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与儿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是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化解而进行的。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父子之间有一个二十多年沉积下来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由于父亲多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沟通不够而造成的。而在父亲陪儿子送信的过程中,这个矛盾得到了化解,这一矛盾的化解,有一个层进的过程。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儿子与父亲走在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但是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从我自己的分析来看,影片主要通过以下事情,使得儿子更好的了解了父亲。第一次是在刚进村以后,在村秘书家里,村秘书说:“外边来我们这的老师、医生、储蓄员、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当干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这么多年了……” 从村秘书的口中,儿子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在村秘书走后,儿子问了父亲为什么,在父亲的回答中,儿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在两人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出来送行,看新上任的邮递员,这应该也让儿子了解到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所获得的尊敬,对父亲邮递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以后,从父亲为五婆送信给五婆一个慰藉,村民特意将婚礼定在父亲进山的这一天,村民为了不让父亲再滚下山而扔绳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邮路上自发的将水灌盛满水等几件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逐渐加深,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影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儿子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从叙事上来说,《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的,按照惯例,如果在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影片中出现意识流的闪回镜头,只能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识。但是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在儿子的旁白引导下的父亲的主观意识的闪回镜头。这种方式虽然与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影有些不符,但并没有给人凌乱的感觉,观众也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布顺畅,这或许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影片所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生硬的感情在送信的途中得到修补的过程,而这种感情的修复,是需要父子两人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在一儿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下插入父亲回忆的镜头,就使得父子之间感情的恢复显得更加客观、合理。
二、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1、影片的色彩
影片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影片中给人影响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运用
影片在室外拍摄的时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则多运用了戏剧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戏剧光效的使用上,多用于室内。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 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除了这一段以外,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灯光,这种光效的使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3、影片的空间构图
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
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这些镜头的运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意境当中,突出了影片的特色。
与开放的自然空间相比,导演在拍摄室内的部分,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如父亲在帮儿子装邮包儿子在向父亲交待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室内拍摄的,都展现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4、影片中镜头的运用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很多镜头的运用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刻。如景深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
在景深镜头的运用上,如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以及父子两人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除此以外,影片中景深镜头运用较多的是在路上,近景、远景和中景三个镜头之间的变化。在镜头中,,人物从画面的左上方走来,越来越近,这时镜头已经完成了从远景到近景的转换,同时机位不动,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而转动,人物越走越远,镜头完成了从近景到远景的转换。
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在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镜头多运用于回忆性的场景中,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都运用了慢镜头来表达。在回忆性的场景中运用慢镜头来表达,能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感觉,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分析以外,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导演可能对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在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与现实的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如父亲与儿子在走入村子的时候,按理遇到的村民会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但是这一点在片中却没有得到展现。
其次是在音乐的运用方面,虽然影片的轻音乐运用得很好,但是在一些流行音乐的运用上却出现了问题。如影片中播出的那首That’s why you go away是九五年的时候才推出的单曲,但却出现在了80年代的影片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片子,虽然在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失误,但是从意境和风格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具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应该可以作为东方电影的代表之一。
2. 寻找一部中国影片(加分)
这位仁兄 你要找的应该是新难兄难弟 梁朝伟,梁家辉,刘嘉玲等人演的
http://so.xunlei.com/search?search=%E6%96%B0%E9%9A%BE%E5%85%84%E9%9A%BE%E5%BC%9F&suffix=&restype=-1&lrc=&id=1
退休老汉楚帆因思想传统,做人处事讲义气讲原则,与急功近利讲求实际的儿子原在意识型态上背道而驰,父子感情十分冷淡。其妻罗娜亦认同儿子的思想心态而与帆在生活方式上分歧甚大。原近日经常受小时后为中秋节看舞龙趁热闹而迷途上怪人怪事的事件回忆所困扰,不明所以。正值中秋节又再临,帆因义释一劫匪而弄至自己受伤昏迷,有生命危险;超在茫然失措下又再迷途,竟超越时空遇上青年时的父亲在旧楼宇共住的邻居,同时发现母亲原来是富家小姐,与帆在娜的父亲阻力下经历一段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恋情……
1 给曾经被这部电影感动过的所有朋友
新难兄难弟-----向偶们的父亲致敬
[$nbsp][$nbsp]93年,是偶到外地求学的第一年,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得到最多的不是知识,也不是社会经验,钱跟爱情就更谈不上,最缺少的反而有这两样的份,好在偶还是得到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很多记忆中难以忘记的电影,比如常常翻墙出外同看通宵的好兄弟等等。
[$nbsp][$nbsp]记得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刚巧结束了一场不怎么如意的考试,跟另外一个对考试同样感觉很差的兄弟满肚子的郁闷,于是熄灯铃响了之后,两个人偷偷相约爬出学习大墙外,出去乱晃来解闷,两杯酒下肚,原来酒量就不幸的自己眼花耳热,不得已摇摇晃晃的跟他一起晃进录像厅,两个人都在心里沉重的思考着背负着要补考的命运,怎么回去跟家长交待,结果电影的开始也没有怎么注意,长长的玩具火车呼啦啦的在月光下开过,不停地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中转来转去,主人公开始就说自己没有钱,而且这不是自己的错,而是错在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举例子说,如果老爸是李嘉诚,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将来,想想真是有道理,如果自己家里很有钱,用得着担心学习成绩挂红灯么?这么想着想着,银幕上的月亮圆了起来,听说什么木星要跟月亮亲嘴了,字幕打出来,新难兄难弟~~呵呵,跟坐在旁边的兄弟对看了一眼,不禁同时傻笑起来,这样的处境对应这样的电影名称,的确比较应景阿~
[$nbsp][$nbsp][$nbsp][$nbsp]当然电影的情节却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不是讲兄弟而是讲父子),而带来的影响足以深刻到几年之后,自己在家乐福看到德加拉的正版d5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拿下(虽然早知道正版的素质有口皆“卑”),这样的电影不同于当年东成西就那样的乱搞笑,也不同于星爷的无厘头,一向喜欢轻松喜剧的自己被这样一部说不上来到底是高兴还是忧伤的电影吸引了这么久,想来应该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因为梁朝伟放电的眼睛?(电力不是一般的充沛)是因为梁家辉总是挂在嘴边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是那句听到就想笑的“破你个西瓜”?直到今天,偶似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nbsp][$nbsp][$nbsp][$nbsp]毕业之后,找到过这部片子的vcd,拿回来介绍给女友看的时候,那张d版因为买的时间太早加上本身质量问题而死机了,偶还是不依不饶的跑去卫生间用清水洗了好多遍,才让那段梦幻般的火车片头开得不断断续续。当然女友绝对不会像偶一样记住“我蛋我蛋我蛋蛋”之类的对白,最多也只对这样的时光倒转的荒谬情节一笑了之,而偶呢?总是对电影的音乐,故事情节,对白,摄影风格,编剧.......的所有津津乐道,是偶肤浅的话偶承认,看过很多大伙都说是大片而自己觉得是闷片的,也有这样很多人觉得一般的自己却觉得经典的普通片,如果要找理由,那么看看导演跟制作人名单,演员不用说,梁朝伟跟刘嘉玲这对情侣的合作本来就少,而且要梁朝伟把gf当作老妈不说,还要硬生生看着梁家辉抱着自己的gf浪漫,实在是比较特别,导演陈可辛,出品人曾志伟,摄影指导刘伟强,这几个名字现在来看哪个不是大名鼎鼎?难怪乎当初听到那段“tell rolla i love her....”的时候,居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然当初也许是因为体内的酒精作怪,也许是这段歌曲被梁家辉略带沙哑的嗓子用有些夸张的方式唱出来的时候,感人至深。以至于很久之后,偶还是不自觉地会哼起这段旋律,并且因为这段简单的旋律而回到那个年代的春风街,记得木星跟月亮的亲嘴,记得当年还在做塑胶花连房地产是什么都不懂的李嘉诚,记得放高利贷的高利大,记得常赌博跟常赖章这些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甚至还有雷洛跟陈水扁??靠).....
[$nbsp][$nbsp][$nbsp][$nbsp]从影片来回顾自己的生活,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偶老爸十四岁开始学手工木匠活,忙碌至今大半辈子早出晚归,而偶向来没有好好关心过他,也没有了解过他,感情虽然没有坏到片中开始两位主角的激烈争吵的地步,但是也总是淡若开水,之前一直都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的,也从来没有去考虑过原因。看完了电影之后,仿佛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在电影中看到了两代人因为生存的时代不同而产生的代沟,因为观念、环境、性格等等不同而造成隔阂,但是,如果给主角一次深刻了解从前的机会,他还会对自己的老爸说“你白活了”这样的狠话么?片中梁朝伟从过去回到现在的时候,第一刻就是来到父亲的床边,为他唱那段歌曲,希望能够唤醒昏迷中的老爸,那个时候他的眼中含着泪光,忏悔跟自责写满了眼睛。自己的老爸,站在兄弟的立场上了解过他之后,感情的深厚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血浓于水的感觉在故事情节的开展同时慢慢的延展开来,渐渐渗入肺腑,编剧从来没有刻意煽情,但是当故事临近结束的时候,已经足以让人深思反省。
[$nbsp][$nbsp][$nbsp][$nbsp]如果时空真的能够流转,那么不用去刻意留心编剧是否在某些情节上存在疏漏,或者是因为时空错乱而造成的部分困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打出的字幕,献给所有老一辈的人们道出了电影的主旨。只要记得,不管从前是否为你自己所熟悉,老一代人们并不如你们想象中的顽固落伍不识时务,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困苦才能够换来如今你的生活,不管时光再怎么逝去,偶都会记得这部电影带给自己的道理,爱自己的父亲吧,当作自己的兄弟一样去爱他,因为,这是绝对值得的! 2 片中的插曲-Tell Laura I love her 也感人至深
这是港片《新难兄难弟》里的一首插曲,《新难兄难弟》也是一部挺好玩的电影。
梁朝伟饰演的儿子和梁家辉饰演的父亲有着很深的隔阂,以至父亲病危住院他都毫无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了父亲的年代,看到了风华正茂的父亲和妩媚动人的母亲,看到了他们逝去的岁月:一个富人家的小姐,爱上了一个穷困而豪爽仗义的男子,注定了往后岁月的磨难,然而当时他们是幸福而沉醉的。在舞会上,儿子为毫不知情的父母亲唱了《Tell Laura I love her》这首情歌,那是对他们往后生活的美好祝愿。父母翩翩起舞,父亲还边跳边深情地对母亲唱"tell laura I lover her......",好温馨。当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看到父亲身上的优秀品格,回到了自己的年代,和母亲一起等待着父亲的苏醒。
这是几乎所有这一类型的电影的套路,但是我依然看得投入认真。作为一个身临其境的观众,我和他们一起等待着让我感动的一刻——衰老的几乎没有任何生机的父亲突然醒来,唱着那首歌醒来:Tell Laura I love her, tell Laura I need her。
我的眼泪立刻流下来。预知的感动也是感动,很多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感动。
据说,这部片子的噱头之一就是梁家辉和刘嘉玲的老人扮相,我想他们是成功了。老迈迟钝的父亲形象,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那个健康朝气活泼的年轻男子连在一起,连他苏醒时喊出来的高亢嘶哑的声音,也是老人的声音,是竭尽全力捉襟见肘的喊叫;刘嘉玲的母亲臃肿异常,带着岁月留给她的印记,让儿子在倒流的时光中初次见到风华正茂的母亲,简直是一种难堪,和父亲的前后形象一样,让人感到一种难堪的忧伤和无奈。时间的魔术,红颜变白发。
好象记得一个影评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因之它的无敌。这世上一切,都熬不过“时间”两字。我们没有人能够像那个儿子一样可以重新回到过去体验父母的人生,因此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与父母的隔阂永远存在;时间一点点的流逝,留下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其他的很多我们的梦想——没有人愿意孤单,没有人愿意悲伤,我们贪心不足地想一切美好的东西,爱情友情亲情事业功名婚姻——我们最终错过去很多,失去的意义就是让人后悔莫及,这是一个无比惨痛的词语。光阴的流失最终带走我们自己。
因为喜欢那首老歌,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歌词和原唱。原来是讲述了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男孩子,为了娶心爱的姑娘,而冒险去参加摩托车赛,结果失事死去,临死前他只求人们告诉那个叫罗拉的姑娘:“Tell Laura I love her, tell Laura I need her;Tell Laura not to cry,My love for her will never die(告诉罗拉我爱她,告诉罗拉我需要她,告诉罗拉不要哭,我对她的爱永远不死。)”
任何的超越都是借口。时间是一切的指挥棒,我们只能听命于他。时间留下名字然而无法留下人,留下形式然而无法留下内容,留下遗憾然而无法留下美满,留下伤痛然而无法留下快乐,留下精神然而无法留下遗传,留下思想然而无法留下领悟。
梁朝伟饰演的儿子或者是懂的。在现实中他就像所有生活在现在都市的年轻人一样,颓废,无所谓,有点猥琐的现实主义者,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生活就是在活着;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和理想主义的父亲碰撞,磨合,交锋,到最后,是两个人的相互妥协和默契。
当父亲说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并没有想到在雨中的可怜与无助。最后的结局美满,父亲一直贯彻了他的这个原则,这也是过去版的助人为乐吧。
我一个朋友说,从电影里是看不出什么的,因为它是大众产物,能有娱乐就行了。可是电影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憧憬和希望,就像这部片子,这么多年的艰苦岁月,磨难责备误解委屈,几十年用肉身捱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切在歌声中烟消云散,我们潜意识里记住的是最让我们铭记的美好。
年轻时我们以为时间会为我们而停留,于是年老时我们加倍地感伤过去。所以,如果能够理解,如果能够珍惜,那么,请你一定,一定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在时间的缝隙中,告诉罗拉我爱她